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5
1 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韩 国) REPUBLIC OF KOREA
■石窟庵和佛国寺Seokguram Grotto and Bulguksa Temple 1995
■海印寺及八万大藏经藏经处Haeinsa Temple, Janggyeong Pangeon, the Depositories for the Tripitaka Koreana
Woodblocks 1995
■宗庙Jongmyo Shrine 1995
■昌德宫建筑群Changdeokgung Palace Complex 1997
■华城Hwaseong Fortress 1997
■庆州历史区Gyeongju Historic Areas 2000
■高敞、和顺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Gochang, Hwasun, and Ganghwa Dolmen Sites 2000
■济州火山岛及熔岩洞窟
1. 世界文化遗产
宗庙 宗庙为供奉朝鲜时期历代王和王妃以及被推崇的王和王妃神位的祠堂。宗庙为朝鲜时期的寺庙建筑,由正殿和永宁殿组成。宗庙以韩国儒家传统的表现、流传至今的礼仪遗产以及建筑的价值等,1995年12月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宗庙为举行祭礼的地方,所以其建筑不能奢华。正因为如此,建筑高度节制而简炼,装饰、色彩和花纹也尽量单纯而简洁,以突出必要的空间。布局、结构、装饰、色彩的简洁和单纯把宗庙建筑升华为象征的高度。目前,在正殿的19个龛室里供奉着19位王和30位王后的神位,在正殿西边永宁殿的16个龛室里供奉着从正殿移来的15位王和17位王后,以及英王和王妃的神位。宗庙的祭礼每年定期举行5次,如国家有特殊的变化可随时举行,以告知神灵。祭礼伊始,大王亲自到各神室前行大礼四次、敬酒,对所有神位一视同仁,不敢有所疏漏。在举行祭礼时,演奏的音乐为"保太平"和"正大业"。当时的音乐用编钟、编磬等一般雅乐器,配以唐笛、长鼓、牙筝等唐乐器和大芩等乡乐器,编成独特的旋律,突出了节奏的庄重和曲调的典雅。如今的宗庙祭礼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日,由继承朝鲜王朝血统的全州李氏子孙举行。
宗庙于1394年朝鲜王朝从开城迁都汉阳时建于现在的位置,16世纪末因壬辰倭乱烧毁,在宣祖37年(1604年)商议重建,宣祖41年施工,光海君即位的1608年5月落成。宗庙祭礼,与宗庙这个空间、礼仪顺序、礼仪食饮和祭器、乐器、仪仗品、礼仪音乐和舞蹈等相谐调,而且在1462年定型以后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了500多年,这样的综合性礼仪文化在全世界都罕见。宗庙是供奉李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1394年太祖(1335-1408)李成桂在创立李氏王朝后,在新的都城即汉阳修建了景福宫,同时也在这里修建了宗庙。由于这里很好地保留了庄严的祭礼、祭礼乐等古老的传统及习俗,因而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宗庙正门后,有三条路,中央稍高一些的路是为去世的国王所设,东边的一条是国王,西边的一条是太子行走的。中间的路直连正殿。两边的路则连接到沐浴、斋戒及准备祭祀的房间。国五和太子在洁身净心后进入曲祀厅。这里是准备祭祀用食物的地方,中间有院落,整个建筑呈“口”字形。宗庙的中心是正殿,这里是供奉历代国王的牌位及举行祭祀的地方。祭祀已故国王的做法是从中国传来,但将这一传统保持至今的却只有此处。正殿内有19间房间,每个房间供奉着一个国王的牌位。正殿墙壁内还有忠于国王的有功之臣传。
提起宗庙必然想到的就是宗庙祭祀乐,它由器乐、歌曲、舞蹈组成,500年前的旋律至今仍在传唱。这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绵综合性仪祀文化,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日都可在此看到祭祀典礼。这是一个可以看到规模盛大的传统仪式的绝佳机会。
昌德宫 昌德宫为朝鲜朝的王宫,始建时为离宫,因壬辰倭乱时正宫景福宫被烧毁,昌德宫就被用作正宫,大王就在昌德宫执政,直至修复景德宫约300年之久。因此宫位于景福宫东边,常叫"东宫"。昌德宫落成于太宗5年(1415年),当时在都城已建有正宫景福宫和宗庙、社稷等,所以把它建为离宫。壬辰倭乱时昌德宫也与景福宫、昌庆宫一起烧毁,但光海君元年(1609年)得到重建,于是在壬辰倭乱以后它就成了总管朝鲜王朝国政的主要历史舞台。在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是正门敦化门,与昌庆宫正门弘化门一起作为王宫正门有很高的建筑价值。此后院叫秘苑,也叫禁苑,此院完好地保存着朝鲜时期宫殿的造景艺术,备受关注。朝鲜后期历代王都在昌德宫执政,他们经常在秘园散步或休息。秘苑至今原封不动地留存着当时的状态,有100多种树木,有的树龄达300多年。这里还有溪水、莲池和亭榭,这些与自然谐调如一,充分地展现古时宫殿的造苑技巧。
昌德宫自1405年建造以来,多次因战争和火灾被烧毁,但经重建后其布局和结构与始建时非常接近,而且其布局独具特色,与同类宫庭建筑如中国的紫禁城或日本的御所有区别。昌德宫不是一般的对称或直线布局,而根据自然地形条件自由地加以安排,利用后方不高的岗地和左右的地形特点巧妙地安排了正门、正殿、内殿等各种建筑。
昌德宫于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
