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浅谈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摘要】电视新闻调查报道作为新闻节目的一种重要形式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本文就电视新闻调查报道的题材以及叙事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叙事策略

1.引言

我国电视新闻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飞速发展,为了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新闻报道形式也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从《新闻联播》逐渐发展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等多种形式的新闻节目。新闻的报道类型也从最初的简单报道发展成深入调查研究报道。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便标志着一种新的电视新闻节目样式也在中国电视新闻界迅速成长,它就是电视新闻中的“调查性报道”。本文将简要探讨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2.调查性报道的题材界定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源自于西方,但是由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调查性报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差异尤其集中地体现在待查性报道的题材上,即: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一定是揭露性的么?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体系,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就是腐败问题,所以中国的受众最关心腐败的题材。可见,揭露性报道确实是调查性报道的一个倾向,对播出的调查性报道的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特点。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的调查性报道中主题性的、中性的和正面的报道呢?比如《恢复高考二十年》、《中国的品牌》、《生命的公主》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以《新闻调查》为例 文/于芳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特色,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践为例,从报道手法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电视;调查性报道;本土特色;《新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2-01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但是现在在我国已经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欢迎,比如电视调查性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种媒体中却是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受受众普遍关注的。下面本文就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实践,从报道手法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第一,富有个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透过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语言,用电视特有的优势来阐述一个故事,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无论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要探究某种社会现象,《新闻调查》都是在叙事,节目中充满悬念、冲突、隐秘,结构上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其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1]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梁建增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2]凄婉可悲的《藏羚羊之死》、积极向上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发人深省的《贩毒家族覆灭记》等许多节目都因故事性而大为增色。《一个死囚的忏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除了把母性、人性和社会的普遍美好的感情挖掘地够深够细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设置了故事化的悬念和情节。 《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刚举行了婚礼七天的新娘,不仅逃离了新房,还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状告新郎强奸了她。这个一反常态的举动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当女主人公说明他们只是举行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而找到公安局和妇联的时候,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但是她没有放弃。在她一遍遍申诉时,她竟然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男主人公控告她用婚姻诈骗钱财。事情没有什么进展,竟然又受到阻碍,冲突、波折,记者又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当地引起的许多有关伦理、法律、习俗的争论,情节引人入盛,又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二,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立场。 《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谈到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时这样说:“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报道中尽量客观真实的把事件展现给受众,尽量客观真实地把事件双方的话语、态度都表达出来,尽量给双方同等申诉或是辩解的机会,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平衡,让受众自己从报道中对事件进行价值的判断。而这种客观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证报道中事实材料来源的多样性,并且要表明事实、背景、观点从何而来。 第三,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别是一些中性题材中,很多事物和人的身上总会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新闻调查》就很注意捕捉这种闪光点,给节目增添了很多情感的热点和收视的亮点。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在采访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小学生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很多理性化的问题,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小孩子的承受能力着想,当她看到孩子流泪时,要么轻轻地为他擦去泪水,要么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每一个无声的画面传达出的报道内涵,都让观众心领神会。充满关爱的现场感拉近了观众和记者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在《新闻调查?逃亡日记》中,犯罪嫌疑人赵军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经历时“真的很傻,很可悲,我自己亲手把自己毁了……”,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了“电线上站着一只小鸟”的画面。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赵军逃亡时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孤独的滋味,他的这段充满悔恨的自白,想要诠释的就是对自由的向往,编导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犯罪逃亡时,还不如一只小鸟自由。一个画面就可以把主题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触动人心,编导在一篇短文里说自己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 第四,报道始终保持理性和严肃的风格。 《新闻调查》始终遵循“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4]“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5]在媒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不像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商业电视那样有明显的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很多新闻类节目更趋向于娱乐、轻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闻栏目因向着娱乐化发展而收视率巨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新闻栏目经不起收视率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慢慢被视觉刺激、猎奇、轰动效应、色情暴力等内容侵蚀。而《新闻调查》能够经受住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节目内容的严肃和精神气质的理性,是非常难得的。《新闻调查》冷静而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又通过记者的采访尤其是追问,挖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性本质的东西。 电视调查性报道凭着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宣传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做好电视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是所有媒介人努力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参考文献: [1]梁建增,赛纳,张洁.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46—254. [2]转自朴实的采访人生——记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新华网,http:// https://www.doczj.com/doc/5b17422602.html,/newsmedia/2003-04/11/content_827128.htm,2003-04-11.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采写编,2005年03期. [4][5]王俊臣.《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触及的中国社会现状.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四期. 312 2011.05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在演播室中看到主持人的光辉形象,更要在现场看到主持人的精彩报道。那么现场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目前的现场报道中又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如何理解现场编辑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现场报到更具现场感?本文将结合实践,对上述问题加以阐述。 Abstraction: With the immense development of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 people's demand on TV news broadcaster and host is rising ,the audience will not be satisfied only by the "glorious" features of the host sitting in the studio ,the more they need is the report given by the host standing on the spot of the event .For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mportant role does live report play in the communication ? What kind ques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live report ?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ve editing ? how to intensify the feeling of the spot? As a "freshman", I consulted vast related reference and together with my practical analysis , I gained many my point of view list below. 关键词:现场编辑现场感 Key word:live editing the feeling of the spot 目录 引子 (1) 现场报道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渐凸显……………………………………1-2 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2-3 现场报道要有现场编辑意识………………………………………………………3-5 现场报道中现场感的产生…………………………………………………………5-6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个是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200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面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的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目,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查》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果。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了“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调查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这种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为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比较

