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征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的基本听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里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以音乐活动为核心的人类主观精神活动现象,而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具有高度主观性、个体性的特征。然而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

在这样一个主观精神活动的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因此如何从研究方法上排除研究者的主管偏差,是心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关键,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每类其他科学的关键不同之处。使用与具体现象具有明确对应关系的概念,通过实验、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得可信的现象,采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必要的统计手段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趋势,进而作出适当的结论与推论,是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2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只要领域

截止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

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

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

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

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

以及独立存在的音乐在内,而有组织的

音乐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

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

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

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

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

(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

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

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

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者音

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

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

节奏感等。

3音乐感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

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术语

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

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倆类要素:(1)

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

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2)

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

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

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

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

谓音乐天才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系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

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缔

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

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

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

善的形成。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

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

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

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

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

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注重研究

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

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

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

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

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结论颇不一

致。

4音乐记忆

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

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

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

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

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

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

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

音乐教育学都将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

研究课题。

5 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

乐才能包括那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

无定论。例如西肖邦认为应有6个方

面,及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

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

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

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

智慧、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

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

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

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

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

者回答,在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劣

势。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邦编制,

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

公开发行,1930年J誇尔瓦泽

(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三

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音度及

节奏,通过40及50 次变化即可得出

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

(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

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

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

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

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疑问,但作为参

考,有一定价值。

西方心理学家对音乐才能是否遗传、音乐神童的特点、盲人的音乐才能、音乐才能与其他方面才能的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迄今尚未取得较一致认可。

6音乐创造

原来是被认为神秘莫测的。作曲家的创作行动从何而来,乐思怎样形成,又如何表现为具体的形式,一直引起音乐理论家的兴趣。西方心理学家所注重探索的是:音乐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作曲家个性、气质、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更常见的是对灵感的研究、包括什么是灵感,灵感的来源,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或找寻灵感。

同样,表演家的再创造心理过程也是被研究的物件。心理学家试图找出音乐想象、音乐思维与一般想象、一般思维的共同之处,常见的方法是将音乐家与其他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情况,分门别类进行调查,作出比较分析,在找出音乐家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7音乐心理学发展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的开始则应归功与19c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音乐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和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C.施通普夫研究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以小部

分。

20c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

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

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

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

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

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

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y

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

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

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

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感知、认识过

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的利用科学

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8音乐学习

(一)学习理论学习是生活过程

中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一般认为,学

习基本机制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学习

和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学

家皮亚杰通过长期研究,将人的认知发

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俩岁,主

要为外界刺激所支配

b前运算阶段:从俩岁到七岁,只要按

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时间和空

间概念有了发展

c具体运算阶段:从七岁到十一岁,能

够进行初步的逻辑运算,但思维不能完

全离开具体的事物

d形式运算阶段:从十一岁到十五岁,

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分

析、综合。

皮亚杰的发展立论基本反应了儿童

智力发展的规律,也认为各个儿童经历

每一个阶段可能有快有慢,过度可能有

早有远,但每个儿童的智力发展都是按

顺序经历这四个阶段的,不会超越或跳

越其中的任一阶段

2加涅的学习类型分类法:

a信号学习:对某一信号刺激引导特定

的反应。就音乐学习来说,单纯的感受

音高属于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由刺激及反应相结

合而产生的学习。就音乐学习来说,识

别音乐的音高为之,音高就是刺激、音

乐识别就是听者的反应

c连锁学习:若干刺激-反应加以系列

化。就音乐学习来说,听到一个或几个

音高就产生听到另外一个或几个音高

的期待就属于连锁学习,实质上是一连

续的预期状态

d言语结合:对于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

的反应。就音乐学习来说,五线谱的线

和间的名称、音符时值的名称、调号和

拍号的说与写的反应属于言语结合学

e辨别学习:对于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

的反应。就音乐学习来说,辨别大调和

小调调性、二拍子和三拍子、二段和三

段曲式以及不同风格的学习都是辨别

学习,是最基本的感念学习

f概念学习: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

激学习同一的反应。就音乐学习来说,

通过迁移和泛化多样辨别而理解不熟

悉的音乐就是概念学习

g 原理学习:指对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

关系的学习。就音乐学习而言,通过音

程关系的研究而理解大小调性的性质

属于原理学习

h问题解决:通过解决问题,将新的原

理作为知识来指导学习。就音乐学习来

说,进行创造性活动就是问题解决学

习。

3加涅的八个学习类型是从简单的感

知性学习到复杂的概念性学习顺序排

列的。复杂的学习要以简单的学习为基

础,简单的学习若不充分,复杂的学习

就不会顺利。加涅的分类法具有普遍意

义。前四个类型基本上是感知性的,对

于学习者来说要靠机械性的熟记。这四

个类型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

三个阶段相对应。后四个类型基本上是

概念性的,比较复杂,对于学习者来说

需要转移和泛化,独立思考,在学习中

学习,创造新的观念。这四个学习类型

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第四个

家段相对应,为概念性学习打下了基

础。把音乐学习看做是熟记,与概念无关,这种看法显然并不全面。音乐学习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深入到概念性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就转移来说,学生是否知道这些运算形式上的名称,比起他是否能够应用它们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强调学习任何科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同时,也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是可以用某种方式施教与任何人。”指出:“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推论“循环往复到远较高水准的螺旋式课程。”也就是说,通过概念性学习使感知性学习得以系统的进展,并形成结晶获得理解。感知性学习是概念性学习的准备和基础,适当的学习可以使人学会如何去学习。

二.音乐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音乐学习的内容

a节奏学习:节奏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就是速度、节拍和旋律节奏。

速度是最基本的,速度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节拍是旋律节奏的主要特征,旋律节奏总是以二拍子或三拍子的节拍为基础的。

旋律节奏被认为是音乐音高的根本,没有节奏,旋律就难以组织、难以觉察和概念化。因此,节奏学习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儿童发展对节奏的理解借助身体内在的节奏性活动。在他们能够感受并辨别速度、节拍和旋律节奏以及由简到繁的节奏模式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读写,并加以概念化。儿童不但能够见到乐谱就能在动觉上感觉到节奏,并且最终引出音乐意义。

