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用营养补充食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用营养补充食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用营养补充食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用营养补充食品编制说明)

《孕产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

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原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发布2013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该标准。

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协作单位包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要起草人为黄建、霍军生、常素英、孙静、韩军花、梁栋、王丽娟、陈春明、王玉英、杨振宇、唐艳斌。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召开过四次研讨会,参会人员来自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生产企业及标准修订工作组成员。2013年11月22日,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参会人员20人,主要收集国内外应用孕产妇营养补充品的相关标准法规、技术及应用现状,并研讨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和关键指标的设定方案;2014年1月13日标准工作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参会人员12人,对孕产妇乳母的营养现状和需求、国际法规应用情况,以及初步形成的标准文稿进行讨论,对该标准适宜人群、产品分类、必需成分和可选择成分等方面形成共识;2014年3月26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参会人员29人,来自政府、食品安全评估、营养、企业等机构的专家对该标准草稿及编制说明进行研讨;2014年6月10日,召开第四次会议,参会人员20人,对上次会议所采纳的专家意见和建议所形成的标准文稿,进一步研讨,形成专家征求意见稿;2014年6月27日,召开本标准的专家征求意见会,征求政府管理部门、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及行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参会人员36人,形成报送稿。在形成本征求意见稿过程中,工作组成员间多次进行内部讨论,对文本进行了反复修订和意见的征询。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1、制定的主要内容及依据见表1.

标准条款依据

标准名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

食品

与立项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孕产

妇及乳母营养补充品》有所变更。我国的

营养素补充剂属于保健食品范畴,只补充

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以补充蛋白质、脂类

等为目的。为与之区别,本标准仅限定于

营养补充食品,即在食物基质中,添加多

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孕期妇女和哺乳期妇

女的营养补充食品。本标准是根据我国孕妇及乳母人群营养素需求设计的营养补充食品。

2 术语和定义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以大豆、大豆蛋白制品、乳类、乳蛋白制品中的一种或以上为主要原料,添加多种微量营养素按产品的适宜人群、应用目的、主要原料、产品属性等进行描述,并参考GB 225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并规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制成的一类适宜孕

妇及乳母补充营养素的殊膳食用食品。

定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3 技术要求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每日份推荐量: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最大每日份推荐量为 g。作为营养补充食品,应含高密度的微量营养素,通过设定最大每日份推荐量,可区别于强化食品;最大每日份推荐量,参考CODEX 的GL/8 《配方辅食通则》(2013年修订版)。日份量范围较宽,考虑实际应用,如在极重灾区,可以使用大份量的产品,在补充微量营养素的同时,能更多补充宏量营养素;在普通地区,可以采用相对小份量的产品,以达到微量营养素为主要补充目的。

原料要求

主要原料应来源于可即食的大豆、大豆蛋白制品、乳类、乳蛋白制品,提供的优质蛋白质应占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每日份推荐量的18%~35%,其质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规定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其含量要求,蛋白质含量要求中的低限18%,参考市售奶粉及速溶豆粉的蛋白质含量,高限35%参考大豆的蛋白质含量。

大豆类及其加工制品应经过高温等工艺处理以消除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物等。参考GB 225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

不应使用氢化油脂。本产品最终受益为胎儿、婴幼儿及母亲,

研讨认为应限制非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

在本产品的添加。

必需成分

如果在产品中必需添加或标签标示含有表1中一种或多种成分,其营养素含量折成每日份计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中,将产品分为孕妇营养补充食品和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必需成分包括:铁、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维生素B121、分成两个人群,即孕妇和乳母。孕期分为孕期、孕早、孕中、孕晚四期,不同时期对营养素的需求尽管有所差异,但大体相近。多次研讨认为,产品按不同孕期细分,将影响产品依从并增加干预的复杂性,但孕期与哺乳期为明显的两个时期,生理特点及营养素需求差异较大,建议分为两个阶段。