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栏目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人物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我认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中,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了一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种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济的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择校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这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多年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子工程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倍增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名医生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目录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内涵 (2)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所在 (2) (一)现场报道,新闻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 (2) (二)现场报道,可以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3) (三)现场报道,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3) (四)现场报道,可以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3) (五)现场报道,可以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 (3) 三、概括总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以及它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 (4) (一)概括总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4)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 (4) 参考文献 (4) 英文摘要 (5)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内容提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成为电视新闻报道首选样式,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研究,总结性地提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诸多独特优势,以求在实践中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同时对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提出具体要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优势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都竭力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性,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自己之长,克他人之短。电视,作为一种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体,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让电视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电视在媒体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内涵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在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它是指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样式,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的意思是“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所有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报道等都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国际上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则兴起于80年代。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与发展,打破了电视新闻初创时期的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记录片式的格局,开创了电视新闻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加强了发挥电视传播现场感强、面对面传播的长处。 我国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性现场报道”,除后期必要剪辑外,其全过程基本上是在现场完成;另一种就是“不完全性现场报道”,即在现场完成采访后,将其中一部分由播音员解说,或由记者事后补充必要的背景或评述。从表现形式看,有的完全采用同期声,全部是现场中间的某一部分;有的综合使用了现场报道与录像报道的多种手法。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所在 (一)现场报道,新闻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 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那种先拍摄活动画靣、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取了无剪辑摄像,省略了编辑合成工序,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现场报道策划方案

现场报道策划方案 【篇一:电视现场报道策划方案】 电视现场报道策划方案 一、背景环境 1、背景分析:目前,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中更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许多毕业在即的大学生们,都 在思考着就业的问题。 2、业生们分析就业问题,给他们提供优质的信息资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二、节目设定 1、节目名称:《社会焦点》 2、节目类别:为全校学生提供优质资讯的现场报道节目。 3、节目主旨:传递最新消息,为学生提供优质资讯。 4、节目目标: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5、节目定位:为学生提供了解时事分析问题的平台。 6、节目形态:针对在校学生,为他们提供信息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栏目。 7、节目内容:直击学生关注的焦点,时事热点的报道,内容积极健康向上。 8、节目特色:本期接目是一场特别节目,针对学生们关注的就业问题所做的特别报道。 9、节目风格:针对性强轻松真实 10、主持人串联风格:有才气,稳重之中不失幽默 11、节目长度:20分钟左右 12、单集节目构成:片头,主持人和嘉宾(演播室内),外景主持,被采访者 13、播出时段:暂定 14、播出次数:暂定 三、节目宣传 1、网络媒体:通过校园电视,校园网络传播 2、平面媒体:校内各报刊,海报宣传,广播站宣传 四、摄制要求 1、人员安排: 主持人:孙巍

嘉宾:邢雪静 外景主持:祁昦涵王玉莹 被采访者:张君 后期制作:张君等 2、节目要求: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和现场感的同时,要有深度的分析,从而达到我们的节目目标。 3、整体目标:节目播出时段,可以赢得绝大多数电视观众。 4、制播周期:暂定 五、具体内容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本期的《社会焦点》,我是主持人 孙 巍,当前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了,而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来说,就业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节目组制作了本期特 别节目,大家也看到了,坐在我身边的是我们本期节目的嘉 宾,资深分析师,邢雪静教授,邢教授您好。 邢雪静:主持人好,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始,我们跟给大家分享一段视频。 (插郭蒙《职来职往》的视频) 主持人:大家都看到了,刚刚在节目中出现的应聘者就是我们学校 即将毕业的郭蒙同学,那么由于他本人工作的关系,我们今天不能 将他请到我们的节目现场,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通过电话的 方式联系到了他,下面让我们的导播将电话接到郭蒙。 主持人:郭蒙同学你好,我们都看到了你在《职来职往》的精彩表现, 也由衷的为你感到骄傲。你能和我们谈谈当初为什么会想到 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找就业的机会呢? 郭蒙:…………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现在你也已经开始正式投入实习工作了,那么,你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呢? 郭蒙:………… 主持人:好,我们谢谢郭蒙,邢教授,看了刚才的视频,以及我们 与 郭蒙同学的对话,您觉得当代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要选择在 电视上求职这一渠道呢。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201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电视新闻调查

