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云龙区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

一、课前准备:

铃声停教室静,书本文具放放平,抱臂坐正等老师,班委督查快静齐。

书本文具摆放要求:书本文具放在桌角前外侧,书本在外文具盒在里,二者成直角放平。

二、听课要求:

脚平身正抱臂坐起,胸一拳口紧闭,眼看老师或黑板。精力集中专心听,心无杂念勤思考。

三、发言要求:

听清问题勤思考,举手发言要积极,语句完整又响亮。

同学发言须静听,尊重他人不打岔,老师允许再补充。

四、读书要求:

脚平身正书拿起,书外斜,胸一拳,眼一尺。

目视书本要专心,诵读响亮口齿清。

熟读精思勤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写字要求:

脚平身正笔拿好,左手按纸右手写,坚持做到三个“一”(胸一拳、眼一尺、手一寸),静气凝神写工整。

执笔要求:拇指、食指轻捏笔,中指第一节抵下面,无名指、小指靠在后。笔头要留一寸长,笔杆后侧虎口成圆,松紧适度,运笔自如。

六、课堂作业:

细心审题规范解,独立思考不抄袭。

用笔统一姿势正,簿本干净又平整。

做完细查及时交,有错必纠勤练习。

用笔要求:学生应该用HB型木杆子铅笔,用灌注蓝色墨水的钢笔书写,原则上不使用自动铅笔和圆珠笔。自动铅笔身软铅易断,不利于着力;圆珠笔笔尖太滑,也不低碳。同年级同学科用笔要统一,一本一色不随意。

七、家庭作业:

课前预习很重要,自读课本先知道,收集资料试做题,带着收获进学校。

家庭作业靠自觉,主动复习再答题,读写算练要仔细,组长收齐交老师。

八、课外阅读:

经典好书随身带,晨诵午读不懈怠。

一书一桌一盏灯,晚间假日要有恒。

百科知识书中来,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1

教学六认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教学“六认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基本要求 教学“六认真”指哪几项内容 1认真备课2、认真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测评5、认真辅导6、认真组织课外活动 一、认真备课 (一)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计划不够具体、不够详实,显得简单、粗糙,对教学工作的安排布置走过场、马虎。 二是个别教师没有备课(无教案)或者上课不带教案,复习课、习题和试卷评讲课不备课现象严重;个别教师还有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的现象。 三是不少教师的“备课”不叫备课,说到底就是抄袭《备课教案》书。 四是“集体备课”形同虚设,变成“抄袭+组合”,印成册供同学科教师使用,说得很时尚:集体备课形成的“电子备课”教案。 五是教案设计过于简略,环节不齐、内容简单化,贰叁百字,甚至几十个字。 六是部分教师的集体备课教案没有二次备课的痕迹,教师用书和学生练习册“保存完好”,也没有一点阅后勾画的痕迹,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 七是备课教案的“质量“普遍不高。如:目标制定过于笼统,重难点确定不准确,教学过程设计仅为知识点的罗列,教学反思空洞,课堂训练题缺乏典型性、针对性,---等等。 (二)备课的基本要求 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措施和方法、教学进度安排等。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第一,要明确学科课程标准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了解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课标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要明确课标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级、单元、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 备课要做到八备: 1、备课标(及考试说明); 2、备教材; 3、备教具; 4、备学生; 5、备教法; 6、备板书; 7、备练习; 8、备资源。 各种课型教案编写设计的基本要求: (1)新授课:必须每一节课都要有常规教案,内容要完整,一般包括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

传统美德评选标准

附件1 评选标准 一、星级文明户 1、拥护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能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2、年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合理使用土地,不撂荒,不弃管;居室宽敞,衣食充足,生活质量高。 3、家庭成员学法、懂法、守法,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和社会公德,无违法犯罪行为。 4、尊老爱幼,老有所养,少有所教,不虐待老人和儿童,婆媳关系融洽。 5、自觉遵守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条例,无早婚、早育、抢生、超生和近亲结婚现象,做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6、起房盖屋、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不参与黄赌毒、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7、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合理,人畜分居,柴草粪肥不乱堆乱放。家庭成员讲究卫生,健康状况良好,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8、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按要求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修筑公路、植树绿化、村庄建设等投工投劳社会公益事业任务。 二、孝老爱亲模范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品德高尚、群众公认。 2、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 3、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 4、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 三、友好邻里模范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团结友爱,邻里和谐。 3、崇尚文明,倡导新风。 4、民主和谐,群众基础好。 5、乐于奉献,模范带头。 四、最美家庭 1.遵纪守法 2.弘扬中美德 3.家庭和睦 4.崇尚科学 5.尊老爱幼 6.勤劳致富 7.关心公益事业 8、爱护环境 五、好心人

