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辩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辩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它的要点是在"不疑"二字上。不疑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充分信任;第二是充分授权。而今在企业管理中:“疑人也用,用人也疑。”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征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之所以用人要疑,那是因为识人用人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情以及对利益的关注点,往往是随着时间、地点、情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具有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其实企业的用人,也是一种“风险投资”。选聘人总不太可能一潭水望到底,况且人也在发展变化着,只能说基本符合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色,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虽有“他究竟能否干好”的疑虑,也还要用着看看,这便是“疑人也用”。疑人也用,是广开招纳人才大门之举,只要是有用人才,皆可以用。三国演义中甘宁曾在黄祖处任职,黄祖以“宁可劫江贼”而不重用,后甘宁投奔东吴,破黄祖而立大功。

而“用人不疑”,说的是企业管理中必需的监督机制。企业管理中,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没有监督机制的管理,名为“放手”,实为“放羊”。想当初英国的巴林银行对驻新加坡的里森“用人不疑”,结果三年中他一直做假帐隐瞒亏损,最后造成8亿多英磅的损失,迫使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巴林银行破产。“用人也疑”的监督制约机制,体现着企业的运行机制的完善。对任何人来说,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就等于没有有效的管理,“用人不疑”也就建立在盲目无序的基础之上,最后难免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灭顶之灾。

“用人不疑”也往往会被解释为放手不管,任其去干,而“用人也疑”则是放中有管,在放和管中寻求最佳的适应度,使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之两个轮子和谐运转,并行不悖。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所以,用人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不能过于拘泥,所谓无法为大法是也!



各位评委,师兄师姐,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这一门社会科学亦顺应潮流不断发展。对于用人,人们观点一向众说纷纭。古人告诉我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在现今社会,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此,我方认为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中的疑是怀疑,是一种不确定的,仅凭事情的某些方面而做出的主观猜测;而其中的“也”字,是一种转折让步,也就是说,我们在用人管理方面,并不否定其他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强调还应“疑”。

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方观点进行论述:

一,怀疑是一种监督的手段.我们所说的“用人也疑”,疑的是被任用人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与达成程度。在用人之时,任用者便已经赋予被任用人一定的权利。政治学告诉我们,权力缺乏监督便会导致滥用。因而,在被任用人达成团体目标的过程中,怀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同时也给了被任用者一种心理上的警示,使其规行矩步,完满地完成团体目标。倘若仅靠不疑,便会实现团体目标,就不会出现高官贪污落马后的那句“如果监督制约有力,我也许就不会犯这么严重的错误。此外,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亦如此。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很可能能做到满腔赤诚,恪尽职守。但在社会上打滚一段时间之后呢?牛顿晚年连自己的世界观都能转变,由科学家变成了上帝的虔诚信仰者;曾经发誓要当清官的严冬也最后在灯红酒绿忘记自己的初衷,成为了金钱的俘虏……。殷鉴不远,而用人也疑就能及时察觉被任用者的腐化,最大限度地减低因此对团体所造成的损失。

二,我方认为疑人也用。首先疑,便是尚未确定。任何人的才能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倘若就因为一些尚不确定的方面便断绝了任何展示才能的机会,那无疑是一种主观的,武断的做法。这会对管理者造成人才的流失。古人如周公一饭三吐哺,刘备三顾茅庐,便是明白人才的重要性。而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愈显珍贵,仅因杯弓蛇影便造成人才的流失,若对方辩手身为管理者,会甘心吗?另外,如此武断的做法还会削弱管理者的权威,让下属认为自己的命运如风中之烛,空穴来风亦可使之明灭不定,甚至是熄灭。这样一来,团队积极性的挫伤与凝聚力的削减便在所难免了。

三,用人也疑,疑人也用,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进步。我方已明确,既是疑,便一定是未确定的。在缺乏充足的证据,严谨的推论,仅靠个人狭隘的主观判断便决定团体事务,疑便不用,是一种主观的,简陋的管理理念。十常侍的蛮横跋扈,赵高的指鹿为马,便是在古代管理者仅靠个人喜恶下形成的。而反观用人也疑,疑人也用。用前虽疑,但提供了平台,由其实际表现决定去留;用了以后,赋予权力,又加以监督防止其滥用缺失,规范行为。从选到用,整个过程科学而评判标准明确,事事有理有据,既不根据主观猜测想象去

