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一秧田期

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二秧苗素质考察

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1.5cm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出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时为始穗期,有50%露出时为抽穗期,有80%露出时为齐穗期,

8、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

9、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

10、成熟期:早稻毎穗有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熟时为成熟期

11、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12、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

13、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

(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后进行,耘田时间,次数,方法,各生育期灌水深度,搁烤田时间,次数,程度,以及防治病虫的施药日期,用药数量,防治对象,效果等。

四、本田生育动态考察

1、分蘖:

1)大田定2~5点,小区定1~2点,每点与插秧方向垂直取10~20丛(小区距边行3行,大田距边行5行以上),插秧时记录基本苗数,总茎蘖数,始孽期前后每隔2~3天,以后每隔3~10天,数计总茎蘖数的增减,到抽穗期为止,蜡熟期记有效穗数,或于大田中定100~200丛,数计基本苗数,总茎蘖数,分别于返青期,分蘖始期,分蘖高峰期,拔节期,齐穗期,数计总茎蘖数。

2)有条件的可以标记分蘖出生,死亡日期,以最终分蘖出生、巩固与死亡等情况

单株分蘖数= 每丛茎蘖数

—1 每丛基本苗数

2、株高:测量土面至每丛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抽穗后测量土面至最高穗顶(不连芒)的平均高度,测定丛数与测定分蘖数时相同或减半

3、叶龄:结合秧苗叶片数的调查,于秧田(或插秧时)标记主茎叶位(不包括不完全叶),活棵后每当新生叶片抽出叶鞘时继续标记之,以10~20个单株(或分布于10~20丛内)的平均值求出该日期的叶龄。

叶龄指数:某一生育期的岀叶数,被主茎总叶片数除,为某一生育期的叶龄指数

叶龄指数= 已出叶片数

*100 主茎总叶片数

4、出叶期及绿叶数:在记载叶龄的同时记录主茎叶片露出叶鞘,展开定型以及枯黄的日期,以主茎某龄叶片露出叶鞘达到固定样本植株的50%时为该叶龄叶片的出叶期,并统计绿叶数,亦可在测定叶面积时统计平均每一茎蘖的绿叶数。

5、叶面积:将样本的每一叶的长*宽加起来再除以1.2即为样本的叶面积,也可用称重法测定按一下公式计算:

叶面积= 叶片总重量*小样叶面积小样重量

重量用烘干重者,可结合干物重测定,亦可用鲜重测定,但其湿度要一至(称重时间相近)

小样叶面积:将取样的叶片中部相连,排成一直线,(用烘干重者,于排前将叶片用清水浸润以防止叶片卷缩)量叶片的总宽度,并切取中部5~10cm的长度,将长*宽即为小样叶面积(设叶片中部为长方形),小样的取样叶片数应占到叶片总数的五分之一

叶面积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叶面积系数= 每丛叶面积(cm2)*每亩总丛数*15 100000000

6、灌浆速度:于抽穗期同日,统一标记抽穗程度相同的穗(以穗顶刚露出剑叶鞘至2cm以下为准),以后分若干期(每隔3~5天一期)测定30~50穗烘干鼓励的千粒重,求得增长速度。

7、封行日期:目测3~5米以外时看不见行间田面或丛间株高三分之一处光强为自然光照的50%左右时。

五、成熟期考察

1、有效穗数:除毎穗结实粒数不到5粒的稻穗以外,其余结实的稻穗和被病、虫危害造成的白穗均做有效穗计算,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地段4~5点,每点查10~20丛,共查50~100丛,求其平均数。小区试验,每小区取1~2点,每点查10~20丛,求平均数。

对分蘖定点调查的,可求出成穗率。

成穗率(%)= 有效穗数

*100 最高苗数

2、分蘖组成:取有代表性的样本10~20丛,计算总株数,并分别计数仅有主穗的植株数,以及具有1个、2个、3个分蘖的植株数……,计算出各种植株所占的百分率。

3、毎穗粒数:其中包括毎穗实粒数,白穗及半枯穗不计在内,大田每次查5~10丛,小区试验每小区查5丛,均重复2~3次,计算平均值

4、结实率和空瘪率:

结实率(%)= 毎穗平均实粒数

*100 毎穗平均总粒数

空瘪率(%)= 毎穗平均空瘪粒数

*100 最高苗数毎穗平均总粒数

注:谷粒充实程度不及三分之二的均做空瘪粒计算,其中谷粒完全不灌浆的为空粒

5、千粒重:以晒干扬净的籽粒为标准,混匀样品和分样后任取1000粒称重,以两次相差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时为准,(如平均值30g,两次相差不得大于0.9g)

6、谷草比:取60平方尺(0.01亩)的干谷重与同面积齐泥割下的稿杆干重之比(可育测产一同进行),或以计算没穗粒数的样本全部烘干,对谷粒与稿杆分别称重

谷草比例= 稻谷重量稿杆重量

六、品种特征特性的考察及种子检验

选10~20丛有代表性的植株做样本,考察项目如下

1、株高:先分高杆类型和矮杆类型记载,再分高、中、矮三级,分类标准如下

高杆类型141以上——高

110以下——矮

矮杆类型91以上——高

70以下——矮

介于两者之间为中

2、茎干粗细:以测定茎的地上部第二节间的直径为标准,用测定器测定,分粗中细三级,界限为6.1mm和4mm

3、剑叶长短,大小、角度:剑叶长短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35cm与25cm,均以剑叶叶枕至叶尖长度为准

剑叶大小分宽中窄三级,界限为1.5cm与1cm,均以叶片最宽处为准

剑叶角度指剑叶与穗颈所成的角度,于齐穗期分大中小三级记载,界限为60度与30度

4、穗长:从穗颈节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得样本的平均数,考察品种特性时以主穗长度为准,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25cm和20cm

5、穗颈长短:指主穗穗茎节露出剑叶叶枕的长度,于齐穗期后记载,分长中短三级,界限为

8.5cm和2.2cm,穗颈包在叶鞘内的为包颈

6、着粒密度:为10cm长度内的着粒数(包括实粒、瘪粒、脱落粒数),以粒/10cm表示

着粒密度= 平均毎穗粒数

*10 平均穗长(cm)

7、谷粒形状:

卵圆形内外颖突

短圆形内外颖甚突

椭圆形内外颖微凸

直背形内颖微凸外颖凸

新月形两边平行或内颖微凸或直和外颖微凸或直

8、芒的有无、长短:以总粒数的10%为界,10%一下者为无芒,反之为有芒,芒长在10mm一下为顶芒,11~30mm为短芒,31~60mm为中芒,大于60mm为长芒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岀版社,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岀版社, 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岀版社, 1979 一秧田期 1、 、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 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 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 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 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1、 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 20?50株,从岀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 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 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 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 30~100株,测定其单株 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 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 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 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 秧苗的百分率) 5、 秧苗基部宽:从测 2、3项的样本中任取 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 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 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 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 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 数。 2、 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 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 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岀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 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 高分 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 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 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岀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 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 10%茎杆的稻穗露出叶鞘 时为始穗期,有 50%露岀时为抽穗期,有 80%露岀时为齐穗期, 8、 乳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其内容物为奖状物质时 9、 蜡熟期:50%以上的稻穗中部籽粒浓结,无乳浆状物时 10、 成熟期:早稻毎穗有 90%的谷粒黄熟,稻穗基部青谷中的米粒已坚硬时;晚稻毎穗饱谷全部黄 熟时为成熟期 11、 本田生育期和全生育期: 本田生育期是从移栽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全生育 期是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成熟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12、 收割期:实际收割日期 13、 本田栽培管理状况:包括本田前作,土壤肥力高低,翻耕日期,次数和耙耖情况,施肥种类, 日期,数量,方法,插秧株行距,平均每丛插秧基本苗数(不包括秧田分蘖的苗数),和落田苗数 (包括秧田分蘖的总茎蘖数)。大田要求调查五点共 100~200丛,小区调查10~20丛,在秧苗返青 1982. 净播种量(斤/亩) 秧苗素质考察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2cm 以上)为拔节期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粳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

