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

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

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

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

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

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

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昆曲艺术赏析 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 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软语温言动心弦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显。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昆曲活动2008

昆建团三十年庆典活动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Mon Apr 21 09:30:02 2008) 为庆贺建团三十周年,上海昆剧团策划了多场专场演出:为期十天的“上昆30年”团庆盛 典及开幕演出季;上昆老艺术家传承专场演出与“传统·中国”———上昆民俗节庆系列 演出两大品牌演出;岁末还将打响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主题策划演出。 上昆将今年最重头的团庆盛典和开幕系列演出活动定在5月18日。在这一天的上午, “海上昆曲五百春———上海昆曲展”开幕暨俞振飞大师铜像揭幕仪式将在上海档案馆 外滩新馆举行,下午,上昆则邀请了著名学者于丹,在上海大剧院举办免费讲座“于丹 ·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 5月19日至28日,将先后上演全国昆剧院团折子戏精品祝贺演出、上昆武戏群英会、 上昆新编经典名剧———《血手记》。 *** *** *** *** *** 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上海昆剧团今年迎来30岁生日。在昨天召开的新闻通 气会上,团长郭宇宣布,本月30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全本《长生殿》,将拉开上昆30年团庆系列活动的序幕。 规模空前的晋京演出是团庆活动的一大亮点。除了在保利剧院上演全本《长生殿》 外,上昆5月6日至10日还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邯郸梦》《玉簪记》《蝴蝶梦》三台大 戏,以及昆剧经典折子戏专场和《兰韵新“生”》张军(blog)昆剧小生专场;6月20日至 25日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昆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和两出大戏《一片桃花红》《十五贯》;7 月24日至28日将在梅兰芳大剧院推出参加奥运会展演的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班昭》。 5月18日开始的为期10天的团庆盛典及开幕演出季也格外吸引眼球。1956年5月18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称赞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 一个剧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以全票当选的榜首成绩,成为 世界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此,5月18日上午,上昆将在上海档案 馆外滩新馆举行“海上昆曲五百春”上海昆曲展开幕暨俞振飞大师铜像揭幕仪式;下午 ,将邀请著名学者于丹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于丹·游园惊梦()”主题讲演会。5月19日至 28日,将先后上演全国昆剧院团折子戏精品祝贺演出、上昆武戏群英会、上昆新编经典 名剧《血手记》。 团庆活动还包括在逸夫舞台举办的京昆讲坛及老艺术家传承专场,继王芝泉、岳美 缇、刘异龙后,蔡正仁、梁谷音、计镇华将先后带领弟子登场。此外还有在兰心大戏院 举办的“传统·中国”民俗节庆品牌演出,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东方讲坛”,以及 “兰韵雅集”昆曲进高校、社区普及推广演出等活动。汤显祖“临川四梦”也将于年内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中国戏曲.昆曲

1.1昆曲的历史 1 【单选题】下列剧作家中,属于明代的是(C)。 A、孔尚任 B、洪昇 C、汤显祖 D、李渔 2 【单选题】目前演唱的昆曲剧本中除明清传奇外,还有元杂剧,如(A)。 A、《单刀会》 B、《牡丹亭》 C、《长生殿》 D、《桃花扇》 3 【单选题】下列关于昆曲、昆腔和昆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昆腔是指戏曲音乐而言 B、昆曲既包括音乐又包括文学 C、昆剧与昆曲没太大差别 D、1949年以后昆曲改名叫昆剧 4 【判断题】昆曲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5 【判断题】魏良辅的《浣纱记》是根据新创的昆山腔而创作的昆曲剧本。(×) 昆曲的特色 1 【单选题】南曲五音的工尺谱中,“凡”是对应的简谱中(D)。 A、do B、re C、mi D、fa

2 【单选题】昆曲程式中的“唱、念、做、打”,“做”是指(C)。 A、舞蹈 B、武打 C、表演 D、杂耍 3 【单选题】昆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眼、身、法、步”,其中“法”是指(B)。 A、甩发技术 B、表演技术的法则 C、身法 D、把式 4 【多选题】下列关于昆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BC)。 A、音乐伴奏以曲笛为主 B、文本主要来自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C、曲谱为工尺谱 D、4/4节拍对应的昆曲板眼是一板一眼 5 【判断题】《长生殿·小宴》的曲牌是一套典型的南曲。(×) 6 【判断题】昆曲的舞台程式是“一桌两椅”,但实际上并非一定是两把椅子。(√) 《浣纱记·泛湖》赏析 1 【单选题】昆曲中的演员服装是以(C)服装为基础进行的艺术美化加工。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 【单选题】《浣纱记》中的“纱”是剧中主人公西施和(D)的定情信物。 A、勾践