2、必需成分:1)依据WHO:WHO建议孕产妇营养补充品中铁和叶酸是必需成分,并推荐含多种微量营养素营养补充剂的使用;2)根据我国目标人群的营养素摄入及营养状况,以及某些营养素对孕期的关键作用,研讨认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也列入必需成分,其中叶酸和维生素B12能协同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降低出生缺陷;3)维生素K:充足摄入利于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减少小儿颅内出血

风险,但我国针对新生儿保健时,采用维

生素K注射剂进行补充,因此不再列为必

需成分;4)每日份含量制定依据中国2013

年版的DRIs,具体方法见“微量营养素日

份量确定方法”。5)检验方法:主要采用

GB 5009系列方法,某些营养素则采用GB

5417系列进行。

可选择成分

包括15种:钙、镁、锌、硒、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泛酸、胆碱、生物素、维生素C、DHA 1、未列入碘:碘是胎儿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素,缺乏易造成呆小症,但碘的摄入可通过加碘食盐得到补充;

2、列入DHA: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胎儿和婴幼儿神经发育及视力发育,我国2013年版DRIs制定的孕产妇DHA的AI值为200 mg。

3、营养素每日份含量制定依据中国2013年版的DRIs,具体方法见“微量营养素日份量确定方法”。

4、检验方法:主要采用GB 5009系列方法,某些营养素则采用GB 5417系列进行。

微生物限量删除菌落总数的指标;保留大肠菌群指标

以反映加工过程的食品卫生;未列入单增

李斯特菌指标,参照GB 22570-2014《食品

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未列入。

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我国特膳食品营养强化剂名单中只允许乙

二胺四乙酸铁钠在辅食营养补充品中的使

用,其他特膳未列入。NaFeEDTA具有很好

的吸收利用率、基本不影响食物感官特性

等优点,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批准

NaFeEDTA在食品、特膳食品和营养素补充

剂中的应用。2010年欧盟1允许用于营养素

补充剂中的最大剂量为75 mg EDTA/d,相当

于铁为mg ( =75*56/292)。本标准要求每日

份添加量以铁计不应超过10 mg,主要考虑

我国食物强化项目中应用此种铁剂带入的

EDTA,以减少超出EDTA的ADI风险。

脲酶活性参照GB 2257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

食营养补充品》

4 标识

产品标签应符合GB 13432的规定,根据1、依据CODEX对于食品营养素补充剂的产

1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 Authorising the placing on the market of Ferric Sodium EDTA as a novel food ingredient under Regulation (EC) No 258/97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notified under document C(2010) 3729)

产品的适宜人群标注“孕妇营养补充食品”或“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或“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品名称要求,需要标出产品名称及类别。

2、产品按标准生产时,其配方可以按孕妇或乳母设定,同时,也可以同时适用于孕妇和乳母,因此,有三种标注方式。

3、依据GB 2257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标注。

标签上应标明适宜人群,并标注“本品不

能代替正常膳食”,及“本品添加多种微

量营养素,与其他同类产品同时食用时应

注意用量”。

2、微量营养素日份量确定方法

微量营养素中矿物元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每日份含量范围的确定,主要依据依据各种营养素的安全性、RNIs以及我国目标人群的膳食部分营养素数据,采用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并参考GB/T 22570-2008《辅食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中“辅食营养补充品微量营养素每日份量制定的基本原则”、WHO微量营养素食物强化技术指南、修订中的保健食品营养素补充剂的日剂量要求、产品加工工艺及其稳定性要求等制定。

1)矿物元素钙、镁、铁、锌、硒:其上限值参照修订中的营养素补充剂最新拟定范围值确定,按100%RNI为上限,钙、镁、铁、锌、硒的下限值为孕期(三段中最高推荐摄入量)和乳母的30% RNI。但对于铁的上限值,由于孕期4段铁的RNI差异较大,孕前、孕早、孕中、孕晚、乳母的RNIs分别为20、20、24、27、24 mg/d,且根据2010年来的全国监测数据,孕妇贫血率有较大下降,且2013年新版UL值为42 mg,较2000年版有较大幅度下调,建议本标准铁的上限值适当下调,按2/3 RNIs,即孕期和哺乳期营养补充食品的上限值为18 mg和16 mg。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含量范围,其上限和下限值按RNI的30%和100%的范围值确定,维生素A因安全性的关注,专家建议适当调低,为RNI的30%和90%;