2 佛国寺 佛国寺为新罗时期的寺庙,位于庆州吐含山脚下,据传在新罗景德王10年(751年)由金大成修建。佛国寺是新罗人把想像中的佛国,理想的彼岸世界搬到地上的产物,把根据"法华经"的释加牟尼的娑婆世界和根据"无量寿经"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及根据"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的莲华藏世界加以形象化。佛国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两大区,一区以大雄殿为中心,有青云桥、白云桥、紫霞门、泛影楼、自经楼、多宝塔、释迦塔、无说殿等,一区以极乐殿为中心,有七宝桥、莲华桥、安阳门等。其中、释迦塔和多宝塔堪称佛国寺追求的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这两个塔象征多宝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常住此地,充分说明新罗人把佛教理念现实化的努力。在吐含山东边有佛国寺附属庵石窟庵,据传石窟庵同佛国寺一样由金大成所建。修建时叫石佛寺,是在世界宗教艺术史上最卓越的文化遗产之一。尤其石窟庵本尊佛像达到了宗教艺术的最高峰。本尊佛安坐于石窟深处,美丽的莲花头冠显示着本尊佛的无上荣光,古朴而庄重的整体形象更体现本尊佛神圣造化。除本尊佛外,在石窟石壁还刻有11面观音菩萨、大梵天、帝释天、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大弟子、四天王等群像,炫耀着超凡的雕刻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佛国寺和石窟庵看价东北亚佛教艺术的杰作,并评价为该地区宗教建筑和佛教信仰形象化方面的突出事例,于1995年12月登记为世界遗产。
海印寺 海印寺位于庆尚南道陕川郡伽倻山西南山麓,新罗哀庄王3年(802年)由顺应和利贞所建。海印寺与通度寺、松广寺一起被称为韩国三大领主寺。海印寺以保存高丽八万大藏经闻名。高丽末因蒙古的入侵国土沦丧,1230年高宗在江华岛开始制作大藏经板,旨在收复国土。制作八万大藏经板,自高宗23年(1236年)至38年(1251年)用了16年时间,后来太祖7年(1398年)把保存在江华岛禅源寺的八万大藏经板迁至汉阳的知天寺,第二年又转移于此地,这样,海印寺就成了护国信仰的摇篮。八万大藏经集佛教之经、律、论三章之大成,被认为世界佛教研究的宝贵文献,以至日本在制作神守大藏经时以它为标准,中国也反从韩国进口,英、美、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地纷纷引进,对世界佛教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海印寺有附属寺75座,附属庵14座,具备禅院、讲院、律院等,形成韩国佛教之大派。在境内还以大寂光殿为中心,设有应真殿、独圣阁等,形成了完整的拜佛环境。说海印寺不能不提藏经板殿。此殿以封存高丽大藏经闻名,而且为便于保存藏经,除了保存功能外未做任何装饰,形状如一的两个殿一南一北并排而立,独具特色,南边的叫修多罗庄,北边的叫法宝殿。藏经板殿有正殿15间,侧殿2间,具有保证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不会被腐饰和损毁的科学而有效的结构,可谓15世纪的一大创造。因此在此封存的大藏经板经几百年至今保存完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海印寺藏经板殿为宗教、科学、造型全盛期的伟大杰作,1995年12月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
华城 华城位于京畿道水原,是朝鲜朝后期的代表性城廓。华城西顺八达山、东沿平坦的丘陵而修建,长5520米,有苍龙门、华西门、八达门、长安门等四门,备有暗门、水门、敌台、攻心墩、封墩、炮楼、将台、角楼、炮舍等防守设施。 1789年,朝鲜王朝第22代王正祖把其父思悼世子之墓从杨州移至水原管辖华山下,又把那里的居民移至八达山下,建成新城,称为华山,从而此地便成为当地的新中心。 1794年1月由领中枢府事蔡济恭主管修筑城廓,约2年后的1796年终于落成。
支石墓 支石墓是史前时期石墓的一种,英语叫Dolmen。支石墓是巨石文物之一,金字塔、方尖塔(obelisk)等埃及和非洲的各种石造建筑,以及英国的巨石阵、法国卡尔纳克的列石等都是巨石文化的产物。支石墓是韩国青铜器时期的代表性石墓。支石墓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地区和时期不同其形态也有所区别。在支石墓分布地区中,东北亚最为集中,而其中心地区就是韩国。韩国已发现的支石墓近3万座,其中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分布密集,形式多样,是研究支石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 3 遗址,具有欧洲、中国和日本的石墓无法比拟的特色。支石墓又是研究史前文化现象和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资料,有极高的保存价值。
庆州史迹区 在庆州史迹区(Kyongju Historic Areas),体现新罗千年(公元前517年-公元935年)古都庆州历史文化的佛教遗址和王都遗址都保存完好,无论从遗址的密集程度还是多样性方面来看,都比已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日本京都、奈良的历史遗址更为出色。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庆州史迹区保留丰富的遗产,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新罗的历史和文化。