智慧树知到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 答案:李玉《千钟禄》、洪昇《长生殿》 2、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案: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3、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案:时空的高度自由、表演的程式化、砌末(道具)的虚拟化、人物的行当化、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4、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案: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无动不歌,无歌不舞、文辞优美,联曲结构、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5、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 答案: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采用鼓板“控制节奏”、运用笛箫“衬托旋律”、改造弦索类乐器 6、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答案:字清、腔纯、板正 7、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 答案: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兼容并蓄融合南北曲为一炉、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 第2章单元测试 1、明传奇可以用什么声腔形式演唱? 答案:昆曲 2、昆曲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案:昆山

3、清代传奇《长生殿》的主角是: 答案:唐明皇、杨贵妃 4、民国时期的昆剧传习所的学员有: 答案:周传瑛 5、以下演员的行当是小生的有: 答案:汪世瑜、蔡正仁 6、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是: 答案:白先勇 第3章单元测试 1、南戏的声腔有: 答案: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2、《浣纱记》的作者是: 答案:梁辰鱼 3、汤显祖写的传奇有: 答案:《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 4、对昆曲的创立有直接贡献的有: 答案:魏良辅 5、5《金瓶梅词话》里,出现得最多的声腔是: 答案:海盐腔 第4章单元测试 1、元代后期南戏《琵琶记》被誉为“曲祖”,其作者是:答案:高则诚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 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 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 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

昆曲赏析论文

昆曲赏析论 文 学院:经济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21403039 姓名:孙玉莹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 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 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 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 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 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 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 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 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 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 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 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 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 的“不提防” 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 花” 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 A、李玉《千钟禄》 B、梁辰鱼《浣纱记》 C、洪昇《长生殿》 D、李玉《占花魁》 答案:BC 2、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 B、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 C、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答案:BC 3、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时空的高度自由 B、表演的程式化 C、砌末(道具)的虚拟化 D、人物的行当化 E、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答案:BCDE 4、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A、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B、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C、无动不歌,无歌不舞 D、文辞优美,联曲结构 E、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答案:BCDE 5、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 A、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 B、采用鼓板“控制节奏” C、运用笛箫“衬托旋律” D、改造弦索类乐器 答案:BCD 6、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A、字清 B、腔纯 C、板正 D、声美 答案:BC 7、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 A、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 B、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 C、兼容并蓄融合南北曲为一炉 D、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 答案:BCD

第二章测试 1、明传奇可以用什么声腔形式演唱? A、京剧 B、越剧 C、昆曲 D、河北梆子 答案:C 2、昆曲起源于什么地方? A、昆明 B、昆山 C、曲靖 D、北京 答案:A 3、清代传奇《长生殿》的主角是: A、唐明皇 B、建文帝 C、李白 D、杨贵妃 答案:BD 4、民国时期的昆剧传习所的学员有: A、梅兰芳 B、周传瑛

中国戏曲之昆曲和京剧

中国文化之我见 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若干年来,戏曲理论界对戏曲本体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创获。然而,毫无疑问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只浅谈谈我对中国戏曲文化之京剧和昆曲的一些浅微的见识。 昆曲 前世,我走在江南水乡,带着淡淡的忧愁,浅唱低吟一场风花雪月的梦。倚窗而望,眼波流转,场景变幻,蓦然瞥见那淡雅如莲花的容颜,嫣然一笑,悄然退场,隐觅于繁华之外。 这是我最初开始接触昆曲时,内心中最大的感受,在我的心中,我总是认为昆曲是一种唯美的象征,是一种诗意的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我深深地为之心醉、为之震撼。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昆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老剧为主。古老艺术要推陈出新,除了复排传统剧目外,创作昆剧新戏已成为重点。作为中国昆曲艺术保护工程重点扶持的首个新创剧目,浙江昆剧团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昆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昆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子都》

