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8.9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史上的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资革命。

欧洲封建社会三阶段:

初期(5-11世纪)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中期(12-15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

后期(15-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时期

中世纪文学包括初中期,后期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14~16)

地域扩大全欧洲。《贝奥武夫》(Beowulf),一译贝奥武甫,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

《贝奥武夫》( Beowulf) 一译贝奥武甫,是一部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的英国古代盎格鲁撒克逊( Anglo - Saxons) 民族的英雄叙事长诗,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 Scandinavia)的

斯堪的纳维亚地图

斯堪的纳维亚地图

英雄贝奥武夫(Beowulf) 的英勇事迹。该诗是现存古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这部英格兰的古典英雄史诗从发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人物都与英国毫不相干。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夫来自瑞典, 完成其英雄壮举却在丹麦。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丹麦洛斯格国王( King Hrothgar) 修建的宏伟宫殿在前后十二年中被半人半魔的妖怪哥伦多( Grendel) 每晚骚扰,捉食洛斯格的战士。此时恰逢瑞典南部济兹( Geats) 王子贝奥武夫率家臣来访,欲帮助洛斯格国王除害。国王当晚设宴款待,妖怪哥伦多再次出现,捉食一名济兹战士,贝奥武夫与之格斗,扭断其臂,妖怪落荒而逃,因受重伤回到栖身的洞穴后死去。第二天晚上,哥伦多的母亲前来为其子复仇,之后贝奥武夫将其在一湖泊的洞穴中杀死。史诗第二部分描叙贝奥武夫返回本国,被拥戴为王,统治国家五十年,举国大治。最后贝奥武夫以垂老之年,杀一喷火巨龙,身受重创死去。史诗以贝奥武夫的葬礼结束。《贝奥武夫》( Beowulf ) 的唯一手抄本是用公元10 世纪古英语西撒

贝奥武夫手稿

贝奥武夫手稿

克逊方言书写的。这个手抄本现保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中。这部作品是无名氏的产物。作者可能是公元8 世纪英国北部或中部一位基督教诗人。他把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三者结合起来, 仿效古代罗马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 Aeneid) , 加上带着基督教观点的议论, 写下了长达3182 行的诗作。

《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日耳曼人的史诗,残存六十八行,流传于八世纪,手抄本属于九世纪,描述民族大迁移末期时随东哥特国王狄特里希出征的希尔德布兰特,在三十年后返回故乡及边境上和他儿子战斗的故事。父亲认出了儿子,赠给他一个金环。儿子拒绝这个"异族人"的赠品,为了保持日耳曼战士的荣誉,向父亲挑战,父亲也只能应战,残稿在描写激烈的战斗处中断了。这一片段着重刻画了日耳曼人刚强勇敢的性格。诗中对话富有戏剧性。为仅有的一首用古德语写成的日耳曼英雄诗歌。

《卡勒瓦拉》Kalevala 芬兰民族史诗。一译《英雄国》。包括50首古代民歌,长达23000余行,由19世纪诗人伦罗特润色汇编而成,1835年初版。卡勒瓦拉,意即卡勒瓦人定居的地方,也就是今芬兰。作品主要人物有华奈摩伊宁老人,易尔马里宁铁匠,勒明卡伊宁勇士和命运多舛的库勒伏。史诗叙述主人公们向北方的女霸主夺回象征着幸福与富足的神奇的三宝磨坊以及他们与北方国家波赫约拉的斗争。史诗从远古时代叙述起,至圣女玛丽亚塔生下卡累利阿王止,展示出中世纪芬兰社会生活多个侧面、多个层次,讴歌古代芬兰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

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促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已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侮,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包括《罗兰之歌》在内)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熙德《熙德之歌》(这部史诗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CANTAR DEL MIO CID)。"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它本是一部游唱诗,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有的文学史研究家认为是教士所作,有的认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于十二世纪的游唱诗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创作的。他们生活贫困,四处飘泊,或在街头广场,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贵族府第卖艺度日。

《特里斯丹和伊瑟》属中世纪骑士叙事诗,描述了特里斯丹(Tristant)和伊瑟(Iseult)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十二世纪时流传着众多的版本,其最古老的版本――即行吟诗人贝鲁尔和托马斯根据传说的重要片段谱写的诗篇,后由二十世纪初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的著名学者约瑟夫·贝迪耶整理并出版了完整的版本。特里斯丹是鲁努瓦王,也是康沃尔国王马克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领地被夺,由忠臣抚养成人并在那里接受成为骑士和歌手的所有教育,长大报了父仇后一直在马克王的宫中侍奉。当爱尔兰向康沃尔索取进贡时,是特里斯丹站出来和使臣莫豪迪决斗,杀死莫豪迪从而解救了康沃尔。但他也受伤中毒,眼看就要去世,于是,他独自乘小舟漂流到爱尔兰,由金发公主伊瑟(金发伊瑟)治愈后回国。

特里斯丹的得宠招致很多妒忌,因此,他们逼马克娶后以防马克将王位传给特里斯丹。特里斯当于是主动请命出去为马克寻找王后。他想到了金发伊瑟,于是带领随从直奔爱尔兰。正值爱尔兰受毒龙之害,凡杀死毒龙者即可娶公主伊瑟。特里斯丹奋力杀死毒龙,自己也中毒了,生命垂危。伊瑟再次将其救活,但发现他就是杀死她舅舅莫豪迪的人,差点将他杀死在浴缸,后两人和解。特里斯丹面见爱尔兰国王,爱尔兰国王同意将伊瑟许配给马克王。

伊瑟认为特里斯丹赢得了她却又不屑娶她,侮辱了她。两人在回国的船上很不愉快。后两人口渴,误饮了王后的药酒,遂开始了不顾一切的恋爱。伊瑟成婚后,他们依然放不下恋情,一直有往来。于是奸臣们开始准备捉奸,并鼓动了马克王。特里斯丹被逐之后,每夜潜入宫殿后院,以桦树皮漂入宫内为标记,与伊瑟相见。特里斯丹临出使亚瑟王前,想见伊瑟。马克王和奸臣布置下圈套,在两床之间撒上了面粉以作为捉奸的证据,特里斯丹发现后直接跳到伊瑟床上,但腿上被野猪咬伤的伤口破裂,血滴到面粉上。于是,他们的感情正式暴露,双双被捕。马克王欲将两人一起烧死,谁料特里斯丹在押送途中跳下悬崖逃走。于是马克王决定将伊瑟丢给癞人。特里斯丹从癞人们手中救出伊瑟,两人一起逃进森林,开始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日子。

但两人不久对这样安逸的生活产生了倦意,马克王在林中茅屋里发现特里斯丹与伊瑟在熟睡,两人中间用一柄剑隔开。他明白真相后,接回伊瑟,却命令特里斯丹永远离开。于是他们决定分手,特里斯丹出走国外而伊瑟仍为马克的王后。一段时间后,伊瑟当众从火中取出烧红的铁块而双手没有任何受到任何伤害,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特里斯丹则开始在各个国家流浪。后特里斯丹娶了另一位公主:玉手伊瑟(皓腕伊瑟),试图开始自己的生活,但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忘情于金发伊瑟。于是他经常乔装回康沃尔看望金发伊瑟,此举导致了妻子玉手伊瑟的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