3)水溶性维生素:对于未设UL值的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泛酸、生物素,下限值为40%的RNI(或AI),上限值为200%RNI。

对于设有UL的有叶酸、烟酸/烟酰胺、胆碱、维生素B6、维生素C,由于前两种营养素的<3,在本标准中规定了上限值;而对于后三种,UL/RNI >5以上,且即使过量,危害风险也较低,但作为特殊人群应用的补充品,专家建议按其他未设UL水溶性维生素设定上限值,即上限为200%RNI。

对于叶酸、烟酸,下限值为孕期(三段中最高推荐摄入量)和乳母的40% RNI,其中叶酸的计算为如孕期RNI 600 μgDFE * 40%/ = 141 μg,取整后为140 μg;上限值,采用50%UL 则为500 μg,再加上国家叶酸片补充项目的日剂量400 μg,将达到900 μg,过量风险加大,专家建议叶酸降至每日份含量高限为400 μg。

4)DHA:按30-100% AI设定上下限值。

三、国内和国际标准情况

(一)国际标准

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1)、CODEX制定的CAC/GL 55- 2005 GUIDELINES FOR VITAMIN AND MINERAL FOOD SUPPLEMENTS(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食品补充剂),要求:

日最低量:15% RNIs

●日最高量:UL和其他食物营养素摄入量评估

●按CODEX法规进行产品标识

●产品名称…食品补充品

●必需有营养素含量标识,符合CODEX的营养声称要求

●以日份量给出产品每日消费的营养素含量

●日份量的%NRV

●食用方法和食用量

●应标注本品最大食用量

●本品不能替代主餐或膳食

●不能放置于小儿能取到的地方

2)、其他可借鉴的标准:CAC/GL8 -1991 Guidelines on formulated complementary foods for olde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2013修订发布)。相关信息:

a)该标准规定了配方辅助食品的份量、食用方法等,每份10~50g,每日分1~3次食用;建议每份总质量低的可以是高能量脂基类,总质量高的可以是低能量谷基粥类。

b)详细规定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基质来源要求。

c)每日份的维生素和(或)矿物质的营养素种类和总量至少应达到50% RNIs或INL98(98%的个人营养水平参考值)。

d)标签标识方面,遵照CODEX STAN 146-1985《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标识通则》、CAC/GL 23-1997《营养和健康声称》和CAC/GL 2-1985《营养标识》进行标签标识;明确表明产品名称为配方辅助食品;蛋白质来源和适宜人群应在产品名称附近标出;成分标识,须参照CODEX STAN 1-1985《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以每100 g产品列出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及产品中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素含量;标明适宜人群;标明食用方法及其图示、食用量;每次按婴幼儿一次食用量进行适量配制,配制未能食用的,应弃去,食用配方辅食是用于补充家庭食品和母乳及母乳代用品。

2、世界卫生组织(WHO)

WHO在2011发布“Guideline: Use of multiple micronutrient powders for home fortification of foods consumed by pregnant women”。建议孕产妇及乳母用的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的配方:1)含铁和叶酸,或含有其它微量营养素;2)每日份提供的铁:30mg与60 mg;3)提供的微量营养素种类:两种与两种以上。