b调性学习:也是由听音乐的调性而过度到读写乐谱,使儿童看到乐谱就能产生音高意象,进而能够听出调性模式或关系。这样就表明一个人对与音乐音响

能够概念化,并且具备了欣赏和理解音

乐的基础。

在调性学习过程中,调性模式的听

觉意象的形成,对与音乐理解的发展极

为重要,因为音乐意象是保证音响组成

为有意义的方式的基础。

就调性音乐来说,音乐音响的意义

是由调性产生的,调性感觉是歌唱音高

或记忆音高的基础,儿童能够回忆一系

列的高音,就是以调中心为基础的。调

性是感知和概念化音乐音响的基础。

2音乐学习的途径

a唱:歌唱对于发展节奏感觉和调性感

觉是很有效果的,一般的音乐教育都是

从唱开始的。儿童最容易辨别和歌唱的

歌曲是自然音节的歌曲,而且他们的歌

唱的音域很窄。幼儿的歌唱音域最初不

过dl-al,后来不断向上、下俩端扩展,

年幼的儿童的歌唱音域为cl-d2,年长

的儿童的歌唱音域为a-e2。总的来说,

对于一般儿童歌唱最适合的音域为

dl-bl。

b 听:除了基本听觉训练之外,音乐

欣赏在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

乐欣赏,从广义上说,包括俩种方式,

一种是被动的听,即所谓娱乐或消遣性

的享受,另一种是主动的听,在理解的

欣赏,即鉴赏(只有对调性、节奏、音

色、形式、风格、唱、听、读、写及创

造活动的学习,获得对音乐的理解,才

能对音乐全面的欣赏,即鉴赏。被动的、

消遣性的听并不能帮助音乐鉴赏),对

于音乐学习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

方法。

c 演奏:幼儿最初学习乐器演奏可以靠

听来熟记,无需识谱,但要进一步学习

必须能够识谱才行。预期演奏活动对于

儿童的审美敏感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儿童在学习演奏过程中,不仅技巧可以

得到提高,并且在音乐理解、敏感性方

面也会有所发展。在实际演奏中,有相

当多的儿童像演奏家一样,得到最称

心、抒情、有意义的音乐体验。

而且学乐器会让头脑更灵活。美国的

一项研究发现,年少时勤学习音乐,老

来头脑更灵活。这是因为,学习乐器是

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认知活动,需要长年

累月的练习,是大脑生成更多有用的神

经练习,当年老时,这些神经联系便会

补偿音年老产生的认知能力的衰退。因

此,想要年老时头脑灵活些,不妨学习

音乐。

d 作曲

通过作曲,不仅使儿童懂得作曲技巧,

发展识谱和记忆能力,并且使儿童发展

审美体验和反敏感性。同时,作曲也是

每个儿童希望表现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是创造性活动的表现。根据布鲁纳的教

学原理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

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作曲学习

对于儿童是适合的,并且它具有和作曲

家从事音乐创作同样的意义。

e 学习方法(根据音乐心理学西肖)