论昆曲旦角及其表演艺术

论昆曲旦角及其表演艺术 1143401059 胡娇在戏曲评弹课上观看两位重量级戏曲家饰演《牡丹亭》,心中为之震撼,昆曲艺术之所以长久不衰,我觉得更与这些优秀的戏曲演员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些演员的努力演出与代代传承,昆曲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人传颂。 在这次课中女戏曲家在开场中对自身旦角的概述以及旦角表演手势的不同做了介绍,让我们这些学生很惊讶,原来昆曲有这么多讲究,真不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她燃起了我对昆曲花旦的极大兴趣,想要去探索一二。 昆剧中的女性角色称为旦角,有老、正、作、四、五、六、贴七门之说;其中以正、五、六、贴为主体。旦角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旦、闺门旦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旦、贴旦也就是六旦。老旦扮演老年妇女,正旦就是青衣,一般是穿黑色褶子的,扮演端庄的中年妇女或贞烈的青年妇女,如琵琶记中的赵武娘,但也不全是这样,如烂柯山中的崔氏;刺杀旦,专演刺杀戏女角,如刺虎中的费真娘,四旦区别无刀马旦和武旦,她们本身是没有武功的柔弱女子,但怀着报仇的目的,在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以弱制强的表演特色。五旦是旦中杂色最多的旦角,同时也是昆曲行当的当家,又称“闺门旦 " ,通常扮演大家闺秀或新娇妇女,在戏曲里,闺门旦的戏是最多的,人家熟知的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等等。初学者都向往当,也是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角色。而花旦在昆曲中指的是六旦。六在古代跟乐相近音,所以六旦是那些活泼如丫鬟类的比闺门旦更年轻的女孩子。 昆曲中的六大旦角中,由于角色的不同,其表演特色也不同。我看到出演牡丹亭的演员演绎闺门旦在唱戏的同时,每一句唱词对应每一个不同的眼神,每一步不管手势还是刀具的运用都不同,每一个动作都惟妙惟肖,你浑然看不出她们在饰演别人,她们早已将自身融入角色,她们就是杜丽娘,就是陈妙常,她们的表演已经到了出神如化的地步。她们已不再饰演,她们用最真实的情感表现着,昆曲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此,以真为美。 通过观看《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表演,他们表演不完全是按这个行当的表演程式,他们借助于自身在剧中所处的独特的情境,合理、有分寸地借用了别的表演行当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物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可看性。因此,演员在

关于昆曲的作文范文

关于昆曲的作文范文 原来姹紫嫣红升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华贱。 漫步在苏州幽幽小巷,聆听着那桥下流水淙淙,伴着那墙根小草在风中“沙沙”凑响的音乐,古典的气息在我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我的心默默思索,这唯美的笛音,婉转的音韵哪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那清亮的乐喉,我愿把它称做“仙乐”。细细品味,我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的,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只听得她身上环佩叮当。小船来到桥下,抬头凝望,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流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穿花度柳,一桥一巷,乐声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凄美。我的心神也早已飞去。不多时,小船穿出小巷,水面渐渐开阔,我眼前一亮,那“仙乐”原来就这里! 那是一方精致的水上舞台,台上一位戏娘浓妆艳抹,阿娜多姿,声音娇啼婉转,恍若天外仙韵。她的身后,缓缓传来美妙的笛音,听来令我不禁痴倒,不禁一闻倾心。 原来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昆曲。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寻找它的同时,我的灵魂已被古典的气息所浸润,变得沉静,宁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我爱昆曲,不仅因为它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带给了我宁静的心绪。更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一种责任——保护古典精神财富。我铭记这种责任,它和昆曲的韵律一同让我热爱,铭记……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了同学们去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里曾不止一次地去细细品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便逐渐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的确,能够观看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唱词,婀娜的身段,无一不让人沉醉在昆曲的韵味之中。“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细细去品味这个角色,慢慢的,我被里面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品格浅析

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品格浅析 【摘要】“十部传奇九相思”,昆曲作为戏曲雅部之首,被柔情细腻的爱情戏占据了大部分篇章。但凡爱情戏的演绎就离不开昆曲闺门旦,不论是在整本大戏中,还是在折子戏里,闺门旦都担任着主要角色。本文是对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品格的初探,主要从经典人物塑造、妆容服饰、表演风格、唱念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其在经典剧作中的呈现。 【关键词】昆曲;闺门旦;《牡丹亭》;《长生殿》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051-03 被视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兴起,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230年的全民痴迷,从延续了200多年的苏州虎丘山中秋曲会,到引发富豪之家争相建立家庭戏班的热潮,最后发展至职业昆班的高度发达,都证明着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繁荣。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繁荣景象不管是先于它的元杂剧和宋元南戏,还是后来取而代之的花腔,乃至现代任何一种戏剧形式都未能与之相提并论。余秋雨先生说,昆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前辈的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也不应仅仅因为蕴藉雅

