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滩上的脚迹

沙滩上的脚迹

沙滩上的脚迹
沙滩上的脚迹

愤懑和彷徨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前途仍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作者凭借信仰真理的“心火”,“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执著地寻找着通向理想彼岸的道路。尽管几乎见不到希望,更无力与“青面獠牙”拼杀,但他总是坚信,在这魍魉世界里,一定能找到通向光明的道路。

文章开始写“他”正在黑暗中艰难地摸索、探寻着通向理想的道路。文中

欣喜所发现的路竟然是禽兽的脚迹,这使“他”颓然认识到,如此黑暗的夜之下,是不可能找到通达理想彼岸的道路的。绝望中,“他”曾将幻想寄托于太阳,只要“天亮”就会找到那条道路。然而,在他眼前却只是那“青面撩牙的夜叉”。虽然“妖烧迷人的人鱼”尚不能夺得其志,但装扮成人的“妖魔”却足以引人步入歧途。在“心火”的支撑下,“他”艰难地探寻着,终于在错综纷杂的脚印中,还是辨识出了人的脚迹。此部分中,作者充分表达了探寻、求索的痛苦与无助,也表达了面对邪恶却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一代不畏强暴、独守真理、执著人生追求的正直知识分子在人生探求过程中所身处的险恶环境。

“他”将“等到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因为“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他”靠着“心火”照明,沿着“真的人”的足迹,坚定地前进。在这部分,作者在揭示,即便是黑暗污浊,豺狼当道,但总会有“人”

的踪迹。自己就决心做这样的“人”,为那“同一方向,愈去愈密的脚迹”再踏上自己的脚印。

章通篇只在讲述—件事,就是“他”在寻路,在寻找“真的人的脚迹”。但实际上文章的内涵丰富,意味隽永,通过阅读,我们被作者在寻路过程中的遭遇和情感所感染,通过感受作者的彷煌、迷惘、绝望和奋起,读者的心绪被调动

的细节,从而使文中的情境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之外。读者从文中可以感受的只是浓郁的情感,受到的是理性的启迪。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如沙滩上“禽兽的脚迹”,“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真的人的脚迹,还有“夜叉”、“人鱼”、“光明之路”等,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和体会到作者在依照自己的人

年代的中国,已经开始觉醒,面对腐朽没落的黑暗势力,—批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苦苦地探求着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然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毕竟需要一套科学可行的政治理论和方法,而这种理论和方法却只能来自于广大民众的社会实践。因此,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果不亲自投身于社会实践,是很难寻找到正确解决自身追求和社会不公正问题的真正办法。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作品。

,象征着各种黑暗势力的残暴高压,

追求真理的历程充满艰险与曲折。

此外,文中“真的人的脚迹”,迸发的“心火”则贴切地代表了作者的情感追求。当作者终于将“等到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时,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那种壮士义无反顾的悲壮。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篇文章充满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暗示性。

本文文情并茂,人物心理刻画逼真细腻,层次分明,情绪变化的逻辑性强,与“他”的感受经历丝丝入扣,全乎情理。文章在炼词的造句上颇见功力,语言表达准确,含量较大,可做散文诗来看待。

[本文要点]

1.文学常识: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子夜》。

2.本文主旨:本文通过“他”在沙滩上寻找“真的人的脚印”描写了人在寻找、悲观、等待失望、前进中的种种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面对黑暗势力的愤懑和彷徨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前途仍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茅盾是哪个组织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A.新月社

B.创造社语丝社

2.茅盾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子夜》 c.《霜叶红似二月花》D. 《虹》

3. 茅盾是30年代什么文学流派的代表()

“鸳鸯蝴蝶派” c.“黑幕派” D.“新月派”

4.《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主人公“他”要寻找()

A. “禽兽的脚迹”

B.“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

“孩子们的脚印”

5.《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他”用来照亮路的心火指的是()

A.灯火火花 D.勇气

二、简答题

1.本文中“沙滩上的脚迹”有哪几种?它们各自的象征是什么?

2.课文中“夜叉”、“人鱼”、“光明之路”等不同意象各象征什么?

三、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他悯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地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又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1) 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 这一片段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基调?

(3) 在这一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设计人:廖兴佳审核人:刘红吴建华 一、学习目标 1、能记住“坦荡如砥、纵横决荡、恹恹、秀颀”等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把握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找出白杨树“不平凡”的具体表现。 3、弄清楚象征手法的含义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难点 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抽测内容: 1、你以前学过哪些散文,请写出一些篇目﹙四篇以上﹚。 2、你能说出抒情散文的几种抒情方式? 评改者签名: 二、定向自学(教材2页~6页及相关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识记﹚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了解﹚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

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 [温馨提示] 1、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 2、上课时交流识记的方法,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我还有补充: (二)字词清障。 [温馨提示] 字词的学习可用下列方法。A、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B、结合语境(上下文);C、记下疑难内容,求助同学或老师。 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秀颀.﹙﹚: (三)课文理解。 同学们,请开动脑筋,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全文的抒情线索吗?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2、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开头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高原景色,为什么呢,你能说说吗?

