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褐色种皮衍生系农艺性状变化

大豆褐色种皮衍生系农艺性状变化

大豆褐色种皮衍生系农艺性状变化
大豆褐色种皮衍生系农艺性状变化

黑龙江省不同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黑龙江省不同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张文慧1,李军2,杜吉到1,韩毅强3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163319;2.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红旗岭农场分公司; 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技术学院) 摘 要:选用50份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株高、底荚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 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底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变异幅度较大,株高、百粒重等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小;各积温带的品种性状变异幅度存在很大差异,第四积温带的大豆品种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3个组群, 第Ⅲ组的大豆品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优于其他组群的大豆品种。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S482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alysis of Soybea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Wenhui 1,Li Jun 2,Du Jidao 1,Han Yiqiang 3 (1.College of Agronom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2.Hongqiling Farm branch office of Beidahuang Kenfeng Seed Limited Company ;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Abstract:50soybeans cultivars of Heilongjiang were selected ,the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such as plant height ,height of base pod ,pods per plant ,seeds per plant ,100-seed weight and so o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range of base pod height ,pods per plant ,seeds per plant were wide ,but plant height and 100-seed weight were narrow.Different characters′rang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 ,especially the fourth ecological zone have rich variation type.The soybean cultivars were classified into 3groups ,and the yield related characters of group Ⅲare better than other groups. Key words: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agronomic character ;cluster analysis 文章编号:1002-2090(2013)05-0001-04 文献标识码:A 大豆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和广泛工业用途的宝贵农业资 源[1]。黑龙江省是大豆的主要产地, 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拥有2万多份农家品种资源和6700多份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而大豆种质资源为育种、科研、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种质类型和基因源, 因此进行大豆种质资源研究,科学评价种质的农艺性状并进行分类,对于优异种质的挖掘及品种改良有着重要意义[2-8]。就此,对黑龙江省的不同积温带的50个大 豆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及聚类分析, 以便为大豆育种中亲本选配及相关优良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 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选取黑龙江省的50份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见表1。1.2试验内容及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大庆市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收稿日期:2013-03-26 作者简介:张文慧(1976-),女,讲师,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现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工作。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岀版社,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岀版社, 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岀版社, 1979 一秧田期 1、 、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 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 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 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 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1、 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 20?50株,从岀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 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 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 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 30~100株,测定其单株 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 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 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 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 秧苗的百分率) 5、 秧苗基部宽:从测 2、3项的样本中任取 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 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 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 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 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 数。 2、 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 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 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岀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 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 高分 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 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 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岀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 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 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 时为始穗期,有 50%露岀时为抽穗期,有 80%露岀时为齐穗期, 8、 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 9、 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 10、 成熟期:早稻毎穗有 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 熟时为成熟期 11、 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 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 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12、 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 13、 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 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 (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 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 1982. 净播种量(斤/亩) 秧苗素质考察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2cm 以上)为拔节期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 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 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 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 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 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 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 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 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0.7。 每公顷叶面积(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每公顷株数÷10000(cm2/m2) 上式中平均单株叶面积的计算通常需在20株以上。 在叶面积测定过程中,应将测定植株始终固定,对其绿叶面积予以系统的测定,一般每隔7~10 d测定一次。但在某一措施(如施肥、灌水)实施后或受某种特殊条件影响后,均应及时测定叶面积的变化,而不必受7~10 d的限制。 25.叶面积指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其计算如下: 叶面积指数=每公顷叶面积(m2)÷10000(m2)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 法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一秧田期 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二秧苗素质考察 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静等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8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04 李静1 轩娜梅2 夏伟3 (1.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 462000;2.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新稀特大药房河南郑州 450000;3.盈科瑞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作者简介:李静(1988-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叶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药 品生产管理及经皮给药新剂型。 通讯作者:夏伟(1989- ),男,汉族,河南确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药用植 物栽培。 摘要以不同时期“豫红花1号”为样品,采用常规测量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豫红花1号”株高、叶数、冠幅、分枝、叶长、叶宽、茎粗、根粗等15个表型农艺性状和植株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及灰度关联度。结果表明:花蕾数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呈显著正相关 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683*、0.683*和0.878**,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3*;顶蕾直径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和侧枝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781*、0.781*、0.976**和1.000**,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 系数为-0.781*;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总黄酮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灰度关联度分析可知,花蕾数与分枝数、侧枝叶数和株高的关联系数为0.710 6、0.577 9和0.457 5; 顶蕾直径与侧枝叶数和分枝数关联系数为0.572 8、0.459 4;可溶性蛋白与叶型指数、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根长、叶宽、叶长、根粗、茎粗、冠幅、叶数和株高关联度系数为0.510 0、 0.508 4、0.501 5、0.498 1、0.489 9、0.488 4、0.487 2、0.479 8、0.475 8、0.474 8和 0.464 4;可溶性糖与叶宽、冠幅、叶长、叶型指数、叶绿素含量、茎粗、根长、根粗、根冠比关联度系数为0.639 9、0.630 0、0.622 4、0.618 1、0.579 7、0.578 2、0.567 6、0.561 3 和0.549 1;总黄酮与叶宽、根冠比、叶长、叶绿素含量、根长、茎粗、叶型指数、冠幅、根 粗关联度系数为0.635 4、0.605 7、0.591 8、0.586 3、0.583 0、0.574 3、0.560 3、0.532 0和0.515 3。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豫红花1号”花蕾数和顶蕾直径主要与植株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叶宽有一定的相关性;植株营养成分与植株农艺性状关系紧密,这为进一步研 究“豫红花1号”及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豫红花1号;营养成分;农艺性状;相关分析;灰度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S567.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8-07-03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地区,其花序为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其幼苗可作蔬菜,红花可作染色剂,植株又可作饲料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 的干燥花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多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疮疡 肿痛[1]。红花始载于《开宝本草》[2],自张骞引种回魏地后逐渐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常用道 地药材之一,现今红花广为引种,在原有道地产区河南的基础上,又发展到新疆、云南、四川 等地。