小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小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一、课前预习 1、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内容,语言学科应倾情朗读,遇到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做出标记,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 2、课前预习要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借助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工具书、参考资料、上网查找)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观察、实验和调查。(利用低中高年级预习表格) 3、预习时要专心致志,突出重点,对新知识的各个要点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中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要做好记录,以备老师授课时重点突破。 二、上课 1、文具准备:铅笔(2H型中华铅笔)、橡皮(绘图橡皮)、钢笔(蓝黑色钢笔水)、各科课堂练习本、一本一垫纸)。 2、上课前的准备:上课前将练习本打开放在课桌的右边,课本合上放在课桌左边。笔、橡皮、直尺等学习工具放在课本和练习本的中间,笔袋放在书和本的上方中间位置。各年级数学练习本的使用要求:一年级日格本、二年级横格算术本、三至六年级大数学本。整体要求:靠左认真书写,上下对齐,书本保持整洁。与本节课无关的一切物品一律不能放在桌面上。三至六年级:打开后的练习本分左右两页,其中右面一页用来做习题,靠

左认真书写,上下对齐;左边一页用来验算,做到“横成行,竖成列”。各年级语文练习本的使用要求: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本、四线方格本,二年级四线方格本、三至六年级笔记本。 3、上课铃响,必须迅速、安静地进入教室就座,可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静候老师上课。实行教师候课制度,教师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检查课前准备,组织教学。上课铃响,师生应互致问候。 4、上课迟到的同学,应恭敬地在教室门外站好,轻声喊“报告”,等教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5、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双手儿放在胸前。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主动学习知识,不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6、课堂发言或提出问题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起立回答问题。 7、坐姿:要挺胸抬头,端正坐好。 8、读书:坐着读书时,两手分别握住书本的左右下角,放在课桌上,书面与桌面成45度角,双臂自然伸开。站着读书时应立正站好,双手拿书。老师指名学生读书时,其他同学把书平放在桌上,仔细聆听。 9、读书或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宏亮,要用普通话。

教学六认真规范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教学“六认真”规范化要求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认真备课 严格按要求进行备课,实行三级备课制,即个人初备—主备人牵头集体研讨—个人二次备课。 1.个人初备 (1)落实“三研读”。研读课标,熟悉本学段的能级要求,做到上不越位,下不缺位。研读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系统安排学科教学。研读教参,特别是前面的说明部分,真正熟悉教材、把握内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基础和案例,不唯教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备学生情况。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准备。 (3)备课堂训练。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对取材于现成资料的,教师必须先做先练,去粗取精,坚决杜绝随意照抄照搬。 (4)备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现代教学工具辅助课堂教学。 (5)课时教案编制形式。一般设置为四栏目,即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含问题设置、启发语、引导点拨语、总结评价等)、学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2.集体备课 (1)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根据校情,每学期每学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分解备课内容,确定每章、每节的主备。同时要规划练习,确定核心编制人员,形成作业训练序列体系。

