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岛屿的知识

关于岛屿的知识

关于岛屿的知识
关于岛屿的知识

岛屿

简介:

岛屿(Island)

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比大陆面积小并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可出现在海洋、湖泊或江河里。成群的岛屿叫群岛。

成因:

①因地壳运动引起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岛,如中国的台湾岛。②由海底火山作用而产生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或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堆积的珊瑚礁构成。前者如夏威夷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后者如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

③由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中国的崇明岛。

地热

简介: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

1200oC~1300 oC,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oC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oC~140 oC。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势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oC,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西藏地热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

西藏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地热显示主要有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河和放热地面等,其特点是:

①温度高。西藏超过沸点的地热显示点已发现36处。

②类型多。西藏地热有水热爆炸,例如羊八井热水塘;间歇喷泉,如昂仁县切热乡搭格架间歇泉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间歇温泉;高原沸泉,分布在冈底斯山一带,如萨嘎县达吉岭乡如角藏布一支流;沸泥泉,措美县布雄朗古和萨迦县卡乌泉塘;地热蒸汽,分布在冈底斯山及念青唐古山南麓一带。

③分布广。西藏境内各县均发现有地热显示点,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是藏东“三江”地区、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放热强度大。西藏地热放热强度位居中国首位,有些地热显示区的天然热流量达到107~108卡/秒。⑤矿化度复杂。

地震

简介: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做的;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

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厄尔尼诺

简介: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特征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

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高原

简介: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极冰雪高原。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相当高。高原分布甚广,连同所包围的盆地一起,大约共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

高原的特点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高差小是高原与山脉的不同之处,尽管其产生方式可以相同。不过,高原地区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蚀高原的形成

形成年代较短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长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比较低矮,而看起来和山地一样。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端实际就是这种像山的高原,或称台地。

寒潮

简介: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形成原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寒潮灾害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形成过程:

极涡

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500hPa上的绕极区气旋式涡旋,称为极涡。它是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地面为浅薄冷高压,700hPa转为低压环流。

极地高压

①500hPa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②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③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④高压维持三天以上。寒潮地面高压

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压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

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可表示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寒潮冷锋

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它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槽和锋区。

影响:

由寒潮引

寒潮的特点:

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的预防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气中毒。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火山

简介: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爆发能喷出多种物质。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份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按活动情况分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2死火山3休眠火山

季风

简介: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

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季风的季节变化: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夏季风一般经历爆发、活跃、中断和撤退4个阶段。东亚的季风爆发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自东南向西北推进,到7月下旬趋于稳定,通常在9月中旬开始回撤,路径与推进时相反,在偏北气流的反击下,自西北向东南节节败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起源于三支气流:一是印度夏季风,当印度季风北移时,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二是流过东南亚和南海的跨赤道气流,这是一种低空的西南气流;三是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季风,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季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中间经过3次突然北推和4个静止阶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达华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进至黄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终界线—华北一带。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常有8级以上的北到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南海以东北风为主,大风次数比北部少。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国的华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龙卷风

简介: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其破坏性极强。

形成

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特点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梅雨

简介: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盆地

简介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从总体上根据盆地的地球海陆环境将其分为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大陆盆地简称陆盆,海洋盆地简称海盆或洋盆。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

按其成因把大陆盆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主要特点:

一是盆地纵向含油层系多,油藏埋深跨度大。二是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三是储层类型多,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储层岩性以正常沉积的各种类型的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孔隙度从3%到35%,且受沉积等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严重。四是受多期构造、多种沉积、多种储层岩性影响,辽河盆地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深度变化大。按圈闭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岩性和地层三种油气藏,进一步可细分为18种油藏类型,若按油气水分布特征又可划分为9种类型。原始含油饱和度47%至75%,已探明油藏的含油丰度从每平方公里不足10万吨到上千万吨。五是油品类型多,原油物性变化大。有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通过30多年的开发,辽河盆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稠油和高凝油生产基地。六是稠油埋藏普遍较深,其中埋深1300米至1880米的超深层储量为3.35亿

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42.2%,埋深在900米至1300米的深层储量为2.91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36.7%。

平原

简介:

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成因分类冲积平原、海蚀平原、冰碛平原、冰蚀平原。

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平原:

东北平原:由辽河、松花江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沈阳是东北平原最大的城市。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三部分构成。

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北京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城市。

渭河平原:由渭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西安是渭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平原由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五部分构成。

珠江三角洲平原:由珠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潮汕平原:由韩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汕头是潮汕平原最大的城市。

关东平原:由利根川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京是关东平原最大的城市。

红河平原:由红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河内是红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由湄公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胡志明市是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南河平原:由湄南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曼谷是湄南河平原最大的城市。恒河平原:由恒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加尔各答是恒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卡拉奇是印度河平原最大的城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巴格达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大的城市。

图兰平原:由阿姆河、锡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努库斯是图兰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西伯利亚平原:由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西伯利亚是西西伯利亚平原最大的城市。

东欧平原:由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莫斯科是东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中欧平原:由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冲积而成,全境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仅易北河下游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柏林是中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欧平原:由莱茵河、塞纳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巴黎是西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多瑙河中下游平原:由多瑙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布加勒斯特是多瑙河中下游平原最大的城市。