粳稻柱头外露率Q T L 定位 李威1,#一圣忠华2,#一朱子亮1一魏祥进2一石磊1一邬亚文2一唐绍清2一王建龙1, ?胡培松1, 2,?(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共同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E Gm a i l :w j l 9678@126.c o m ) Q T L M a p p i n g o f j a p o n i c a R i c eS t i g m aE x s e r t i o nR a t e L IW e i 1,#,S H E N GZ h o n g h u a 2,#,Z HUZ i l i a n g 1,W E IX i a n g j i n 2,S H IL e i 1,WU Y a w e n 2,T A N GS h a o q i n g 2,WA N GJ i a n l o n g 1,?,HUP e i s o n g 1,2,?(1C o l l e g eo f A g r o n o m y ,H u n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410128,C h i n a ;2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R i c e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H a n g z h o u310006,C h i n a ;#T h e a u t h o r s c o n t r i b u t e de q u a l l y t o t h i sw o r k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E Gm a i l :w j l 9678@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i so n e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r a i t sw h i c h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e f f i c i e n t i m p r o r e m e n t o f c o mm e r c i a l s e e d p r o d u c t i o n i nh y b r i d r i c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o f t h e s t u d y w a s 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g e n e t i c f a c t o r s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s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M e t h o d ?T h eF 2a n dF 2:3p o p u l a t i o n so fD aS?D 50p l a n t e d i nL i n g s h u i ,H a i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 H a n g z h o u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e r eu s e da n dt h es i n g l es t i g m ae x s e r t i o nr a t e (P S E S ),d o u b l e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r a t e (P D E S )a n dt o t a l s t i g m ae x s e r t i o nr a t e (P E S )w e r e m e a s u r e d .?R e s u l t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r e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 o n g t h eP S E S ,P D E Sa n dP E S .F u r t h e r ,t h e g e n e t i c l i n k a g em a p o fD a S ?D 50F 2p o p u l a t i o n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 n ,21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r a t eQ T Lw e r e l o c a t e d o n c h r o m o s o m e 1,2,3,4,6,7a n d 1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i t h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r a n g i n g f r o m 0.1%t o57.6%.T h ea d d i t i v ee f f e c to fm o s tQ T L sw e r e c o n t r i b u t e db y h i g h v a l u e p a r e n tD a S e x c e p t f o r s o m eQ T L t h a tw i t h e x t r e m e l y l o w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T h e r ew e r e t w o Q T L s o nC h r o m o s o m e 4a n dC h r o m o s o m e12,q P D E S 4a n d q P E S 12,b o t hd e t e c t e d i nF 2a n dF 2:3p o p u l a t i o n sw i t h 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a sh i g ha s17.86%a n d16.98%,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q P E S 3l o c a t e do n C h r o m o s o m e3w i t hh i g h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 i nF 2:3p o p u l a t i o n f o r t w o t i m e s .?C o n c l u s i o n ?S o m e 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r a t eQ T Ls h a r e d t h e s a m el o c a t i o n w i t ht h o s er e p o r t e db y o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b u tt h e r e w e r ea l s os o m en e w Q T L s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f u r t h e r f i n e Gm a p p i n g ,g e n ec l o n i n g ,a n db r e e d i n g n e w j a p o n i c a m a l es t e r i l el i n e sw i t hh i g h 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r a t eb y u s i n g m o l e c u l a rm a r k e r Ga s s i s t a n t s e l e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s t i g m a e x s e r t i o n r a t e ;Q T L m a p p i n g ;m a r k e r Ga s s i s t a n t s e l e c t i o n (MA S );j a p o n i c a r i c e 摘一要:?目的?柱头外露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旨在初步鉴定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 T L .? 方法?以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两系不育系大S ?低柱头外露率热带粳稻品系D 50的F 2群体及海南陵水二浙江杭州两地重复种植的F 2:3群体为材料,考查F 2群体及陵水二杭州两地两次重复F 2:3群体单边柱头外露率( P S E S )二双边柱头外露率(P D E S )和柱头总外露率(P E S ).?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单边柱头外露率二双边柱头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构建的大S ?D 50F 2群体遗传连锁图谱, Q T L 分析检测到水稻柱头外露率Q T L21个,分布于第1二2二3二4二6二7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幅为0.1%~57.6%,除个别贡献率极低的位点外,绝大部分Q T L 加性效应来自于高值亲本大S .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和第12染色体的两个位点q P D E S 4,q P E S 12在F 2和两次重复F 2:3群体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分别达17.86%和16 98%.位于第3染色体的q P E S 3位点在陵水二杭州两次F 2:3群体中重复检测到, 贡献率高达25.6%.?结论?检测到的Q T L ,有些与其他学者报道的处于同一位置,有些则是新的柱头外露率Q T L .这些水稻柱头外露率Q T L 为今后柱头外露率基因精细定 位二克隆二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 S )选育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柱头外露率;Q T L 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 S );粳稻中图分类号:Q 343.1+ 5;S 511.035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 文章编号:1001G7216(2017)01G0023G08 收稿日期:2016G03G14;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G07G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50128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 Y 14C 130009) ;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5C 32045 ).3 2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 ),2017,31(1):23-30 h t t p ://w w w.r i c e s c i .c n D O I :10.16819/j .1001G7216.2017.6043