201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电视新闻调查大四生活已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也开始倒计时了,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会参加社会实践,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明白我在将要进行的工作中明白我将来要走的路程。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播音工作,如果将来能在电视台工作那是最好的了,去之声也是很好的,不过我想远了,还是做好眼前的一切,将来的工作自然就好找了。 转眼间,我的实践生活就过去了,四个月原来看起来很长,现在想来不过是一瞬,仿佛刚才还是我大四生活的开始,小憩以后我的实践生活已经过去了。 在这四个月的实践过程中,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帮老师拿三脚架,帮老师听同期声,每天早早过去,每天很晚回来;慢慢的可以独立采访,独立编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大胆的策划自己的节目。这里面有着无数的艰辛和苦楚,这里面有无数的指导和训斥,这里面有着很多的故事,想记下的,想忘记的。 新闻的本质在于新,在于变动,新闻的这种品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探索的心态,有积极的态度,有向上的精神,不然他/她做不了新闻人,至少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在电视台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带我们的老师,思维是这么的敏捷,言语是如此的严谨,而且不乏幽默,他们每天都很累,但精神却很好,心情很好,他们时刻微笑着除了他们在构思节目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新闻事业的那种刺激,那种激情,那种常新的状态。我将热爱这个职业。

呆的久了,也发现了电视台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的 审查制度太过严格,记者根本独立行动的权利,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线 索的流失,导致了新闻时效的消减;还有这里的设备过与陈旧,而且 供不应求,大多数情况下是几个记者共同用一台机子,这样严重的影 响了办事效率,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麻烦,而且据我观察这种情况多半促生吃“大锅饭”也就是大家一块采访、一块编稿、共同分利,这 样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电视台的竞争力。再一个就 是这里技术相对过硬的人的确很多,但绝对过硬的却很少,在电视台这么多天,我发现,电视台里面有很多人摄象技术很强,他们可以拍 出很稳、很美的画面,也可以把这些画面编辑成很好的片子,但总觉得其中缺少些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应该缺少的是那种新闻理念。新 闻理念就是渗透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想法,具体到电视实务中,我想该 是在镜头画面中能提取出的那种“神气”,就是点镜之笔。我看了好几期节目,画面很多,画面很好,但传神的不是很多。 在实践过程中,我终于领会到了新闻理论的重要,新闻理论是新 闻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仅有经验的实践也是 盲目的,因为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石河子电视台里面的人分两类,一个是经验类的,他们之所以是领导、是主任,是因为他们做的多, 积累的多,经验多,他们以前、现在以及将来都将离不开他们的经验;一个是技术类的,他们不是领导,但他们拿的薪水很高,因为电视台 离开他们根本就不行,他们可以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电脑的 问题、摄象机的问题等,惟独缺少的是具有某种理念的管理者。前段时间看凤凰卫视出版的介绍自己电视台发展里程的书籍,上面有很多 理念的东西,这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铸造了凤凰卫视的辉煌。当然,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第27卷第4期2009年8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27 N o .4 A ug .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16 作者简介:钱宁(1972— ),女,一级播音员。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钱 宁1 ,王 晖 2 (1.常州电视台,江苏常州213003;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调查性报道的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等,认为与西方调查性报道相比,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倾向性更突出,取材范围更广阔,传播机构相对独立,叙事方法更具表现力;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要想保持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增强整合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倾向性;独立性;故事性 中图分类号:G 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09)04-0054-04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是备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目前,在美国乃至西方的新闻界,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成为主流流派之一。尽管直到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中才增设了“调查性报道”这一奖项,但是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早已为众多记者使用,1972年的“水门事件”则把调查性报道的声誉推上了顶峰。 调查性报道因为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美国学者大卫?安得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强调:“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需要花费时间的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我国学者张威说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揭秘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西方国家的调查性报道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是报道内容多针对政府以及众多公共组 织的弊端;二是媒体在这种报道题材中彰显了其 独特的品格,要求报道的自主性。尽管调查性报道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我国尚属于探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既积累了一些可贵的报道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照西方调查性报道的两个特点,文章主要探讨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呈现出的状态及其本土特色。 一、倾向性更突出 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并不单纯地等同于西方新 闻界所定义的内容———“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并且“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新闻学者不承认这种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他们提出“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提倡“客观主义”。他们在极力反对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同时,又十分强调新闻价值说。然而,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够写成新闻报道,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写成新闻。因此新闻报道是必须加以选择的。既要选择,那么报道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一些主观因素,如政治理论水平、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知识修养等等,这些都能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

