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同十大名胜古迹》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北部边缘,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古迹众多,颇具特色。现在随我来看看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吧!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石窟 ...

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北部边缘,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古迹众多,颇具特色。现在随我来看看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吧!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石窟

在山西大同市西 16 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 460 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 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据《水经注漯水》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壮观景象,前所未有。后世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尤以辽金两代规模最大。在我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大佛最高者 17 米,最小者仅几厘米。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特别是平棊藻井上成群的飞天,凌空飞舞,姿态飘逸。塔柱的雕造,蟠龙、狮、虎和金翅鸟等动物形象的凿琢,繁夏的植物纹样的刻画,皆是引人入胜的杰作。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吸收

并融台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对以后隋唐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雄伟。第五、第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东部、西部窟群大部属于晚期作品。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第五第大窟

在云冈石窟中部。两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 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内中央坐佛高 17米,为众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内,中央雕方形两层塔柱,高 16 米,下层四面雕有佛像,上层四角各雕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其余各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刻有三十二天神及各种骑乘。东、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昙曜五窟

在云冈石窟群中部。编号十六至二十窟。为北魏文成帝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窟室穹庐状,平面呈椭圆形。主佛像高 13 米以上,服饰为右袒或通肩袈裟。传说佛像模拟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第十六窟正中为释迦佛,面相清秀,姿态英俊,第十七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足弥勒像,倚坐于须

弥座上。东西壁龛内各有一像,身躯魁伟,衣纹特殊,别具一格。第十八窟正中立释迦像,身披千佛袈裟,东壁为诸弟子造像,技法娴熟,堪称佳作。

第十九窟主像为释迦坐像,高 17 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像。其东西耳洞内亦雕高 8 米之像。第二十窟露天大佛结跏趺坐,为云冈石刻的象征。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五华洞

在云冈石窟中部。编号九至十三窟。因在清代施以彩绘而得名。第九、十两窟是一组,平面方形,分前后室,前室东西两壁上部和后室门楣上有精雕的植物花纹图案,结构严密,富于变化。第十一至十二窟是一组,第十一窟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 483 年)造九十五区石窟造像铭,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二窟前室北壁和东壁雕三开间仿本构殿宇和屋形龛,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觱篥、箜篌、笛、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正中雕交脚弥勒菩萨,高13 米,右臂下雕四臂托臂力士,颇为奇特,南壁门拱上雕七尊站立佛像。五华洞雕像艺术造型丰富多采,为研究艺术、历史、书法、音乐、建筑等的形象资料。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东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东隅。编号一至四窟,都属塔洞。洞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塔上四面满雕佛像及故事,四壁浮雕五层小塔和屋宇殿堂,是研究北魏建筑的重要资料。第三窟原为大型塔洞设计,因规模极大,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后室正面两侧雕有一佛二菩萨,面形丰满,线条柔和,风格和雕刻手法是初唐作品。第四窟风蚀严重,南壁窟门上隅尚存有北魏正光纪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云冈西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西隅。即编号第二十一至五十三窟及一些未编号的洞窟。此

石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大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迁都洛阳后的作品。其中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塔洞、四壁三龛、四壁重龛型为流行窟式。龛楣、帐幔等雕饰造型已渐趋繁缛。佛像造型多为瘦骨清相,藻井中的飞天较前俊逸潇洒。是佛教艺术日趋中国化的作品,接近龙门石窟艺术风格。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观音堂

在山西大同市西郊 8 公里的佛字湾附近。堂建于山坡,高低错落,绿树掩映,玲珑秀丽。创建于辽重熙年间。相传佛字湾原名虾蟆石湾,因有怪物作祟,观音自西秦万佛洞来此降妖伏怪,当地父老乃修此堂并塑观音丈六金身及四大菩萨、十大明王以祀之。清初毁于兵火,顺治八年(1651 年)重建。沿中轴线有戏台、中门、正殿和三真殿,偏东侧的山门前有三龙琉璃照壁。龙身盘曲生动,色泽鲜丽,为明代遗物。正殿内保存石雕像十六尊,均为辽代遗物。菩萨娴静,明王勇猛,其中观音像高 5 米余,神态端庄秀丽,彩饰贴金完好无缺,甚为珍贵。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善化寺

俗称南寺。在山西大同市城区南部。始建于唐开元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 年)毁于兵火,存者十不三四。金初住持圆满大师重修,自天会六年(1128 年)至皇统三年(1143 年)凡十五年始成。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 年)始更称今名。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寺院坐北向南,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建筑。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垛殿。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 年)所建普贤阁,东侧为文殊阁遗址。整

个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辽金寺院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内还保存有辽金塑像三十余尊,其中以金塑为佳。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善化寺大雄宝殿

在善化寺内后部。始建于辽,金天会,皇统间(1123—1148)重修。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殿内正中有平棊藻井两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栱形制相同,为辽代遗构。殿内正中佛坛上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坐于莲台之上,姿容凝重,衣纹流畅自然。弟子、菩萨恭谦微谨;两侧二十四诸天神情各异,无一雷同。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与其上之五如来佛像同为辽代遗物。诸天中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鬼于母神风姿绰约,眉目传神,塑工尤精,为金塑之上品。西壁和南壁上的佛教故事壁画,线条流畅圆润,人物宛然如生,虽为清初作品,尚存元代遗风。

大同的十大名胜古迹之善化寺三圣殿

在善化寺内。建于金天会、皇统间。结构上糅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六十度斜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匡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佛坛上塑华严三圣(中释迦、左文殊、右普贤),金代原作,清康熙间重装,金塑风格犹存。殿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 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石碑,是南宋使金通间副使朱弁所撰,为考究寺史沿革的重要文献。金羁朱氏于此寺达十四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

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相关热词搜索大同十大名胜古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