(2)执行集体备课程序。这个程序一般是素材准备(个人初备稿和主备人备课稿)→主备人说课、演课、洗课(集体讨论)→定课(组长、主备人)→个人二次备课(教案)。集体备课的研讨重点是对课标和考纲的把握、教材教参的研究、教法学法的确定、例题习题的选用、作业和检测的设计。备课组要通过集体备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3)主备人员课堂展示。主备人就主备内容开设公开课,备课组围绕课堂实际效果进行深度研讨、完善,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示范课。 (4)强化集体备课督查。学校安排中层以上领导按计划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保障集体备课的真实、扎实开展。 3.个人二次备课 (1)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个人针对班情和自身特点,对共案进行再加工,最终形成个性化教案。思考与调整部分内容不得少于教案内容的1/4。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是教师认真备课的标志。 (2)每位教师必须有2课时的提前备课量,没有经过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的教案不得进入课堂使用。 (3)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后,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将其作为资料积累运用到下一轮教学中去。教学反思次数不少于所备课时数的1/2。 二、认真上课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每一节课。特别要上好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常识课。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私自调课、旷课。 2.遵守课堂常规。不得迟到、拖堂、接打手机、中途离开教室,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严格执行提前2分钟候课制度。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道德规范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倡导利用,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君观、贞节观等封建伦理道德,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应该否定的一面;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精华,我们今天仍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传统美德,在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 一、仁爱孝悌 “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被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一切好品德的总概括和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后儒以“仁”、“人”互训,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发端于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有了 孝悌之德的基本含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且得到普遍的奉行。以家为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家是我们民族生命的基石,它不但是个人现实生活所凭依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堂。“仁”,从敬爱父母兄长开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围之内,而是自亲而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大到包括了友爱和博爱,这种爱也就可以称为“仁爱”了,仁德之高尚也就体现在此。无论在家庭内或社会中,有了仁爱精神,才能使人间洋溢着一片温馨祥和之气。 友爱、博爱是孝悌之情的扩展,其中介环节就是“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的又一内在精神。孔子强调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简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要为他人着想。忠恕之道具有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内蕴。忠恕是一切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之壮举的基础,是人间一切辉煌事业和美好蓝图的底色。 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救人危难”、“互助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仁爱之道”、“忠恕之道”强调了一种人伦义务,旨在解决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之道。 二、宽容和谐 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点出发,中华民族在道德上追求一种和谐,强调群体义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宽容和谐有许多精辟论述。孔子所要建立的仁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的道德社会。“重和”思想是宽容和谐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的“和同”理论,就包括了宽容和谐的意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就是说,万物是由不同事物和合而生的。史伯还提出“阴阳之序”的观点,通过秩序、均衡与统一,从而达到万物的宽容和谐。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并以他的仁学思想为基础,试图通过中庸之道达到宽容和谐。 中庸之道是讲:人生于天地之间,如不有所偏倚,则能执守宇宙人生的常理。传统伦理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德性,不仅因为它是宇宙天地之间永久不变的真理,而且还因为它有勉励人们勇于力行,不可有一点点忽视的意义。传统伦理是讲以一家规模推之天下,从而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实际上是群体本位的道德。这种道德必然高扬群体价值,贬抑个体价值;约束个体身心,压抑个体利益,维护整体利益。有无道德的界限只在于能否以公灭私,对国家、对家族尽忠、尽孝。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具有理性内涵(德),而这种德性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个体只要加强修养,超越自我而归属于群体,就领悟了生存意义,体悟了天道。 这种集体理性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即所谓的“乐感文化”,它相信人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从而避免了个体与社会的对抗,摒弃了孤独意识、悲观主义。中国人懂得,人生存在宇宙之间,要尽力顺应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以便维护整体的均衡与和谐,因此做人要尽其本份、刻苦、勤劳、节俭,克尽职守。人既然生于天地之间,大地“厚德载物”,人也应效法自然,培养一种宽厚的德性。 “宽容”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以“宽”为上的道德要求经各派思想家的反复咀嚼加工,已深入中国人的心髓,对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贤哲们不仅把“宽”作为“君子”德行的标准,而且还指出了“能容”对于人生修养、成就德行的意义,所谓“大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所谓“有容,德乃大”,都是强调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德。宽容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能“协和万邦”,形成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和睦相处,不擅自发动侵略战争。所以中华民族是热爱