另外,WHO在2006发布《微量营养素食物强化指南》,强化食品提供额外的微量营养素目标为70%EAR。

(二)、国内标准

本标准属于特殊膳食类食品标准,因此与本标准相关的其他标准为《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关于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和标签标识还应遵守以上标准的规定。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为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卫生部起草并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该办法分七章,包括:总则,规划、计划和立项,起草,审查,批准和发布,修改和复审,附则,共计四十二条。 《办法》规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和制(修)订计划的内容及制定程序、标准起草过程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要求、标准审查程序、标准批准发布形式及实施后的管理等。 《办法》从内容上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了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要求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参照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在标准起草、审查等环节均体现了公开透明原则。要求标准在起草完成后,应当书面征求标准使用单位、科研院校、行业和企业、消费者、专家、监管部门等各方面意见。经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初审通过的标准,要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 三是鼓励社会广泛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标准制(修)订的建议,对公开征求意见的标准草案发表意见,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是突出标准审查工作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为了保证标准审查质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章程》,将审评委员会内的审查细化为秘书处初审、专业分委员会审查、主任会议审议三个环节,同时增设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审核环节。该中心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对各专业卫生标准报批材料的审核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增设此环节,有利于保证报至卫生部的标准报批材料的规范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77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2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编辑本段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1]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代用茶 2012年8月25日发布2012年9月7日实施 普洱茶缘茶厂发布

前言 我公司生产的代用茶选用各种可食用的花类(菊花、金银花、玫瑰花、茉莉花、桂花等);叶类(茶叶、荷花、苦丁茶、桑叶、薄荷等);果实类(大枣、大麦、胖大海、桂圆、枸杞、决明子、罗汉果等);根茎类(甘草等);真菌类(茯苓等);调味类(冰糖、红糖、蜂蜜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拼配或不拼配、包装而成,采用类似茶叶冲泡等方式饮用的代用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特制订本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检验、毛衣、仲裁的依据。 本标准安全性指标按照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限定》制定。其余指标根据《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 》及产品实际制定。 本标准由普洱广缘茶厂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红。 Q/PGY 0001 S-2012 代用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选用各种可使用的花类(菊花、金银花、玫瑰花、茉莉花、桂花等); 叶类(茶叶、荷花、苦丁茶、桑叶、薄荷等);果实类(大枣、大麦、胖大海、桂圆、枸杞、决明子、罗汉果等);根茎类(甘草等);真菌类(茯苓等);调味类(冰糖、红糖、蜂蜜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拼配或不拼配、包装而成,采用类似茶叶冲泡等方式饮用的代用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限定 GB 5009.12 食品国家安全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34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T 5009.57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10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菊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做到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安全可靠。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提供咨询意见。审评委员会设专业分委员会和秘书处。 第四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包括规划、计划、立项、起草、审查、批准、发布以及修改与复审等。 第五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规划、计划和立项 第六条卫生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 第七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应当明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和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认为本部门负责监管的领域需要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应当在每年编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前,向卫生部提出立项建议。立项建议应当包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立项的背景和理由、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依据、标准候选起草单位,并将立项建议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排序。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提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第十条建议立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 第十一条审评委员会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工作需求,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进行研究,向卫生部提出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咨询意见。 第十二条卫生部在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实施计划及制(修)订计划前,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三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可以紧急增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起草 第十四条卫生部采取招标、委托等形式,择优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第十五条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协作组共同起草标准。 第十六条承担标准起草工作的单位应当与卫生部食品安全主管司局签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

孕妇、乳母营养参考

一、孕后期膳食营养特点 1、增加蛋白质摄入 2、保证热量供给 3、充足的必需脂肪酸摄入 4、充足的水溶性维生素摄入 5、足够的铁供给 6、足够的钙供给 二、孕后期的饮食需求 孕后期是胎儿生长最快阶段。这时,除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外,准妈妈和胎儿的体内还需要储存一些营养素,因此对营养素的需求量增加,为了保证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要增加每日进餐的次数和进食量,以使膳食中各种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准妈妈和胎儿的营养需要;膳食组成应多样化,食物感官性状良好,色、香、味俱全,食品的选择应根据准妈妈营养需要并照顾饮食习惯,应易于消化吸收;要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一般说来,只要准妈妈不偏食,食物的选配得当,只需适当增加一些副食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上可以满足营养需要。这时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磷脂和维生素可使脑细胞的数目增多,有利于胎儿智力发育。此期体重的增长约为初生时的70%。准妈妈食量明显增加,应多吃些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动物肝脏、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还要多吃些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肝、木耳、青菜等,既可防治准妈妈本身贫血,又可预防孩子出生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要尽量少吃过咸的食物,不宜大量饮水,预防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还要注意少吃含能量高的食物,避免准妈妈过于肥胖、胎儿过大。 三、怎样安排孕后期产妇的膳食 哺乳期间,乳母的膳食要点: 1)乳母吃的食物应该尽量做到种类齐全,不要偏食,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这就是说除了吃主食谷类食物,副食应该多样化,一日以4-5餐为宜。 2)为了预防贫血,应多摄入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类、