波河平原:由波河冲积而成,全境属地中海气候,米兰是波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罗河三角洲平原:由尼罗河冲积而成,全境属地中海气候,开罗是尼罗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日尔河三角洲平原:由尼日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哈科特港是尼日尔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密西西比平原: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休斯敦是密西西比平原最大的城市。

奥里诺科平原:由奥里诺科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草原气候,圭亚那城是奥里诺科平原最

大的城市。

亚马孙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马瑙斯是亚马孙平原最大的城市。亚马孙平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

拉普拉塔平原:由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拉普拉塔平原最大的城市。

山脉

简介: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中的内营力作用,有明显的褶皱,从而区别于山地,而山地则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褶皱现象不明显。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称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称为支脉。几个相邻山脉可以组成一个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等。

山脉的形成都是因为地壳的断层和褶皱。新山系高耸而呈锯齿状;老山系则因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的破坏,显得圆滑。也有人说山脉是凝华与冷凝形成的,从高处看来又很像凝华的窗花。种类:

中国的主要山脉:

中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等。(1)东西走向的山脉: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自北向南依次为:①天山——阴山;②昆仑山——泰山;③南岭(读中国地形图,明确它们的位置)。其中秦岭是划分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自西向东,依次为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一条线以西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以东以平原、丘陵为主。②长白山脉——武夷山脉;③台湾山脉。三列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受挤压、隆起的褶皱山,在山脉之间的地带大多为沉降带,地质历史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质,因此形成了煤、石油(气)等矿产资源。(3)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宁夏西部的贺兰山等,其中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4)其它走向的山脉还有:西北——东南的山脉,如阿尔泰山脉(位于新疆北部、中蒙、中俄边缘),祁连山山脉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珠峰是极好的登山、旅游、科考场所。

四大洋

简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

目前为止,海水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800。地球的表面积510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例约为7:3,地球表面大致可以划分为七大部分:位于地球仪的顶部是北冰洋,下部是南极洲,中间依次是世界岛——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南北美洲,大西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

1. 太平洋18000万平方公里

2. 大西洋9300万平方公里

3. 印度洋7500万平方公里

4. 北冰洋1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海洋36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为四大洋;陆地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9%不到1/3,分为七大洲。南极洲1400万平方公里目前无人居住。人类居住的陆地面积实际为135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6.47%,四分之一多一点。约相当于13个中国国土的面积。

连接四大洋的海峡

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

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麦哲伦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

戴维斯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

台风

简介: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台风形成的原因: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台风的利弊:

台风好处: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大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

②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300mm 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风暴潮。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读《瓦尔登湖》有感轻轻地合上《瓦尔登湖》那厚重朴素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本书正如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有时会将信将疑,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当你用心去品味这本书,才能领会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阅读它,能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梭罗观看了三只小蚂蚁的战争。有两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黑蚂蚁的个头足足有红蚂蚁的两倍,红蚂蚁们弱小,而黑蚂蚁们强大。但是红蚂蚁们为了不让自己的领土受侵犯而誓死保卫家园,最后惨死在黑蚂蚁的手中,在倒下的那一刻,它们的目光是坚定的,是宁死不屈的。作者能如此细致的描绘出这一场景,他一定进行了非常认真、耐心的观察,充分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俗境界。 事实上,梭罗原来也想要在人世有所作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需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又有谁向往自然呢?土地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安全美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干净整洁的马路,但与此同时环境也遭受着破坏,地下水严重污染,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但我们面对恩赐的同时又做了些什么?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变得贪婪,变得急功近利,大家贪图利益,不择手段,一次又一次背叛道德底线。在这样的境况下,难道我们不应该让心灵回归自然吗?梭罗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是啊,我们的一切皆是自然所赐,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又何尝想过和平相处?梭罗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原始生态。这样的心态难道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吗? 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宁静淡泊地生活,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浅议国际海洋法之岛屿制度

浅议国际海洋法之岛屿制度 浅议国际海洋法之岛屿制度 一、引言 冲之鸟岛是太平洋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几块礁石,介于台湾和日本群岛之間的洋面上。历史上,冲之鸟岛由日本首先发现,并一直将这几块礁石列入其行政区划范围内,根据先占原则,这几块礁石归属于日本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由于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这几块礁石被海洋逐渐吞噬,退潮时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1.7公里、周长11公里,涨潮时,冲鸟礁几乎全部淹没在海水中,只有两块礁石露出水面,面积不到10平方米。如若礁石消失在海水中,则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着于礁石上的海域管辖权限也随之丧失。为了防止礁石消失,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花重金在礁石上打造水泥墩子、设水泥高台、灯塔、派军驻守,费尽心思让其转变为岛屿,并对外宣传造势,力图让各国接受“礁变岛”的结局。 2008年,日本以冲之鸟是“岛屿”为由,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南太平洋大陆架延伸的申请。一旦申请获准,日本将获得冲鸟礁周边74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大陆架;日本同时还将获得超过4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享有海洋资源开采权,日本将从资源匮乏的国家一跃成为能源大国。如果日本因此获得冲鸟礁附近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领域管辖权,中国海洋考察船将不能再随意进入该领域进行考察,捕渔、能源开发等活动本文由收集整理权利也会丧失。在这个问题上,中日双方形成鲜明的对峙局面。简