小学生课堂常规要求

小学生课堂常规要求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生课堂常规要求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课前准备: 1.教学设备:电教设备开启完毕,黑板擦拭干净。 2.上课前必须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所有学习用品,书本统一放在课桌左上角,文具盒横放在书本左上方,学具放在铅笔盒下方。 二、候课:预备铃响时,要立即进入教室安静等待,双手放桌面伏台,眼睛转向教室门口相反方向,闭目静静等待老师来上课。 三、问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环视四周,提示同学要上课了,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后,发出口令“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同学立正站在原位向老师行注目礼,老师说:“同学们好”后,同学们齐答“老师好”,说“好”字时行鞠躬礼,“好”字结束后即站直,老师还礼后坐下。坐下要安静、端正。 四、坐姿:抬头挺胸身体坐直,双脚自然叉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放上或放下,手里不玩弄小物品。 五、举手:右手自然举起,五指并拢,向上举直不离开桌面,也可以伸直手臂,但是臀部不能离开凳子。 六、倾听:别人讲话时,要坐姿端正,可以微侧身子,双眼注视发言者,专心致志地听。应学会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不打断同学的发言,等别人讲完后,再举手得到同意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阅读:全班齐读书时,双手握书立起课本,使书与桌面夹角成135度。课堂阅读分朗读与默读。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用普通话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特别是低年级不能喊读)。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指读,不唱读,不读断句。默读的要求是:课本放平桌面,保持安静、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思维集中、动手动脑。个别学生站起读书时应双手捧着课本,站直身子读。 八、表达: 1.要求站直身子,目视教师,大方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低年级能说完整的话,中高年级能说完整、连贯、规范的(长)话。 2.表述形式:语言亲切,态度诚恳,便于交流。质疑时,用“为什么……”;“我有一个问题:……”;“请问#老师(##同学)等句式。回答问题时,用“读了这段话我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怎样做好教学六认真

做好本职工作---教学六认真 多年来,学校评价教师提出了许多标准和要求。但我认为,在今天,不管是评价哪一门学科、哪一个层次的教师,都必须首先要求他是一名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力行教学六认真 教学六认真”的具体要求 一、认真备课 二、认真上课 三、认真设计、组织课堂训练和批改作业 四、认真辅导 五、认真组织复习和测试 六、认真学习和总结 一、认真备课 二、认真上课 三、认真评价 四、认真辅导 五、认真组织课外活动 六、认真教研 一、认真备课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本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本学期教学的 基本要求,了解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意义。 2、认真通读全册教材,理清各单元教学内容,把握本册教材和前后教材的联系,明确各单 元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情况分析、教学措施、单元教学要点、教学进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六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所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情况分析:首先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即掌握知识、能力发展、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措施:教学措施是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教师教学方面包括常规的落实、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的选定等;学生方面包括学法指导、培优补差的措施等。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制定恰当的教学进度,同时须写清单元教学目标。 ㈡认真备课 备课的实质是对课程目标与教材编写意图的领会与贯彻。在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中,备课居于首要的先决的地位,它是上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备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 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到“七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 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和实验、备练习。 ⑴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 一是弄清课标要求。经常性地学习、领会和把握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设计思路等基本精神的表述,用它来指导备课和上课。 二是弄清教材体系。要通过研读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是弄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在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在知 识结构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它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备课时要通过对教材体系的把握、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

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 一、到校做到:不过早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中途离校;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少先队员要佩戴好红领巾,服装整洁。 二、上下楼要求:慢步轻声,靠右行,礼让他人,不冲撞。 三、早读要求:(1)老师到班有同学或干部负责。(2)有内容安排。(3)全体同学要自觉按要求早读,无人随意走动。 四、早操要求:(1)站队做到快静齐。(2)要以整齐的队伍和统一的步伐行进至操场(3)动作准确有力,整齐统一。 五、上课要求:(1)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2)积极思维,举手发言,(3)尊敬老师。 六、课间休息要求:(1)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叫嚷。(2)开展小型安全的活动。 七、爱护公物要求:爱护学校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八、放学要求:(1)自觉排队离校,戴小黄帽。(2)在校午饭学生,遵守纪律,不浪费粮食,不随便出校。 九、值日要求:(1)每天中午和晚放学后认真、自觉做好教室及包干区卫生。(2)关好门窗、电灯,及时离校。 十、乘车学生服从司机的指挥,按要求等车、上车和下车。 大冶镇第五小学 2015年9月

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 一、到校前后 1、学生要准时到校,不早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因故缺席,须办理请假手续 也可打电话到学校或班主任处请假,学校电话: 2、来校前应带齐课业用品,衣服穿着清洁整齐,整齐佩戴红领巾和校牌,不穿拖鞋,不赤膊,不赤脚,不穿背心、短裤,不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禁止带刀具等危险物品进校。 3、上下学不骑自行车,路上不游荡,行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 4、早上到校后即进教室,认真自学,不讲空话,不无故离开座位和教室,不到其他教室去,不妨碍别人学习。 5、进校后不得随便出校门。卫生值日的同学及时打扫好教室、包干区的卫生。 二、早自学 6、早自学时,不得随便出入和离开座位,认真复习和预习各门学科,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能有计划地组织开 展各类学习。 三、上课 7、课前做好一切准备。书本课业用品放在桌面右上角,坐的姿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教师“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