管理事务,也不幻想地寄希望于复杂的人性与暂时相对美好的环境条件。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到用人也疑,疑人也用,管理理念更加完善科学,也更有利于团体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古语人们讲了上千年,听起来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细细查究,便不难发现其中有误导的成分。实际上是一种很封建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脱节的用人观。

“剜到篮子就是菜”,肯定不是我们的用人标准。只要你翻翻历代的古籍,观观各朝的君皇,或看看一些企业成功的创始人,都会发现上下之间互相猜忌是主线,肝胆相照是特例。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原始的混乱无序的“放羊式”管理的失败和惨痛之后,开始寻求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用人观念,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变为“用人要疑,疑人也用”便在情理之中。

“不疑”的结果只能使事业受损

企业面对市场,市场充满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广纳贤才的同时,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用人”中的用者与被用者是不同类型的两个主体,内外有别,上下有序,怎能保证其互不设防?利用与被利用又是一种利益关系,有利则合,无利则分,时过境迁,能不生疑?在许多情况下,不疑是暂时的,而疑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各种利益冲突中,疑是合理的,不疑才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由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看看历史,当年的苏联人民对斯大林深信不疑,称他为“敬爱的父亲”,将其与“伟大的母亲”——共产党相提并论,但斯大林却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深信不疑到“头可断,血可流,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不可丢”和“跟着毛主席,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程度,但多数人没有去想一想:毛主席虽然是伟人但却不是完人!想当初英国的巴林银行对驻新加坡的里森“用人不疑”,结果他三年来一直做假帐隐瞒亏损,最后造成8.27亿英镑的损失,迫使有200年历史的老牌巴林银行破产;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也是向经营者放权,而且什么也不管,放手让经营者去干,结果,公司财务混乱不堪,巨额损失达数亿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究其根源,“用人不疑”忽略了“人性无常”这一道理。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此时清醒,彼时则可能糊涂;此时为君子,彼时则可能为小人。用人焉能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主要在于专制和偏狭:只要我

怀疑你,就可以不用你,丝毫没有一点民主的气息;而“疑人不用”则是以己之腹,度别人之胸,丝毫没有一点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大局意识。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很封闭,与新时代相脱节的用人观。一些企业经营者大肆使用令自己放心的人,有的更是使用自己的家族亲信,而对他们的工作不予过问,自以为这是对其“不疑”,而等到事情办糟后才懊悔不已。另有些管理者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便错误地施行“不用”的原则,这是用人不成熟的表现。可见,用人不疑,放任自流,看则厚道宽容,实则是害人。而用人要“疑”,看似雾情薄义,其实“道是无情却有情”,正是对人的厚爱,对他们政治生命的负责。因为,大凡人都不免会有惰性有贪欲,会面临种种诱惑,而真正能入暗室而不欺,见财不贪,坐怀不乱的“慎独”君子,毕竟还是少数。那么对于多数人来说,还需要透过外界的监督,“疑”而用之,才能使他们遵纪守法,洁身自爱。

“用人要疑”是防微杜渐之举

先看两个政界的例子: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他在当一般干部时,尚能规规矩矩,洁身自爱,而当上副省长后,他形容自己是“小猫钻进牛栏里”,手握大权,又没人监督,于是变得胆大妄为起来,先后收受贿赂礼金礼品价值七百多万元,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海南省东方市原市长戚火贵,因贪污受贿被处死刑,悔恨交加,说自己是倒在市长这个帽子下的。当市长前,一直小心谨慎,当了市长后,没人监督,没人批评,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试想,如果当初对他们用而“疑”之,一上任就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紧紧盯住他,稍有越轨之举,就及时敲打警告,他们又何至于走上不归路?

具体到一个企业的管理之中,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没有监督制约机制的管理,名为“放手”,实为“放羊”。

“用人要疑”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不仅仅是对被监督人的,它体现着企业的一种完善的运行机制。对任何人来说,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就等于没有有效的管理。一个企业对所用的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检查、监督,这一切都是疑。当然,这里的“疑”,不是疑神疑鬼的“疑”,不是无中生有的“疑”,也不是捕风捉影、吹毛求疵的“疑”,更不是无目的的乱猜测、瞎怀疑,而是有目的地去了解、观察、检验、监督和考评。用人要疑,就是在使用人才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人才负责的态度,在大脑中多打几个问号,要细致耐心地、程序化