历大全/html/jianli/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岛屿制度 1.立法宗旨和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为各成员国和平解决海域权益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其他国家处理海域纠纷提供了借鉴。但其自身作为主要成员国折中与协调的产物,存在诸多瑕疵。其中岛屿制度正是过于原则化和简单化,含混不清,成为各国扩大法律解释争取更宽广海域权利的由头,纠纷因此不断。 2.岛屿的定义。1982年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岛屿的构成要件: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并且是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能够维持人类居住和经济生活。这样的定义过于笼统, 容易使各国之間在解释和应用时产生如下分歧: (1)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够成要件。—年四季的潮位有涨有落,高潮时水面所达到的高度也有差异,多高的浪潮下高出水面的的高度多少米、路出水面的面

岛屿的成因类型

岛屿的成因类型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岛。大陆岛原先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的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的99%左右。中国的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和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和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台地海岸,使得中国的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二大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 大陆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的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的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的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岛屿。 ③由海浪冲蚀而成的冲积岛,其高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的时间短暂,在波浪的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它是由活着的或已死亡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礁体构成的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的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根据它形成的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4.火山岛

高分作文范文-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

我们欣赏自然美的过程,就是自然景观以它的形式特征之美与人的思想相结合相交融的过程。人们把山岳看成是风景地貌的骨骼,把河川看成是大地的血脉。所谓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风景的自然美,是指自然山水本身焕发出来的天然美。微风拂面,久违了童年时代喜欢的草儿的香味沁入心脾,远山云雾缭绕,似仙境,神秘而又让人神往,一切如梦又非梦!看天空中哀愁的云彩,打着漩,游走了。不再迷茫,就学一学古人吧,把酒临风,保持一个淡定的心,笑看清风浮云。渴望回归自然。渴望做星空的孩子,躺在绿油油的草坪上仰望天空,与星星交谈,任思绪飞扬。抛开一切,不管那烦重的作业,不管那烦人的成绩,不管那与同学闹不和的情景……那一刻,我追求心静!自然的美丽,将自己置身于山野,用心感受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小河,脚踏青青的芳草,呼吸着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让自己的思绪拥抱白云,感受回归自然的喜悦。 人生如梦,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桑田中的一粒粟。渴望回归自然。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渴望在雨天里欣赏洞庭湖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晴天里品味洞庭湖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许有这样的一本书、或许有这样的一首歌、或许有这样的一句话语,在大家的心中深深铭记着,伴着成长给你我很多感悟与启迪,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怀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渴望来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北,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曲径通幽处,年少回家路。一切记忆,一切景物,在清晰中逐渐模糊,又在模糊中寻觅归途。青山叠翠,百鸟轻啼。好想,再次成为母亲背上懵懂的婴孩儿。于是山风、白云、绿树、红花成了最美的布景,我陶醉于一首诗的芳香里,倾听山花的絮絮低语,小溪流淌的声音是一曲曼妙动听的交响乐,一切如诗如画,于是执着地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涂鸦我的心情!静听天籁之音,静观自然风情,无悲亦无喜。寻寻觅觅,何时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也许,亲情友情爱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都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自然无私,为我们带来了四季丰富多彩的美景;自然伟大,为我们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生灵;自然仁慈,她用她的血液,用她的一切哺育了我们。自然赋予我们许许多多的浪漫,让心情游走在自然之中,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迎接着新一天的开始,漫步于小河边,感受落日时的晚霞,让疲惫的心境在晚霞里宁静。回归自然,让自然拥抱着的梦已逐渐远去……因为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所以,只有当人真正返回大自然中时,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渴望做大山的孩子。想再一次拥着“山的那边是海”的信念,攀上山顶,见不到大海,我却收获了其他风景——苍翠葱绿的大树;勇往直前奔向“大海”的小溪:还有那高峻挺拔的大山的英姿……啊,那是家乡的缩影!人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感觉到心灵的负荷、精神的压力,最奢望的莫过于快乐的童真年代,真的希望自己是个单纯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人活着便注定奔波与劳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别让自己的心感觉太累。人生短暂,为何要愁眉苦脸呢,要放飞自己的心情,随着自己的努力高飞。一个人只要有乐观的向往,就有一份放飞的好心情。放飞你的心情,打开心窗,让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惊喜。幸福的翅膀会永远向你招手,阳光永远对你微笑祝福。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环境,当然也有不同的自由。我一直想拥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让我如鱼得水。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寻找属于我自己独特风格的那份自由,是那种让心释放的自由。生活中,人们喜欢鸟语花香,难忘大自然的亲切。在紧张的工作之后,不少人不畏路途遥远,从繁华的都市,涌向郊野,奔向高山大海,在浪水的冲洗、绿叶的遮护,及森林淙淙流水与虫鸣的安谧祥和中,尽情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获得放松和汲取智慧,在大自然中寻求直觉和力量的源泉。回归自然,就要先让自然回归,我们要的是那令古人们惊叹不已的自然,而不是那被践踏得可怜的草坪,那“掉发”的光秃秃的山林!儿时的伙伴今昔已经变了模样,儿时的片段一去不复返。夕阳渐沉,金辉满院,一张小桌,几