教师“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实施教学过程,才能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提出中小学教师“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 一、认真备课 1.准确解读教材。 ⑴开学前拿到教材,应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改动的地方;通过学期初备课组的活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和安排教学进度。 ⑵把握单元、章节(专题、板块)和课文的知识内容。 ⑶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认清所教知识对今后学习的作用。 ⑷明确所教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⑸研究教材中提示性文字、教材练习和教学建议,明确编者意图。 ⑹在教案中简要书写“教材分析”一项。 2.有机整合资源。 ⑴灵活处理教材。①突出重点内容;②分散化解难点内容; ③选择最佳切入口;④一课时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 ⑵适当引进教学资源。①引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外来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②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活学活用教材知识;③引进课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延伸学习空间。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⑴设立单元、章节(专题、板块)、课文的教学目标。①依据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因此,教案中应有“学情分析”一项;②从课改“三维目标”出发,教学目标要体现多元性;③认清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教学目标不要“一刀切”;④根据教材的重点内容确定主要目标; ⑤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应有总目标之下的分课时目标。 ⑵预设主要教学环节的问题情境和师生双边活动。①主要教学环节是指预习、导入、重点、难点内容教学环节、课堂巩固小结等;②问题情境的设计: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障碍,将它们转化为问题;提早收集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出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着重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以问题开

传统礼仪之标准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之标准 ---作揖拱手跪拜叉手万福! 标签:传统礼仪标准拱手作揖叉手万福礼周天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古代常行“趋礼”,即长者或尊者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外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男士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是两手抱掌侧立,拱起手臂再前推,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躬。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

最新小学生学习常规要求十条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小学学生学习规范要求十条 1.课前准备:铃声停教室静,书本文具放放平,抱臂坐正等老师,班委督查快静齐! 2.上课礼仪:老师微笑着目视学生说:“上课!”班长响亮地喊:“起立!”【全体学生肃 立】老师热情地说:“同学们好!”学生边鞠躬边深情地说:“老师,您好!” 老师和蔼地说:“请坐!”【全体学生轻声坐下,抱臂坐起,正式开始上课。】 (声音响亮,动作整齐。) 3.听课要求:脚平身正抱臂坐起,胸一拳口紧闭,眼看老师或黑板。精力集中专心听, 心无杂念勤思考。(要求:保持坐姿,精力集中。) 4.发言要求:听清问题勤思考,举手发言要积极,语句完整又响亮。同学发言须静听, 尊重他人不打岔,老师允许再补充。(举手发言姿势:统一举右手,右手 五指并拢,肘部不离桌面,手臂与桌面垂直,右手平放不乱动。发言时身 体直立,手臂自然下垂,肢体不晃动。) 5.读书要求:脚平身正书拿起,书外斜,胸一拳,眼一尺。目视书本要专心,诵读响 亮口齿清。熟读精思勤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6.写字要求:脚平身正笔拿好,左手按纸右手写,坚持做到三个“一”(胸一拳、眼一 尺、手一寸),静气凝神写工整。(要求:姿势规范,书写工整。) (执笔要求:拇指、食指轻捏笔,中指第一节抵下面,无名指、小指靠在 后。笔头要留一寸长,笔杆后侧虎口成圆,松紧适度,运笔自如。) 7.课堂作业:细心审题规范解,独立思考不抄袭。用笔统一姿势正,作业干净又平整。 做完细查及时交,有错必纠勤练习。(要求:答题规范,上交及时。)(用 笔要求:学生应该用HB型木杆子铅笔,用灌注蓝色墨水的钢笔书写,原 则上不使用自动铅笔和圆珠笔。自动铅笔身软铅易断,不利于着力;圆珠 笔笔尖太滑,也不低碳。同年级同学科用笔要统一,一本一色不随意。) 8.下课礼仪:老师微笑着目视学生说:“下课!”班长响亮地喊:“起立!”【全体学生肃 立】老师热情地说:“同学们,再见!”学生齐声说:“老师,再见!”【老 师离开讲台后,学生才可自由活动,并提前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9.家庭作业:课前预习很重要,自读课本先知道,收集资料试做题,带着收获进学校。 家庭作业靠自觉,主动复习再答题,读写算练要仔细,组长收齐交老师。