食品安全规范内容包括哪些

食品安全规范内容包括哪些 核心内容: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哪些内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该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等内容。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食品安全标准包括的内容。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因此,哪些事项应当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提供指引和依据。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包括: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微生物在医学上按照对人类和动物有无致病性,分为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大部分农药难以降解,残留性强。农药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兽药残留是指使用兽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中的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重金属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一般都是属于过渡元素。如铜、铅、锌、铁、钴、镍、锰、镉、汞、钨、钼、金、银,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如果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鱼类或贝类积累重金属而为人类所食,或者重金属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所吸收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导致重金属中毒。 广义的污染物质包括不是有意加入食品,而是在食品生产、制造、加工、调制、处理、填充、包装、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质。 法律条文 第二十六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分析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分析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超标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瘦肉精和上海染色馒头都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快速有效的将问题食品从市场上撤出,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各国着重探讨并急于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规范。 【摘要】食品安全标准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技术规范。我国现行法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具有规制性、对有限风险的容忍性、利益协调性及强制执行性等特点,其中强制执行性是对食品安全标准整体特性的界定,包括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在内都具有强制执行性。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标准的上位阶概念,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补充食品安全标准的适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特征;适用 【正文】 2012年2月9日,黑龙江电视台特别节目《“红牛”真相》,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牛饮料存在标注成分与国家批文严重不符、执行标准和产品不一致等问题。2月14日,红牛消费中心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红牛所有的配方都是在食品药品管理总局的监管、批准下调制生产的,所以添加的食品色素和食品防腐剂,都严格遵循食品添加剂标准,红牛产品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很快认可了红牛的说法。在此事件中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前后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此事件直接呈现的问题是红牛饮料的标签所示的添加剂是否经过国家监管部门批准,深层次的问题是法规范之间关于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不一致时,如何适用食品安全标准问题。本文基于对该事例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并结合学界和实务界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的理解,试图对食品安全标准作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寻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性质及适用规则。 一、食品安全标准的界定 “法律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一个涉及价值的现实的概念,是一个有意识服务于价值的现实的概念。法律是一个有意识服务于法律价值与法律理念的现实。”[2]而法律的理念就是正义,食品安全标准所欲实现的正义是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下定义,而是将食品安全标准直接作为法律概念加以规定,但是,《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对此类规范的分析,可以得出食品安全标准在法

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第七章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集科学性和政策性于一体的标准化工作已渗透到食品行业甚至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无处不在,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国家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标准化的程度应当越高,标准体系应该更为完备。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技术依据,在食品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法律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节食品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 一、食品标准概述 食品标准是依据《标准化法》形成的与食品生产活动相关的标准,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食品标准分为四个级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机构发布的标准,主要包括食品工业基础标准、食品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等,强制性标准代号为“GB’,,后附标准序号和发布年号;行业标准为某个行业范围内全国统一的标准,涉及行业代号分别有:商业(sB)、商检sN)、轻工(QB)、化工(HB)等;地方标准是由省级政府标准化机构批准发布的标准,限于本地区使用,代号为“DB”;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的内部使用标准,代号为“Q”后跟斜线和企业代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制定实行的是部门化管理,

