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镜教案教案

透镜教案教案

透镜教案教案
透镜教案教案

透镜教案教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物理教案

《认识透镜》教案

4.5《认识透镜》教案 备课时间:_____________ 总课时: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②认识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③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用具: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小故事:为什么会森林着火? 二、新课讲授 1、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 (1)透镜的种类 ①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讨论透镜能分几类? ②讲解: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③判断: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课件)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课件) 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光心:[由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表示,对于薄透镜光心就在薄透镜的中心上。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屏幕显示:(课件)

你能受到什么启发?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2)实验探索:(自制教具:调节激光灯灯头制成一大束平行光借助硝酸银溶液实验) (3)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进一步推断:如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5)实验探索(自制教具:利用三个激光灯制成平行光借助硝酸银溶液实验) (6)结论:在主光轴上会聚一点 (7)讲解: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实验证明:凸透镜两侧 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焦距相等。 (8)讨论:怎么利用小灯泡和凸透镜得到平行光? 利用光路可逆的道理。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变为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1)猜测: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有什么作用? (2)实验探索:(自制教具:利用三个激光灯制成平行光借助硝酸银溶液实验)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验表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如果跟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远离主光轴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 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 (4)讨论:利用凹透镜能否得到平行光源? 利用光路可逆的道理,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 4、想想议议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 你能受到启发吗?明白了为什么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对光起发散作用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知识扩展 讨论:怎样粗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5.1透镜教案

5、1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 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 超越自我。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完成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实验法、引导法 学法:动手实验法、观察实验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一天,大雨过后,小狗贝贝正趴在自己窝里的干草上,狗窝的上方是用薄塑料搭起来的,以此来遮雨.此时塑料上面已积了一层水,天晴了,阳光透过积水照在狗的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小狗正享受着这份惬意时,突然自己的尾巴着起了火,疼得它上蹿下跳. 你知道是谁惹的祸吗?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自由提出与“透镜”有关的问题,并进行猜想。 【学生实验】

1.鉴别出桌上的两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2.识别出桌上的两副眼镜,是老花镜还是近视镜? 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后的是凹透镜。 主光轴:透镜的两个表面对应球心的连线就是透镜的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即是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3.如果不是平行光入射到凸透镜或凹透镜还会会聚或发散吗? 4.总结: 根据上述实验,发现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5.根据图中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理解: 对会聚作用的理解: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靠拢了一些,最终的光线可能交于一点、也可能不交于一点.(如图3所示) 图3 图4 对发散作用的理解:折射后的光束相对于入射光发散了一些.最终的光线可能交于一点、也可能不交于一点.(如图4所示) (三)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后相交的情况。 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的相交情况。 焦点:

《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通过教学一完成)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通过教学二的实验完成,并且通过典型题目帮助理解进行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2、设置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以及透镜的性质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透镜的初步知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装有水的杯子观察课本上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再分别给学生一个老花镜,一个近视镜,看近处的字。 生: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师:分发给学生多个圆形镜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镜片,然后给镜片进行分类。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课件出示6个不同形状的透镜图片,让学生归类,从而增强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认识) 师:介绍两个概念: 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

3.1透镜教案

3.1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 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法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观察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相对于原来的入射光线变得会聚一些。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只是相对于原来的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透镜教案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②认识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③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关键 做好光学演示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照相机、幻灯机、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透镜是照相机、幻灯机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节“透镜”,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必要准备。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归纳出透镜的相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最后再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进一步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突出了光的折射主线,环环紧扣;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教学用具: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 水槽、多媒体设备一套 四、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猜想——验证法”教学,即:运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合理猜想,最后巧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根据本节内容,采用此方法两次循环使用,事半功倍,成功突破重点。 ㈠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全章教案

5.1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1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透镜焦距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 到了一座孤岛旁,旅行家门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门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 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其实这个办法早在我国西汉《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 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透镜?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 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3 什么是焦点和焦距?怎么找到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它的焦距?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透镜:能透光的镜片,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观察放大镜和近视眼镜片的形状。找出它们的不同。 摸: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 请先用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 再用手摸—— 发现,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近视眼镜片中间薄边缘厚。 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通过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 能成正立的放大的像,看远处的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通过近视眼镜片看到的物体都是正立缩小的。 (2)结论: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3)效果检测:判断下列各图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4)凸透镜和凹透镜怎么画(至少由一个球面组成)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5)光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A B C D E F

透镜教案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内初二年级物理备课教案主备人:_ 谢志莲 _ _ 教研组长:何路备课组长:郐连鹤备课组成员:谢志莲、马可可、刘显、且买古丽 课题(或章节)第五章第一节透镜 授课时间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 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 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 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 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 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授课类型新课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凸透镜、凹透镜、老花