致的古典美而被欣赏和介绍,它本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①。虽然如今它衰落了,但是它本身具有的宏大的美学格局仍然值得戏剧戏曲研究者不断研习和发扬。本文就从昆曲行当中最为青春娇美的一个家门――闺门旦,来初探它的表演艺术品格。 一、昆曲舞台上盛放的青春花朵 昆曲演员粗分行当,再细分家门,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体制。闺门旦,即是昆旦中细分出来的一个家门,又称五旦、小旦。俗话说,昆曲主要看的就是“三小”戏,分别是小生、小旦、小花脸,由此可见闺门旦在昆曲行当中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雅部之首,以绝美细腻、典雅柔情的爱情戏居多,不论是整本大戏,还是折子戏,都未曾脱离爱情的主题。描绘爱情就离不开才子佳人、帝王后妃,也就离不开闺门旦,因此,闺门旦在昆曲表演中的戏份很重。 闺门旦,多饰演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待字闺中,含苞待放,而且大都是大家闺秀,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非常内秀、雅致,极具内涵。在形态上可谓娇羞百媚、若即若离,在唱腔上可谓嗲声细语、轻柔甜美,在服饰上可谓奢侈华丽、唯美考究。她是昆旦中最美丽动人、最青春可人、最风骨迷人的,她是昆曲舞台上盛放的青春花朵。 二、传统经典剧目中的闺门旦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周传瑛昆剧家门谈

周传瑛之昆剧家门谈 我国传统戏曲,演员分部饰色,其源已久。早在唐、五代就有所谓参军之说,从宋、元至明,生、旦、净、末、丑已臻齐备。这种分类,古谓之部色,现今一般称行当,在我们昆剧则叫做家门。全国百多个剧种,都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可见我国戏曲剧种分行当的大同。但更具体一些的分家别门,各剧种则有各自的规格,互有小异,而且时有发展变化。 我是唱昆曲的,谈一点昆剧传统上的话。昆剧传到我们这一辈,在学戏时还是按生、旦、净、末、丑五个总家门开戏,凡属本家门的戏,文武各路都要掌握;到出科以后,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观众鉴定,又投师访友,逐渐分别专擅一路或二、三路。所谓“路”,是指总家门以下的细家门。昆剧相传有十个家门:冠生、巾生、老外、末,老旦、五旦、六旦,净、副丑、小丑。但根据早年年老先生对我们讲的以及实际状况,即按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特别是独具的表演艺术手法等诸方面,大致又可以细分为二十路,即二十个细家门。这和历史上的情形已经有所不同了。 现按生、旦、净、末、丑的次序来谈。 生 昆曲中的生,一般是扮演弱冠以上、未及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以和末中的老生相区别。生,主要分为官生和巾生两门。 官生的“官”,一般写作“官”,也有写作“冠”的。官生,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小生,也许是从古代“孤,当场妆官者”传流而来;做官的又都戴纱帽,故官生又有帽生之称。我国古代制度,男子到了有条件成家立业或有责任齐家治国的年龄,需要举行“冠礼”;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反映到戏曲中就有了冠生这个称呼。官生又分为大官生和小官生,可以从他们扮演的人物看出其间的关系和差异。 大官生《长生殿》中唐明皇、《铁冠图》中的崇祯帝、《惊鸿记·醉写》中的李太白、《千钟禄·八阳》中的建文君等,皆属于大官生。 小官生《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金雀记》中潘岳等,则是小官生。 大、小官生,虽同为官生,但在昆剧中,两者在表演上的分档是相当严格的。不同的人物,各归家门;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就可能分属不同的家门;即使在同一出戏中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家门也会有变动,如《琵琶记》的蔡伯喈原归小冠生家门,而至《书馆》及以后各折则必须由大冠生应行。所以我常说,昆剧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可贵,就在于其“专戏专演,专人专用”。 巾生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风流书生,头戴方巾、必正巾,故为巾生。昆剧男角中,巾生是算得重要的了。其看家戏有“风花雪月”及“琴棋书画”等。所谓“风花雪月”,是指《风筝误》、《占花魁》、《雪杯圆》、《拜月亭》中的韩琦仲、秦钟、莫昂、蒋世隆;而“琴棋书画”系指《琴

智慧树知到2019“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答案:李玉《千钟禄》#洪昇《长生殿》 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答案: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答案:时空的高度自由#表演的程式化#砌末(道具)的虚拟化#人物的行当化#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答案: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无动不歌,无歌不舞#文辞优美,联曲结构#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答案: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采用鼓板“控制节奏#运用笛箫“衬托旋律”#改造弦索类乐器 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答案:字清#腔纯#板正 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答案: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兼容并蓄融合南北曲为一炉#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 第二章 明传奇可以用什么声腔形式演唱?答案:昆曲 昆曲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昆山 清代传奇《长生殿》的主角是:答案:唐明皇#杨贵妃