标准政出多门,标准类别、适用对象和地位多种多样,且标准的地位难以区分,给企业使用和监管执法带来困难。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食品国家标准21342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304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8297项,行业备案标准37850项,地方备案标准15800项,企业备案标准132万项。如2004年我国有关乳品生产加工的相关标准140余项,标准的适用对象涉及奶牛饲养、乳品加工厂、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分析方法、奶业机械等六个方面,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其中后者分属农业、商业、机械、轻工等部门制定;有的产品质量标准也作为强制性标准颁布,客观上就导致了标准体系的交叉和重复,当以

孕妇与乳母的营养和膳食

第一节孕妇与乳母的营养和膳食 一、孕妇营养和膳食 (一)孕前营养 孕前营养状况好,可为妊娠提供良好条件。平时营养较差的孕妇,易患妊娠毒血症,胎儿死亡率高,新生儿体重低。 口服固醇类避孕药停药后怀孕者,应注意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B2的补充。 (二)孕期营养和膳食 孕妇前3个月营养素需要量增加不大,3个月以后,胎儿的迅速生长和体内一系列变化,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大,尤其是最后3个月。 分期:一般1~3月称为早期,4~6月为中期,7~9月称为晚期。 1、热能 婴儿的生长和母体相关组织的增长,孕期能量储备的总量约为335MJ,此值对应8.5kg 组织和4kg的脂肪储备,故孕妇体重增加约为12.5kg。 前3个月,热能的增加并不明显,第4个月后,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的需要增加,我国建议每日应增加0.84MJ热能。 2、蛋白质 我国建议,前3个月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增加5g,在4~6个月,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增加15g,在第7~9月,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增加20g。 3、无机盐 (1)钙和磷 我国建议妊娠中期,钙的适宜摄入量为1000mg,后期为1200mg,同时注意供给充足的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mg。 (2)铁 我国建议铁的适宜摄入量为中期25mg,晚期35m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60mg。孕妇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最好是以血色素铁的形式供给孕妇,动物肝脏、海产品、坚果和豆类都是较好的铁来源,妊娠后期可补充铁剂,以硫酸亚铁用得较多。 (3)碘 妊娠期碘的需要量增加,容易发生甲状腺肿,应注意碘的供应,但不宜大剂量服用碘化钾。我国建议孕妇碘的推荐摄入量为200μ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μg。最好由蔬菜、海产品供给碘,如海带、紫菜等。 (4)镁 在一般条件下,孕妇镁的摄入往往不足,我国建议适宜摄入量在普通人的基础上增加50mg,即孕妇应摄入400mg镁,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700mg。膳食中的草酸和植酸影响镁的吸收,动物内脏中镁的质量分数丰富。 (5)锌 动物实验发现孕鼠缺锌,仔鼠畸形增加,死胎增多。伊朗乡村病表现为性功能低下。我国建议孕妇每日锌推荐摄入量为早期11.5mg,中期和晚期为16.5m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35mg。锌最好来自动物肉类。 4、维生素 (1)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孕妇对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增加200μg,因为胎儿要在肝脏中储备一定的维生素A,但注意不宜过多摄入维生素A,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400μg。