眼镜、近视 眼镜 二次备课及反 教学过程: 思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镜子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在大家仔细观察平面镜和你戴的近视眼镜,它 们有什么不一样? 对,平面镜能反射光,不能让光透过;近视眼镜片能让光透过。能让光透过的 镜子,我们物理中称为透镜。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 利用放大镜可以放大书上的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 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 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 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 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 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进入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大家知道,青年学生一般佩戴近视眼镜,老年人戴的一般是远视眼镜(即老花眼镜)。 这两种眼镜是不能乱戴的,这说明这两种眼镜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察两种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 放大镜等。(如图甲)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如图乙)

透镜教学设计教案

《透镜》教学设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刘敏 一、教材分析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所以这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会识别透镜类型;通过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会画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会粗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能辨别透镜类型;通过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真正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观察和实验;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对比的思想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冰透镜的作用、水透镜的讨论,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通过讨论空矿泉水瓶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5.难点 透镜的作图及准确理解透镜的焦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如下:1.通过对本校学案的改写以及五过程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胆启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大胆创设分组实验,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能够亲身参与的科学手段 在透镜对光的作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光具盘和激光器加以演示,因为考虑到白天太阳光比较充足,所以现象不是太明显,而后面的同学往往又看不清楚。《教师教学用书》建议用手电筒作光源,通过观察光斑的大小判断透镜来对光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样做在白天的效果很不理想,同时由于学生没有观察到光路,而且初中的学生又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难以抽象出结论。从“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出发,我将采用多种自制器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具体方案如下:(1)学生自制平行光源。(2)将红外线笔改为“明亮的绿色笔”制成平行的光源,在利用大可乐瓶去掉上端改制成一个水槽暗箱,在其背面贴上黑纸,里面倒上滴有牛奶的水,通过对比的手法不用透镜时的平行光和用了透镜之后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让同学同时做两种透镜的实验进行对比,学生不仅立刻会观察到清晰的光的传播路径而且能立即领会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再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完成在学案上,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收效非常大,从而达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3.正确运用电教媒体,真正起到补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课前播放各种日常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光学仪器,对学生的课外知识起到补充的作用;引课时播放的“我国探险队员使用冰透镜”故事是本节课的灵魂始终贯穿本节课;不仅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尾课件中的歌曲和图片激励学生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 4.适时地运用学案 利用学案使实验现象重新回放从而加深记忆,通过学案的书写及时对知识的总结,使学生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不仅是当堂训练的载体还是一份珍藏永久的笔记,这样为今后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学案的简洁、适时地呈现教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增加了教学可操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新课开始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初二物理教案 透镜

初二物理教案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重、难点: 1、焦点、焦距的定义。 2、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3、照相机的原理。 4、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八年级物理上册5.1 透镜教案(2)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5.1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1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透镜焦距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了一座孤岛旁,旅行家门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门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其实这个办法早在我国西汉《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透镜?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 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3 什么是焦点和焦距?怎么找到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它的焦距?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透镜:能透光的镜片,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观察放大镜和近视眼镜片的形状。找出它们的不同。 摸: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请先用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 再用手摸—— 发现,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近视眼镜片中间薄边缘厚。 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通过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 能成正立的放大的像,看远处的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通过近视眼镜片看到的物体都是正立缩小的。 (二)结论: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三)效果检测:判断下列各图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怎么画(至少由一个球面组成)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A B C D E F

透镜_教案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和观察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4.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老花镜)的焦距。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区别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老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2.通过介绍透镜在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难点: 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人的眼睛能看到各种物体,那么眼睛的主要结构是怎样的呢? 导语二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透镜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形状区别 看一看

让同学们看一组透镜,大家可以用手去感觉它们,并归纳出它们的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小结归纳(板书) 透镜 1.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区别 做一做 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字。 提示 观察时透镜距离书本近一些。 议一议 通过透镜看到字的像相对于字来说,像的大小有何变化? 小结归纳(板书)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 (三)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思考 通过透镜观察物体的像大小会变化,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做一做 学生让平行光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现象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汇聚于一点;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应得发散。

