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学论文

病毒学论文

病毒学论文
病毒学论文

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讨论讨论的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讲述:1、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宿主细胞氧化与凋亡。2、宿主细胞蛋白对H1N1病毒复制的影响。3、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间的关联。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宿主;关系;氧化损伤;凋亡;致病机制病毒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毒作为一种细胞内寄生物,病毒与宿主细胞以及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病毒感染、复制和致病的分子基础。病毒感染致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从整体生物学观点考察,病毒感染致病涉及到病毒与机体两个复杂生物系统及其二者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特异成分对宿主细胞基因组(genome)、转录组(transcrip—toine)、蛋白质组(proteome)以及代谢物组(metabolome)等的干扰和修饰作用[1],以及宿主细胞对病毒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的主动干扰和修饰作用。由于病毒与宿主细胞和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2]。

在2009春爆发的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甲型H1N1病毒[3]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其遗传物质为RN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 nm~120 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4]、神经氨酸酶NA 和M2蛋白[5]。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 呈螺旋状对称, 直径为10nm。甲型H1N1病毒为单股负链RNA 病毒,基因组约为13.6 kb,由大小不等的8 个独立片段组成。尽管不同亚型之间可以组成很多种流感病毒血清型,但是可造成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H1N2[6]和H3N2[7-8]。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医学测试显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美国疾控机构的照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

甲型H1NI流感病毒是一种上呼吸道病毒,它钻进人类细胞后利用人类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其子代病毒破壳而出,再感染其他的健康细胞,这就是甲流病

毒H1N1的简单致病原理。下面就3点对甲型H1N1病毒与宿主知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1、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宿主细胞氧化与凋亡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是国际上热点。该病毒诱导宿主细胞凋亡是其中重要的机理之一。

研究现已经证实氧化应激存在于甲型H1NI流感病毒的致病过程。氧化应激是指由于体内氧化还原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大量产生。同时机体又不能及时清除体外。在体内堆积引起组织和器官的氧化损伤。H1N1吸附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进一步氧化细胞内其他分子、尤其是核酸分子,从而诱导了凋亡的顺序发生。众多的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最终都是通过Caspases途径介导的,可通过多途径、多因子、多基因的调控。例如:Fas/FasL、NF —KB、JNK、P38 MAPK、PI3K/Akt 通路、TGF~13、IFN、TRAIL等[7]。这也印证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是个复杂的过程。

氧化和凋亡二者之间的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推测。H1N1吸附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进一步氧化细胞内其他分子、尤其是核酸分子.从而诱导了凋亡的顺序发生[9]。

2、宿主细胞蛋白对H1N1病毒复制的影响

流感病毒是一种上呼吸道病毒,它钻进人类细胞后利用人类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其子代病毒破壳而出,再感染其他的健康细胞,这就是甲流病毒H1N1的简单致病原理。相对地,宿主细胞表达大量的抗病毒因子来抵抗甲流病毒的感染。为了研究宿主细胞与H1N1病毒的互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进行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扫描分析,发现存在120参与抵抗A型甲流的蛋白因子,它们分别与内涵体酸化、囊泡、线粒体代谢功能、RNA剪接有关联。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1, IFITM 2和IFITM 3对甲流H1N1病毒早期的复制过程有重要的作用。IFITM首次被发现是在1984年,大多数细胞里这种蛋白的水平较低,而暴露于免疫刺激干扰素蛋白的细胞这种蛋白水平较高。有关这些蛋白的作用还一直不清楚。当IFITM3的产生被中断后,H1N1的复制出现惊人的增加。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猜测,这些蛋白是一些天然的抗病毒蛋白。当IFITM3不存在时,

这些病毒的复制增加5-10倍。病毒蛋白水平越高复制的越快。IFITM3的作用在这方面确实很突出。研究人员在其它细胞类型以及不同的H1N1毒株上发现IFITM3有相同的作用,包括人类和小鼠的肺细胞。在增加IFITM3时发现,H1N1的复制完全被抑制了。这项研究证明了通过广泛筛查去发现与病毒复制有关的细胞蛋白的优势。IFITM3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其次排列的是IFITM1 和IFITM2基因。尽管试验中IFITM3的作用最强,但如果所有这三种蛋白都大量产生,就会抑制H1N1病毒以及其它流感病毒。让研究人员感到吃惊的是,这些蛋白还能抑制完全不同病毒的复制,包括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然而,IFITM并不能有效对抗所有的病毒,而且研究人员也不能准确知道这些蛋白存在的真正意义。