教学“六认真”常规要求

XXXXXXXXX小X学教学“六认真”常规管理细则 (2015 年修订)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认真实施教学过程,才能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西昌市第十小学教学“六认真”常规要求。 一、认真备课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新老教师都不能上无准备的课,不开展无准备的教学活动。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交流教学经验,将传统的备课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2014—2015 学年起,我校推行电子备课,同时也允许个别教师因特殊原因继续手写备课。 1、电子备课程序 (1)主备先备,制定初案。学期初由年级学科备课组长根据学科总课时数,以知识章节的课时为单位确定主备教师(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具体分工落实,责任到人。主备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 参考用书》等资料,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课程要求,把握好重难点,设计详细的电子教案(初案)。 (2)集体研讨,形成通案。主备教师初案备课结束后,在开学第三周前将初案汇总到备课组长处,由备课组长组织成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进行集体研讨,确定修改方案,调整好格式,电子文档交教研组长审查。 (3)二次备课,形成个案。开学第一个月内统一编排打印好通案,人手一本。授课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上课前进行 二次备课,在“二次备课”栏内做好详细记录,应包含板书设计和作业 布置等。 (4)教后反思,完善教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为必填栏目,主要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得失、课后 心得等,要言之有物,及时填写。 2、具体要求

传统文化评价标准和办法

传统文化评价标准和办法 一、评价目的 “传统文化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评价目的,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此次评价的目的是: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真正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田。 2.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3.发现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因素。 4.反思纠改,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二、评价原则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贯彻以激励性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评价内容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继续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4.初步了解古代戏曲、对联、谜语等民族文化。 5.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9.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评价项目 总体:一是知识和能力;二是过程和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 1.学生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4.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5.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6.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法

小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制度(要求)

小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过程包括两个方面,老师的教和学生学。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不单靠教师认真而科学地教,也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习质量,全面完成学习任务。特指定如下学习常规管理制度: 一、预习要求 预习新课是学习全过程的首要一环,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初步了解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的重要步骤。 预习应做到: 1、上新课前,必须根据老师的指导,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初步感知教材。 2、预习时要标记出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自己对教材的学习有的放矢,做到重点听记。 3、预习的目的在于达到“掌握学习”,在预习过程中要积极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力争在预习中自己解决。 4、中、高年级预习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整体把握。 5、搞好预习贵在坚持,要逐步养成习惯,提高预习的要求。 6、具体预习方法: 1).猜:即要求学生看课文题目时,不忙着阅读文章的内容,而是先设想这个题目如果由自己来写,应该怎样立意,怎样选材和结构文章。

2).圈:即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查:即要求学生运用字典、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弄清生字的读法、写法以及除课文中的词外,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以丰富词汇,再结合上下文理解难词、难句。 4).读:即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顺,要求大声地朗读,这样可以体会意境,培养语感,加深印象。 5).摘:即要求学生把积累的词汇、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摘录的内容,摘录下来。 6).想:即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特点、难点、重点和对自己的启发。 7.批:即要求学生将学习要求、读后心得、疑难注释批写在本上,还可批自己的观点。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 8).做:即要求学生把课文的问题和老师布置的预习题做好。 9).问:即要求学生记下不理解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疑问,课堂上质疑或课后主动提出,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0).写:即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觉得新课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特色,可模仿课文或课文片段写一两段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上课要求 上课是学习全过程的关键一环,是学生接受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认真听好每堂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上课前2分钟,安静地进入教室就坐,唱着歌,准备好学习用品。 2、上课时要全神贯注,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师讲课的重难点,积极思考,要注

传统文化课标

(一)小学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格言警句、传统蒙学精粹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小学高年级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章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有较深入的领会和认知,形成初步的价值评判能力和行为习惯。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理解他人,懂得感恩。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珍视国家和民族荣誉,具有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 ·初步养成遵规守纪、言行一致等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初步养成爱护环境、珍爱文化资源的文明习惯。 ·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传承和文明礼仪活动。 3.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认识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 ·了解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 1.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以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开展经典启蒙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小学低年级(1—3年级),借鉴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选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作为教学内容,可依据格言、章句蕴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