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0
贾汪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探索
贾汪区财政局张绍安
(2009年4月10日)
2004年,我国在“十五”末期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已经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国13亿人口中仍有8亿多人口是在农村,对城市而言,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题之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全国的小康社会。因此,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是我们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国家“十一五”规划蓝图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建设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社会包袱,而应当把他们作为建设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支生力军。
先来看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总数已经超过4000万,而且每年还在以超过200万人的速度递增。据预测,依我国现在的经
济发展速度,到203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和部分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7800人。200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指出: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排在困扰中国的六大问题之首。蓝皮书同时提到,2004年全国130多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有87起是因为农民失地而引发的。这表明,在短期内要想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到位,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失地农民不但不会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剂,还极有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迟滞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就非常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由此也就衍生出了农村和城镇,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由原来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退了下来,市场经济开始逐步走上主导地位,这种“二元社会”体制也在不断松动和瓦解,于是农村人可以进城务工甚至定居了,城里人也有了下岗、失业,企业也有了破产、改制,企业的用工制度也在逐渐灵活和理性。为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群体的生存和良好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我
国建立了《劳动法》、《土地法》及国务院和各省市所出台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各类管理条例;二是在物质保障层面上,就城镇企业职工来说,我国政府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就城镇居民来说,我国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民政的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等等。就农村居民来说,在原有的民政社会救助的体系之外,我国目前正在各地农村有序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在物质层面上可以看出,除了少数保障制度之外,大部分保障制度都是解决的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离我们所要求的全面小康标准还相差甚远;三是在发展层面上,首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身就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我国各地在城市建立了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农村也在逐步建立和摸索各种劳务输出制度;另外,职业教育也在我国城乡蓬勃发展,这些都为解决城乡居民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从权益保障到生存直至发展都有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在加以保障,按理说完全可以承担起我国的社会保障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和执行上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的问题,人员流动后社会保障无法对接的问题,
保障标准过低的问题,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保障资金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职业教育过滥问题等等,都制约甚至抵消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所应有的保障功能,对就业者是这样,对社会人员也是这样,对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靠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然不够,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我国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
城里人没有了工作叫失业,同样,农村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应当叫失业。全国目前有4000多万的失地农民,而且每年还在以20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地农民观念陈旧、目光狭窄
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一年,全家的收入也不过就几百几千元钱。而土地一旦被征用,赔偿数额却是几万乃至几十万元,这对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农民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的同时,这些农民想到的和所做的又是什么呢?对此,笔者对一个刚刚被征用了土地而又获得巨额赔偿村庄的村民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在拿到每亩土地高达2.55万元的赔偿后,
大部分村民所做的工作无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外务工型。这部分农民除了力气之外,大部分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他们将获得的赔偿款大部分存入银行以后,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自己进城务工。由于没有什么特长,他们在城里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出卖体力为主,例如:建筑工、搬运工、拾荒者等等,工作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吃苦、会节省,忍耐性、适应性强。应该说在失地农民中,这部分人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他们不期待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对这部分人应当主动给予帮助。
2、坐吃山空型。这部分人在失地农民中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旦获得赔偿款后,他们会立刻大兴土木,翻盖新房,普通瓦房还不行,还要盖楼房,盖了房子还不算,还要添臵家具等物品。其目的一般有三种:一是自己享用;二是期待再次拆迁,从而获得巨额赔偿(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三是供儿孙使用。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往往是被征用土地上的建筑还没有起来,而旁边失地农民的新颖的靓宅就一座座地拔地而起了。同样,笔者所调查的这个村子也是这样。这部分人是社会保障的高危人群,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3、艰苦创业型。这部分人应当属于新型农民,知道钱能生钱的道理。他们一般有知识,有头脑,有干劲,只是苦于没有资本或者资本不足。一旦获得足够的资本,他们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