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

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

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

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报告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成绩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 蜡烛/ 凸透镜/ 光屏/ 火柴 【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在光具座刻度尺的40cm处,蜡烛和光屏分居凸透镜两侧,并调节三者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 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40cm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特点。 3、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物距等于30cm, 25cm,20cm,18cm, 15cm,重复步骤2。 4、使物距u=f=10cm,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5、使物距u=5cm,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移动透镜,观察像的变化。 6.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下规律】: ①_____ ___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____ ____是成放大像与缩 小像的分界点。 ②实像都是____ ___(填倒立与正立),且物与像在透镜的_____ ___(同侧与两侧); 虚像都是______ _____,且物与像在透镜的_______ ___。 ③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____ ___透镜,且像的大小变____ ____。 成实像时,物体远离透镜,像____ ___透镜,且像的大小变____ ____。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完整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专题.doc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专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 1)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和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 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则可得到凸透镜的 焦距.器材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 3)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30 15 ① 2 20 ②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5 ③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 4 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④. ( 4)在图乙中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 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 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 2)如图乙所示,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需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此时光 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 (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该同学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 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 ( 4)当蜡烛距离透镜很近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了,小明撤去光屏,从(选填“光屏一侧”或“蜡烛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像.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所示.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课题:透镜(课时一) 学科: 物理备课人:黄琼萍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型:新授使用者:__________ 总_2_课时,第课时 一、预习引导,明确目标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2.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眼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与透镜相关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学有所获! 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一)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你的桌面上有两种透镜,这两种透镜有什么区别?请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方法一: “摸”:请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两个透镜镜片各部分厚薄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 “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 填一填:中间__________ 边缘 ________ 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____________ 边缘 _______ 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主光轴和光心: 学习课本91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下图中方框内标出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 ________________ ,简称_____________ 。 光心的特殊意义: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一)演示实验一一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2.让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凹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特别提醒:会聚一一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展示自我: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 a B. b、d C. c D. a、b、c、d (二)焦点和焦距: 1.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 ,用 _____ 表示。 (2)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 表示。 2. 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 _________ ,用_______ 表示。(2)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 表示。 特别提醒:(1)实焦点、虚焦点; (2)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想一想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请你根据下列问题提示进行相应操作,并测出你手中凸透镜的焦距: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应该使用什么光进行实验测量? 2.怎样去找凸透镜的焦点? 3.怎样测量焦距?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_______ 作用。

最新精选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研究透镜练习题第一百篇

最新精选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研究透镜练习题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照相机镜头的设计是应用了凸透镜的( )作用。 A、聚光 B、放大物体 C、使物体成像 D、透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望远镜的镜片是( )。 A、凹透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海市蜃楼”属于光的( )。

A、反射 B、折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凹透镜具有( )的功能。 A、聚光、放大 B、散光、缩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近视镜是凹透镜。______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能发光的物体就叫光源。(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了______和______。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_。两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水滴是天然的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由于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______。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说一说,为何会有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象。 【答案】: 【解析】: 第14题【解答题】 小水滴为什么有放大的功能?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有哪些?【答案】: 【解析】: 第15题【解答题】 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火柴头。 观察发生的现象是: 实验说明: 【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应用 实验探究题专练(含答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练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长度要求估读)。 (2)如图乙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填“上”或“下”)调整。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实验小组的小花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又加放了一个远视眼镜。如图内所示,则应该向(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明用“F”字样的LED光源(如图甲)、凸透镜(焦距为10cm)和光屏进行了如下实验: (1)组装器材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还应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2)当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LED光源应移到(填“A点左侧”“AB之间” 或“B点右侧”),才能在光屏上看到(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3)小明将光源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并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承接到了更大的清晰的像。