食品安全监测的标准

目前,我国已制定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中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指标进行了规定。其中,《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对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蛋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类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籽实制品等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菌限量规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4)对蔬菜、水果、谷物、油料和油脂、糖类、调味品、饮料、食用菌、肉类、蛋类等12大类38种农药进行了限量规定,涉及3650项农药限量指标。《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规定了水果及其制品、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将类、乳及乳制品、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饮料类、酒类、特殊膳食用食品10大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 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规定了铅、镉、汞、砷、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等13种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 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下面由拜恩检测的工程师具体介绍: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强制性标准,应当包括八项内容。 1、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2、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适当添加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满足人们对食品品质的新需求。但如果滥用食品添加剂,则会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我国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90-2012),规定了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名称,每个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等内容,同时还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生产者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此外,制定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食品用香精》(GB 30616 - 2014)、《硬脂酸钾》(GB 31623-2014)等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规格标准。 3、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满足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对营养成分有特殊的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必须科学搭配,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少了会导致营养不足,多了也可能引起营养过剩,甚至中毒,因此必须在进行风险评估后规定营养成分的最高量、最低量等要求,既要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又要保证食用安全。我国已经制定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等特殊膳食用食品安全标准。 4、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送审稿) 发布实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 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添加剂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基础。 基本要求 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遵守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 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保质期内产品应保持应具有的功能性。产品的标识应符合相应的国 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采用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复配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生产企业的选址、厂区 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要求应符合的相关要求。附录适用于产品标准中有微 生物控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以及酶制剂类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鼓励可用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选址 应选择地势干燥、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和安全的区域。 不应选择对产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应整洁卫生。 厂区应合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厂区内的道路应硬化。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预防虫害控制程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的孳生。 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排污沟渠等设施应保持畅通。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废弃物的存放不应对产品生产造成污染,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生产区不得生产和存放有碍产品卫生的其他物品。 厂房和车间 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应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设置生产场所、包装场所、 仓库、检验场所等生产用房,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产品生产操作要求,建筑物、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 合理,既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且能防止生产中或工序间发生交叉污染。 1 / 6

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内容: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哪些内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该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等内容。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食品安全标准包括的内容。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因此,哪些事项应当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提供指引和依据。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包括: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微生物在医学上按照对人类和动物有无致病性,分为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大部分农药难以降解,残留性强。农药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兽药残留是指使用兽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中的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重金属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一般都是属于过渡元素。如铜、铅、锌、铁、钴、镍、锰、镉、汞、钨、钼、金、银,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如果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鱼类或贝类积累重金属而为人类所食,或者重金属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所吸收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导致重金属中毒。

《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

《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 第二十八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七条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八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第八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 页脚内容1

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第八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第八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页脚内容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和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06号)的要求,在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秘书处(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成立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基础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明确了工作组内框架组、模型组、比对组、无机组及有机组的工作内容、承担单位、负责人以及进度要求等。 参与本标准起草的单位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与标准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外,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标准起草过程的研讨会。 工作组以我国现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基础,依照本次整合完善的框架体系要求,充分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中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找出标准中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提交详细的比较结果,并分析参考CAC、欧盟、澳新、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

食堂食品安全标准

食堂标准 一、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落实到人。 二、从业人员 1、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从业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3、从业人员上岗前要参加在职培训。 三、采购要求 1、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并应进行验收,不得采购《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采购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食品的,还应索取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作好记录。 四、贮存要求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

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 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3、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志;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五、烹调加工 1、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 2、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3、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主要特点如下: ——规定了食品经营过程从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适用于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预包装、散装食品的经营过程; ——强调了在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防止污染的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经营过程从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食品的经营过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散装食品 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 2.2 现场加工食品 在商场的门店的操作间内,由食品操作者对食品进行切割、腌渍、烹饪,或蒸、烤、炸、烙等加工后,可直接食用的食品,或消费者购

买后不需要清洗即可直接加工的食品。包括各种熟食、面包、点心、冷菜、凉菜、切割果蔬、半成品等。 3 食品经营卫生管理要求 3.1 食品经营者应保证经营环境、设施设备、人员满足食品经营卫生要求。 3.2 食品经营者应对所经营食品安全进行承诺。 3.3 经营单位应设立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经营卫生管理。 3.4 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每年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 3.5 经营单位应建立与食品经营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4 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要求 4.1 采购 4.1.1 应建立食品采购制度。包括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流程、食品验收标准等内容。 4.1.2 应设立食品采购质量控制部门,对供应商的合法资质、生产能力、加工条件、卫生状况、质量管理水平、信用资质等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 4.1.3 应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相关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案。 4.1.4 采购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应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QS 标志。 4.1.5 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2 运输 4.2.1 应建立食品运输制度。明确送货人员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对于车辆卫生、食品卫生的质量安全职责。