它们的活性程度不同,所以它们可能对不同病毒有特异性。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人类理解甲流病毒感染人类细胞机制,对制备抗甲流疫苗和药物也大有裨益[10]。

3、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间的关联

麻省理工与哈佛共建的Board研究学院的科学家系统性地分析了宿主细胞与H1N1病毒相互间大规模的反应。研究小组结合酵母双杂交表达系统和基因组范围表达分析技术数百种病毒蛋白-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肺细胞中对这些涉及其中的因子进行缺失研究来分析其功能。研究小组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影响宿主细胞-病毒相互作用的病毒蛋白群有多种功能,它们影响宿主细胞对病毒的反应,包括一些RNA结合蛋白,WNT信号通路蛋白,病毒多聚酶亚群。

这些蛋白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调节网络。这些研究成果有助科学家们理解宿主细胞-病毒的相互作用模式,并对甲流的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1]。

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是21世纪病毒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人类重要病毒性疾病病原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病原复制、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抗病毒疫苗和药物研究[12],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Oliver S G.Guilt-by-association goes global[J].Nature,2000,403:601-603.

[2] 陈忠斌,王升启.从肝炎病毒看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J].病毒

学报,2002,18(4) :378-380.

[3] 谭万能.甲型H1N1病毒“感染”科技期刊[J] .科学新闻,2009,10:62-62.

[4] 侯佩强,杨会利,陆娟娟,等.流感病毒泰山分离株H1N1亚型血凝素HA1基因特

征分析[C]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4):298-298.

[5] 尤金彪,郭潮潭.甲型流感病毒M2蛋白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

志,2009,6:402-405.

[6] 蒙雪琼,刘棋,陈义祥,等.基因重排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

特性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9):669-674.

[7] 郭利敏,乔传玲,陈艳,等.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的优化表达及抗原

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0,3:231-235.

[8] 郭林,王晓杜,刘庆伟,等.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M1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J] .生物工程学报,2009,5:672-678.

[9] 刘彦明,肖洪广,刘忠民,等.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宿主细胞氧化与凋亡之间的

关系研究[J].中日友好医学院报,2009,5:283-286.

[10] A. L. Brass, I. C. Huang, Y. Benita, et.The IFITM Proteins Mediate

Cellular Resistance to Influenza A H1N1 Virus, West Nile Virus, and Dengue Virus[J].cell,2009,139(7):1243-1254.

[11] Sagi D. Shapira,Irit Gat-Viks,Bennett O.V. Shum,et.A Physical and

Regulatory Map of Host-Influenza Interactions Reveals Pathways in H1N1 Infection[J].cell,2009,139(7):1255-1267.

[12] 晓彤.农业部成功研制出猪感染甲型H1N1病毒检测试剂盒[J].中国牧业通讯,

2009,10:17-17.

病毒学论文

辽宁大学 病毒学课程综述 设计题目: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姓名:邹虎山 学号:121303111 院系:生命科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1)班 课程号:1330472 教师:郑方亮 2014年6月5日

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 邹虎山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1班)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关键词:禽流感;致病性;感染;人流感;免疫 0引言 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甲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要预防禽流感病毒,除了要勤洗手,减少接触家禽,食用家禽应当彻底煮熟以外,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星群夏桑菊。星群夏桑菊含有“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优质中药,能提高人体对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被誉为“中药达菲”;在2009年,独家获得了国家防治流感、禽流感的专利号。 1:病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 ***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 ,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 。由于测定pfu 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采用TCID50 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 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 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 。一般认为MOI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 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 的比值。 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 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 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 的含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 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 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MOI )。其公式为: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0)。 其中: P 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 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 为MOI 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 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制备96 孔板单层细胞 2: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3 孔 3: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 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4: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病变率)=比距; 比距与接近50% 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 在10 的负7 和8 次方之间,那么,指数-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 的指数,TCID50=10 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 PFUs=0.7 ×TCID50 的滴度

