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细菌性疾病

鱼类细菌性疾病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 1、水体中症状 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 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 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 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 (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病体表一般不形成白色结节,但可以在肌肉形成白点结节。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口腔、眼眶、体表、肌肉、内脏出血或充血,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带。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是草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6~9月。已呈全国分布。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鲢鳙鱼,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四季皆可发生;呈全国性分布。症状:先病灶部位出现圆形出血红斑,后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形似印记。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附近的两侧,且对称。 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 症状:在体表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鱼,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

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 症状:初期病灶部位肌肉隆起,随后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充血,鳞片松动、脱落,肌肉溃疡、坏死,病灶溃破后,形成“火山口”。 疖疮病

竖鳞病 病原:点状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鲫鱼成鱼和亲鱼,死亡率较高。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症状:鳞片向外张开,鳞基部水肿,鳞囊积水;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腹腔积水, 内脏也肿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是草鱼“三病”之一,但也危害其它鱼类。4~9月为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症状: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并有黄色粘液流出。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并充满黄色浓液和气泡。 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本种病的症状分肝脏型、肾脏型和混合型。肝脏型:病鱼前腹部(即肝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严重时,坏死部位穿孔,可见肝脏,肝脏明显肿大、溃疡;肾脏型:病鱼肛门区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肾脏、脾脏肿胀。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流行与危害:危害欧鳗和日本鳗。温室养殖鳗鱼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露天养殖主要流行于夏季。国内养鳗区均有发生。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就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与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与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能引起鱼类发病的因素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外界环境和鱼类内在因素两大类,研究鱼类疾病时,应当把外界环境因素与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发病的病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外界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鱼类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传播和侵袭而引起的。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鱼类。如:水鸟、凶猛鱼类、水蛇、水生昆虫、水网藻等敌害生物。 (二)理化因素: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系统,体温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温度突然间急剧变化,鱼类就产生应激反应,情况严重时可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一般情况下,鱼苗下塘时水温差不得超过2摄氏度,成鱼不得超过5摄氏度。 2、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水中溶解氧不得低于4毫克/升,鱼类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溶解氧过低,鱼类容易发生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水中溶解氧过饱和,则容易引起鱼苗、鱼种发生气泡病。 3、酸碱度:大多数鱼类对水体中的酸碱度(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通常以PH值7.0-8.5为**适宜鱼类生长范围,水体中PH 值低于5或高于9.5,一般就会引起鱼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汞、镉、铅、铬、镍、铜等重金属盐含量较高的水体中,容易引起弯体病或慢性中毒等;若水体中排入大量石油、酚、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污水,则容易引起鱼类中毒大量死亡。水体中的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鱼类发病和死亡。 (三)人为因素: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操作不慎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鱼类发生疾病或死亡。 二、内在因素 鱼体自身对疾病都有抵抗力,即鱼体的免疫力,是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鱼类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强弱,对鱼类是否发生疾病具有至关重要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某些流行性鱼病发生时,在同一池塘内的同种类同龄鱼中,有的患病严重死亡,有的患病轻微,逐渐痊愈,有的根本就不被感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力,即使是同一种鱼,不同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鱼对疾病的感染性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同一池塘中草鱼发生肠炎病时,鳙鱼则不发病。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一)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乌鳢诺卡氏菌;病原;流行特点;诊断;治疗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隶属鲈形目鳢科,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经济鱼类。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规模集中饲养,人工养殖乌鳢饵料有冰鲜、活鱼和饲料等。随着苗种和饵料问题的解决,国内乌鳢高密度养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乌鳢诺卡氏菌病高发。乌鳢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区域发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树发现该病。近两年,在浙江杭州及绍兴一带,频现一种养殖乌鳢大规模死亡的暴发性疾病1]。患病对象以2龄鱼为主,流行季节在6—8月。平均发病率35%,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经济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乌鳢大规模死亡系鲕鱼诺卡氏菌引起。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危险损失严重。 1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多发2]。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当初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和分离自海水鱼类的鰤诺卡氏菌。淡水乌鳢诺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状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在水产动物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五条鰤、斑鳢、红鲑鱼、太平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报道,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3]。 2流行特点 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乌鳢、海鲈、小黄鱼等品种;流行区域为全国发生,浙江养殖的乌鳢大量发生,广东番禺地区养殖的乌鳢高发;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该病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至发病死亡需要15~20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安徽地区为5—9月;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越是投喂饲料多的乌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预防和控制方法