3、食品安全标准试题-监督抽检篇

(第三部分监督抽检) 一、选择题 1、在小麦粉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食品安全指标是(B) A、铅 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六六六 D、金黄色葡萄球菌 解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2016年6月7日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关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科学解读”中指出,DON是各国谷物中检出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毒素。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中小麦粉也将其列为抽检项目。 2、以下选项中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没有进行限量设置的是(B)。 A、沙门氏菌 B、志贺氏菌 C、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D、金黄色葡萄球菌 解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表1“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中主要涉及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未涉及志贺氏菌的限量要求。同时GB 29921问答其他问题中指出: 3、以下食品中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是(B) A、大豆 B、花生 C、芝麻 D、橄榄油 解析:GB 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要求如下,对于花生及其制品的限量要求与其他相比较,为最高。 4、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限量指标。 A、苯并(a)芘 B、赭曲霉毒素A C、N-二甲基亚硝胺 D、镉 解析:GB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适用范围包括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 5、下列选项中(C)不属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的限量指标。 A、黄曲霉毒素M1 B、展青霉素 C、亚硝酸盐 D、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解析:GB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适用范围包括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亚硝酸盐不属于真菌毒素,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亚硝酸盐有限量要求。 6、月饼中不允许使用日落黄,而焙烤食品馅料中最大允许限为0.1g/kg,在某广式月饼中,皮、馅的比例为1:4,则该月饼中日落黄的最大允许限为(B)。 A、0.05g/kg B、0.08g/kg C、0.1g/kg D、不允许检出 解析: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3.4的带入原则,计算馅含量为80%,故允许的最大允许限为0.8×0.1=0.08g/kg。 7、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有3种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下列(A)不属于规定的3种食品添加剂范畴。 A、甜味剂 B、相同色泽着色剂 C、防腐剂 D、抗氧化剂 解析: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A中,8、下列(D)不可以作为食品监管抽样检验判定时的依据。 A、企业标准 B、产品明示的质量承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单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单宁》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起草人 (卫办监督函[2012]512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 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固化单宁》被列入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spaq-2012-34)。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初审讨论会及标准报送等。 (二)简要起草过程 1.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针对制定固化单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及调研,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 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其中按照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包含三种单宁产品:固化单宁、食用单宁和单宁酸。同时,工作组调研了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发现“固化单宁”是以植物纤维素或其它物质为载体,与单宁物质结合制备而成,由于固定化用的载体不同,产品各异,只是“食用单宁”的应用方式,且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直接生产高纯度的单宁,“固化单宁”几乎没有生产应用,两者的功能及使用范围也类似,“单宁酸”是用作香料批准的,与“固化单宁”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工作组提出项目调整申请,建议更改标准名称为“食用单宁”,在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分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该申请。 3.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起草工作组认真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标准法规文件,为了确保产品国内外贸易的正常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案。之后,工作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充分讨论研究,并对标准中采用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验证,多次完善标准讨论稿,形成了行业内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食品添加剂食用单宁作为助滤剂、澄清剂、脱色剂,用于黄酒、啤酒、葡萄酒和配制酒的加工工艺、油脂脱色工艺。本标准的制定在参照国际国外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了原行业标准《食用单宁酸》(L Y/T 1641-2005)、《单宁酸分析试验方法》(L Y/T 1642)的技术内容,同时根据国内产品质量的实际情况,符合《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标准文本中引用的相关标准如下: GB/T 601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送审稿)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添加剂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基础。 基本要求 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遵守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 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保质期内产品应保持应具有的功能性。产品的标识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采用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复配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生产企业的选址、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要求应符合的相关要求。附录适用于产品标准中有微生物控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以及酶制剂类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鼓励可用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选址 应选择地势干燥、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和安全的区域。 不应选择对产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应整洁卫生。 厂区应合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厂区内的道路应硬化。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预防虫害控制程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的孳生。 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排污沟渠等设施应保持畅通。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废弃物的存放不应对产品生产造成污染,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生产区不得生产和存放有碍产品卫生的其他物品。 厂房和车间 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应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设置生产场所、包装场所、仓库、检验场所等生产用房,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产品生产操作要求,建筑物、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合理,既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且能防止生产中或工序间发生交叉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