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目录

?基本概述

?病因

?症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预防保健

?治疗用药

别名: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身心律,室性自主心律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内科,内科

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眩晕晕厥胸痛心跳很乱心脏骤停房性逸搏心律加速室颤

返回顶部

基本概述

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arrhythm)。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也见于低温麻醉,以及其他严重心脏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所造成的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心电图表现也较为复杂,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也可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控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发生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

1.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房室交接区又未能发出交接区逸搏者。

2.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尤其是使用过量时,抑制了房室交接区逸搏的产生,而发生室性逸搏。

3.有时来自上面的冲动传入未能通过房室交接区,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而产生了室性逸搏,此见于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长R-R间期时。

4.不伴有心房激动(即心房静止)的室性逸搏心律常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濒死期,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可极不稳定,常有逐渐减慢的倾向,再进而发展为听诊心音消失,a心电图有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组成数个至十余个心搏(每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0.18s,此时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即心电-机械分离现象。有时逸搏心律可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返回顶部

症状体征

由于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为20~40次/min,心率缓慢,血流动力学常有改变。故可出现胸闷、头昏、无力等症状。由于它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尤其是发生于濒死的患者时,其心排血量是零。此外,由于室性逸搏心律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常有相应心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1.在心电图上可见到缓慢的宽大畸形的QRS波频率多为30~4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与起搏点的位置有关,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上,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较轻,心室率多在40次/min以上;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下,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重,心室率常在40次/min以下,多在30~40次/min。

2.室性逸搏周期多数是规则的,但少数不规则。

3.室性逸搏心律时,心房与心室呈各自独立激动,形成完全性房室分离。

返回顶部

检查化验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道。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

1.室性逸搏的心电图特点

(1)室性逸搏典型的心电图特点:

①在较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畸形的QRS波:时限≥0.12s。常呈类似束支传导阻滞图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图1)。

②QRS波前无窦性P波:偶尔室性逸搏冲动可逆传心房,产生逆行P-波,称为心房夺获。

③室性逸搏与窦性激动可形成室性融合波。

④室性期前收缩的结束周期短于主导节律,而室性逸搏结束周期长于主导节律。

(2)对室性逸搏典型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心室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很低,所以表现为在较长的心室间歇后才出现心室激动。其逸搏周期一般为1.5~2.4s。逸搏周期互相之间基本相同。

②室性逸搏均为延迟出现:其QRS波的形态与时间,取决于逸搏点起源的位置。如起搏点位于束支、分支近端,则图形类似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图形。如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处,则QRS波群形态类似正常QRS波群,与房室交接区逸搏类似。起搏点位置越低,则QRS波群畸形宽大得越明显,因为它是通过心室肌内传导所致。

如心室内有2个或2个以上的逸搏起搏点,则可出现2种或2种以上形态不同的QRS波,此为多源性室性逸搏。应与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相鉴别,前者是延迟出现,后者是提前出现。

③出现继发性ST-T改变: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下降、T波倒置;在QS波或S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抬高、T波直立。

④融合波:当窦性冲动与室性逸搏的起搏点同时到达心室,各自激动心室的一部分,即产生室性融合波。室性逸搏在很少的情况下可逆传至心房,即出现P-波。由于交接区逆传导的速度较前传慢,所以逆行P-波总是在QRS波之后。如有窦性P波,P-R′间期常<0.12s,说明窦性P波与室性逸搏的QRS无关,在房室交接区两者互相干扰形成了房室分离。

2.室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1)室性逸搏心律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①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图2)。