(1)要有兴趣(2)要有意志(3)要

信赖第一次印象:在音乐学习中,要抓

住第一次印象的特点加以思索体会,不

要因反复磨练而失去了你印象的棱角

(4)要善于分析思考(5)要培养听觉

意象:一首乐曲,无需演奏就产生听觉

意象,就能听到它音效果。这种能

力是音乐才能的核心。发展听觉意象是

音乐学习的基础(6)采学习法:学习

音乐要将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按单元学

习,然后加以归纳复习,汇成一个整体

(7)通过回忆来实践(8)适当的休息

(9)善于实践(10)定期复习:复习

的间隔要掌握好应在所学的知识和技

巧遗忘生疏前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

学的东西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过或掌握

已久的东西就可以隔长时间再行复习

(11)把新的技巧变成习惯:只有把训

练成为近似自主的习惯动作之后,才能

称得上熟练和掌握(12)学习要根据自

己的水平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水平并不平衡,这些水平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种水平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理解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水平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水平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水平、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各家主张不一。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能够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水平。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水准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能够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实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usic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 音乐心理学 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C.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对消费的影响*/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极限*/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音乐与国家,爱国;什么音乐,频率,节奏能唤起久远的记忆*/ 音乐记忆: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都将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的创造:源自于心理*/ 音乐与心理催眠:催眠时用的音乐,舒缓的钢琴曲。 /*通过音乐控制脑电波,治疗疾病*/ 音乐疗法: 1、有助于释放情绪 2、减压、排忧解困 3、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 4、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 5、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 6、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 7、增强专注力与定力 8、强化个性气质,使闲暇增值 9、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痛症 10、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 音乐的免疫力 通过音乐,使人本身抵抗力增强,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协调,这就是音乐的免疫力疗法。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大 众 文 艺大156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发展较晚的学科,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比较中国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历史,找出适合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特点;比较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发生学、数学、遗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尔后,历代的乐论、哲学、美学论著及其它史书中,都有不少有关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尽管这些思想并不系统,多采取描述、观察、内省的方法论述,缺乏严密的科学实验论据及准确的分析,并带有伦理学的色彩,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对现在的音乐心理学发展仍有影响。 首先,十分关注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音乐的和谐程度与人的身心的关系,音乐对人的机体的调节,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的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性格塑造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对听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探索。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听觉审美感受与音乐的关系、听觉感受的声音范围、不同的声音产生的不同反应、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听觉差异、人的听觉个性差异等问题。 再次,对音乐中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要素的描述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有关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审美主体心境与客体的分析尤其值得重视。 中国音乐心理学科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当时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儒略的《性学粗述》、毕方济撰写的《灵言蠡勺》等用中文写的介绍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此后,不少西方心理学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心理学后回国创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会和出版了国内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国内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活跃、成果纷呈的阶段。这也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的开始。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该学科在国内兴起,音乐心理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国内学术界。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音乐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同样不具备学科性,主要探讨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与听觉心理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多是观察与内省,但内容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声音的感觉,并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弦长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的不同听觉感受。 其次,研究了音乐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识到音乐有塑造人的心灵美感与影响人的性格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并且研究了不同的调式和人的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再次,涉及到音乐听觉心理方面,认为音乐的感知觉是基本的,是进一步领会音乐的基础;以及音乐欣赏的心理机制,如联想、记忆等功能。 而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始于德国的科学 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他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复合音与单音的知觉、协和音与非协和音的性质,提出听觉共鸣说之后,音乐心理学便结束了前科学的状态,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各种科学实验的客观标准与数据,校正及补充了观察、内省、推测等方法得出的各种结论,使这一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更高的层次。随后构造派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比较与反思 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早期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依赖西方的理性科学。 首先,在起源上,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开端甚至远于西方一二百年,远及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其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从事音乐心理学探索的人出现在各个层次。但是,在内容的细分上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虽然在对待情感、审美、音乐欣赏的作用等方面中西方偏于一致,但在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中有对音乐心理从物理或数学方面的探讨,更偏重于理性和实践。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中西文化古代都使用了观察和内省。虽然研究方法一样,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东方注重感受,西方注重理性,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层次上产生了不同。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自有其体系,主要特点是在漫长的古代受文化传承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散漫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始终以内省为主。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方式——私塾有关系。 维持了漫长的二千年的传承方式后,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学科体系。两千年来中国古人在音乐心理学上的探讨开始只是用来作为追根逆源的论据,但是,并不代表这份资源可以被忽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吸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建立起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体系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经历了起,承、转、合四个时期,已经逐渐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学科研究体系,参与研究的人员队伍逐渐壮大。通过我们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将来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结合,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成果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使之内容更加理性化,学科化,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学科研究道路。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走、承、转、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0.(3). [4]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人民音乐[J].人民音乐.2002.(7). 作者简介 鲁恩雄,音乐学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鲁恩雄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466000) 教育理论