病毒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病的发展简史: A 病毒的发现时期 1.科赫法则内容: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B 病毒的化学时期 C 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D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亚病毒定义subvirus:只含有核酸或蛋白质的病毒,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或病毒卫星)、朊病毒。 二、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双义(ambisense)RNA:即基因组的一部分为正极性,另一部分为负极性。 2、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及其排列顺序 基因组中开放阅读框架(ORFs)的数量、位置及其功能 病毒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元件、调节元件对病毒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复制的影响 阐明病毒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在病毒复制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细胞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2)病毒表达的调控机理 通过对病毒增强子(enhancer)、启动子(promoter)、衰减子(attnuator)和转座子(transposon)等调控元件的研究,可以阐明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原理。 转座子:用插入序列进行整合的遗传单位(能够重复插入到基因组中许多位点的特殊片段)。衰减子:特定的DNA片段,可以减慢、阻止或停止转录 (3)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4)病毒致癌的分子机理 病毒癌基因定义:致癌病的所携带的一段基因,侵染敏感细胞使细胞癌变,转化为癌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无限分裂增殖。 (5)抗病毒活性物质 1. 抗病毒多肽物质 干扰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重要细胞素。具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还有免疫调节和肿瘤抑制的作用。利用DNA重组技术,可以在大肠杆菌中生产出干扰素 2. 淋巴因子:重组克隆生产的IL-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 3. 反义RNA(antisense RNA) 定义:指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RNA分子,它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它的核苷酸顺序可与相应的RNA或DNA互补配对,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将反义RNA与其相应的病毒mRNA或DNA杂交,可以使病毒mRNA编码合成蛋白的功能受阻,从而破坏病毒的复制循环。反义技术:利用反义RNA封闭某个基因的技术。

国内外病毒学杂志刊物一览表

国内外病毒学杂志刊物一览表 2009-05-31 08:58 1.Acta Virologica (Acta Virol.)《病毒学报》 由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创刊于1957年,为双月刊,刊载有关研究方面的论文和简报、书评。稿件多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及东欧国家,偶尔也发表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作者的资料。有俄文版和英文版两种。2.Antiviral Research (Antiviral Res.)《抗病毒研究》 《抗病毒研究》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用疫苗、干扰素、血清疗法,化疗法及生理的对人、动物和植物的病毒感染的控制,宿主的抗病毒机理等评论性文章。用英文发表。 3.Archives of Virology (Arch Virol.)《病毒学文献》 《病毒学文献》于1939年创刊,是病毒学杂志中最早出版的一种,原刊物的名称为“Archiv fur die Gesamte Virus-forschung”,一直沿用至1975年,为季刊,刊登有关人类、动物和植物病毒学的基础研究及有关方法方面的论文,用英文、法文或德文发表。 4.Intervirology《国际病毒学》 《国际病毒学》创刊于1973年,月刊,主要刊载有关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分类、植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动物病毒、人类病毒、噬菌体的遗传、流行病学、免疫和肿瘤病毒等方面的原始论文、评论、简报及书评。用英文发表。5.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J.Gen.Virol.)《普通病毒学》 《普通病病毒学》创刊于1967年,月刊,刊登感染各种宿主的各类病毒的结构、遗传、分类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方面的基础性论文。英文出版。6.Journal of Medical (J.Med.Virol.)《医用病毒学》 《医用病毒学》创刊于1977年,每年8期,主要刊登人类病毒感染的应用基础性研究文章,其中肝炎病毒的免疫学研究,报导较多。用英文出版。7.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J.Virol.Methods)《病毒学方法杂志》《病毒学方法杂志》创刊于1980,月刊,刊载有关病毒学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原始论文和评论。用英文出版。 8.Journal of Virology (J. Virol.)《病毒学杂志》 《病毒学杂志》创刊于1967年,月刊,刊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肿瘤病毒、噬菌体的形态学、物理化学、复制、免疫、遗传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论文。用英文发表。 9.Virology《病毒学》 《病毒学》创刊于1955年,月刊,刊登各种类群病毒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的性质、病毒复制、病毒遗传;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论文,偏重于基础研究。英文出版。 10.Virus Genes《病毒基因》 《病毒基因》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美国出版,刊登有关病毒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英文发表。 11.Excerpta Medical, Section 47:Virology《医学文摘,第47部分:病毒学》《医学文摘,第47部分:病毒学》创刊于1971年,每年出版10期,摘录各国期刊发表的有关文献,共分病毒学的综合问题、分类与鉴定、流行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血清学与过敏性等。用英文发表。 12.Virology and AIDS Abstracts《病毒学与艾滋病文摘》