新人教版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初二物理备课组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简析 本章主要讲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和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本章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然后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最后通过对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及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搞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放大作用。 3、通过交流评价提高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会应用图表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猜想验证法等解决物理问题。 4、通过视力缺陷产生原因和矫正方法的复习,进行用眼卫生保护视力的情感教育。 5、在知识整合过程中,运用物理规律,拓展求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资源分析 1、本章结束,学生在知识方面已具有了透镜以及凸透镜成像结论的认识,并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几种应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以及望远镜和显微镜有了一些感性的体验,初步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在能力方面学生经历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分析论证的能力。经过 前阶段的学习,虽然学生在不同章节运用过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图象法、猜想验证法等解决物理问题,但综合能力有待于提高。 3、在器材使用方面,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用过光具座,生物课上使用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过人眼球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图景,采用视

透镜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通过教学一完成)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通过教学二的实验完成,并且通过典型题目帮助理解进行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 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2、设置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以及透镜的性质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透镜的初步知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装有水的杯子观察课本上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再分别给学生一个老花镜,一个近视镜,看近处的字。 生: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师:分发给学生多个圆形镜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镜片,然后给镜片进行分类。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课件出示6个不同形状的透镜图片,让学生归类,从而增强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认识) 师:介绍两个概念: 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 二、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有部分学生根据小学自然课知识可以说出正确观点。) 生: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还有同学会说出小时候用放大镜烤蚂蚁)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同学们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生:通过动手实验,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人教版透镜教案

人教版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 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 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 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 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 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 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 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一、难点分析 1. 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 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 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 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 如下图所示,以S 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 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5-1_透镜教案

附件1 课堂练习1、识别下列透镜,并归类: 属于的凸透镜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2、在下列主光轴上分别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凹透镜 3、在下列虚线处画出适当的透镜: 4、 5、完成下列光路图: A B C D F E

附件2 堂巩固小测 (5分钟完成) 班别:_______ 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透镜是利用光_____的规律制成的,可分_____透镜和_____透镜两种。对光有会聚作 用的是__________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是__________透镜。 2、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如右图,在这些透镜中: ①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_,它们外形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_,它们外形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右图完成填空(填写图中给出的字母): 入射光线是______线;透镜的主光轴是点划线______; 折射光线是______线;光心是______;焦点是______; O 点与F 点的距离,即焦距,常用______表示。 4、小李用__________透镜会聚太阳光,在__________处可点燃火柴。把灯泡放在凸透镜 的__________处,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为平行光线。 二、作图题 (根据给出的条光线,完成一条光路) *三、提高题 小明让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凸透镜A 、B 、C 描绘三束光的光路,得到如下图的三组光图。根据这个实验的记录,你可以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C

透镜教案 (北师大版)

透镜 【教学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实像。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作初步评估。 3.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远视眼镜(老花镜)的焦距,了解眼镜度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凸透镜与凹透镜 1.凸透镜:中央厚,两边薄 2.凹透镜:中央薄,两边厚 根据定义来区分以下属于什么透镜? 二、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1.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让学生发现成像有什么不同? 2.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先猜想,并试着用手电筒照透镜对猜想验证 三、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试设计三种简易的实验方法,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计论。得出“一摸二看三照”的方法 2.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来辨别近视眼和远视眼的镜片属于何种透镜? 让学生讨论是否还有何种方法辨别,同时引导学生来对以上辨别透镜方法的优劣性做出评价,得出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最好,只有哪一种方法更合适 3.让学生回顾所学习的,讨论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成像和对光线的作用上的不同点

四、光心:透镜的中心 焦点:凸透镜使平行光会聚在的一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f 五、活动: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 试设计一种简易方法,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所以在用凸透镜来代替,知道要用会聚法来测。同时了解眼镜的度数是焦距的倒数乘上100得到的数值。

透镜教学设计

5.1 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3.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在北极进行探索的工作人员丢失了火种,你有没有办法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的探险人员获得火种,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前面我们学习了面镜,下面我们学习透镜及其应用,我们先一起学习第一节透镜。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90-93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什么是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3.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光有什么作用?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 1.透镜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类;凸透镜:________厚,________薄的透镜; 凹透镜:________薄,________厚的透镜;如下图ABCDEF图中属于凸透镜的一组是________。属于 凹透镜一组的是________。 D F A B C E

透镜教学案

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通过教学一完成)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通过教学二的实验完成,并且通过典型题目帮助理解进行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 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2、设置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以及透镜的性质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透镜的初步知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装有水的杯子观察课本上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再分别给学生一个老花镜,一个近视镜,看近处的字。 生: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师:分发给学生多个圆形镜片,让学生仔细观察镜片,然后给镜片进行分类。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形状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课件出示6个不同形状的透镜图片,让学生归类,从而增强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认识) 师:介绍两个概念: 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 二、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有部分学生根据小学自然课知识可以说出正确观点。) 生: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