【CN110044269A】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77589.2 (22)申请日 2019.04.08 (71)申请人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申请人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 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72)发明人 江建华 卢超 王德正 胡长敏  刘强明 吴爽 张瑛 任学祥  (51)Int.Cl. G01B 11/02(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即以正在张开的颖花(水稻柱头长度达到最大时)为样本进行取样。此时取样一是统一标准,时间节点上容易掌握;二是降低了取样过程中不同研究者取样时期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该时期(小穗颖花张开时)取样的所得柱头长度性状的表型值,数据准确,可重复性高,所得结果可用于长柱头有利基因的挖掘,柱头长度性状的精细定位、克隆乃至功能分析;同时利用本取样方法发掘的长柱头基因改良水稻不育系,可增加水稻不育系的柱头长度,从而提高水稻柱头外露率, 增加制种产量。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10044269 A 2019.07.23 C N 110044269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44269 A 1.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材料来源广:试验材料包括9份籼型材料,9份籼型温敏核不育系,11粳型常规种以及1份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共计30份材料; (2)取样时段跨度长:以小穗刚露出叶鞘时(每天7:00或16:00)为第1次取样(T1),当天开花但取样时尚未张开的小穗(开花当天上午8:00—9:00)为第2次取样(T2);正在开花的小穗(11:00—13:00)为第3次取样(T3),分别测量; (3)表型数据容量大:各材料每个调查时期观察8朵颖花,以8朵颖花16个柱头长度的平均值作为该材料当期柱头长度表型值; (4)表型差异显著:从各材料柱头长度表型值来看,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柱头长度持续伸长,T3期即颖花张开时柱头长度表型值达到最大,此时为柱头长度测量取样的最佳时期;30份材料T3期柱头长度表型值介于1.155mm(小粒稻)和3.493(大粒稻)之间,变异系数高达27.13%。 2.根据权利1要求所述的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取样标准即水稻柱头长度达到最大时(颖花正在张开的小穗)取样。 3.根据权利1要求所述的,该取样时期适用于的水稻材料包括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以及常规稻等所有水稻材料。 4.利用按要求1的步骤取样时,取样时间节点易掌握,测量出的水稻柱头长度表型值准确度高,在水稻柱头长度表型数据的调查、遗传分析、基因挖掘及育种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 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 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 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 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 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 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 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 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0.7。 每公顷叶面积(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每公顷株数÷10000(cm2/m2) 上式中平均单株叶面积的计算通常需在20株以上。 在叶面积测定过程中,应将测定植株始终固定,对其绿叶面积予以系统的测定,一般每隔7~10 d测定一次。但在某一措施(如施肥、灌水)实施后或受某种特殊条件影响后,均应及时测定叶面积的变化,而不必受7~10 d的限制。 25.叶面积指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其计算如下: 叶面积指数=每公顷叶面积(m2)÷10000(m2)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_系_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作者简介全东兴(1974-),男,吉林公主岭人,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从 事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7!02!09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在亚洲人食物组成中的比例高达49%;水稻在我国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首位。同时我国又是全世界人均消费稻米最高的国家,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广大人民的生活,稻米品质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我国对水稻产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要实现高产再高产的育种目标;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米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食用的大米品质越来越好。如何解决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矛盾是许多育种者迫切的要求,过去对产量性状的研究较多,而对品质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米质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性状与米质性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2-6]。笔者分析了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培育优质、高产的北方粳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为吉林省2006年完成区域试验的28份水稻 品种(系),产量数据来自于2004~2006年3年区域试验的总结,品质性状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检测,对数据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区域试验的田间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5m2,四周设保护行。