另类心电图讲义-5---交界性心律失常

(五)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心律失常系指起源于交界区的异位激动(心律)及其在传导过程中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及游走心律等等。 交界性早搏(junctional rhythm),亦称“交界性期前收缩”或“结性期前收缩”,在窦性激动来之前,由交界区提早发生一次激动,称为交界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QRS波群形态和时间与窦性者基本相同,或兼有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2)如有逆行P`波,可以出现在QRS之前,P`-R<秒,或出现在QRS波群之后,R-P`<秒,或与QRS波群重叠,无法分辨。(3)交界性早搏不常逆传心房,逆传到窦房结更少,所以交界性早搏一般代偿完全。 交界性早博可以是间位性的,也可以形成联律或短阵交界性心动过速。 图2-115 交界性早搏(逸搏)逆行性P波出现示意图: 当交界早激动源离心房较近或逆传速度较快,逆P就出现在QRS之前。 为何P-R小于秒 下面用一个通俗的例子说明! 一个人从头到尾跑100米,而另二个人从100米中段某处分别向两头终端跑,后二个人所用时间肯定明显短于从头到尾跑完全程的人。可能只用一半时间。而后二个人最先与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差别就更短。

后二个人最先与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差就相当是P-R间期了! 鉴于正常房室传导时间小于秒,这个时间差一般应该小于秒。如离心房很近的部位,如冠状窦附近,它的P`-R就会大于秒。 反过来当交界早激动源离心室较近或前传速度较快,逆P就出现在QRS之后。这样离100米某一端(心室端)近,或往心室端跑的人速度很快(前传速度快),这样逆P就会出现在QRS之后。 如交界早激动源离心房与心室距离一样或传导速度一样,就相当两个人均从100米中点向两头跑,两人的速度相差无几,就可能两者同时到达,这样一来,逆P就与QRS重叠了,看不差别出来。当然稍有差别,逆P还会落在QRS中难分辨。 注意这里讲的P波看不出来,这不是P波消失,而是有P波看不到!逆P 落在QRS中难分辨。 下面用具体例子说明这几种情况! 图2-116 逆行P在QRS之前的交界性早搏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一)异位心搏和异常传导的基本特点 房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不同的P‘波,P’-R 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交界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相反的P-波,位于QRS波前或后,前部的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室性异位搏动:搏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其后T波相反。 异常传导:主要指激动沿正常途径下传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中断, 心电图在相应的部位会出现传导时间的延长或后续传导波形的缺失。 异常通路传导:主要位于房室间,在QRS波起始部出现P-R间期变化。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60次/分 3.窦性停搏:符合窦性心律特点,较长时间内无窦性搏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的窦性节律或缓慢的窦性节律基础上有快速室上性节律的发作 (三)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提早的房性搏动 2.房颤: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不整 3.房扑: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整或不整 (四)交界性心律失常 1. 交界性早搏:提早的交界性搏动 2.阵发性室上速:连续出现的快速房性或交界性搏动 (五)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提早的室性搏动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的快速室性搏动 (六)心脏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室上性搏动脱漏(P波后无QRS) 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搏动完全脱漏+缓慢的逸搏心律(七)预激综合征: 1.短P-R+δ波+宽QRS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窦房结是心脏的最高起搏点,在所有的心肌自律细胞中其自律性最高。除窦房结以外,心脏尚有许多潜在的起搏点主要有三处即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各处均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在许多情况下,潜在起搏点被最高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较快冲动所抑制,不能控制心室。当窦性激动不能下传时,潜在的起搏点即被动的发放冲动,使心脏避免过久的停搏。 心动过缓时,在长间歇后延迟出现的被动性异位搏动称逸搏起搏点。在心房称房性逸搏在房室交界区称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在心室者则称室性逸搏。如果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即成为逸搏心律。通常较窦性频率为慢。比窦性心率稍快的逸搏心律,则称加速性逸搏心律或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逸搏较少见。 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 (junctional escape and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1.交界性逸搏的心电图 (1)典型的心电图特点: ①在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的QRS波,其形状、时限为室上性。 ②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见P’波,少数在QRS前后可见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在aVR、V1导联直立。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2s),或在QRS波之后(R-P’间期<0.20s),或埋在QRS波中(图1)。 ③如果出现数次交界性逸搏,则每次逸搏周期固定。 ④有时QRS波前后可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0s(图1)。 (2)对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交界区的自律性比窦房结低,因此交界性逸搏的逸搏前间期要比窦性周期长,一般为1.0~1.5s。在同一心电图上,逸搏的出现常与前一心搏相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即逸搏周期。如出现数个交界性逸搏,其逸搏周期恒定,相差应<0.08s。 ②由于交界性逸搏的激动是按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所以QRS波形态、时限与窦性的QRS波相同。但如果发生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可发生畸形。由于此是发生于延迟的心搏,故不能用传导阻滞尚处于相对不应期等来解释,但其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③逆行P’波: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一方面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一方面大多通过中结间束或后结间束向心房逆行传导,心房除极向量指向左上方,所以在额面上P环为-60°~-90°。投影于Ⅱ、Ⅲ、aVF导联轴的负侧,P波倒置,为逆行P’波。投影于aVR导联轴的正侧P波直立,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或等电位处,Ⅰ导联的P波直立低平或双向。 ④逆行P’波与QRS波的关系: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到逆行P’波,只是在少部分病例可于QRS波前后见到逆行P’波。这是因为交界性逸搏的起搏点激动,前向性传导与逆向性传导的速度不同有关也