病毒学9

《病毒学》论文关于朊病毒的研究 年级:2011级 姓名:韩蕾 学号:20114083012 日期:2014年5月

摘要: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构成的可能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亚病毒因子,是造成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核酸,所以其特性、结构和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并且朊病毒的遗传具有多样性,即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对朊病毒的疾病防控研究阶段性成就与最新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字:朊病毒、致病型朊病毒蛋白、细胞型朊病毒蛋白、 朊病毒的发现 人类在18世纪就发现了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只是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直到美国学者S.B.Prusiner于1982年研究羊瘙痒病时发现,这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由一种分子质量为27~30ku的不含核酸的糖蛋白质分子感染所引发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短杆或纤维状结构,被称为朊病毒(Prion)[1]。由于发现意义重大,S.B.Prusiner在1997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朊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蛋白侵染因子,可导致人和动物的神经元退化变性、脑组织海绵体化、胶质细胞增生及细胞内的朊病毒的自身累计等。许多致命的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退化症均与此病原有关,如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症(CJD)、和动物的羊瘙痒病(Scrapic)、疯牛病(Mad Cow Discasc)麋鹿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等[2]。 朊病毒的结构 纯化后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被称为朊病毒蛋白(PrP)朊病毒蛋白有2种构型,即致病性朊病毒(PrP Sc)和细胞型朊病毒(PrP C)。 致病型朊病毒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7×10?~3.0×10?的蛋白质,具有抗蛋白酶K水解的能力,特异地出现在被感染的脑组织中,是患者脑组织呈现淀粉样空斑。致病型朊病毒蛋白中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在细胞型朊病毒的构象改变过程中,二硫键保持完好,主要的转变部位在90~112位的氨基酸残基[3],这里的α-螺旋转变为β-螺旋,二维结晶结构呈六边形,N-端的β-螺旋位于六角单元内,与位于边上的第二α-螺旋、第三α-螺旋及位于单元间的糖基相对称[4] 细胞型朊病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3×10?~3.5×10?,含有1对二硫键和2个N型复合寡糖连。二硫键和糖基化的残基都在C端。N端含有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C端含有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基磷酸肌醇锚受体结合位点(GPT)[5],说明它是一种膜糖蛋白。朊病毒的致病机理[6] 关于朊病毒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由于PrP C正常功能的缺失,另一个是由于PrP Sc的过度增殖而产生神经毒性。除此之外,还有拟病毒假说与联合假说等等。 1.1 PrP C正常功能的缺失 PrP C的编码基因在小鼠中位于2号染色体,在人类位于20号染色体。PrP C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肌细胞、白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关于PrP C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发现其可能在神经系统、T细胞信号转导及核酸代谢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王小凡,2005)。 1.2 PrP Sc的神经毒性 PrP Sc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其中PrP106-126称为神经肽,单独这一段小肽也能使在体

病毒学论文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在更广的领域展开了对病毒的研究,进而发现了病毒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学领域——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病毒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上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病毒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病毒人类关系 一、病毒病成因 生理学奖获得者勒得伯格说过一句森然凛冽的话:“对人类在这个星球的继续统治构成最大而唯一威胁的是病毒。”[1] 1、环境因素 人类癌症的15%是直接由病毒导致的,可以说是除了烟草之外的第二大致癌因素。至于在病毒传染性疾病方面我们最常见的是流感,尽管流感似乎并不怎么可怕一般多喝水.撑几天就过去了。但是从艾滋病到目前最为猖撅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狰狞面目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们的梦境.似乎是要提醒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要破坏人类的似乎很完美的机体,并不一定需要像人类自己发明的大规模自杀性工具--核武器那样的高度复杂的玩意,作为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就够了。 由于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也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都市化 ,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开发 ,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加剧自然环境必然受到影响 ,使人类接触到一些以往很少遇到的虫媒和带病毒动物而遭受感染病毒性传染病的。西方国家 18 世纪开始到 20 世纪快速工业化,都市化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近几十年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在重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覆辙 ,正是目前发达中国家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2]。特别是非洲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 ,再加上连年战乱 ,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砍伐热带雨林、造田盖房 ,也是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的原因。另外全球化的影响使病毒性传染病迅速出现全球效应,全球化也是近年来非常时髦的术语,它意味着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传统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与此相应对新病毒性传染病产生