回归自然_生命重现_小说_野性的呼唤_的精神分析解读

大 众 文 艺 45 《野性的呼唤》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经过文明教化山谷的主角巴克(狗)被贩卖到气候恶劣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经过现实与理想的艰难挣扎,实现个性化的过程。为了生存,巴克开始面对现实并学会了不顾道德、“不择手段”的处世原则,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最后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挣扎中,在本我原始欲望的召唤下,巴克狼性的本性复萌,回归大自然。小说作者杰克·伦敦以巴克为代言人,展现了与一般事情从本我、自我到超我发展过程不一致的视角,让巴克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演变看似相反的过程,最后却达到了自我实现,这小说作者是其精辟之所在,也是小说魅力之所在。《野性的呼唤》实质是对人的原始力量的呼唤,显示人类永恒的自由追求——自由,给人类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期待。 一、维护伦理道德——超我控制的阶段 在南方大法官家时,巴克过着悠闲安逸的日子,“它跳到游泳池里去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它有“十足的王室气派”,“它在狗群中威严地行走……因为它是大王——是米勒法官领地上所有爬着走、匍匐着走、飞着走的生物的大王,连人也在内”。“140磅的体重是得益于优裕的生活和普遍受尊敬的结果,这使得它浑身上下漾溢着一种王者之气……它一直都过着一种心满意足的生活,它自我感觉非常高傲。”这是巴克在南方大法官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状态,在它的道德观念里,对主人信任和尽守职责,带给它无限的满足和快乐。超我是人类心理的道德分支,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并好的行为给予奖赏,也就是巴克所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尽管本我——现在不太明显的狼性受到压制,但它对于自己宠物的地位很满足并自得其乐,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尽管这种满足虽然是囿于巴克所生活的客观环境条件的,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狼性“本我”的任何不满。 巴克的头脑中,都是信任和安全,没有任何的虚伪,即使园丁最后出卖它的最后一刻,它都没有一丝的怀疑,都是顺从。“巴克一声不响庄严地接受了绳套,这肯定是新鲜事,不过它已经习惯于信任它认识的人,相信它们比自己更有头脑”,因为在它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上,道德以及社会规范占主要的地位,并认为生活是如此的“完美”。在超我状态的巴克完全是社会的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的约束与改造,通过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指导自我行为,对任何事情和人都充满信任和感激,限制本我,以便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二、改变残酷现实——自我实施的阶段 在北极残酷的环境下,雪橇的重负,主人的鞭子,加上四周野狗和狼群的敌视,使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没有怜悯和仁慈。一方面,巴克的原始生命意识和原始幻觉不断出现,它凭借胆识与敏锐征服了北方荒野赢得了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巴克又是一个被征服者,不断在环境面前低头,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展现了自我更合乎现实,更能分辨是非,然而由于超我和本我的要求总是相互矛盾冲突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自我、本我和超我开始了不断挣扎。 生存即是痛苦,生存也是残酷。刚到北方的时候,巴克一点也不被驯服直到被打的头破血流,终于了解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中,只有强者生存的定律,没有公平道德法则,这 就是“棒子和牙齿法则”。“对拿着大棒的人它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它介绍了最原始的统治的法律,巴克是在生命的半途之中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当它面对这种景象不能退缩时,它就要带着它所有潜伏着的被自然唤起的狡猾来对待它。”巴克为了填饱肚子,学会 了偷东西,那些文明社会的道德即“超我”成分被它抛之脑后;朋友柯丽的死更让它明白,生命中友好的付出可能招致伤害和仇恨。“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付出友谊就等于付出生命,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有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自我承担着把外界传达给本我的任务,遵循现实原则,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巴克思想中的道德即超我不断与自我较量,生存让它必须放弃道德,现实原则占据着上风,尽管这过程中巴克充满困惑与无奈。但这是生存的无奈,也是自然的和社会的法则。超我把最严格的道德标准施加给受它支配的自我,巴克的困惑与无奈实质是我们所具有的道德负罪感,它是自我和超我紧张关系的体现。但是这正是自我敢于面对现实,为了生存,必须也必然要适应现实,否则就要被现实抛弃。 巴克学会了在雪地睡觉,撕咬和狼式快攻的战术,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巴克发现在拉雪橇的狗群中,崇高和美德即超我是没有市场的,而争夺统治地位的战争却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史皮茨曾稳坐拉雪橇狗群中的头把交椅,常伺机欺负巴克。巴克开始没有能力更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学会了韬光养晦,“巴克身上显现出了一种超群的原始兽的本色……它新生的狡猾使它泰然自若,很有自制力。它忙于调节着自己,安心地面对着新的生活。它不仅不选择战斗,而是还尽量可能地去避免这些争斗……它不偏好于性急,不过早地陷进麻烦之中去。在它和斯佩茨之间令人急迫的仇恨中,它耐着性子,回避着烦人的进攻欲望”。 尽管巴克很想“狠狠的咬它”。但是不足条件的现实不能让自己这种欲望实现,于是巴克等待时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保证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和更大的成功,它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代表理性和机智,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显现处理复杂问题和事物的能力。这里巴克的“自我“表现为能够杀死史皮茨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后杀死史皮茨,实现本我。这里巴克的“韬光养晦”策略遵循了“现实原则”,不仅寻求到了“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显示巴克自我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 三、回归本真自然——个性实现的阶段 巴克从南方到北方,在磨砺中失落的本真生命得到复活,原始本能潜力越发显现。“它一面漫游,一面猎取自己的食物,用的是似乎永远不会疲倦的轻松的大步慢跑”,巴克在荒野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它的原始本能回归了,它捕捉鲑鱼和野兔,敢于和黑熊搏斗,还杀死了一头大糜鹿。”巴克在森林奔跑表现的狂喜是一 种本能的力量,展现了生命美和野性美的完美境界巴克无数次在月辉下倾听那神秘的声音,内心激动且精神亢奋,如听不到它时便寂寞和惶恐。这是巴克本我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本能和野性让巴克无意识中体验着生命的快感。巴克经常做原始人的梦,“在一片白色中笼罩着可怕的平静……他还梦到过腿短短的,臂长长的,浑身长毛,常在低矮的灌木中穿行的 回归自然,生命重现 ——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精神分析解读 王丽匣 (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07级研究生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野性的呼唤》讲述的是主角巴克(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大自然的艰难历程。巴克实际上是人的隐喻,狗群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巴克从维护伦理道德、改变残酷环境到最后的回归自然的过程,展现了超我、自我和本我不断的挣扎,最后在原始力量本我的引导下,从有意识的超我和自我中解脱出来并达到个性化实现的过程。关键字: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巴克 文艺评论