庆州史迹区还按其性质共分为5个区,即佛教美术的宝库南山区、千年王朝的宫廷遗址月城区、新罗王陵等的古墓群所在地大陵苑区、新罗佛教的精华皇龙寺区、王都防守设施的核心山城区等,共有52个指定文物属于世界遗产地区。庆州南山堪称露天博物馆,这里有新罗建国传说中的罗井、新罗王朝灭亡的象征鲍石亭,还有弥勒谷石佛座像、拜里石佛立像、七佛岩磨崖石佛等许多佛教遗产。月城地区有曾是新罗王宫的月城、新罗金氏王朝的始祖金阏智出生地鸡林、新罗统一时期筑造的临海战地,还有东方最古老的天文设施瞻星台。大陵苑地区有新罗王、王妃、贵族等身份高贵阶层的坟墓,按区分别称为皇南里古坟群、路东里古坟群、路西里古坟群等。在挖掘、调查古坟的过程中出土了象征新罗文化精髓的金冠、千马图、玻璃杯、各种土器等反映当时生活状况的贵重的遗物。皇龙寺地区有皇龙寺和芬皇寺。皇龙寺因蒙古的侵入而被消失,但挖掘之后,可以想象出大寺院当时雄伟的规模。另外,4万多件出土遗物,已成为研究新罗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山城地区有约于公元四百年前修筑的明活山城,并且新罗的筑城术传到了日本。
2.世界纪录遗产
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朝鲜王朝第4代王世宗认为,至当时使用的汉字系标记汉语的文字,不适合标记与之不同结构的我国语言,因此大多数百姓难以学习和使用。于是,他组织创制适合于标记我国语言的文字体系,此工程于世宗25年(1443年)完成,命名为"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文字体系由28个字母(现在只使用24个字母)组成,能准确地标记所有声音,又便于学习和使用,作为文字体系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训民正音由郑麟趾、申叔舟、成三问、朴彭年、姜希颜等8名集贤殿的学者执笔,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由世宗著述。本文由序文和例句组成。序文阐述了创制新文字的目的,例句把新制的28个文字分成11个初声字依次列举并加以说明,然后揭示把这些字拼成音节标记我国语言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年轻学者们按世宗的指令著述的对本文的注释。第二部分由说明新文字创制原理的制字解,说明标记音节头音17个辅音字的初声解,说明11个母音字的终声解、说明拼初声、中声、终声字标记音节的合字解,用新文字标记语言的用字例等6章组成。最后是郑麟趾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序文。
如此在一定时期由特定的人独创新文字而不受已有其它文字的影响,并使之成为一国之通用文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性事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对本书有关创制文字的原理及使用的说明所表明的理论上的逻辑性与严谨性,世界语言学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训民正音被指定为国宝第70号,并于1997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纪录遗产。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是把自朝鲜王朝始祖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按年月日记录的编年史,共1893卷888册,是最古老且庞大的史书。
朝鲜王朝实录函盖朝鲜年代的政治、外交、军事、制度、法律、经济、产业、交通、通讯、社会、风俗、美术、工艺、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史实,是在世界上罕见的宝贵历史记录。它的意义还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朝鲜王朝实录从基础资料的起草到实际编述和刊行,所有工作由春秋馆的史官负责,此官职的独立地位和对记述内容的保密,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实录是在下一代王即位后开设实录厅、安排史官编撰的,其史草连国王也不能随意阅读,保障高度秘密,以确保实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实录编成后,把实录分送到在全国各地要地设置的史库各一份保存。遇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曾被火烧毁,每当此时,重新出刊或进行补修。直到20世纪初,在鼎足山、太白山、赤裳山、五台山等4处史库,各留传1套。
朝鲜王朝实录留传至今的有:鼎足山本1181册、太白山本848册、五台山本27册、其它散本21册,共2077册。这些留存本一并被指定为国宝第151号,1997年10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纪录遗产。朝鲜王朝实录作为世界纪录遗产其意义在于:首先,它记录了朝鲜王朝25代国王472年历史,是作为一个王朝的历史在世界上时间最长;其次,内容极为丰富;再次,内容繁多,堪称百科全书;第四,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五,用活字印刷刊行,展现了韩国印刷文化的传统和文化水平。最后,朝鲜王朝实录也是对日本、中国、蒙古、冲绳等东亚各国历史及关系史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