京郊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主要农艺性状及产

京郊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 叶翠玉1张春原2张华生2 (1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100088;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京农科728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大,生育期有逐渐推迟的趋势。株高、穗位高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增加有增高趋势;品种的果穗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降低,秃尖增长,穗行数变化不大;(2)品种的抗性呈降低趋势,在85500株株/hm2密度处理中茎腐病和弯孢斑叶斑病发病率、倒伏(折)率明显增加;(3)在不同密度处理中,70500株/hm2产量最高,78000株/hm2产量次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具有升高的趋势。 关键词:京农科728 密度产量 北京京郊夏玉米的种植受土壤、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和了解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对本地区玉米生产非常重要。随着京单28和郑单958等在北京的推广,耐密型品种得到普及和发展[1]。京农科728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2003),2014年通过北京市审定(京审玉2014007)。该品种早熟、耐密、脱水快、产量高、抗性好、后期站立性好、制种产量高,适合机械化精量播种和收获,是目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重点更新换代品种。为加速京农科728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在通州、房山和顺义3个地区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对其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品种在京郊地区种植最佳密度,为耐密型新品种京农科728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试验材料为市场销售的京农科728种子。 1.2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北京市顺义区金色农华试验基地、房山区窦店镇丁各庄、通州奥瑞金试验基地进行,前茬为麦茬,粘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分别是:55500株/hm2(A1)、63000株/hm2(A2)、70500株/hm2(A3)、78000株/hm2(A4)、85500株/hm2(A5)。3次重复,小区行长5m,行距0.6m,5行区等行距种植。6月22日播种,每穴2粒,基肥使用量为氮磷钾复合肥500kg/hm2。出苗后5叶定苗,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如大田。 在生育期间,调查物候期和田间抗性,计算出生育期。调查出苗率、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等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玉米螟、大小斑病、茎腐病、弯孢斑叶斑病、空秆率、倒伏(折)率等田间抗性性状。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实收测产,并对收获的籽粒进行水分测定。 应用计算机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玉米DH 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AA1012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