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

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 我们欣赏自然美的过程,就是自然景观以它的形式特征之美与人的思想相结合相交融的过程。人们把山岳看成是风景地貌的骨骼,把河川看成是大地的血脉。所谓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风景的自然美,是指自然山水本身焕发出来的天然美。微风拂面,久违了童年时代喜欢的草儿的香味沁入心脾,远山云雾缭绕,似仙境,神秘而又让人神往,一切如梦又非梦!看天空中哀愁的云彩,打着漩,游走了。不再迷茫,就学一学古人吧,把酒临风,保持一个淡定的心,笑看清风浮云。渴望回归自然。渴望做星空的孩子,躺在绿油油的草坪上仰望天空,与星星交谈,任思绪飞扬。抛开一切,不管那烦重的作业,不管那烦人的成绩,不管那与同学闹不和的情景……那一刻,我追求心静!自然的美丽,将自己置身于山野,用心感受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小河,脚踏青青的芳草,呼吸着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让自己的思绪拥抱白云,感受回归自然的喜悦。人生如梦,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桑田中的一粒粟。渴望回归自然。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渴望在雨天里欣赏洞庭湖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晴天里品味洞庭湖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许有这样的一本书、或许有这样的一首歌、或许有这样的一句话语,在大家的心中深深铭记着,伴着成长给你我很多感悟与启迪,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怀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渴望来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北,领

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曲径通幽处,年少回家路。一切记忆,一切景物,在清晰中逐渐模糊,又在模糊中寻觅归途。青山叠翠,百鸟轻啼。好想,再次成为母亲背上懵懂的婴孩儿。于是山风、白云、绿树、红花成了最美的布景,我陶醉于一首诗的芳香里,倾听山花的絮絮低语,小溪流淌的声音是一曲曼妙动听的交响乐,一切如诗如画,于是执着地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涂鸦我的心情!静听天籁之音,静观自然风情,无悲亦无喜。寻寻觅觅,何时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也许,亲情友情爱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都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自然无私,为我们带来了四季丰富多彩的美景;自然伟大,为我们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生灵;自然仁慈,她用她的血液,用她的一切哺育了我们。自然赋予我们许许多多的浪漫,让心情游走在自然之中,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迎接着新一天的开始,漫步于小河边,感受落日时的晚霞,让疲惫的心境在晚霞里宁静。回归自然,让自然拥抱着的梦已逐渐远去……因为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所以,只有当人真正返回大自然中时,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渴望做大山的孩子。想再一次拥着"山的那边是海"的信念,攀上山顶,见不到大海,我却收获了其他风景——苍翠葱绿的大树;勇往直前奔向"大海"的小溪:还有那高峻挺拔的大山的英姿……啊,那是家乡的缩影!人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感觉到心灵的负荷、精神的压力,

岛屿的成因类型

岛屿得成因类型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得岛。大陆岛原先就是大陆得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得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与新西兰得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就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得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得99%左右。中国得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与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与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与台地海岸,使得中国得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得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得第一大岛台湾岛与第二大岛海南岛都就是大陆岛。 大陆岛得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得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得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得台湾岛、海南岛,欧洲得不列颠群岛,北美洲得格陵兰岛与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得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与波罗得海沿岸得一些岛屿。③由海浪冲蚀而成得冲积岛,其高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得时间短暂,在波浪得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就是陆地得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得海上陆地。由于它得组成物质主要就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得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得泥沙流到宽阔得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得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得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得崇明岛,就就是一个很大得冲击岛,就是我国得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就是湖北枝江长江中得百里洲。冲积岛得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得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得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就是海洋岛得一种。它就是由活着得或已死亡得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得礁体构成得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得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得珊瑚粉末——珊瑚砂与珊瑚泥。根据它形成得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与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得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得珊瑚礁大多就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得就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得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得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得中部与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4、火山岛 火山岛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得。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得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就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得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得过渡类型。我国得火山岛就属于后一种。 我国得火山岛较少,总数不过百十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周围;在渤海海峡、东海陆架边缘与南海陆坡阶地仅有零星分布。台湾海峡中得澎湖列岛就是以群岛形式存在得火山岛;台湾岛东部陆坡得绿岛、兰屿、龟山岛,北部得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东海得钓鱼岛等岛屿,

