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历年初三语文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年历年初三语文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年历年初三语文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年历年初三语文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课外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龙岩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蒙骜①伐魏 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⑤持: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夹岸数百步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⑵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 【答案】(一)(13分)5.(3分)?军队?只,仅仅?逃跑 6.C(3分) 7.?(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4分) 8.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到2点给3分) 【参考译文】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

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广东省】(二)(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9.A(约定) 【解析】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解析】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8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为此,秦孝公 ( ) A .实行分封制 B .任用商鞅变法 C .推进大一统 D .推行汉化政策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 A .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 .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 .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 .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 A .康熙帝 B .雍正帝 C .乾隆帝 D .道光帝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 )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综合下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物竞”“天择”等词,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 A .魏源 B .严复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解放战争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意义: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 族尊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含解析)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2015?江苏宿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题。(9分)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1)禹锡终易连州:(2)观察使裴行 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1)为友:(2)为官:(3)为师: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 宋难源视锏暮?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 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宋难晕牡姆?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 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201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 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 )4.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 进步。吐蕃位于题4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 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 )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题7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8.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 “天择”等 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 )9.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 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 )10.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 )11.观察题11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曹汝霖等免职令 拒签和约的报道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专题训练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注: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3分) ..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古来共.谈共:②夕日欲颓.颓: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请说说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王充《仕数不遇》)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2)用老主亡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才美不外见.()(2)策.之不以其道()(3)泣涕.于途者()(4)是以未尝.一遇()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一食或.尽粟一石人或.问之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吾年少之.时学为文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武节始就. D. 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2014年山东青岛历史中考真题

2014年省市中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2014年1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年2题 2.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十卷本)记载:“禹时生产力跃进,攻苗又大胜,使用多量的俘虏到生产方面,自然会加速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形成。”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014年3题 3.2014年世园会的会徽(下图)设计,核心图形符号采用了中国古老文字“艺”字的字体,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材料中的这种“古老文字”, 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 C ) A.金文 B.大篆 C.甲骨文 D.小篆 2014年4题 4.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然自以来,占梦、求仙之术,皆得为博士,犹在帝王所好。及汉武听董仲舒议,罢黜百家,专立《五经》博士,于是博士性质,大见澄清。”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 A ) A.太学 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 D.大学 2014年6题 6.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玄素谏曰:“臣闻阿房成,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C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2014年7题 7.近代学者梁启超这样评价《资治通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B )A.司马迁B.司马光C.司马炎D.司马睿2014年8题 8.明太祖(下图)即位后,一直觉得自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过于限制他的权力,而胡惟庸这样无德之人的任意妄为恰好为他废除这个制度提供了一个借口。该制度指的是( A )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阁制度 2014年10题

2015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

2015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 一、(2012·衢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白侯之贤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 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释】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 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豪者善.避役:擅长,善于 (2)顾.谓二三子曰:回头 (3)白侯之贤信.已:确实,真实 【解析】(1)“善”的义项主要有“善良”“表示赞许”“长处”“善于,擅长”“亲善,友好”“熟悉”等,这里应选“善于,擅长”。(2)“顾”的本义是“回头,回头看”,后引申为“视,看”“看望,拜访”“顾念,关心”等意,这里是它的本义“回头,回头看”。(3)“信”的义项有“言语

真实”“相信,信任”“信用”“信物”“信件”“随意”等,这里选“确实,的确”。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解析】翻译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落实“察”“奸”“以”“平”的意思,将大意翻译正确即可。 3. 请在下面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赞之;律己清,驭吏严,天子嘉之。 【解析】我们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归纳。文中写白侯律己的语句是“侯清约甚”;文中写其驭吏的句子是“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据此分析即可。 二、(2012·湖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

2015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专题汇编

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意思对即可。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2015?威武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题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3.“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困什么而“愧”? “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2015?十堰中考)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3.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24.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角度一: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有射天狼,委婉指出边防重点。 (2015?襄阳中考)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二总复习课件试题(中考题)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二总复习课件试题(中考题) 考点跟踪突破27 文言文阅读(二) 断句和翻译 一、(2013?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为学 (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 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 [点拨:A做/雕刻B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距离D反而/转头看、看见]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 惭色。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__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__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__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__ 4.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做任何事只要肯努力,付出行动,就能成功,空想只会一事无成。__ 二、(2014?福州)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练习。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江苏省常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2014年陕西历史中考真题

2014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13.据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锦衣卫 D. 军机大臣 14.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以来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据此回答15~16题。 15.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 对下面一组图片所拟定的主题最准确 ...的是【】

A. 多行不义必自毙 B. 蓄谋已久的日本侵华 C. 国共应合作抗日 D.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17. “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改革有不同特点,也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经济领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A.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 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C. 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D. 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开元元年十月,姚崇在建议中说:“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唐玄宗高兴地回答说:“朕素志也。”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为京官,进行交流,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五月,玄宗一举罢免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