其他水肥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2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按照农业部部颁优质稻米标准 (NY/T83!1988),对参试品种(系)的米质性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参试品种垩白粒率的平均值与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这与蒋开锋的试验结果一致[7];其余米质性状除粒长、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外,所有指标平均值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各项指标在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0~61.8%。其中,以垩白度最大,碱消值和透明度最小。只有1个品种(系)的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除整精米率和垩白度低于部颁优质米1级标准外,其余达标率都很高,指标间的变幅为 60%~100%,由于是北方粳稻,所以粒长不应作为评判米质 优良的主要标准。以上结果表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提高整精米率是提升吉林省稻米品质的关键。 2.2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整精米率、粒长、垩白粒 率、垩白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7个主要米质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这与蒋开锋的试验结果一致[7],但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不显著与其结论不同;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粒长和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5),其余各项指标间相关不显著。表明粳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可以同步改良,提高胶稠度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加工品质。同时选择粒型偏长的品种有利于提高胶稠度。 2.3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3)从品 种(系)的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看,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7,P<0.05),表明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有一定的矛盾,这与王成瑷的研究结果一致[8];穗粒数、实穗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72,P<0.01)和显著负相关(r=-0.524,P<0.05),垩白粒率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全东兴1,2,张强2,陈温福1*,侯立刚2,全成哲2 (1.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对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 明:参试品种中,只有1个品种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2级标准,胶稠度、 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参试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7,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与穗粒数和实穗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524,P<0.05);提 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 单穗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关键词粳稻;品质性状;产量性状;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14-04163-02 CorrelationAnalysisofGrainQualityandYieldofNewRiceVariety(japonica)inJilinProvince QUANDong!xingetal(InstituteofRice,Sheng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gyang,Liaoning110161) AbstractGrainqualitytraitsof28newricevarietiesinregionaltrialofJilinProvincein2006wereanalyzed.AccordingtoStandardforFineQualityRice(NY/T83!1988),onlyonevarietyreachedthe2ndclassofchalkyricerate.Therewasanextremely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chalkyricerateandchalkyarearatio(r=0.942,P<0.01).Chalkyricerateha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withnumberofeffectivepanicles(r=-0.482,P<0.05).Grainyieldhad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chalkyricerate(r=0.523,P<0.05)an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withproteincontent(r=-0.567,P<0.05).Therewasa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headricepercentandgelconsistency(r=0.414,P<0.05).Headricepercenthadextremely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grainnumberperspike(r=-0.572,P<0.01)and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thenumberoftotalgrainsperpanicle(r=-0.524,P<0.05).Riceyieldandqualitycouldbebothimprovedbyenhancingheadricepercentandgelconsistencyaswellasreducing1000!grainweight,weightperspikeandgrainnumberperspike.KeywordsJaponicarice;Grainquality;Yieldtrait;Correlationanalysis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14):4163-4164,4184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王淼