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预防和控制方法 彭张华 水产养殖业中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广东福建地区也称“内脏白点病”,是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来,诺卡氏菌病已成为影响加州鲈养殖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018年以来,加州鲈的喂料模式开始从投喂冰鲜饵料向饲料转变,加州鲈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率大幅度增多,很多养殖户已经接受了全程使用饲料投喂。相比于冰鲜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饲料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在无杂菌和保护水质方面也是让养殖户有了很大的期待。但是事实并不和大家期待的完全相符,在使用饲料的塘口细菌性疾病该来还是会来的,尤其是感染诺卡式菌的情况并没有减轻多少,反而演变成愈演愈烈的局势。 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流行季节较长,每年4-11月份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当水温为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据研究统计,加州鲈鱼诺卡氏菌病的自然发病率达15-30%,严重时可达60%,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加州鲈成鱼,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病鱼规格越来越小。 诺卡氏菌病最典型的病症就是病鱼鳃丝、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

肉、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上出现许多白色结节或白点,很多养户单凭这一点就认为是诺卡氏菌病而开始乱用药、滥用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致病菌也会引起鱼腹腔或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的症状,例如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因此,不能单纯因为发现患病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就认为是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 2.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3.病鱼烂身,体表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彭张华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我国于1983年引进加州鲈鱼苗,目前已经在我国的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大规模养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州鲈鱼的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疾病主要有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车轮虫病等。本文对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细菌性疾病 (一)诺卡氏菌病 1、主要症状 病鱼食欲减退,离群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色变黑。解剖观察,脾、肾、肝、肠系膜、鳔等处布满小白点,类似于洁节状物。 严重时肾脏,腮耙骨和肌肉有较大的白色隆起脓包,用小针扎破,流出白色或带血的脓液组织,病鱼呈贫血状。 前期症状:鱼体体质相对偏瘦,肝脏差,部分呈现花肝状,暂时未见白色结节,膘腔有积水;

中期症状:由早期症状慢慢加重变化,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体表呈现出血溃烂状; 高峰期:体表溃烂,皮下肌肉,鳃部,鳃盖等地方陆陆续续出现白色结节浓疮,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2、病源及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由诺卡菌感染引起,菌体直径为0.2~1.0微米,长2~5微米。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生长缓慢,革兰氏阳性,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沙粒状。 是近年常发生的疾病,5—7月为流行期,以危害成鱼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 *导读: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 [症状]犬放线菌病发生于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胸腔、椎骨体,其次为腹腔和口腔。并可从病变部位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脑和其它组织器官。皮肤放线菌病多发于四肢、后腹部和尾巴。发病的皮肤出现蜂窝织炎、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向外不断排出黄色或棕红色分泌物并有恶臭气味。 胸部放线菌感染,可使肺部和胸腔同时发病,临床上出现肺炎和胸膜炎症状,体温升高、咳嗽、胸腔积水,叩、压胸部敏感疼痛、呼吸困难,胸透视检查可见有胸水及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出现。骨髓炎性放线菌,多发生于第2和第3腰椎及其邻近的椎骨。有骨增生。骨膜炎、髓腔炎。由于骨质增生、压迫骨髓,临床上多见后躯运动障碍,重之可导致后躯瘫痪。炎症随脊髓上行感染,可导致脑脊髓炎及脑膜炎,出现全身性神经症状。 腹腔型放线菌感染,放线菌由肠道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肠系膜炎、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上可见有体温升高、腹水、消瘦等症状。 [诊断]本病一般很难确诊,和诺卡氏菌鉴别比较困难。放线菌革

兰氏染色阳性、无抗酸性,具有分枝菌丝,无氧条件下可生长繁殖,诺卡氏菌通常具有部分抗酸性,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除上述特点外,为了确诊,可取脓液中的硫磺色颗粒放置玻片上,盖上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放射状排列,周围具有菌鞘的放射菌丝,即可确诊。 [治疗]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可采用上述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长期性治疗,直至症状消除为止。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用量较其它疾病的用量要加大,青霉素10万 单位/千克体重、链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混合肌肉注射,2次/日。 对于脓肿破溃的部位结合外科处理进行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创伤,然后创腔内敷入磺胺粉。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各种鱼的营养价值 草鱼: 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水库,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与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就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暖胃与中、平肝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草鱼味甘、性温、无毒,入肝、胃经; 1、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与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就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2、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适烧、炖、酸汤鱼、水煮鱼片最佳。