病毒学试题

试题 1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病毒基本性状叙述错误的是: A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 B.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 D.对干扰素敏感 E.耐冷不耐热 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微米(μm) C.微微米(pm) D.毫微微米(fm) E.微微微米(am) 3.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 C.衣壳由壳粒构成 D.病毒包膜表面可有刺突 E.各种病毒壳粒数目不相同 4.可称为病毒体的结构是: B.核酸 C.衣壳 D.包膜 E.壳粒 5.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是: B.风疹病毒 C.正粘病毒 D.弹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6.呈螺旋对称型的RNA病毒是: B.腺病毒 C.痘类病毒 D.疱疹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B.衣壳 C.包膜 D.神经氨酸酶 E.血凝素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B.二分裂 C.分枝 D.减数分裂 E.芽生 9.下述与病毒蛋白质无关的作用是: A.吸附作用 B.保护核酸作用 C.病毒包膜的成分 E.免疫原性 10.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 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 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 E.合成子代核酸所需要的DNA多聚酶 11.以破胞方式从细胞向外释放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 D.腮腺炎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12.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的病毒是: A.ECHO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腺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 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 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 14.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 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 A.突变 B.基因重组 C.加强作用 E.互补作用 15.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A.交叉复活 B.多重复活 D.互补作用 E.表型混合 16.病毒与立克次体相同的特点是: A.含有DNA和RNA C.含有核蛋白体 D.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E.对抗生素敏感 17.病毒不同于衣原体的特点是: A.能通过细菌滤器 C.可引起机体多部位感染 D.严格地细胞内寄生 E.在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 18.无包膜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披膜病毒 C.流感病毒 E.狂犬病病毒 【B型题】 A 衣壳 B 核酸 C 包膜 D 核衣壳 E 壳粒 19.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是:B 20.保护病毒核酸的是:A 21.无包膜病毒完整病毒体的是:D 22.电镜下可见的病毒形态学最小单位是:E 23.含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是:C A 裸露20面体对称型 B 裸露螺旋对称型 C 有包膜20面体对称型 D 有包膜螺旋对称型 E 复合对称型 24.流感病毒是:D 25.肠道病毒是:A 26.噬菌体:E 27.单纯疱疹病毒:C A 有包膜RNA病毒 B 无包膜RNA病毒 C 有包膜DNA病毒 D 无包膜DNA病毒 E 缺陷病毒: 28.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A 29.丁型肝炎病毒:E 30.乙型肝炎病毒:C 31.腺病毒: 32 戊型肝炎病毒:B A 正粘病毒科 B 副粘病毒科 C 披膜病毒科 D 肝DNA病毒科

动物病毒学课程论文

动物病毒学课程论文 王小小:电镜技术在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电镜技术在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王小小摘要:对于常见动物病毒的检测,常使用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生物学接种及病原分离等。但对于一些新生疫病的检测,尤其用血清学检测时,于手中不一定具备与该疫病相对应的抗体,往往不能马上进行检测。为了及时控制和扑灭新生疫病,必须尽快地确定病原。电子显微技术问世及其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应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过程中的取样部位及时间、制样方法、电镜下病毒的识别方法及常见病毒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同行们使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电镜技术,动物病毒,取样,制样,检测前言