实验音乐心理学百年历史与发展前景鸟瞰

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 ,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 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 ,也尚无 系统理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因为 ,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 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 特征 ,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识。 ①稽康《声无哀乐论》 ②《乐记》 ③《论语八》 ④《荀慧主演剧散论》 ⑤《闲情偶寄》 ⑥《文心雕龙》 ⑦王骥德《方诸馆曲律》 1897 年 ,美国依阿华大学从耶鲁大学引进一位 31 岁的博士———被后人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的 卡尔爱弥尔西肖尔 ( Carl Emil Seashore) 。在西肖 尔领导下 ,该校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 发祥地。100 年来 ,音乐心理学已成为西方高校中 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专业的核心学 科。在我国 ,它又是一切同音乐与人发生联系的学 术领域亟待了解和建设的新学科。20 世纪末 ,梳 理、评述这个学科的历程及现状 ,对其发展的问题和 前景略做判断 ,是这门学科在我国初建时期的必要 工作。 不同心理学派与音乐心理研究范畴的发展轨迹 科学研究中 ,心理学受不同学派理论观点和方 法的左右可谓最甚。所谓“用 1 个问题问 10 位物理 学家 ,其答案为 1 ;问 10 位心理学家 ,其答案为 10” 正说破这个道理。西方百年音乐心理学发展史的读 透点也在于此。对 20 世纪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阐释 , 只有与其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相联系 ,才能把握其范 畴的性质和概括范围。 一、构造主义与音乐心理声学 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 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立独立科学。心理 学家产生的基础 ,是欧洲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笼罩下 的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以及德国的 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视世界乃至人为可肢解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赵冬梅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2 2006年6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2006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赵冬梅1,刘志雅2Ξ (1星海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文章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以及历史上对音乐心理学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学者;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现代的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等技术,阐述了音乐心理学两个热点研究领域:音乐知觉和认知神经音乐心理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实时测量;元分析;音乐知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2-0024-04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1]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2-4]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5]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6] 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7]。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 42 Ξ收稿日期:2005212212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征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的基本听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里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以音乐活动为核心的人类主观精神活动现象,而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具有高度主观性、个体性的特征。然而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 在这样一个主观精神活动的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因此如何从研究方法上排除研究者的主管偏差,是心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关键,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每类其他科学的关键不同之处。使用与具体现象具有明确对应关系的概念,通过实验、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得可信的现象,采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必要的统计手段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趋势,进而作出适当的结论与推论,是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2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只要领域 截止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 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 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 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 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 以及独立存在的音乐在内,而有组织的 音乐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 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 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 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 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 (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 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 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 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者音 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 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 节奏感等。 3音乐感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 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术语 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 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倆类要素:(1) 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 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2) 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 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 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 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 谓音乐天才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系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 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缔 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 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 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 善的形成。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 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 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 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 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 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注重研究 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 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 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 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 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结论颇不一 致。 4音乐记忆 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 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 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 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 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 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 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 音乐教育学都将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 研究课题。 5 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 乐才能包括那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 无定论。例如西肖邦认为应有6个方 面,及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 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 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 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 智慧、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 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 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 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 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 者回答,在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劣 势。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邦编制, 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 公开发行,1930年J誇尔瓦泽 (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三 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音度及 节奏,通过40及50 次变化即可得出 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 (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 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 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 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 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疑问,但作为参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研究人的心理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各种音乐感受和音乐活动及经验,并试图总结出音乐与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揭示出音乐的本质,并涉及声学、美学、社会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几乎包括音乐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人对音乐的音响感受,音乐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反应,创作心理,表演心理,欣赏心理,音乐训练心理,音乐对人的心智发展的作用,音乐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音乐才能的形成、定义、分类和测定,音乐对人的保健以及对心理或生理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等。 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及音乐理论家们在解释音乐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多限于对表面想象的描述。19世纪中叶后,科学的进步为研究心理学提供了技术手段,许多音响物理和生理实验的科学仪器的研制发明,为音乐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音乐心理学的形成是以直接探索音乐的音响本质和人对声音感觉的“心理声 学”(psychoacoustics)为前导的。黑姆尔霍茨用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关系,其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1863)是最先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音乐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听觉生理条件决定了音乐实践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并以此证明了世界不同地区和风格的音乐何以在音律、音阶的选择上存在同样特点。施通普夫对音乐感觉的研究使音乐心理学称为独立的学科。近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大体如下: ①声音和听觉。音乐依赖于声音和听觉。声音的发生虽是物理现象,但是感知声音是生理-心理活动。听觉器官对声音进行初步分析,再经大脑进一步分析,便产生音高、响度(强度)、音色的知觉和心理反应。以音高为例,中国古代传统称高音为清音,称低音为浊音;古希腊人则分别称为“锐”和“重”。又,声音的一个心理特征还受声波另一物理特征的影响。例如,相同频率的音,当强度不同时,听起来音高会有不同。1000赫(约相当于b2音)以下较低的音,随着强度的增加,听起来音高有所降低;1000赫以上较高的音,随着强度的增加,听起来音高有所增高。有关声音的听觉心理特征的研究,即属于心理声学。 ②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构成音乐感知的重要特征。所有听觉特性,包括音高、响度和音色,均取决于时间因素。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模式,与音响或休止的时限有关,伴有周期性、重音或其他声音属性变化。“个体时间”是个人内在的时间知觉,是作曲、演奏或欣赏的主观知觉。个体时间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是自我调节的。由于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对于乐曲的情感反应大体一致,三者之间的个体时间得到统一,听众便从乐曲中得到时间知觉的满足。空间知觉与运动反应特有的联系,是演奏家尤其需要具备的条件。空间定位与反馈机制有关,它保证了演奏技巧的精确性。 ③记忆和注意。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通常是反复感知的过程。没有记忆,人就不能积累经验,无法熟悉音乐。音乐记忆与逻辑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注意是感知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人脑对于某些输入的反应加强,而对其他输入刺激加以抑制。听音乐时的听觉注意,主观上可以指向横向的曲调,也可以指向纵向的和声,并且受曲调完整性、音响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④意象和想象。人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形象就是意象。音乐的特征是音响,人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上视听觉意象,它是音乐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意象主要分为音高意向和节奏意象。音高意象的基础是调性的感觉,节奏意象的基础是拍子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记忆、组织、概念化以及预期音高要素和节奏要素的能力,取决于其音高意象和节奏意象才能。意象与记忆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特征是人们对有组织的音响直觉地得到的音乐理解,而无须依靠对有组织的音响给予某种完善的理论解释。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意象加以创造,这就是想象。听觉想象和听觉意象一样,是重要的音乐心理活动,在鲜明的音乐意象基础上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是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不可缺少的能力。 ⑤情感和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取决于人的需要。美感也是一种情感,是对事物的美的态度和评价的体验。音乐的基本作用在于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或情绪。音乐引起的情感反应是可测的。音乐的表现力在何处,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其表现力在于情感的表现(情绪说);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是乐音运动的形式,其表现力在于形式美(汉斯立克学说);有的学者认为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430 课程名称:音乐心理学 英文名称:music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 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指导自学学时:6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治疗)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课程之一。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人听觉感知操作支配层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探索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美学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能力,为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本质功能,以及构成的依据和原则,这种知识对音乐治疗学的推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掌握音乐在人的生理水平、心理层次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意义,熟练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选择与即兴创作,对音乐治疗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 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能力;难点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操作。重点章节是第6章、第7章。难点章节是第5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音乐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讨论与体验的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体验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音乐心理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米用何种