地去了解他的过去,这也并不是研究他个人如何,而是考证他做过的工作、他的历史,因为历史是最能够证明现实的;疑人也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着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浪费人才。这个“疑”,是对权利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缺一不可;是对权力作出明确严格的界定制约,以制度来用人管人;是对人员及时的提醒,善意的批评,未雨绸缨,防患于未然,纠小错防大错。同时,我们这里讲的“疑”也是被动的“疑”。因为环境老在变,人也在总是变。

所以,“用人要疑”,应该是放手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既要让员工有职有责,又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这些监督检查,既有预期的防范,更有对工作进一步的完善。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及时掌握工作进程,及时发现计划与现实不够匹配的地方,有利于沟通和解决。做到了“用人要疑”,被用的人,总感到有千百双眼睛在盯着自己,那么,众目睽睽之下,品行高洁者自会持之以恒,品行不端者也不敢胡作非为,即使有营私舞弊之举,也很容易察觉纠正,不致酿成大错。

“疑人也用”是广纳贤才之策

确切地说,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就是一种“风险投资”。没有哪个企业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哪个企业的股东们会绝对相信哪一个人。如果企业一切都相信你,那无疑是一场赌博,那就是在下赌注,你的职位越高,越重用你,企业下的赌注就越大。

“疑人也用”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楚汉之争时.刘邦对韩信的忠贞是有一定疑心的,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重用韩信,打了一系列胜仗;唐朝的魏徵原是唐太宗政敌一边的人,但太宗却大胆启用。人所公认“贞观之治”不能没有李世民,也不能没有魏徵;美国的基辛格起初也是尼克松的对立面,但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捐弃前嫌任用基辛格为高级助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成就;毛泽东同志深受王明路线的迫害,但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仍动员大家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解放后还安排他负责立法工作。

具体到企业与人才的关系中,企业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企业倒闭了,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而人才的损失最小,又可以到别的企业去打工。特别是选聘的人,你不可能一潭清水望到底,况且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能说基本符合求职、工作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色,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就蕴含着一种风险,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既然如此,虽有“他究竟能否干好”的疑惑,也还要用着看。同时

,疑人,是主观的东西。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用人要疑”和“疑人也用”的焦点是疑和用。疑和用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用是目的,疑是手段。这后一个疑是我们主动发出的一个动作。如果只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而且可能导致企业“才源”枯竭,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

“疑”与“不疑”始终处于互动之中

就“疑”的哲学意义而言,“疑”是普遍的、绝对的、无穷无尽的;“不疑”是个别的、相对的、有限的和暂时的;“疑”是认识进步的动力,“不疑”是认识的目的,有“疑”才会有“不疑”。“用人要疑,疑人也用”既包含了使用办法,又包含了考核办法,还包含了制约办法,其掌握的关键在于法。随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权力的制约,要用体制和制度管人。毋庸讳言,这样的体制与制度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对被用者的“怀疑”,保留有充分的质疑空间。但是它对每一个被用者来说,又都是公平合理的。但我们应有这样一个观念:所用之人不可能是全能之人,随着环境的变化,工作的情况和难度都要发生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用人不可能不疑,用人当疑应是合情合理的,起疑是为了不疑,用人与疑人应当科学并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们要大力提倡不相信其人,只相信其事的做法,不但要观其言,还要看其行,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即使是“疑”,也要“用”,而“用”的同时又要保持“疑”。“疑”并不等于不相信人,客观的、相对的“疑”恰恰是最现实的信任,这也是对人才的爱护。企业的信任是一点一点给的,这要看一个人的表现,表现了多少,企业就给多少。不要奢望企业一下子就相信一个人,这样反而是企业危机的开始。如果一个人想被企业重用,就要有被了解、被观察以及被考核的准备。企业要不断地考验一个人,因为我们相信,工作能力和忠诚度是考验出来的,不是听一个人嘴上说的。

“是龙就给你条江,是虎就给你座山。”所以,在用人方面,必须做到大胆与审慎并重。只要其大节不亏,就不能因玉中有瑕而“打入冷宫”。要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错,并让那些有晋升资格的人尝试临时性提升,给尝试提升的人一段预备期,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真实情况下怎样工作。确有创新精神和突出业绩的人才,也要破格提拔使用。

用人要疑,疑人也用,是用人理念上的创新。只有做到了“用人要疑,疑人也用”,才能实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升华。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