尊重自然 回归自然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导读:庄周梦蝶,意指万物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尺度,和一成不变的规矩。自由与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领域之中达到的 《庄子》一共是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其余部分被认为是其传人所作。 庄子认为万物以自然为贵。野鸭子腿很短,这个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给它接长。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烦恼与痛苦是纠缠于自我,不能达到无我。 庄周梦蝶,意指万物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尺度,和一成不变的规矩。自由与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领域之中达到的。

其人其书 庄子在当时是管种漆树园子的一个小官,不愿让楚威王聘他为相 庄子是什么样的人?《庄子》这本书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县),名周,合称庄周。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是道家学派在老子之后的代表人物。《史记》中有老子和《韩非列传》所附的《庄子传》,说庄子在当时曾为蒙漆园吏,就是管种漆树园子的一个小官,不愿让楚威王聘他为相。庄子感情奔放,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下层士人。同时有点玩世不恭,当时的荀子就骂他猾稽乱俗不正经。魏晋名士受他的感染很大。我在写作《六朝美学》,从事魏晋文化研究中常常感到这一点。

庄子学问渊博,文笔很好。《庄子》是一本思想家的书,又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清代评论家金圣叹,把《离骚》、《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和《庄子》称之为六大才子书。《庄子》一共是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为什么呢?因为从文风上看,内篇的七篇文章一气呵成,思想深刻,非大家手笔莫属。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所写。还有杂篇11篇,被后人认为是庄子学派或者庄子的传人所作。当然,后人见仁见智在所难免。宋代叶适就指出过这一点。 庄子思想的结构比较庞杂,我大体上做些归纳,可以分成三个关键字,一个就是道(人格本体,自然为宗),以道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总规律和本质。第二个就是我,我们人类生存当中作为一个人的主体存在,必然与道与客体存在矛盾。所以老庄的学说,要解决的就是道和人的关系,老庄认为人类的一切烦恼、痛苦、困惑,都是人和道发生的纠葛和冲突。第三个就是天,天是一种双重含义,一方面说,天道自然,另一方面说要使我们的主体回归自然,要破除自我,回归于道,达到逍遥游的美丽境界,所以庄子的道是一种人文色彩极浓的人格本体,它指向人生与审美的自由境界。

回归自然是主题

回归自然是主题。从大地色系,肌理感的面料和纱线,抑或是简洁的廓行和款式,一切与自然有关的元素都将席卷所有市场。面对资讯泛滥、更多可选性,人们追求简单和本真的生活方式:人们向往有更多的时间在大自然中惬意地呼吸,享受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新的季节,色彩上将受到天然植物染料的影响,面料将青睐有机供应链,而款式则将会变得简洁,强调以健康和真实为中心的价值观。 色彩散发着鲜嫩的气息,柔白的质感包覆着浅淡的甜美色,花卉水果、植物、昆虫成为重要的图案表达。灵感在浪漫清新的乡村花园中蓬勃生长,乐观的情绪贯穿始终。 精细的质地 具观赏性,捕捉自然生长模式,缠绕的表面与精致的镂空交织。带褶皱的荷花,折叠和细小绒毛结构与水彩色调相结合,是对新艺术形式的顶礼膜拜。 耕种收获 春天的萌芽成长为夏天的竹节纹理,球形纱线,薄纱缎带和粗缝的染色卢勒克斯花呢,为小提花织物和粗花呢结构增加了斑斓色彩。 飘逸优雅 超轻物质聚集、挤压,形成褶皱和泡泡,或具装饰效果的似脆弱细胞的织物。 多孔元素 有机海绵状微结构制成的手工绉纱,手工编织的粗布和薄纱质地的精细织物及通风球衣。 多维结构 通过形状改变和挑战性的视角,采用软建筑手法,形成视觉错觉。铰接式分层模块化针织褶和传达了灵活的3D形式。这些都是短的并列低密度毛绒结构。 短边结构 定向皮革装饰,用色带、纸纱线塑造瞬间多变和诗意效果。 波纹形式 柔软的泡泡纱褶皱,云雾状、羽毛般的感觉,简单的打印痕迹强化了深度感。 珍藏的 泛着琥珀色树脂,表面光滑的针织物,探索半透明的表面、泡腾气泡的形成和不断变化的玻璃状光泽。

粗缝针织分层,部分遮蔽玻璃条纹,黏胶和光滑棉质间采用线性提花。 黑白视觉 纬纱提花漂浮在微模式之上,构建3D的羽毛幻想,不规则斜纹布块形成单色运动。 光滑谷粒 粗纺木纹纹理,平滑的树脂涂料和高光泽表面。 透明流动性 纯粹单丝和卢勒克斯纱线形成透明蜂窝结构,帆布缝,窗格状毛呢。 原始 采用强大的工艺审美和手工方式将野生原针织物与有机结构相结合,探索干燥、纤维性和未开垦的天然材料。 枝条构造 枝条和茅草相互覆盖,形成松散的纱罗结构和粗条纹,具空间感的混合透明薄纱条纹,纤维状覆盖仿麂皮绒的柔软表面,树根和泥土的颜色。 交错工艺 双层布块,蛛网状的纹理结构,状似着色的藤制品,质地精细。 实用主义 针织回归到最初基本、简单的形式,受到工业和矿物复合材料表面的启发,如混凝土、大理石及石材,以及金属、塑料和霓虹灯等。 实体区分 在夏季的轻纺羊毛衫中采用双层或者三层布料结构创造线条感,如同记分卡片。单色混杂纱线给人以成形实体感。 质地层次 大面积的条纹,斑驳的质地,使用柔软的棉纺织品和大胆突出的颜色进行套印,达到工业材料的效果。