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M us ic 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文/郑勤 /郑林科 【摘要】音乐心理学是今年新兴的一门学科,通过音乐对于人类心灵产生的影响来研究人的心理康健问题,本来从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来做一个相关的研究,概述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发展 音乐心理学是今年新兴的一门学科,通过音乐对于人类心灵产生的影响来研究人的心理康健问题,本来从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来做一个相关的研究,概述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前景。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学是集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来探索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美学、发生学、物理学、遗传学、生物学、数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的认识(认知)过程,除了音乐的感知觉外,还包括音乐记忆、音乐表象(形象)和音乐思维等内容;[1]关于音乐心理学的国外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而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2]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3-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标志着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他于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并把心理学的观点融入到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施通普夫由此成为了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渐分离出来,主要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库特研究了音乐创作的心理学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等。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 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研究方法是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心理测试法和个案法进行研究,对人们对音乐反应的心理能力进行了解,对音乐家的心理活动进行揣摩。探究人类在音乐活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三、现代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 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表演及欣赏的具体过程进行心理分析,通过音乐家的传记、自述、日记、谈话以及音乐创作手稿等所提供的心理分析材料,从而找寻音乐创造的心理活动规律。 2、实验法 通过在实验室对被试者听觉反应的研究,以及对音乐心理功能的测试,同时也包括研究者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一些相关实验。 3、问卷调查法 其调查法是在选定调查范围和对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取样标准之后,对于了解音乐心理功能、音乐创造者气质、音乐行为的关系,以及社会音乐心理的研究。问卷调查法形式多样,目前也是音乐心理研究应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4、测量法 例如最早发现的西肖尔测试,一共100题,于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并公开发行。夸尔瓦泽(1894~1977)在1930年的音乐测试法,仅用83个音,通过40及50次不断改变音高时序、响度、时值、及节奏,此类测量法用以测定音乐才能的高低优劣。1948年,韦思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内容。 四、音乐的未来的发展 音乐心理学是人类对音乐的感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来表现相应的心里况且,所以研究音乐心理学,对于人心心里康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研究,探知了人们对音乐反映的了解,对于人类的心里以及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音乐对与人类心里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对于音乐的反应来判断人们的心里活动,而从可以判断人们的心里素质,心里活动规律。通过人们音乐的心里反应,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对于人们的心里健康问题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音乐和人们心里方面之间的联系,多做研究,以便能跟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Mary Louise Serafine: MUSIC OF CONGN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in Sou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o, New York (1988) [2]邵桂兰,王建高.音乐心理学及其方法论的再探讨——写在音乐心理学会成立两周年之际[J].人民音乐,2004,(9):57-60. [3]周海宏.音乐心理学走向实证的音乐学研究[J].黄钟,2001,(1):20-21. [4]刘沛,丁东红.音乐心理测量和统计的两种新技术——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的应用.[J] 中国音乐,2001,(2). [5]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7-16. 作者: 郑勤,郑林科,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西安。 M a g a zi ne 128