鲫鱼: 又名河鲫、鲋鱼、喜头、鲫瓜子、喜头鱼、海附鱼、童子鲫、鲭。鲫鱼就是全价高蛋白低脂肪动物性食品。养生功效:为补脾利水的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益脾胃、补需羸、通乳汁、利水湿,且性质平与,不濡不燥,尤宜养生食用。鲫鱼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鲫鱼有利于心血管功能,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1、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就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经常食用; 2、鲫鱼有健脾利湿,与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3、鲫鱼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适于做汤,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与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适烧、清蒸、番茄闷、由以煲汤为佳。 鲤鱼: 又名龙门鱼、鲤拐子、赤鲤、黄鲤、白鲤、赖鲤。鲤鱼有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下)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徐力文 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着,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N.seriolae),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0.5-3mm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着,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对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应以增强鱼类体质和防范寄生虫侵害为主,秋冬季流行季节要密切注意鱼群动态,平时对体弱游边的应多解剖检查,有诺卡氏菌病症状要及时用药,就我们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还是比较敏感,但该菌主要侵染鱼类吞噬细胞,且可在该细胞内持久生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用药至少10天以上,且经常效果不佳。 该菌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人类肺结核,日本和我国台湾学者都对该病进行过免疫学探讨,但不管是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这门课程需要具备微生物、鱼类学、水化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对 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临床上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最有效药物去治疗细菌性疾病。 对 错 答案: 对 2、过氧化钙是极溶于水,是速效增氧剂。 对 错 答案: 错 3、免疫增强剂虽然对水产动物机体有利,但不能长期使用。 对 错 答案: 对 4、下列关于药浴法描述错误的是哪项()。 药浴法适用于鱼苗下塘时机体消毒 高锰酸钾适合观赏鱼体表消毒.

药浴时间不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需准确计算药量 答案: 药浴时间不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5、请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制剂()。 三黄散 雷丸槟榔散 脱壳促长散 大黄末 答案: 三黄散,大黄末 6、生石灰遇水后,PH值为酸性。 对 错 答案: 错 7、过氧化氢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 对 错 答案: 对 8、阿莫西林粉主要用于治疗鱼类细菌性疾病。 对 错 答案: 对 、姜和辣椒可以刺激鱼类小瓜虫从体表脱落。9.

对 错 答案: 对 10、下列对大蒜素描述正确的是()。 具有一定促进鱼类食欲、预防肠炎的作用 大蒜素具有水体消毒作用 大蒜素属于抗生素 大蒜素不能用于水产养殖 答案: 具有一定促进鱼类食欲、预防肠炎的作用 第二章 1、有机酸可用于调节池塘水质。 对 错 答案: 对 2、生石灰遇水后会放出大量热量,所以使用时勿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灼伤。对 错 答案: 对 3、拉网前可使用维生素C,提高鱼体抗应激能力。 对 错 对: 答案.

4、水产养殖上常用的清塘药有哪些?() 生石灰 漂白粉 食盐 茶粕 E:三氯异氰脲酸 答案: 生石灰,漂白粉,茶粕,三氯异氰脲酸 5、下列哪种方法常用于水产动物疫苗免疫接种()。注射法 口服糖丸法 皮下接种法 鼻腔吸入法 答案: 注射法 6、清塘有利于提高池塘养殖产量。 对 错 答案: 对 7、蓝藻大量繁殖会破坏池塘水质。 对 错 答案: 对 、青苔大量繁殖对鱼类养殖有益处。8.

鱼类病害学重点

水产动物病害学重点 (除了有几个选择题没听清全题而没有外,其他都有,大家好好复习哈) 一、名词解释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其全部或部分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其营养物质、体液或其组织作为食物来源,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生活方式。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之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鱼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 应激状态:由环境因子和其它因子引起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适应性超过其范围而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某些功能下降,导致活力降低,该状态称为应激状态。 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的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物质。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二.填空题 1、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草鱼出血病的重要特点是全身性出血,病原是_草鱼出血病病毒_,现定名为_草鱼呼 肠弧病毒。其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是红鳍红鳃盖型、__红肌肉型___和__肠炎型_ 3、孢子虫的主要特征是在整个生活史中都毫无例外地产生__孢子____,生活史较复杂,包括无性阶段的分裂生殖/裂配生殖和有性阶段的配子生殖。 4、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5、1ppm如换算成公斤/亩米,应为 0.667 公斤/亩米。 6、新开的鱼池中,由于重金属盐类含量过高,故鱼苗、鱼种很容易患弯体病。 7、常用的消毒用药有:漂白粉_、氨基酸碘、_优氯净、溴氯海因、生石灰。 8、指环虫病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 9、鱼类原虫病病原主要包括_鞭毛虫__、__肉足虫_、_孢子虫_、纤毛虫__四大类 10、常见的鞭毛虫种类有_锥体虫_、_隐鞭毛虫__和_鱼波豆虫__。 11、常见孢子虫种类___艾美虫__、_粘孢子虫__、_微孢子虫_和_单孢子虫__、血簇虫 12、草鱼三病是指__赤皮____、__烂鳃____和__肠炎____。 13、烂鳃病的主要病原是柱状黄杆菌(曾用名为鱼害粘球菌和柱状屈桡杆菌)。 14、青虾养殖期间主要的寄生虫病是纤毛虫病,治疗药物是 ZnSO4 。 15、寄主可分为__终末寄主_、__中间寄主__、__保虫寄主____三大类。 16、日本鱼怪主要危害鲫鱼,该虫常在大水面水域中常见。 17、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0~13kg/亩.米 18、有机氯中毒用硫代硫酸钠消毒。 19、有机磷中毒用硫酸铜消毒。 20、四种禁用药为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呋喃唑酮、氯霉素。 三、判断题 ( √ ) 1. 孢子虫是水产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类寄生虫。 ( × )2. 跑马病主要是因寄生虫侵袭而引起的鱼围绕池边成群狂游,驱赶也不散,呈跑马