室性并行心律

概述: 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parasystole)占并行心律的60%室性并行心 律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parasystoletachycardia)较其他并行心律性 心动过速多见。流行病学:室性并行心律是并行心律中最多见的一种,占并行心律的60%。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较其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多见。 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约占86%,以50~70岁发生率最高,约65%的患者年龄 在60岁以上。以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最常见,其中50%以 上患者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并行心律占1.7%,多见于发病24h 内,可间断地出现达数小时药物容易控制,系良性心律失常。并行心律也可见于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室性并行心律比室上性并行心律伴发心脏病的发生率高。房性并行心律健康人发生较多。2.少见的病因如尿毒症低钾血症、淀粉样变、白血病、 硬皮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炎等洋地黄中毒不会引起室性并行心 律3.压迫颈动脉的过程中可减慢、终止室性并行心律,但也可引起室性 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此系对迷走神经刺激的急性反应所致。4.有若干病例持续发生室性并行心律,但无病因可循健康搜索。5.约有15%健康搜索的并行心律见于健康人有人于运动后或吸烟后出现并行心律。有报告无 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人出现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多见,占 74.5%(35/47)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失眠等为常见的诱因提示并行心律性室 性心动过速的产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体液因素有关。6.在心脏置入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中,不少起搏性心律失常属于并行心律的范畴。 7.小儿并行心律多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大多鶒是良性心律失常,也不易 发生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也有报告年龄在2天~14岁的患儿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占65%,急性肾炎及其他疾病占12%,不明原因者占23%。 多以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为诱因。 发病机制: 并行心律的电生理基础是在心脏某个小范围区域内,因各种病因而使细胞缺血、缺氧变性等,使膜通透性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膜电位降低,其中 有些细胞产生3相阻滞;有些细胞使自律性增高而发放激动形成异位起搏点并可产生四相阻滞起搏点周围的传导组织具有3相和4相阻滞联合作用造成的不应期当它们之间的正常传导间歇相当狭窄即形成完整的传入性 保护作用健康搜索。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搏点有规律地发放激动,它与其前 主导心律的激动无关,并具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及传出阻滞两项特点: 1.保护性传入阻滞并行心律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保护性阻滞区,外界刺 激被阻滞不能传入,即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2.传出阻滞系一种单向阻滞。并行心律鶒的异位搏动点,虽然是有规律地发放,但不是每次搏动都能传出引起心脏除极,此即为传出阻滞。实验室检查:可有原发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改变。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特点:1.并行心律及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健康搜索一些基本心电图表现即并行心律的三条诊 断标准:(1)联律间期不固定:如果异位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不固定,长 短不一,相差大于0.08s时(也有人提出大于0.11s),都应疑及并行心律。 (2)各期前收缩间期等于并行心律的异位搏动周期长度的倍数:即最短的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目录 ?基本概述 ?病因 ?症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预防保健 ?治疗用药 别名: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身心律,室性自主心律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科,科 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眩晕晕厥胸痛心跳很乱心脏骤停房性逸搏心律加速室颤 返回顶部 基本概述 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arrhythm)。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也见于低温麻醉,以及其他严重心脏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所造成的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心电图表现也较为复杂,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也可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控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发生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 1.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房室交接区又未能发出交接区逸搏者。 2.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尤其是使用过量时,抑制了房室交接区逸搏的产生,而发生室性逸搏。 3.有时来自上面的冲动传入未能通过房室交接区,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而产生了室性逸搏,此见于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长R-R间期时。 4.不伴有心房激动(即心房静止)的室性逸搏心律常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濒死期,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可极不稳定,常有逐渐减慢的倾向,再进而发展为听诊心音消失,a心电图有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组成数个至十余个心搏(每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0.18s,此时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即心电-机械分离现象。有时逸搏心律可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返回顶部 症状体征 由于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为20~40次/min,心率缓慢,血流动力学常有改变。故可出现胸闷、头昏、无力等症状。由于它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尤其是发生于濒死的患者时,其心排血量是零。此外,由于室性逸搏心律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常有相应心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1.在心电图上可见到缓慢的宽大畸形的QRS波频率多为30~4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与起搏点的位置有关,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上,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较轻,心室率多在40次/min以上;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下,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重,心室率常在40次/min以下,多在30~40次/min。 2.室性逸搏周期多数是规则的,但少数不规则。

