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示范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示范

观摩聆听了这次区组织的《小学语文优质课现场及视频观摩活动》21节语文教学优质课,可谓受益匪浅。现就其中8节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教师示范”谈几点体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示范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就是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法性产生怀疑。也就是指为了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

沙坪坝小学的陈元玲老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始,陈老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质疑时,便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书后,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这样的要求,是基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的。因为这个学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做,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泛泛而谈,“眉毛、胡子”样样都抓出来,避免培养学生“虚假”的质疑能力。当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以充分的发挥。陈老师不时点拨:“你提得非常好!”“你提的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肯定是经过思考后提出来的!”……老师和煦般的语言既是对学生独立质疑的肯定,还不断激发其他的孩子也参与到学习中来。待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时,陈老师话锋一转:“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请同学们想想,刚才的这些问题,哪个问题与之联系最为紧密。”如此巧妙的设计,真可谓费了不少的功夫。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在教会孩子如何质疑呀!她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生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当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何提炼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径,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因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示范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1)通过教师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入境”。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触摸春天》这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真正领悟生命的美好,体验盲姑娘安静的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谈何容易。如果这点做不到,当然也谈不上入情入境地读。许丽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中安静拢住蝴蝶的段落时,真可以算得上是巧妙。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孩子们从“竟然”一词中,体会到这是个奇迹时,老师试图让孩子们读出有点神奇,不敢相信的语气。可效果却不尽人意。许老师见状,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老师也想来读,允许吗?”等许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后,教师里传来了发自孩子们内心的掌声。当许老师再次要求孩子们带着这种体会来朗读这段文字时,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是什么拨动了孩子们的那根心灵的弦?是教师的范读。因为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起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2)教师适度参与,发挥示范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领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示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地导向,引导学生由模仿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会意地说,用情地读,但教师不是一上来就示范,示范也要讲究方法,如陈天平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中,有3处教师参与并示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一是“说”的训练,“‘一桶水可重了’还可以怎么说?”大多数学生一时不理解“可重了”,师适时范说“一桶水很重!”,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可重了”,而且找出很多表达这一意思的词语——很重、非常重……,再如,在“介绍自己的儿子”环节中,学生不知该如何介绍,老师范说:“我们二(2)班的孩子……谁也比不过……”学生模仿着试说,进而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流畅而有感情地介绍出自己的儿子;二是“读”训练:妈妈的话,

学生读不出味儿来,老师适度参与,体现指导示范作用,说:“老师也想,读一读妈妈的话,同学们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老师真情地读了这句话,再让学生读,加深体验;三是教师在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评价中加以示范:如在生字“拎”的书写训练后,教师出示了3个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评价,学生也有一些语塞,老师适时示范,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再让学生评价,就能心领体会了。继而让学生用这3个词来介绍自己的课间活动,生生评价,那就是精彩纷呈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和示范指导,不要象原来那样明显的指导方法、哪儿重读、哪儿停顿,哪句话怎么说,大家要在教学中注意摸索方法,总结给验,有了感悟、体会、再运用到教学中去,就会事半功倍。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书写示范,培养学生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可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坚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虽然到了电脑时代,但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无法代替的。我们知道,一个老师的字能影响一个班级,如果一个老师他的字写的好,这个班的学生的字就写的好,否则,这个班学生的字就会一团糟,这充分说明,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写字,要进行具体化的书写指导。所谓“具体化”的指导,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生字的组合规律。做到了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直观,才有效。

这8节课的执教者有共通的特点,那就是教写字的顺序是:先观察字的特点,再观察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字,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再描红,最后写这个字。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十分重视示范,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适时适度地示范,不但能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