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一:电视新闻栏目策划方案】 《新闻111》电视栏目策划书 一,现实环境 1背景浅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 们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一般而言:观众看电视往往会带着娱乐心理 和求知心理。为了让观众在其它电视娱乐节目满足的同时,又有一 份求知收获,故推出了这套节目我们的宗旨是:解读老百姓身边的 事 2企划动机关注民生 二,栏目设定 1,栏目名称《新闻111》 — 2栏目类别民生新闻栏目 3栏目主旨贴进百姓、引起共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引起 老百姓共鸣。 4栏目目标沟通社会,传递信息 5栏目定位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贴心人 6栏目内容老百姓身边的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 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 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 7栏目特色“民生、民情、民意” 8栏目风格精致,赋予美感,应当做到镜头中节目多于人。

" 9主持人要求一男一女主持人搭档,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驾 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10节目长度每档30分钟 11播出时段日播每晚在电视剧黄金时间刚结束时播出, 12播出次数每晚 9:50~~10:20 (首播)次日中午1:00~~1:30 (重播) 工作人员构成主持人 2名记者(外景主持)若干人摄像 5名 编导若干人编辑 1名策划(创意人) 2名编剧 2名经理(对 外营销) 1名美工 1名设备和场所 1. 演播室 2. 合成制作机房3. 外景拍摄用的摄像机和拾音话筒2套 栏目的运营要求;拉近距离,报道形式灵活多样 民生新闻注重用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为此,摒 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 “平视”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报道新闻,拉近了与 观众的距离,达到了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宣传目的。同时,着力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善于运用手 中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来记录现场,通过生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被 采访对象朴实感人的百姓语言,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讲究技巧,精心编排栏目内容 ; 一档精彩的民生新闻栏目离不开一线记者的前期采访,而后期编辑 的整体编排工作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编排时,后期编辑 站在百姓的立场,根据栏目的定位,看看这期节目最让老百姓关心 的热点是什么,他们最想看的会是什么,最想了解的信息又是哪些。回

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雾霾天安全防护措施调查 2、采访目的 介绍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针对雾霾天气防护问题进行采访,了解大家在雾霾天气是否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自身防护,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c、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a、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b、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c、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d、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买卖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困扰和伤害呢? e、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4)把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的单位和个人 a、您为什么要把那些个人信息当商品出售呢?这对您有什么好处? b、您个人认为隐私和权益哪个更重要呢? c、您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里有没有允许私人信息买卖这种行为的存在呢?(5)相关法律专家 a、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隐私泄露行为呢?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b、隐私泄露和公民的知情权有什么界限和标准呢? c、目前法律条文是如何规范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 d、遇到隐私侵权事件,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e、如何尊重和保护隐私,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新闻采访人物提纲 范美忠,一个中学教师,却因为在博客中批露自己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而成为网上的焦点人物,人称“范跑跑”,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奇怪的教学疯子,特别想突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眼中,他比其他老师看的远,在校长眼里他工作努力勤奋,从不迟到早退,正是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弃学生而不顾?而他博客中的言谈引众人纷纷议论。 陈浩,成都市温江区玉石实验小学学生,5月12日下午地震来临他本可以达到安全地带,却发现一名同班女生还在旗台的高墙前。他想也没多想,转身向回跑,一把将女孩向外推去。就在这一瞬间,砖墙倒了下来,陈浩被埋在瓦砾中。他的事迹让所有人感动! 中国有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在千钧一发的生死线上,两个面对地震有各自不同的反应的人,我们拷问生命的本能,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在哪里?采访大纲: 范跑跑: 1、第一次见到你,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怎么称呼你, 非常直接的问题会对采访不利,让被采访者抵触,寻找采访的突破口,循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 ,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 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 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这是《新闻调查》栏目里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一种节目形式。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对于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某些特别的问题,作出具有权威性的新闻评论,发挥其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鲜明舆论导向作用。就节目本身来说,这些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