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

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 疾病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在平日里人们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疾病的困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们都知道怎么样保健,那么对于上了年纪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受到很多疾病的困扰,比如说交界性逸搏心律,但是人们对这个还是不太了解的,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呢?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3次以上的逸博节律。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仅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 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

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病因】 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症状】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 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检查】 交界区性逸搏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在较一个基本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qrs波群。

波的形态与由心房下传者相同,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可宽大畸形。 波群前后的p波可有如下各种表现: ①窦性p波出现于qrs波群之前、中、后,形成干扰现象,在q rs波群前的p-r间期<0.12秒;在qrs波群之中则使qrs 波群变形;在qrs波群之后则表现为在st-t上有直立型p波。 ②qrs波群前后可见逆行p`波 ,p`波在qrs波群前p`-r间期<0.12秒,在后p-p`间期<0.20秒。 ③qrs波群前后无p`波可见,此时qrs波群形态应正常,方能作出房室交界性逸搏的诊断。 ④可以出现房性融合波。 房室交界性逸搏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如下: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逸搏称为房室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0~60次/分。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于2006年9月正式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和European Heart Jo urnal杂志发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ACC (https://www.doczj.com/doc/8f12728122.html,)、AH A (https://www.doczj.com/doc/8f12728122.html,)、ESC (https://www.doczj.com/doc/8f12728122.html,)网站发布全文。这是第三个美国和欧洲联合发表的指南,其他两个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和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该指南是美国和欧洲主要心脏病组织ACC、AHA、ESC合并和更新过去有重叠、差异的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SCD的19个临床指南和4个专家共识,依据目前医学上能提供的最佳的医疗手段,共同制定的一个新的意见一致的指南,指南包括的诊断过程、治疗和管理或特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预防SCD的策略推荐均来自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指南不推荐医疗实践者,像对待教科书一样,对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风险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必须逐条按推荐执行。在具体执行指南推荐的治疗原则时,可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的情况有所改变。 指南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常常会导致SCD。指南内容包括有或可能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检查,包括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等。逐步介绍了药物治疗、ICD和CRT+ICD装置、导管消融(破坏受累区域)、外科手术和冠脉血管成型术的治疗选择;指南也指出,个体除了临床表现外,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症状负荷决定治疗和预后;指南除了详细的对特殊心律失常急性治疗策略推荐外,也论述了特殊病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以及遗传等情况下的策略推荐,还对心脏结构正常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孕妇、老人和儿童的治疗推荐。即指南从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治疗手段几个方面交叉性的全面论述,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指南的一个关键的更新是对植入装置ICD、CRT+ICD的选择按射血分数划分,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范围是50-70%。 指南首先根据欧洲ESC和美国ACC/AHA发布的指南如ACC/AHA/NASPE 2002的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ACC/AHA 2004 ST抬高心肌梗死指南、ESC 2001,2003预