25套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2)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1925年《甲寅》周刊复刊,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被称为甲寅派。 3.1922年___________诗社在杭州成立,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4.1923年至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在《中国青年》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倡导___________文学。 5.徐志摩诗歌创作短短10年,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___________ 》(1931)和《云游集》(1932)。 6.巴金(1904—)本名___________,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7.《___________》是蒋光慈留苏期间的创作,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列宁。 8.最能体现何其芳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是散文集《___________》。 9.30年代前半期,林语堂成为“___________派”主帅,是他散文小品的鼎盛期。 10.1944年,张爱玲出版她的处女小说集《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 A.叶绍钧 B.朱自清 C.俞平伯 D.张资平 2.下列社团中,作为左联创立基础的社团是( ) A.新月社 B.语丝社 C.太阳社 D.沉钟社 3.指出下列属于“现代诗派”的作家( ) A.黄震遐 B.丁玲 C.卞之琳 D.臧克家 4.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 ) A.《卓文君》 B.《高渐离》 C.《铸剑》 D.《南冠草》 5.《女神》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记述诗人的一段“恋爱的痕迹”的作品是( ) A.《星空》 B.《前茅》 C.《瓶》 D.《恢复》 6.写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这些画面的诗,是徐志摩的( ) A.《再别康桥》 B.《翡冷翠的一夜》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教学教材

《大学语文》模拟试 题

2004年秋季(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注意事项:1.本考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学习中心名称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考卷上的不记分; 3.答题完毕,将试卷和答题纸一起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有:() A、孔子和孟子 B、庄子和老子 C、荀子和韩非子 D、孔子和老子 2、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有:() A、《呐喊》、《彷徨》、《野草》 B、《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C、《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D、《呐喊》、《野草》、《故事新编》 3、《论气节》中关于气和节的两个意念起源的引文均见于:() A、《诗经》 B、《论语》 C、《左传》 D、《孟子》 4、钱钟书《论快乐》一文选自:() A、《人.兽.鬼》 B、《清华夜读》 C、《写在人生边上》 D、《管椎篇》 5、傅雷《心灵的灰烬》将下列哪个文学人物看成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 A、奥斯特洛夫斯基 B、茶花女 C、克利斯朵夫 D、贾宝玉 6、“惟陈言之务去”主张的提出者是:()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柳宗元 7、《郑伯克段于鄢》中,“亟请于武公”句中“亟”的意思是:() A、迅速 B、急忙 C、屡次 D、竭力 8、孟尝君是战国时期:() A、魏国人 B、齐国人 C、赵国人 D、楚国人 9、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班固 B、茅盾 C、鲁迅 D、李白 1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字而幼孩”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给幼小的孩子起名字 B、向百姓介绍植树的先进方法 C、借种树比喻作官 D、哺育你们的幼孩 11、周作人散文的特色是:() A、激昂慷慨 B、平和冲淡 C、沉郁凝重 D、婉约典雅 12、“五四”以来,最擅长用“自叙传”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写作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鲁迅 D、茅盾 13、茅盾《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的主人公“他”要寻找的是:() A、“禽兽的脚迹” B、“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 C、“孩子们的脚印” D、“真的人的脚迹” 14、王昌龄《从军行》中最有概括力的诗句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 B、孤城遥望玉门关 C、黄沙百战穿金甲 D、不破楼兰终不还 15、唐代以新乐府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王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 2、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羽化而登仙。” 3、《长亭送别》选自中国古典戏曲名作。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预测试卷(二)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预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梁启超 2.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 ) A.李清照 B.欧阳修 C.柳永 D.苏轼 3.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4.“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 )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韩非子》 5.《灯下漫笔》一文的作者是( ) A.茅盾 B.冰心 C.鲁迅 D.钱钟书 6.《沙滩上的脚迹》选自( ) A.《闲书》 B.《茅盾全集》 C.《朝花夕拾》 D.《往事》 7.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 A.巴金 B.茅盾 C.老舍 D.赵树理 8.散文诗《门槛》全文采用的是( ) A.象征 B.对比 C.比喻 D.类比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句诗出自( )

A.《归田园居》 B.《饮酒》 C.《种豆南山下》 D.《山居秋瞑》 10.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七言律诗 D.七言绝句 11.“气,水也;言,浮物也”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 A.层递 B.比拟 C.比喻 D.对偶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左传》 B.《汉书》 C.《史记》 D.《后汉书》 13.“易安居上”是指(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苏东坡 14.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 A.颂歌 B.战歌 C.牧歌 D.恋歌 15.下列各句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能够译为“却”的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C.到则披草而垒,倾壶而醉 D.兵强则士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 17.一篇议论文,一般都包含有论点、论据和________三个因素。 18.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___________著称。 19.《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__________的杰作。 20.《诗经》包括风、雅和___________三部分。