已有学者应用电镜技术对形态特征性强的动物病毒感染的动物病毒病进行了诊断[1]。尤其对于混合感染的和新发现的病毒病的检测,电镜技术优于优于其他任何一种方法[2]。虽然常规的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是比较快速和准确的,但一次只能检出一种病原,且对于新生疫病,当手头上不具备相应的血清时,更是束手无策[3]。若使用电镜进行检测,凡在病料中有什么样的病原就能检出什么病原。因此,对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制样方法、电镜下病毒的识别方法的探索,对于使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意义。 1.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2,3] 要想获得高检出率,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是关键。取材应根据各种病毒在动物体内分布的位置特点来确定,采集相应的组织或在特定部位取材,且要力求准确。例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采取感染鸡的法氏囊粘膜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最好取感染仔猪的小肠粘膜层等。如取材的

病毒学期末论文

干扰素的治病机理及相关副作用的讨论 (XXX 国际XXXX 生物技术) 摘要: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给干扰素下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本身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干扰素是通过激活细胞基因来发挥活性的,换言之,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是后者的某些基因被激活产生多种其他蛋白质,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本文主要从干扰素目前的疾病研究出发,探究干扰素的治病作用,但同时应关注干扰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最终总结要合情合理地使用干扰素。 关键词:干扰素;抗肿瘤;治病;不良反应 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Interferon and the Discussion of Its Side Effects. (Hu Yuze international class 1504 Biotechnology) Abstract:In 1980, IFN naming committee gav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IFN is a kind of acti ve protein with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on the same cell. 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cell genes, involving RNA and protein synthesis. Interferon itself cannot directl y inactivate the virus. Interferon activates cell genes by activating cell genes. In other words, a fter interferon acts on cells, some genes of the latter are activated to produce many other prote ins, thereby blocking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of interfer on's disease, 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on the treatment of interferon, but at the same ti 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interferon. The final conclusio n is to use interferon reasonably. Keyword:Interferon; antitumor; cure of disease;Adverse reactions. 干扰素的发现是与干扰现象有关。人们发现病毒在自然条件下是严格的在细胞内复制,在两个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往往可以观察病毒之间相互拮抗现象,即一种病毒的复制,可被另一种病毒的复制所抑制,这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也是病毒之间生存竞争的一种极其普遍现象。对于病毒干扰现象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引起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一、概述 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 物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本指导原则旨在 帮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明确作用机制 ●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 ●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二、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 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 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 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 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 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 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 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 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 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 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 相互作用。 由于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交叉耐药(病毒对一种药物耐 药后,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会成为临床应用中 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下列信息显

病毒学题库

病毒学题库 一.填空题(10分) 1.第一个提出病毒概念的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k)。(病毒学之父) 2.病毒的特点有: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特殊的繁殖方式、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3.病毒的对称性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复杂对称。 4.病毒的复制过程有:吸附、侵入、脱壳、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5.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6.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缺点有:杀虫速度缓慢、病毒特异性强,寄主范围窄。 ★7.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法国人Adolf Mayer 。 ★8.病毒的宿主有:微生物、植物、动物。 ★9.病毒的核酸类型有: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dsRNA)、单链RNA(ssRNA)。 ★10.病毒突变体的种类有:条件致死突变体、蚀斑突变体、抗原突变体、共变体、适应新宿主突变体。 ★11.人畜共患的病毒有:流感病毒、狂犬病毒、朊病毒。 ★12.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3.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优点有:对人畜(人体、畜禽、鱼虾等)安全无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高、昆虫病毒使用后效果明显。 二.判断改错题(少了大约11题左右,10对10错,共15分) 1.判断(描述)病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微米→nm或?) 2.病毒分类系统中“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 3.病毒的突变只是指自发突变。(×,病毒的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5.HIV核心为两条单链DNA构成的双体结构,并含有反转录酶。(×,DNA→RNA)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7.流感病毒的宿主限制性不是很严格,能跨越种属传播。(√) 8.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且病毒极易变异,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甚至爆发流行。(√) 9. 狂犬病只发生在犬和人身上,其他动物很少发生。(×,狂犬病病毒感染所有温血动物)★10.HBsAg阳性,乙肝。()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病毒基因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遗传物质(核酸)的交换,称为(病毒)基因重组,其子代称为重组体。 ★2.病毒隐码:描述病毒性质的一系列符号。包括核酸的类型、链数、分子量大小,病毒粒子的形状,宿主传播介质等。【有四对符号,包括核酸类型/核酸链数,核酸分子量(×106)/病毒粒子中含核酸的百分率,病毒粒子的外形/病毒被壳的外形,寄主种类/传播介体种类(或传播方式)】 3.缺损病毒:是指基因组上一个或多个病毒自我复制必需基因功能缺乏,它的复制需依赖其它病毒基因或基因组的辅助活性,否则在活的允许细胞内也不能完成复制。有些病毒因基因