(完整word版)实验水稻田间测产及产量性状调查

实验水稻田间测产及产量性状调查 一、目的要求 掌握成熟期田间测产方法。学会成熟期有关产量性状的调查研究方法。 二、仪器用具 测产规(或框)、钢卷尺、剪刀、米尺、天平等。 三、内容与方法 (一)水稻成熟期产量测定 测产是在水稻收获前,通过田间调查,估测水稻产量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是把不同生产水平的田块进行分类,然后选出能够代表该类的田块进行测产,并通过计算(把测产的结果分别乘以各代表类型的面积,并将各类型田块的产量累计),便可求出全部田块的产量了。 代表性田块的田间测产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下列二种: 1、小面积试割法 在大面积测产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田块,进行收割,脱粒、称湿谷重。有条件的则送干燥器烘干,称重,而一般按早、晚季稻和收割时天气情况,按70-85%折算干谷,并丈量该小田块面积,计算出每公顷干谷产量。 2、穗数、粒数、粒重测产法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由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平均实粒数和千粒重构成,对这三个因子进行调查测定,就可求出理论产量。 选好测产田块后,即取样调查,根据田块大小及田间生长状况定取样点(调查点),取样点力求有代表性和均匀分布,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八点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如下图)。 图1 取样方法

确定取样点后,按下列步骤进行调查: (1)测定实际穴、行距,求每公顷穴数。在每个取样点上,测量11穴稻的横、直距离;分别以10除之,求出该取样点的行、穴距,再把各样点的数值进行统计,求出该田的平均行、穴距,则求得: 10000(m2) 每公顷实际穴数=—————————————————— 平均行距(m)×平均穴距(m) (注:1公顷=10000 m2) (2)调查每穴有效穗数,求每公顷穗数。在每个样点上,连续取样10-20穴(每公顷田一般共调查1500穴),数记每穴有效穗数(具有5粒以上结实谷粒的穗才算有效穗),统计出各点及全田的平均每穴穗数,则求得: 每公顷穗数=每公顷实际穴数×每穴平均穗数 (二)成熟期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植株经济性状调查 结合测产取样,从调查田选取10个代表穴,拨出稻株,拨时注意保持较多的根系,洗去泥土,然后小心分株,注意不要把分蘖误作主茎拆出,分株时最好边洗泥边拆开,或洗尽泥土后,用剪刀剪去纠缠在一起的根系易于拆开了。然后按下列“水稻成熟期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性状田间调查表”项目进行调查。调查时,先用原始记录表记录,而后计算整理。 四、作业 1、填写下列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经济性状调查表。 2、根据调查结果,评价这块田的产量构成。

水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二、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三、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四、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五、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六、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性转换与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温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七、超级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日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 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3、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法

水稻农艺性状及检测方 法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一秧田期 1,、浸种和催芽期:分贝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播种量(斤/亩)= 净谷重(斤)*6000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二秧苗素质考察 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 分蘖苗百分率(%)= 有分蘖的秧苗数 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鉴定水稻品种纯度的主要性状

鉴定水稻品种纯度的主要性状 鉴定水稻品种纯度,应在幼苗期、抽穗期、腊熟期等不同生育期进行。鉴定的性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与谷粒性状。 一、植株性状 1、茎秆:株高、茎的粗细。 2、叶片:又分为一般叶片与剑叶。叶片:叶色深浅,叶片宽狭,长短;叶片茸毛多少。剑叶:剑叶长短、宽狭、剑叶与茎角度大小,剑叶与穗的距离。 3、植株各部分色素:植株各部分色素一般为绿色,另一种为紫色;凡叶鞘表现为紫色的品种,往往于叶耳、叶舌、叶节、稃尖、柱头、护颖等性状有一定相关性,但紫色深、浅因品种而异。 二、穗部性状 1、穗形:穗的着生姿态:分密穗形于疏穗形两种。 着粒密度:以单位长度(寸)内的粒数表示。每寸小穗粒数在18粒以下者为着粒稀,18—26粒为着粒密度中等,26粒以上为着粒密。 穗长:分三级。穗长8寸以上着为长穗,6—8寸者为中穗,6寸以下者为短穗。 穗颈粗细:分粗、中、细等。 2、芒:芒的有无和长短:分长芒(全穗谷粒均有芒,且芒长在3厘米以上),短芒(部分谷粒有芒,且芒长在3厘米以下),无芒等。 芒色:分黄、浅红、褐红、紫褐色等。 三、谷粒性状: 1、谷粒性状:以谷粒的长、宽比作为衡量标准。 籼稻:分细长粒(长为宽的3倍以上),中长粒(长为宽的2—3倍),短粒(长为宽的2倍以上)。 粳稻:分大粒(长为宽的1.8倍以上)中粒(长为宽的1.6—1.8倍)短圆粒(长为宽的 1.6倍以下)。 2、谷粒颜色: 稃色:分淡黄、黄、金黄、赤褐、黑褐等色。 稃尖色:分黄、赤、赤褐、淡褐、淡紫、深紫色等色。 3、护颖性状: 护颖色:分黄、赤、赤褐、黑褐等色。 护颖长短:分长、中、短等。 4、谷粒大小:以千粒重表示,30克以上的为最大粒,27—29克的为大粒,24—26克的为中粒,21-23克的为小粒,20克以下的为最小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