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图谱

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图谱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在阵发性房心性动过速期间,起搏脉冲发自于心房内,而不是窦房结,心率加速到120-250次/分的范围内。异位P波—般在每次QRS 波之前出现,但可能与T波融合而测不出。P-R间期通常缩短,但很难测出。QRS波时间通常正常,但合并差异性传导可延长。当P波与T波相融合时,很难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相区别,这时则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2房性早搏: 心率变化大,但通常在60-100次/分之间。早搏期间节律不规则。早搏的P波可不同于正常波,有时与T波融合而消失。早搏时心电脉冲来自于心房内而不是窦房结。P-R间期可不同于正常波,但都在0.12-0.20的正常范围内。当早搏的P波与前一T波融合时,则其P-R 间期测不出。QRS综合波时限通常正常,在0.06-0.10秒之间。 3心房扑动: 房率在250-350次/分的范围内,室率要看房室结的传导状况而定(如本病例中为3∶1传导,每3个F波下传—个QRS波),节律通常规则,但合并不同的阻滞时则不规则。P-R间期通常正常,但很难测出来,QRS综合波正常。

4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代替。心房频率—般为350—600次/分。P—R间期测不出。心室律极不规则,QRS综合波呈室上型,伴迷走性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增宽变畸形。 5室性早搏: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心室内单个的异位起搏点。由于每次早搏的起搏都来自于同一起搏点,因而波形都一样。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 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6多源性室早: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位心室起搏点。由于异位起搏点的不同,呈现的波形也不一样,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7室早二联律: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心室内的—个异位起搏点。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室早二联律每二次搏动中有—次室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 概述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 次/min,第1 心音强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较长时间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常提示有心肌损害。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意义。发生于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者,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 病因 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搏。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梗死,在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某些药物作用等。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4)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三度以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儿童。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不常见,大多为暂时性的。主要继发于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其本身是房室交界区组织正常潜在的自律性功能的表现,具保护作用。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或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利血平等或者阿托品作用早期也可引起此种心律。但常见于有心脏病者,例如风湿性心肌炎或其他炎症损害窦房结或冠状动脉长期供血不足引起窦房结退行性变。也可见于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伴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亦可能发生这类心律失常。较持久的交界性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如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等。 交界性逸搏发生情况:①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交感神经抑制后(如压迫眼球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②前传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经ADD治疗后(如普罗帕酮)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③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其逆行P′波在QRS波之后)。④二度Ⅰ型(3: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有正常P波,但PR间期<0.10s)。 3 发病机制 3.1 交界区性逸搏的发病机制 当高位节律点如窦房结或心房发生病变或明显抑制不能发出正常节律时,或由于传导障碍致高位节律点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时,或其他原因,如期前收缩后出现长间歇后时,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后备起搏点的自律性周期的时限时,此后备起搏点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即发出冲动,若由此引起一次异位心搏,即称为交界区逸搏。 3.2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的发病机制