民国时期的昆剧传习所的学员有:答案:周传瑛 以下演员的行当是小生的有:答案:汪世瑜#蔡正仁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是:答案:白先勇 第三章 南戏的声腔有:答案: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浣纱记》的作者是:答案:梁辰鱼 汤显祖写的传奇有:答案:《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 对昆曲的创立有直接贡献的有:答案:魏良辅 5《金瓶梅词话》里,出现得最多的声腔是:答案:海盐腔 第四章 元代后期南戏《琵琶记》被誉为“曲祖”,其作者是:答案:高则诚下列剧作,哪几部是明初的教化剧:答案:《五伦全备忠孝记》#《香囊记》 昆山腔的改革者是:魏良辅 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有:答案:《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 哪种戏曲声腔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官腔”:答案:昆山腔 第五章 昆腔音乐包括 _________ 等诸多要素。答案:曲牌#宫调#腔格#口法传统意义的“度曲”大致涵盖的曲乐活动全过程有:答案:选牌联套#填词订谱#擪笛唱曲 昆曲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为 _________,以 _________为首。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 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 答案:李玉《千钟禄》、洪昇《长生殿》 2、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案: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3、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案:时空的高度自由、表演的程式化、砌末(道具)的虚拟化、人物的行当化、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4、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案: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无动不歌,无歌不舞、文辞优美,联曲结构、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5、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 答案: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采用鼓板“控制节奏”、运用笛箫“衬托旋律”、改造弦索类乐器 6、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答案:字清、腔纯、板正 7、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 答案: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兼容

并蓄融合南北曲为一炉、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第2章单元测试 1、明传奇可以用什么声腔形式演唱? 答案:昆曲 2、昆曲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案:昆山 3、清代传奇《长生殿》的主角是: 答案:唐明皇、杨贵妃 4、民国时期的昆剧传习所的学员有: 答案:周传瑛 5、以下演员的行当是小生的有: 答案:汪世瑜、蔡正仁 6、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是: 答案:白先勇 第3章单元测试 1、南戏的声腔有: 答案: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2、《浣纱记》的作者是: 答案:梁辰鱼 3、汤显祖写的传奇有: 答案:《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 4、对昆曲的创立有直接贡献的有:

昆曲艺术与戏剧本质(新)

昆曲艺术与戏剧本质 笔者只是一个爱看各种戏剧,可惜又看得很少的观众。最近十年只观赏过几次昆曲,所以闲时经常思索:昆曲的表演形态与话剧究竟有些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之中,又包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这篇不算成熟的文稿,便是思索所得的一些感想。 关于戏剧本质 西方戏剧史上,大约在文艺复兴时期,“三一律”和“第四堵墙”的观念就已出现了,后来形成明确的戏剧美学理论,并且出现了第一个镜框舞台。这标志着西方写实型戏剧形态(下文略称为“西方写实戏剧”)的成熟。并非巧合,大致同一时期即在中国的明代,昆曲由清唱艺术发展为舞台艺术,继承、总结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这也基本就是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两种互相对立的戏剧形态,同时成熟于世界的西方和东方,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但是,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戏剧的初始形态却是基本相同的。如今都说戏剧包括四大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而在原始戏剧(或称“质朴戏剧”)里,却只呈现为两大元素:“剧本”隐藏在演员的行动里——它肯定具有故事性或戏剧性以及一定的时

间长度,但可能根本不用语言,更不存在以文字为载体的案头文本。“剧场”则隐藏在演员和观众里——演员的身体是三维的空间结构,他们的活动空间形成表演区,也就是原始的“舞台”;而演员与观众所占的空间,则是原始的“剧场”:无论“舞台”还是“剧场”,均未呈现为建筑形态,仅仅是一种空间关系[1]。 “简化”戏剧要素的结果,凸显了戏剧艺术的主要矛盾,即严格的时空制约与“反制约”的矛盾,也就是由于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展示发生在相对无限的时间、空间里的故事而产生的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戏剧艺术的性质便是“时空艺术”:演员的身体和他的行动,便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元素。在一切戏剧艺术中,时空制约都是绝对的;所谓自由,都是时空制约下的相对自由。但是,戏剧艺术家(在这里,它是一个既含继时性、又含共时性的群体概念)突破时空制约的能动性和可能性又是无限的。正是这种制约和反制约的矛盾及其运动,决定着戏剧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全部戏剧史和各种戏剧形态。现有的和将会不断更新、出新的戏剧形态以及戏剧流派,都体现着不同的戏剧艺术家对付时空制约的不同策略。西方写实戏剧与中国昆曲,恰恰反映着两种各处一极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话语策略”,两者之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容纳着基于各种美学观念而形成的戏剧流派和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