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摘要】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知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把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对优化中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就科学素质教学实践和建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28-02

1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杜威、维果茨基的经验基础论以及皮亚杰的主客体互动论,强调知识与经验的双向建构。其主要观点是:

1.1传统教学有三大弊病:不完整性(传授的内容过于空泛与脆弱)、惰性(知识无法在需要时运用)与不灵活性(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

1.2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且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被重新建构。

1.3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1.4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初中科学经典教案

声现象31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思考原因); (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知识点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思考问题:教师至少多大才能听见回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知识点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知识点五;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图表回忆做实验的情景,将图表填写完整。 2.能够流畅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情景。 3.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4.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重点】 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教学难点】 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准备】 准备一只烧杯、一杯清水、一只生鸡蛋、一盘盐、一把汤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世界上什么最神奇?科学的力量最神奇。科学,能让太阳为人类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科学,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地对话……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科学能够创造未来。

今天,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设计意图:虽然是小实验,但开头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因为此次实验学生热爱了科学。) 二、培育思维 1.实验开始前,你想说什么? 2.做这个小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谁能说一说,请用上数量词。 (设计意图:练习了数量词的用法,让学生养成规范用词的好习惯。) 3.首先先看老师做,然后再分组做。你做的时候注意观察、思考。因为做完实验后还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实验的?做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做、看、想) (设计意图:先明确要求,就是明确了目的,再进行实验,有的放矢。) 实验1:老师把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学生接着做此项实验。 学生先在小组内练说,练说约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选择运用所给的词语和句子再次进行练说,最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老师仍然在表格内评分。 提供的词语: 描写观众的词语: 目不转睛欢呼雀跃议论纷纷争先恐后一眨不眨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最新初中物理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3、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4、能在实际中能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6、了解光的反射也有不利之处,知道光污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这些问题。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程理念 1、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四、课时课型 二课时新授课 五、教法 实验、交流与讨论 六、教具 激光电筒、半杯淡茶叶水上方充有淡香烟雾、一面毛边的玻璃砖、平面镜、玻璃、蜡烛、白纸板、量角器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室外的太阳光搬到室内吗?你见过图4—14的情景吗?(这些实际上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了? (三)、进行新课:

光的反射规律 1、定义: 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物理名称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 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 角。 3、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让激光电筒射出的光沿毛玻璃入射到镜面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 线。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1)画出下图的入射 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 大?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黄洋小学 胡江何正兴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与频率。振幅就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就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就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 第一次 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 谭亦骁妈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们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不再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起感受小实验的乐趣,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们感受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学生们能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能大胆说出来。 3、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感受其中的奥秘。 4、培养学生们热爱科学,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实验原理的理解 2、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一个空矿泉水瓶装满水、一枚图钉 2、一根筷子、一个生鸡蛋、少量食盐、一个玻璃杯 3、一盒彩虹糖、一个白色的盘子、一杯水 教学过程: 试验名称: 1、看似正常的饮料瓶竟然令藏玄机,让你感受大气压强的奥秘。 2、鸡蛋的沉浮 3、盘子里的彩虹摩天轮 科学小实验一 看似正常的饮料瓶竟然令藏玄机,让你感受大气压强的奥秘 实验材料:图钉、塑料瓶、水 实验步骤: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1、给塑料瓶倒满水,拧紧瓶盖 2、用图钉在塑料瓶下面横穿一排小孔,小孔之间还要隔开几个厘米的距离 3、拧开瓶盖,水从小孔里漏了出来,再拧紧瓶盖,水没有流出来。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试验原理: 大气具有重量,并且向我们施加压力,这是一个习以为常或不足为奇的现象。然而,由于它无形无色无味,人们常常感觉不到,会忽略它的存在。其实气压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的小实验,就是让大气压当主角的作品。

实验中,当拧紧瓶盖时,瓶口没有和外界连通,因此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瓶外的空气会通过小孔把水往瓶里压,所以水就漏不出来。而打开瓶盖后,瓶口和外界空气连通,瓶内外气压相等,空气一面从底部小孔把水往里压,一面又从瓶口把水向外压,所以水就能靠自身重力漏出来。科学实验二 鸡蛋的沉浮 材料准备:一根筷子、食盐、生鸡蛋、透明杯子、水开始实验: 1、取出玻璃杯,倒入四分之三的水,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很快沉入杯底。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持续往水里倒入食盐,并用筷子快速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在水里。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教案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二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贾小波 【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 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实验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分析和论证】 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 实验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m/k O G/N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

初一科学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 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 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 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 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 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 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 能斜视;

初中科学《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科学的发展性 5、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过程、学科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科学》的入门课,教材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方面着手,把刚迈进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启发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通过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等使学生撩开科学神秘的面纱,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重点:让学生认识科学,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知道科学研究的方法。 2、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用例子说明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意义。 3、教具:多媒体课件(光盘) 4、课前准备: (1)学生思考题 你如何理解科学?科学在你身边吗?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吗?你知道有科学对世界有影响的事例?(可查资料,或请教父母长辈)(2)实验器材:500ML烧杯、气球、沙子、线、小瓶、红墨水、水 5、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二)简单的科学课程改革的介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分组,确定小组长。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分组,大约6-8人一组,确定组名,本组奋斗的目标, 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每节课应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这对组织教学很重 要。

幼儿园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精选】

幼儿园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奇妙的传声筒 设计意图:一次午餐后的休息时间,我让幼儿们自由看图书时,看到有的幼儿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当望远镜、当枪玩。于是我受到启发,何不做些"声筒"给孩子们玩,让他们在玩中获得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这样就产生了该科学活动"奇妙的传声筒"的方案设计。我用薄的硬纸板卷成一些"声筒",有的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了一些纸团,让每个幼儿通过游戏传话,探索空心和实心的声筒传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样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3、音乐乐曲。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玩纸棒的兴趣。 1.教师出示纸棒,引导幼儿观察纸棒的外形特征。 师:老师用纸给你们做了个玩具,你们看一看,他是什么样子的?

幼:它是长长的。 幼:它是圆圆的。 2.鼓励幼儿任意玩纸棒游。 师:待会老师就请每个小朋友拿一根纸棒玩一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很有兴趣地拿起纸棒玩,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有的把它放在地上滚…… 3.总结幼儿游戏的玩。 师:你们玩的的开心吗?请几位小朋友来玩给大家看。 幼XX:放在地上滚。 幼XX:当望远镜玩。 幼XXX:拿在手里拍。 (评析: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观察纸棒的外形特征,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玩纸棒,既体现了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使幼儿以自己的探索方式产生对纸棒游戏的兴趣,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启发幼儿玩"传声筒"游戏。 师:小朋友很聪明,会用纸棒玩许多种的游戏,老师还想到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学吗? 幼:想(齐声高呼)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 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 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 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 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 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 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 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 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 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 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 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 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 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 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 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 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 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 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 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 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 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