诺卡氏菌病

关于黑鱼诺卡氏菌病防治的正确思路 摘要:黑鱼诺卡氏菌病从发现到现在给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防治上很多用药思路和控制措施是不完善的,根据疾病传播和发病特点,制定正防治措施才会事半功倍 从发现诺卡氏菌病到现在,相信很多黑鱼养殖户都经历过着个难以消除的痛苦隐患! 1回顾病情:诺卡氏菌子在1963年发现于欧洲挪威和阿根廷海水产鱼类养殖,在亚洲1967年发现与日本,对海水产鱼类养殖造成严重损失。 2病原:现已分离的诺卡氏菌病菌主要分,星状诺卡氏菌和鰤状诺卡氏菌,分别感染淡水和海水鱼。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外伤,污染的饵料传播。 4症状:感染的鱼表现的症状主要为外表症状,鱼体色发黑,体表局部会出现褪色和溃疡,有的皮肤会出现小米状结节并伴发脓肿造成穿孔,按压皮肤会流出脓血,严重的会形成局部溃烂。采食量严重下降,溜边和漫游鱼明显增多。陆续有零星鱼出现死亡,死亡的鱼很多是大鱼,此时不加以控制死亡率会急速上升,严重的会全军覆没!解剖症状,皮下肌肉有明显的结节肿瘤、腹腔多见血性腹水和肝破裂、在脾脏、肝脏、肾脏、肠系膜上可清晰见到小米粒状白色结节,注意(要和孢子虫病)区分开有明显的差异。不要误诊耽误最佳治疗。 防治方法:诺卡氏菌病原本只发现与海鱼淡水鱼类特别是黑鱼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喂食感染的沙丁鱼和海杂鱼所造成的,鱼塘只要发生过病情,几乎第二年的发病率在80%,目前没有彻底根除的方法,要提前做好第二年的预防准备,对病死鱼的处理一定要无害化处理,不要随便丢弃和近埋。 5治疗措施,最早的有效治疗药物有,红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磺胺类药物等特别是利福平和氟苯尼考的使用成为很多养殖户的独门秘籍,但是随着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和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是很多治疗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利福平和氟苯尼考对肝肾有很强的毒性,大剂量长期使用严重损害肝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鱼在治疗后期会大量出现肝破裂和腹水的现象,诺卡氏菌本身就侵害肝肾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只能是问题加重,有的在用药后期会出现死亡量突然上升的情况,有的会说配合护肝药vc一起用不就可以缓解吗,大家其实都明白一边吃着毒药一边喝着解药,人体都受不了更何况鱼。选择药物毒性小高效抗生素是我们突破现有模式的出路,从市场上反馈的信息来看,蓝海高科的诺卡净(一代)或结节净(二代)配合健胃护肝应激灵连用5-7天效果确切。

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

白鳃病(黄肝病) 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 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细菌病 1.弧菌病(溃疡病) 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4-6月份发病主要由于越冬后大黄鱼体质较弱,抵抗力下降,随着水温升高,在越冬期间造成的创伤导致感染发病;7-11月份发病主要由于体表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或鱼体碰撞、摩擦网片附着物造成体表损伤,而继发细菌感染。在放养密度大、水质较差的水域发病相对严重。弧菌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harveyi)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等。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量存在海水、底泥及鱼体内,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成为大黄鱼的致病菌。 诊断:不同弧菌引起大黄鱼发病的症状,随环境条件、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别,并常有其他并发症,但体表溃疡症状是弧菌病的典型特征。通常采用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体内细菌,在培养基上见到黄色或绿色菌落基本可初步诊断为弧菌病。要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的检查。 防治:①进行捕捞、运输、分选时注意操作,避免鱼体受伤。②及时驱除鱼体上的寄生虫,定期进行淡水浴,辅以抗菌素防止感染。③不投氧化变质不新鲜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渔用多维。④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投喂小剂量抗菌素,起预防作用。⑤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河流弧菌等弧菌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抗菌素均较敏感,发病时可选择口服,用量为1~2g/kg饲料,疗程3~5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