动态心电图结论

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结论 一,心律健康人:24HR几乎是窦性心律,偶见一过性窦房结内游走心律,窦房游走节律,房性心律或交界性心律等被动性心律失常。 二,心率 1.总心率(单位:万次/24HR,即“24HR总心搏数”) 2.最高心率:(单位:次/MIN,包括最高窦性心率发生的时间段) 指24HR最高窦性心率,取决于运动量大小。 3.最低心率:(单位:次/MIN,包括最低窦性心率发生的时间段) 指24HR最低窦性心率,主要出现在夜间1 ~ 5H睡眠状态或午休时。4.平均心率:指24HR平均心率。 计算公式:平均心率(次/MIN)=总心搏数(次)/ 时间(MIN) 三.心律失常正常人偶见以下心律失常。 1.偶发早搏(单位:次数/24HR) 1)偶发房早(不包括P-ON-T现象)偶发房早指每分钟在6次以下者。 2)偶发室早(不包括R-ON-T现象,特宽型和特矮型室早) 3)偶发交界性早搏 2.偶发逸搏与逸搏心律(单位:次数/24HR) 1)偶发房性逸搏 2)偶发交界性逸搏 3)偶发室性逸搏 3.短阵心动过速(单位:阵/24HR,包括发生的时间段及持续时间:秒)1)短阵偶发房性心动过速, 2)交界性心动过速 3)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4.传导阻滞 1)一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一过性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3)二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 5.窦性停搏卧床休息/睡眠状态中的窦性停搏≤2.5 S,且偶发。 四,Q-Tc值((单位:秒。即:校正Q-T间期) Q-Tc正常值:男性(0.40±0.04)S;女性(0.42±0.04)S。 五,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 六.Q-T离散度(单位:mS,分析测量3个以上心动周期)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概述】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 V junctional beats)又称为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域的期前激动。房室交界区域包括房室结、心房下部和希氏束。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无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临床表现】 患者可无症状,或觉心悸、漏跳感等。当期前收缩发作频繁时可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诊断要点】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依据心电图而诊断。心电图特征:交界区提前出现的激动向上逆传心房产生逆行P波,向下激动心室产生提前的QRS波;逆传P波出现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2秒)、之后(PR间期<0.20秒)或埋藏在QRS波之中;QRS波多形态正常,一般多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若存在室内差异传导,则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不易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治疗方案与原则】 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期前收缩频发,患者有相关症状,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I C类抗心律失常药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 滞剂。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概述】 房室交界区逸搏或逸搏心律(A 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 and A V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既可以是对迷走神经刺激的反应,也可以见于病理情况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和逸搏心律可替代高位节律点激动心室。在正常情况下,房室交界区并不表现出自律性,为潜在心脏起搏点。当窦房结的频率低于房室交界区,或者窦房结的冲动未能传导至房室交界区,后者可以发放冲动而引起逸搏,连续出现的逸搏形成逸搏心律。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胸闷、头昏、乏力,与心动过缓有关。若心房收缩正逢三尖瓣处于关闭状态,查体时可见颈静脉搏动时的大a波。 【诊断要点】 心电图特征:在长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间歇之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P波缺如,或可见逆行性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有时也可以见到未下传到心室的窦性P波,即QRS波前有窦性P波,PR间期<0.12秒;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多为40~60次/分,QRS波形态多正常;有时也可见独立和缓慢的窦性P波,此时心房率慢于心室率,称为房室分离。 【治疗方案与原则】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有些情况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但有些情况时需应用增加逸搏频率和改善房室传导的药物,或给予心脏起搏 治疗。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室早常见于AMI患者。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患者不能耐受的室早,可以考虑射频消融。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AIVR) AIVR也称缓慢型室速,心率通常在60~120次/分,约20%的AMI患者合并此类心律失常。AIVR在前壁或下壁心梗的发生率大致相等,在冠状动脉再灌注时较为常见,可以由一次室早引发,也可因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逸搏增多引起,其机制可能是临近梗死区内或梗死区内的蒲氏纤维自律性增强而引起。AIVR一般不需治疗,少数情况下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绞痛复发时,可采用加速窦性心律的办法,如阿托品、心房起搏等,随着窦性心律频率加快、室性逸搏减少,AIVR可突然终止,除非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参与,一般不应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 3.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1-01-18 20:19:36) 原文地址: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作者:千里之外 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实习生、轮转生教案 一、P波 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其时限<0.11s。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 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 (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这几种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 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如V1等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且大于II、III、aVF导联的电压时常称为先心性P波(先心性P波时II、III、aVF导联的P波电压可正常)。肺型P波常见于右房肥大、右房负荷过重及房内传导阻滞。先心性P波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 P波增高(肺型P波)的临床意义: (1)右房肥大或扩大: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三尖瓣狭窄等。