(4)接着他将一个近视眼镜放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3.在某次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图甲所示。 ①蜡烛放在A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②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明将自己的近视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并靠近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 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 ③小明又把蜡烛放在B点,继续观察蜡烛所成的像,此时眼睛应在(填“蜡烛一侧”或“光屏 一侧”)观察。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放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 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两支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验证像与物 ③多次实验后,小明将数据记录如表二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1010 21515 32020 4.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I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识别不同事物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的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一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咼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和凸透镜对会聚光作用。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及光路作图。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简单的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观察、总结规律。 五、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镜子? 生: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同的镜子呢? 生: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 师: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不同呢?生甲:形状不同生乙:对光的作用不同。 教师演示:将光照分别射到平面镜和放大镜、近视眼镜上,观察现象。

2017中考复习透镜实验专题训练(附答案)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 (2016滨州)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 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 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10 (2)右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等)右(3)薄 2. (2016重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 在。 (2)如图乙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在(2)小问的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1)10.0 同一高度(2)放大投影仪(3)靠近

3.(2016淮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前应将光屏向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图中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将发光体“F”从图示位置向右移至A点,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移动。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答案:(1)下(2)缩小照相机(3)右(4)像变暗 4. (2016临沂)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 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 cm—60 cm B、60 cm—70 cm C、70 cm—80 cm (4)将蜡烛移动至45 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选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0 cm刻度处,则光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透镜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最重要的光学仪器,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对这些有所了解,了解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为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的理解基础。提高学习兴趣,本章的基本知识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许多光学仪器成像的情况是用模拟的方法获得的。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 重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关键:做好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课时安排: 第一节透镜 1课时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课时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眼镜 1课时 复习总结 1课时 教学措施与方案: 通过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总结出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中考物理必考25个实验考学练: 实验0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和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①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2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③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④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 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⑤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⑥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⑦表格:透镜焦距f= cm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虚 大小 正倒

【实验结论】: 【考点方向】: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

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其中利用太阳光来寻找焦点时一定要:让太阳光正对透镜(使光线平行于透镜主光轴)。 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物体的像。此时应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成像情况。 4、光屏上没有像原因: ①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内; ②焦距太大,像成在光具座外。 ③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处。 ④三心没有在同一高度。 5、若像成在光屏左上角,可将①蜡烛左上移;②透镜右下移。 6、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①向上移动光屏②向上移动蜡烛③向下移动凸透镜。 7、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 8、用不透明纸带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光屏上的像仍是完整的,只是会变暗。 【创新母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授课教案 课题第五章一透镜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 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教师: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学生:凸透镜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出示西汉《淮南万毕术》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 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这里给我们承现了一个什么样象。 读西汉《淮南万毕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

冰透镜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学习与透镜有关的内容。 (出示课题) (出示多种透镜)老师现在手里拿的都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塑料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 出示(观察与交流) 问:你们手中的是两个透镜,看看与我们前面学的面镜有什么区别? 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出示课题有学生试图回答比一比 的方法最多。 回答:是透明的,光可以 从一面穿透过去,而面镜 是不透光的。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热情 明确本节课任务,让 学生心中有数。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透镜的分类和比较(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 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 点呢?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透镜。 再试试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有 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 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 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板书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 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 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 和边缘的薄厚。 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 分。 边实验边思考问题。 照相机、眼镜等 小组交流,请一位学生回 答问题。学生说出两个透 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 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 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 间薄,边缘厚。 记定义。 此环节重点突出凸 透镜、凹透镜在薄厚 上的不同 通过小组交流、讨 论,培养学生相互合 作学习的能力。 理论联系生活

2020-2021学年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3研究透镜练习卷

2020-2021学年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3研究透镜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进行的。 3.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4.由于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_____。5.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________现象。 6.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_____;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 7.水滴是天然的________。 8.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两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 9.照相机镜头的设计是应用了凸透镜的()作用。 A.聚光 B.放大物体 C.使物体成像 D.透明 二、选择题 10.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线直射 C.光的反射 1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镜子能看到物体的成像说明光不沿直线传播。 B.水中鱼的实际位置要比看上去的位置深。 C.镜子中的影像与实物是上下相反的。 12.凸透镜的中间越厚的镜片,放大倍数越( )。 A.小 B.大 C.不变