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导读:本文是关于心理学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对学校教育产生过不少积极的影响。而从本世纪60年代起,又兴起了以苛勒和沃特海默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它以大脑中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尤其适于音乐。在感觉——行为的周期中,人类有限的能力处理的就是信息,而音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听者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量。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由于音乐是一种由人参与的活动,因此音乐心理学必将是一门与广泛的外延学科如社会、物理、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发生联系的交叉性学科体系。 站在音乐教育的立场,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我来谈一下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一般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知识和技能就包括对音乐的学习。以音乐与语言关系为例,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外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的启发、诱导,可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

科的作用等,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开拓这方面研究的是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1863年,他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的双重成分理论”。 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 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 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辨认中存 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上的新概念给音乐心理学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论者把情绪与认识和记忆联系起来,随后又发展起来“音乐治疗”。“自控”的观 点把人看成一个自我调节的生理系统,通过知觉同活动循坏的反馈作用使机体得到平衡。 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成果多在音乐知觉方面。趋向是***图将立响心理与 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以探索从原始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研究从幼儿甚至从婴儿的音乐行为到***度专业技艺的发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 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的种种问***。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 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这些能

音乐心理学的现状

音乐心理学的现状 译者:海瑞两千 原作者:Diana Hereld 发表时间:2015-04-04 音乐心理学的现状 12/20/2012 作者:戴安娜·赫瑞尔德(Diana Hereld )译者:海瑞两千 围绕着音乐而进行的心理学层面的对话交流现在是甚嚣尘上了。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有关音乐治疗、音乐应用神经系统科学的各类研究,便已滔浪朝天地涌入主流了——问题是,为什么?正如许多出版物提到的那样,音乐可以用于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 )这一倡议业已流转一百多年了。那

么,又是什么推波助澜,使媒体在过去的几年间对其这般洋洋洒洒地报导?原因之一恐怕很简单,即:当这些技术的成功已变得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之时,我们中间很多人才刚刚开始认识到:音乐的可应用之处,远比我们曾经想象的要多得多。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发布关于歌唱疗法(singing therapy)用于脑卒中(中风)患者及其疗效的报导迄今还不及一年。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嘉贝丽·吉佛斯(Gabrielle Giffords)关于她颅脑大面积损伤及其后来惊人地康复了的故事。其正是经分享一个个成功案例而不胫而走的,恰如有关音乐、心理学,以及神经系统科学的宣传经媒体而昭然于世人一样。 然而,医疗上的复原作用(Medical resilience),只不过是这一领域的一个亮点。除了目前被发现从而得到赞许的所有这些康复功能之外,音乐其实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功能。就音乐产业而言,期许音乐心理学成为一个潜在的市场板块,即可证其有利可图。像“规范音乐(Prescriptive Music )” 这样的一些公司,就在研发他们认为可以增大销量的“名牌音乐(branded-music)”计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