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早产儿并发硬肿症的护理作者:孔艳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早产儿并发硬肿症的护理新生儿硬肿症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大部分由寒冷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多见于出生后第1-2周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先天畸形新生儿。
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体温低下,若在早产、受寒、窒息、缺氧或休克时,又因摄入量不足,常会导致硬肿症的发生,表现为患儿反应低下,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有水肿和体温不升,重症可出现器官功能损害而危及生命。
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50%。
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好转,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有报道称体重在1.5公斤以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治愈出院。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护理新生儿硬肿症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大部分由寒冷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但也可因其他因素如感染而在夏季发病,故又有称为感染硬肿症或夏季硬肿症。
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多见于出生后第1-2周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先天畸形新生儿,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可见于夏季,病儿出现全身冰冷,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触摸有“冷猪肉”的感觉,严重者可引起肺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50%。
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好转,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有报道称体重在1.5公斤以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治愈出院。
早产儿或成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其体重在2500克以下身长在47厘米以下的活新生产儿。
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体温低下,若在早产、受寒、窒息、缺氧或休克时,又因摄入量不足,常会导致硬肿症的发生,表现为表现为患儿反应低下,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有水肿和体温不升,重症可出现器官功能损害而危及生命。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概念】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是指由多种原因引
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早产儿发病率高。常伴有低体温,
甚至多器官功能幛碍。常伴有低体温,甚至多器官功能幛碍。
【病因、发病机理】
1、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
2、发病机制主要有:
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
②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层薄,易散热体温易偏低,早产
儿尤甚;
③新生儿在受寒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而早产儿棕色脂肪贮存量
少,寒冷时,棕色脂肪消耗过多,不能保持体温正常,早产儿更易发
病。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致体温过低;
④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凝固。水
肿与毛细血管壁在寒冷、缺下通透性增高有关。
⑤新生儿血液粘稠度高,在低体温,缺氧,酸中毒时血流更缓慢,组
织器官灌注不良,易致肾衰竭,肺出血,DIC。
外因 早产,寒冷,窒息,感染,喂养不当。
【临床表现】
体温降低 硬肿 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轻度 〉34℃ 〈30% 稍差
中度 30-34℃ 30-50% 差,功能明显低下
重度 〈30℃ 〉50% 出现衰竭、休克、DIC
附:硬肿
程度 红-紫-白
部位顺序 小腿-大腿-整个下肢-臀部—面部-上肢-躯干。
硬肿范围 头颈部20% 双上肢18%、 前胸及腹部14% 背部
及腰骶部 13%、 臀部8%、 双下肢26%。
【治疗措施】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
1.复温 采取逐渐复温方法,切忌加温过速,一般包裹后臵24-26℃,
室温中,用热水袋使逐渐复温,重者先放臵26-28℃,室温中,1小
时臵27-28℃温箱中,每小时提高温箱1℃,逐渐调至30-32℃,使皮
肤温度达到36℃左右,希望在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2.喂养 可供给婴儿热能,如白糖水,能吸吮者尽量母乳喂养和口服
补药,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管,如重症伴呕吐可静脉补液。
3.补液 可给10%葡萄糖液,30-50ml/次/kg,有酸中毒者,可给5%
的碳酸氢钠,3-5ml/次/kg,对严重出血者,易输鲜血或血浆10-30ml/
次,可加温至35℃左右,静脉给液时可加Vc和K1。
4.药物治疗 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菌素,一般可用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预防感染,忌用对听力和肾功能有害的药物。
②中药活血化瘀祛寒,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川穹、红花注射液。 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分解,增加热量,
增强耐寒力,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塞米松。 ④维生素E 对维
持酶活性增加线粒体和生物膜的功能有关,并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过多
氧化,维持组织正常新陈代谢,口服5mg/次、3次/日货1/日肌注,
后者多不易吸收。 ⑤止血药 有出血倾向者,可静给维生素K1,
止血敏或三七等。 ⑥肝素 对有可能发生血管内弥漫性凝血者,可
用肝素。应用方法为首剂1-1.5mg/kg,6小时后改为0.5-1mg,以后
每6小时给1次,共4次。好转后改为8小时1次,共3次,3-4天
为1疗程。
【病情评估】
(一)、症状、体征:
1、表现为纳差或拒乳,反应差、哭声低、心率减慢、尿少,体温常
低
于35℃、重者常低于30℃
2、肢体凉,皮肤硬肿,颜色暗红,按之如橡皮样。硬肿发生顺
序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严重者可
导致心、肺、肾多脏器损害,甚至出现DIC。
(二)检查阳性结果:
有代谢性酸中毒、尿素氮升高及血糖的变化。
(三)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 患儿胎龄、日龄、体重、分娩史及APgar评分情况,及
患儿有无感染史,还要了解患儿分娩时环境温度及出生后保暖措施。
2.身心状况评估 患儿吸吮和吞咽能力,体温、脉搏、呼吸、硬肿的
部位、面积及程度、哭声、肌张力、尿量及四肢末梢循环。
3、评估家长育儿知识,家庭保暖措施,对疾病认识和经济承受能力。
(四)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 与早产、寒冷等因素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化、水肿,局部血液供应不良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摄入不足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 与严重微循环障碍有关。
6、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与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有关。
【护理目标】
1.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患儿能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体重开始增长。
3.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交叉感染。
4.患儿不发生肺出血。
5.家长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及育儿知识。
【护理措施】
1.复温 测量体温:
①如肛温在30~34oC,腋-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患儿,足月儿一
般用温暖的镪褓,包裹置于25~26oC室温环境中,并用热水袋保暖,
早产儿置于30oC的温箱中,体温往往较快升至正常,如体温低于正
常,则调高温箱温度。
②如肛温<30C,腋-肛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
高1~2oC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提高
温箱温度1oC,根据患儿胎龄和体温恢复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
轻、重度患儿体温于6~12小时恢复正常;重度患儿体温于12~24
小时恢复正常;如无条件者可采用母体怀抱复温或热水袋保暖。
2.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①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
②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根
据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预防感染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室内、暖箱、患儿及医护人员卫生
工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
①不断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②备医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和设备,一旦发生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组
织有效地抢救。
5.接待家属,解答病情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
【预后情况】
个别地区硬肿症仍为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凡体温低于
30℃,硬肿面积在50%以上,早产儿和严重感染引起本症时病死
率高。肺出血常是致死的原因。
【预防措施】预防重于治疗
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
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
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
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
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
【健康指导】
1、 向家长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家长加强护
理,注意保暖及合理喂养,保持适宜的环境温湿度,积
极预防,降低发病率或使硬肿控制在较小范围,提高治
愈率。
2、 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注意奶瓶奶具的消
毒。
指导家长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勤换尿裤,定时开窗通风,
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