病毒学课程论文

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1]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 1.1初期(1886-1940)

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1.2植物病毒与噬菌体发现与研究时期(1929 -1956 ) 烟草花叶病毒及其相关的植物病毒对于研究病毒起源和病毒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 世纪头几十年,科学家发明了纯化酶(蛋白质)的方法。病毒的第一张“图片”来自X 光结晶拍照,图片显示棒形晶体有一个不变的直径,以六边形排列,里面含有RNA 和蛋白质。[3]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的第一张电子显微照片是用德国制造的一台显微镜拍摄的。这些照片都证实了病毒颗粒的棒形结构。 加拿大医学细菌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对痢疾患者的粪便进行过滤,很快从过滤的乳状液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并且加以培养。细菌不断生长,覆盖了培养皿的表面。德赫雷尔偶然观察到清楚的圆点,上面没有长出任何细菌。他把这些东西称为乳样斑,或称为噬斑。德赫雷尔把这些使细菌形成噬斑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紧接着他发明了病毒学研究领域沿用至今的方法。 1.3动物病毒研究发展早期(1989-1965) 科学家们发现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可滤过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只在活动物组织中复制。确实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例如由蚊虫为媒介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受感染组织中可见的特殊病理包涵体(病毒),甚至可引起癌症的病毒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病毒学的儿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由于测定pfu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米用TCID50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 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的含义 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 MOI)。其公式为:丁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 0 )。 其中: P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为MOI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 (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 制备96孔板单层细胞 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 / (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 %病变率)=比距;比距与接近50%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在10的负7和8次方之间,那么,指数一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的指数,TCID50=10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PFUs = 0.7 >TCID50 的滴度

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摘要: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译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专门感染植物,尤其是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这些受感染的叶片看来斑驳污损,因此得名(mosaic为马赛克,也就是拼贴之意)。19世纪末期人们已知有某种威胁烟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确知此病毒的存在。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如今通过大量实验的积累,已总结出了大量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综合防治 前言: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 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烟草花叶病防治措施成为烟草生产上的迫切任务。此篇文章将对烟草花叶病毒作详细的介绍以及综合防治,综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发展进程。 正文: 1烟草花叶病毒概论 1.1烟草花叶的分类地位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作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代表种,其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Mayer(1886年)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D.1.Iwanowski)首次证明:TMV是由滤过性病原体(病毒)所引起的。1898年,“病毒学之父”——贝叶克林(Beijerinck)研究发现:TMV不属于细菌,也不是微小体,是一种可滤过性的病原,一种“传染活液”或“病毒”。斯坦利(w.M.Stanley)发现病原体是蛋白质,1935年他首次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并发现这种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确定病原就是TMV。他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贝杰林克(Kansche)借助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杆状的TMV粒体。此后,在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将TMV作为一种模式材料,对病毒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最早被提纯的病毒是TMV,最早被证明其RNA携带有遗传信息并具有侵染性是TMV。TMV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自我组装的病毒,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病毒蛋白。首例抗性转基因植株也是由TMvCp介导的。 1.2烟草花叶病毒的病原形态 TMV为杆状病毒,大小300*18(nm),病毒粒体存在一中央空洞区,直径4nm。核酸(RNA)和外壳蛋白是TMV病毒粒体仁要组分,2130个相同亚基组成外壳蛋白,每个亚基长7nm,含158个氨基酸,端部稍细,呈椭圆形,直径2.3nm,分子量为17.6kDa。亚基呈右手方向排列,呈单一螺旋状,螺旋间距为 2.3nm,一圈由16又1/3个亚基组成,共130圈,排3圈螺旋重复一次,所以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一)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仓鼠 主要用于: ①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 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用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 ④制备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 ⑤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力测定、建立病毒病动物模型等 注意:选择对目的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鸡胚 (一)条件要求 SPF鸡、孵化温度38-39℃,湿度40-70%,通风。新鲜受精卵:产下后不超过10天并保存10℃左右。 (二)优点 组织分化程度低,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而且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三)接种途径 1.绒毛尿囊膜接种(10-12日龄鸡胚) 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1)方法一(造人工气室) ①在胚胎附近近气室处,选择血管较少的部位,用电烙器在卵壳上烙一个直径约3-4mm的 烤焦圈。 ②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小心用刀尖撬起卵壳,造成卵窗。 ③在气室端中央钻一个小孔。 ④用针尖挑破卵窗中心的壳膜,切勿损伤其下的绒毛尿囊膜。 ⑤滴加滴生理盐水于刺破处,用橡皮乳头紧贴于气室中央小孔上吸气,造成气室内负压, 使卵窗部位的绒毛尿囊膜下陷而形成人工气室,此时可见滴于壳膜上的生理盐水迅速渗入。 ⑥用1ml注射器滴入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⑦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 小孔用石蜡密封。 ⑧鸡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2)方法二 ①在气室端的卵壳上开约1.5×1.5cm的口。 ②用灭菌眼科镊子撕去一小片内壳膜。 ③滴入接种物。 ④用透明胶纸封闭开口。 2.尿囊腔接种(10-11日龄) 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NDV)