读懂心电图必知:心电图正常值

读懂心电图必知:心电图正常值 上图为一正常窦性心率的心电图,它具有以下特点: (1)频率在成人为60~100次/min,基本整齐; (2)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Ⅲ、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3)P-R间期0.12~0.20s。 (4)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 读懂心电图纸 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粗细两种竖线和横线。竖线的间隔代表时间,横线的间隔代表电压。细线的间距为1毫米,粗线的间距为5毫米。纵横线交错组成许多大小方格。 通常记录纸的走纸速度为每秒钟25毫米,故每小格(横向)代表0.04秒,每一大格(粗线内5小格)代表0.20秒。一般采用的定标电压是1毫伏=10毫米(10小格),每一纵小格代表0.1毫伏;每一纵向大格代表0.5毫伏。特殊情况,可加快走纸速度至50~100毫米·秒,此时每小格代表0.02~0.01秒。可调整定准电压,使之增高或减低。如心电图波幅过大,则用0.5毫伏减半电压,计算时乘以2.反之,若波幅过小,则用2毫伏电压,计算时除以2。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 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1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

被动性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概述 在窦房结自律性减低或冲动传导障碍时,窦房结以下部位的节奏点发出的冲动使心脏搏动,称为被动性异位心律,亦称逸搏,三次以上连续的逸搏则称逸搏心律。这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现象、发生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之后,其临床意义取决于引起逸搏的原心律失常. 其心电图特点 1.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延迟出现的1~2次QRS波,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的QRS波群基本相同。如逸搏逆行上传激动心房则在QRS波前(P-R<0.12s)或后(R-P<0.20s)可见逆行P波(PⅡ、avF倒、PavR直立),亦可埋于QRS波中而看不见P波。速续出现三次以上的交界性逸搏则形成逸搏心律,心率多在40~60次/分。14-8-9。 2.室性逸搏及室性自搏性心律:若房室交界区不能发生激动或激动不能下传使心室激动时,心室的节奏点可发出1~2次激动,称为室性逸搏,心电图特点为延迟出现的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间大于0.12s、三次以上的室性逸搏形成室性自搏性心律,心率慢而规则,多在20~40次/min。多见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这一例期前收缩后引起的交界性逸搏,图中凡注有V字形的QRS 波群都是室性期的收缩。注有E字形的便是交界性逸搏,其特征是QRS波群延迟发生,形态与窦性者相同,QRS波群前后的P波是被干扰的窦性P。 临时起搏的适应征 1.二度,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症状者 2.安放永久起搏器之前或期间 3.急性心肌梗塞出现急性双束支或三束支阻滞,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4.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过缓性心律失常而有症状者 5.病窦综合征出现的严重心动过缓及快-慢综合征 以下情况为相对适应征 6.洋地黄引起的过缓性心律失常而有症状者 7.药物治疗无效的过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用电转复无效时 8.心室停搏 9.颈动脉窦性晕厥 10.心外科大手术后临时起搏 永久起搏指征 一.房室传导阻滞 1.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下列症状之一者: ①.阿-斯二氏综合征 ②.顽固性心力衰竭 ③.频繁发作性心绞痛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P波 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 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P波时限 ≥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 (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这集中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如V1等胸导联P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 概述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 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 次/min,第1 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较长时间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 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意义。

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 病因 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搏。 尤其是下壁梗死,在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某些药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 (4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 过速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 过速 房室交界区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而引起的一种频率不甚快的心动过速。 又称加速性房室交界区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junctional arrhythm),亦有人称之为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心律(accelerated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心电图特点:①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上性QRS波; ②频率70~130次/min,节律规整;③QRS波前或后可有或无逆行性P′波,P′-R间期<0.12秒或R-P′间期<0.12秒;④发作起始有预热现象(warming up phenomenon);⑤常伴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而室内差异性传导则少见;⑥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使其逐渐减慢或中止,停止刺激后又可出现。 少数可由早搏所触发,中止也突然,又称之为单纯性交界性心动过速(simple idio-junctional tachycardia)。 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需与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相区别。 临床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及洋地黄中毒。

以治疗病因为主,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多随原发病的好转或去除而消失,如出现房室分离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者,用阿托品等增快窦性心律,可使其心室分离消失;房室传导异常且需治疗者,可应用心房起搏转律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