关于岛屿的知识

岛屿 简介: 岛屿(Island) 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比大陆面积小并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可出现在海洋、湖泊或江河里。成群的岛屿叫群岛。 成因: ①因地壳运动引起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岛,如中国的台湾岛。②由海底火山作用而产生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或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堆积的珊瑚礁构成。前者如夏威夷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后者如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 ③由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中国的崇明岛。 地热 简介: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 1200oC~1300 oC,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oC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oC~140 oC。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势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oC,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西藏地热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参加第十期创业家思想汇“诗意的栖居”活动有感 综合研究所韩磊 “诗意地栖居”,最早出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引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而如今“诗意地栖居”更多地被引入人居环境学建设,认为美好的居住就应该是“诗意地栖居”,就应该是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它既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更能为人们获得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愉悦创造条件,从而回归中国人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和情怀。 2015年6月17日,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做客深交所第十期创业家思享汇,从房地产企业家和公益慈善者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他对“诗意地栖居”的理解。王石主席深入浅出的演讲带给了我们对绿色建筑全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目前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人居环境产生了反思。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进行报复。今天,这一警告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酸雾、海水污染、淡水短缺、森林消失、物种锐减、土壤退化……种种生态问题正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濒临失衡。人类活动在严重动摇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生态灾难的威胁之中。 对于我国来讲,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由于利益驱动,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城市或农村不惜“退耕”、毁坏大量农田建设所谓的“度假村”、“乡村别墅”,使作为生存之本的土地渐渐萎缩;也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土壤被大量施用化肥而非农家肥,农业产量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土壤的“底气”却丧失殆尽。 为了“诗意栖居”,生态文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困境而做出的科学回答。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让人感觉到民生的温度,既振奋又充满希望。 诗意让栖居更美好,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如何重返“诗意栖居”?我们栖居的大地是否还能提供诗意的源泉?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读懂了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谐的美,把

分析地理成因类

类型四分析地理成因类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考向1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成因分析 [真题再现](2013·广东文综)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2)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答案(1)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2)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解析第(1)题,地面受热强烈,空气上升运动明显,同时空气要达到过饱和,这时才会形成雷雨天气。第(2)题,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从陆地上带来众多饵料;纬度位置低,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模板构建]常见问题的原因及答题术语:1.气候成因分析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回归自然,反璞归真

乾坤运转的自然,日月轮回的沧桑。 大自然为人类带来不少喜悦;人间事却增添了无尽的烦恼与忧虑,但是,自然二字永远是顺乎天理人情的。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天象奇观;南北极,冰天雪地;浩瀚海洋,波澜壮阔;山脉,蜿蜒巍峨;江河,汹涌澎湃;还有猛虎的一个欠伸;鸷鹰的一个翻腾;湖面的层层涟漪;春燕展翅;蝶舞蜂嘤;雾月彩云;青松寒梅;翠竹雅菊&&.这就是大自然如诗如画般的壮丽、秀美、奇妙的真实景象,让世人折服和喜爱。 而火山爆发,炽热熔岩奔流;海啸肆虐席卷;地震,山崩地裂,生灵涂炭&&大自然又显得那么凶暴,难以揣摩,使人恐惧而无奈。 我出生在祖国烟雨江南一个灵秀清幽的小山村,在茂林修竹中、稻田荷塘边,迎着和煦、灿烂的阳光;沐浴着清丽、妩媚、缠绵、银丝般的细雨;和着温柔的斜风成长。在我孩童时期,秀丽山川就给予了我温柔、向上,智慧、力量;长大后,我为了理想和追求,漂泊到了塞北边陲。在皑皑冰雪覆盖座座山峰的天山南麓,找到了一块绿洲栖息下来。面对亘古无垠、蛮荒可怕的戈壁沙漠;迎着纵横捭阖、吞云蔽日、飞沙走石的狂风;冒着冬的严寒,夏的酷暑,挣扎在生死线上。就在我最孤单、寂寞,痛苦和绝望的时候。是大漠的空旷和广袤,给我狭隘的心魂予以明媚的坦荡和豁达;是戈壁的雄浑和野性给我流得过分拘谨的血液予灼热和奔放;是荒原的粗犷和悠远,使我找到丢失已久的自信和坚韧,才走过了那段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 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中,多少风雨催我成熟,无数启示撞我胸口;所以,我自幼就无比地热爱大自然,崇敬大自然,感谢大自然。在悠悠岁月中,我一次次看到大自然演绎着春的鲜嫩柔美、宁静淡远;夏的葱郁炽热、清新秀丽;秋的恬淡空灵、缤纷凄美;冬的冷峻沉寂、玉洁冰清。使我深深地感到她一刻也不停地活动、成长、变化着,展现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她还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丰富着美的内涵;她美在自然,从里到外,都浑然天成,从从容容,实实在在;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真实和自由;是那么质朴、苍古;沉静、含蓄;坦荡、豁达,庄严与和谐。 几度芳草绿,几度黄叶落。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我以一颗纯真的心去寻找人生的浪漫、绚烂,洒脱、宁静。在日月星光的指引下,。我在荆棘密布的人生小道上,循着自然的轨迹,艰难地跋涉。一路上虽然雨雪雷电,饱尝酸甜苦辣,却对生命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真谛,有了新的感悟和较清晰的认识。 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大自然,她丰富、广袤、厚重、博大、崇高、仁爱;她拥有一切,包含一切,但从不炫耀;她只有无私无畏的恒久,无痛无悲的平静,无欲无求的单纯;不激不越,同历史一样绵延;她默默地倾诉着自己洪荒的神貌、执拗的意态、理性的力量和情感的品格。她似一位伟大的母亲,无偿地赐给人类所需的各种物质;她像一位举世无双的艺术家,造出的大千世界,无斧凿痕迹,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每件作品都独具一格、一体天成;运用和发展,铸就了她永不枯竭的生命;她的意志坚如磐石,行事悉遵章法,规律不可改变;万物在复杂