郑华丽病毒学论文 4

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的关系 10生物科学一班郑华丽 10102051044 摘要: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在维护机体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宿主细胞的凋亡,导致被感染细胞的死亡和病毒的清除;而有的病毒为了生存与扩散也会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凋亡或抑制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和蛋白得到表达,并参与作用。另外,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该过程。本文对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关系相关研究的整合汇总,能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关键词:细胞凋亡;病毒感染 1.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一生理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既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特殊介导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产生。 病毒(virus)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体微小,结构简单,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敏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为严格细胞内寄生。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后,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1)细胞无明显变化;(2)因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引起细胞损伤、死亡;(3)引起细胞增生,继而使细胞死亡或使细胞继续生长失去生长控制,转化为癌细胞。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另一方面,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凋亡。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病毒感染诱导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多由病毒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诱导,其次是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反应间接诱导。其机制是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关闭或干扰宿主细胞正常合成代谢诱发细胞凋亡,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直接作用于细胞与凋亡有关的因子及蛋白水解酶而诱发细胞凋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十四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第三篇病毒学实验技术 实验学时计划:实验一实验须知6小时;实验二细胞培养用水的制备及检验15小时;实验三组织培养技术20小时;实验四病毒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20小时;实验五病毒提纯技术15小时。 实验一实验须知 一、实验室注意事项 1.凡参加病毒学实验的人员均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病毒疫苗。 2.实验室内,特别是组织培养操作室,须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在进行病毒接种或无菌操作前后,均应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必要时可用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擦拭或喷雾消毒。 3.进入操作室,须先洗净双手并用消毒药水严格消毒;更换拖鞋,戴口罩和帽子,穿消毒的实验服。 4.病毒实验操作完毕后,将所穿戴实验服、口罩、帽子和拖鞋等物,出操作室前须更换;两手须经消毒药水严格浸洗后方能外出。 5.一个接种操作室,严禁同时进行两株病毒株的传种;吸取病毒材料时,勿于悬空吹出或打出。 6.凡沾病毒材料的吸管、试管等器具,须随时投入5%煤酚皂或1%盐酸溶液内,浸泡过夜,或煮沸消毒后才能进行洗涤。 7.凡带有感染性的鸡胚或动物尸体,须立即投入炉内焚化或进行煮沸消毒,或盛入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能携出室外进行处理。 8.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如发生意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二、病毒材料收集、运送和保存 (一)材料的收集 分离病毒的成功率与采集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采集病料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和时间内进行,前者与各种传染的发病机理有关,后者常规在疾病早期,因为通常在疾病刚出现时病毒的滴度高。各种病毒感染所采适宜病料参见图1和图2。 由于许多病毒的不稳定性,欲作病毒分离的材料,都应尽快的冷藏。-30℃保存的病毒材料(除少数例外),至少可以活存几个月以上;而-70℃保存的病毒,甚至几年不见毒力降低。有些病毒需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有的则需干燥环境(如Orf viru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