13.望远镜的镜片是( )。 A.凹透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三、判断题 14.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______)15.近视镜是凹透镜。(______) 16.在没有光的情况下凸透镜也能成像。(______) 四、简答题 17.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18.举例说一下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五、实验题 19.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火柴头。 观察发生的现象是: 实验说明:

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 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 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1. 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 学生讨论、汇报。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 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龙潭镇中学燕国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举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积极进行实验探究的品质。(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小活动: 用凸透镜观察:(1)课本上的字(2)窗外的景物 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 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凸透镜的作用。 学生讨论总结: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 2、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而后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想知道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3)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探究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间的关系 (二)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选择比较合理的进行板书 (三)设计实验: 教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教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透镜教案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②认识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③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关键 做好光学演示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照相机、幻灯机、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透镜是照相机、幻灯机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节“透镜”,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必要准备。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归纳出透镜的相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最后再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进一步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突出了光的折射主线,环环紧扣;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教学用具: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 水槽、多媒体设备一套 四、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猜想——验证法”教学,即:运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合理猜想,最后巧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根据本节内容,采用此方法两次循环使用,事半功倍,成功突破重点。 ㈠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2019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研究透镜苏教版复习巩固六十九

2019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研究透镜苏教版复习巩固六十九 ?第1题【单选题】 实际上,水池里鱼所在位置比我们所看到的要更( )。 A、深 B、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反光效果越好的物体表面越( )。 A、光滑 B、粗糙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凹透镜具有( )的功能。 A、聚光、放大 B、散光、缩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镜子能看到物体的成像说明光不沿直线传播。 B、水中鱼的实际位置要比看上去的位置深。 C、镜子中的影像与实物是上下相反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凸透镜的中间越厚的镜片,放大倍数越( )。 A、小 B、大 C、不变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望远镜的镜片是( )。 A、凹透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线直射 C、光的反射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照相机镜头的设计是应用了凸透镜的( )作用。 A、聚光 B、放大物体 C、使物体成像 D、透明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能发光的物体就叫光源。(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判断题】 近视镜是凹透镜。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判断题】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凹透镜。(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3题【判断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块: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三、认识透镜的应用,了解望远镜的结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这样处理了本课教材: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得猫眼引出凹凸透镜、光的折射的话题。凹凸凸透镜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寻找验证。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凹凸透镜、光的折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利用猫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供探究材料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猫眼为载体,探究凹凸透镜为目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猫眼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什么是折射。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3、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姓名合作者班级日期 实验教师: 实验目的: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准备: 1.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上。 调整凸透镜、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实验步骤: 1、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2、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3、调整物距使2f>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4、调整物距使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并将数据填入表格相应位置(若找不到像,空着不填)。 5、调整物距使u2f

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 像;它的应用是 。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 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 像;它的应用是 。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时,不能 。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 像,它的应用是 。 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 1、成等大的像时,物距 像距;成放大的像时,像距 物距;成缩小的像时,像距 物距。 2、实像总是 的,像和物在透镜的 ;虚像总是 的,像和物在透镜的 侧。 3、当u=f 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u>f 时成 ,u2f 时成 的像,u<2f 时成 的像,所以,u=2f 是成像 的分界点。 5、如果以焦点为参考点,则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离透镜 ,像的大小 。 实验结束:将实验仪器整理成开始做实验时的样子。 u=2f 像 与 的 分界点 f

第一节《透镜》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第一节《透镜》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3.1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看时抓住事物本质特点,通过观看能够识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究新咨询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专门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会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看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认真观看、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看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亮、表面没有波浪、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咨询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能够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行,配上合适的眼镜就能够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行,用照相机能够把漂亮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经历;上课时,老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大夫,在显微镜下能够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庞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看,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讲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差不多上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咨询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假设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专门有爱好,提出这么多的咨询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看,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