让音乐课回归自然本色

让音乐课回归自然本色 发表时间:2011-10-17T16:35:43.7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子 [导读]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让师生共同去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王子 (郑州市第八十中学河南郑州 450051)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审美为核心是它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除了要用美而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关键还要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音乐教学中不能悖离了音乐本身,音乐课要有音乐,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让师生共同去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关键词:音乐教学回归音乐探讨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若干年,音乐课堂教学到底如何有效地去进行?这仍然是一个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针对目前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吃得不透、研究不深入和片面肤浅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重讲解,忽略从音乐作品本身入手 在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音乐课,只要抓到一点点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就大讲特讲,冗长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内容介绍;还有一些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地位,结果是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人物,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对自己欣赏的音乐没有什么记忆。这种现象在公开课、研究课或者优质课比赛中更加明显。因为教者力图表现出新,表现出改革后的“高档次”,认为只要涉及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多欣赏了一遍作品,多教唱了一遍歌曲,便认为是回到“传统型”教学,就会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涉及与音乐相关的介绍,就叫学生谈认识、谈文化、表决心,认为这样便是体现了人文性,于是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远离音乐的偏差。教师忘记了音乐课应该以音乐为主体,因为再美的音乐,语言的描述是不能充分表现出音乐的美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以音乐来教音乐,美妙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 二、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确实解决了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一些老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如欣赏教学中,教师生怕课堂会“冷”下来,在听第一遍时就配上美丽的画面,配上解说词,让所有学生都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师的统一“思维”,如此以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画面和听解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音乐、听赏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奔放的音乐激情被束缚,音乐成了画面的配音,一些名曲被几个简单的画面诠释了,音乐课失去了听觉艺术的价值。更有甚者,将视唱练耳等也引入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范唱,音乐老师成了不愿唱歌,不愿弹琴,不愿指挥的音乐老师。如果什么都用多媒体,那不是凡能上机操作者就能当音乐教师?有位老师曾这样感叹:“这样的多媒体课让人想起假唱和放映员”,这样的音乐课,使音乐教学真正迷失了方向。 三、重活动、重综合、轻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于是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有些教师设计的的活动却与音乐没什么联系,很多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更是如此。像合唱歌曲本来就很难学,但很多老师在歌曲还没有学会、歌词还没记住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创编,表演,分组讨论,这种活动过程没有音乐,或有音乐也只是一个搭配,不考虑怎样去关注倾听音乐、怎样去表现音乐的活动我看不要也罢。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很多,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既要注意参与的可能性、普遍性,也要注意内容的音乐性,更要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关于学科综合的问题,首先我要肯定的是提倡学科综合是对的,但我们要明白:音乐学科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是为什么而综合?怎么才能做到综合?有一堂音乐欣赏课,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曲子,音乐一开始响起老师就让学生作画,等乐曲听赏完毕,教师开始寻回观看,选出“好作品”让学生逐个上台解读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作品。试问你上的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你让学生作画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的水平到底有多高?特别是中小学生,听音乐画图主要是用图画表现声音,而不是要求学生画出很具体的,比较完整的作品,复杂投入的画图过程肯定会让学习活动脱离听觉。音乐老师应该明白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任何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线,万不可生搬硬套、强拉硬扯,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重人文、重标题,轻音乐本身 很多音乐欣赏课,教师首先不是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分析音乐,而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题上或者乐曲的标题上,并做很长的文字介绍。我们很多欣赏课离开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只是借用课题或标题来理解乐曲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标题作为话题,特别一些古典作品、交响乐,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说对此有遥远的时空之隔、文化差异,还与创作者有着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差,以及音乐素养的积淀等差异。若听一遍就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是不可能的,欣赏乐曲片段便去与学生讨论人生哲理、情绪情感等无边际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是在空中建造人文楼阁,丢失音乐本身,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的。但是有的老师却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好地结合,在有限的课堂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作品,认真倾听音乐主题和音乐的变化,分析音乐的进行、特点,辨别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模拟其演奏姿势,随着大师指挥乐曲等,感受音乐的变化和对乐曲的理解,逐渐去实现作品与听者的真正对话,引起听者的共鸣。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悖离了音乐本身,音乐课就是学音乐的课,音乐课就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课,音乐课要有音乐,音乐课要凭借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不要异化和游历,要以音乐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音响的刺激下去感受音乐的形象和内容。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摸索音乐的自我真实,辨析自身实践的是非,真正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一点踏实,多一点实效,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哗众取宠。如此,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真正地回归自然、回归本色;真正的健康有效、生机勃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