沙滩上的脚迹

沙滩上的脚迹 作者:茅盾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2年第9期 茅盾 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地,天空瞥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是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 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的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 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 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隆隆隆地,他听到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看 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 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 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冲刺练习题五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冲刺练习题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欧阳修 B.宋祁 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小说 B.散文 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Vbsc11年成考大学语文填空讲义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填空题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散文集。 2、《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孟子。 4、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养生表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5、《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6、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7、《秋水》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 8、《庄子》共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是由门人和后子所作。 9、出自《秋水》的成语有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10、李斯《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1、《谏逐客书》贯穿全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12、《陈情表》的“表”属奏议一类文体。 13、《陈情表》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14、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等成语出自陈情 15、李密的《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6、韩愈字退之又称韩昌黎。 17、韩愈《答李翊书》: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 18、韩愈《答李翊书》:“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19、欧阳修,字永权,是北宋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那种浮华文风,强调内重于形式。 20、欧阳修《五代史伶宦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2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用于所溺。”出自《五代史伶宦传序》。

22、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主张文章须“有补于世”以适用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23、王安石的著作有《王荆公诗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 24、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宦、生事、征和、拒谏、致怨。 2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将名实相符,作为论文原则。 26、“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相符,而天下之理得矣。” 27、《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梁启超,本文的论点是有毅力是者败。 28、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的命运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温了奴隶的时代”。这一个时代的论断。 29、《灯下漫笔》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分两次发表在《周刊》上,后收入《坟》中。 30、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的结尾发出时代的号召:扫荡这些食人者,掀翻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3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其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等。 32、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运用了生活事件,历史事件,文献典籍为论据来多方面论证文章的观点。 33、鲁迅是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34、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35、朱自清《论气节》的体裁是讲演稿,写于一九四七年。 36、《论气节》一文中提倡“以正义感”为新道德标准。 38、钱钟书最著名的散文集是《写在人生边上》。 39、《论快乐》一文驳斥了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的观点。 40、钱钟书最著名的一部讽刺小说是《围城》。 41、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是《人·兽·鬼》。 42、《论快乐》阐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和“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 43、《心灵的灰烬》一文的作者傅雷其文将克利斯朵夫看成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 44、傅雷在《心灵的灰烬》中说过:“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茅盾的散文诗

茅盾的散文诗 茅盾虽以小说知名,但也擅长写散文诗,且不无技巧。先说象征,比如《叩门》,写叩门声引起的一些思绪与联想。作者的心是迷惘中不无期待的,但开了门,原来叩门的是一条黑狗。“是你这工于吠影吠声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那叩门的声音,所得是一种失望。再如《雾》,“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雾影响到精神,便是难以振作。“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文中的雾,表明了精神上的苦闷。这其中当然有时代的因素,从而影响到精神。不过作者也表白了一种渴望:“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不想被雾遮没一切,就是渴望着精神上的突围。雾是愁闷的象征,让人颓唐阑珊,无从振作,而作者心里是想有所奋发的。又如《卖豆腐的哨子》中,由哨子声引起一种怅惘的滋味,想到的是生存的艰辛。“像是闷在瓮中,像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作为他们的生活的象征。”这些篇章都写于流亡日本期间,可看出其时作者内心的郁闷。至于《虹》里所写的,那种如虹一般虚幻的美丽,也太使人伤心。且就作者的心态来说,仍渴望有所振作。 再来看比喻的写法。比如《雷雨前》,写的是雷雨前的郁闷,天空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灰色的幔,闪电则如巨人手中明晃晃的大刀。“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大的愤怒的吼声”。双方僵持着,终于巨人取得了胜利,将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大雷雨就要来了,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而雷雨前,那些苍蝇、蚊子及蝉们的表现也各有比方。不用说,这样的篇章是隐喻着现实的,现实社会中就有这些对抗与僵持,但作者对胜利的到来充满了信心。行文中,不仅对过程的描绘甚为细致,且还有一种节奏的讲究,极富艺术性。与此相似的是《黄昏》,只是喻体的选择变了,不再是闪电与天空,而是海浪,还有已至尽头的夕阳及掌号似的风。一时间波浪叠涌,预示着大风雨就要到来了。不用说,海浪、夕阳、风及大风雨都各有比方的。而在《沙滩上的脚迹》中,“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这里,行走即探索。一个人行走在黄昏的沙滩上,但有禽兽的脚迹,不能等待。海面上有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还有跟在夜叉背后的妖娆的人鱼,充满着恐怖以及诱惑,处在这样一个情势下,他也只好小心地辨认着。他靠心火来照亮,这心火可比喻内心的信念。“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现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然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经过一阵彷徨后,终于选定了前行的道路。这些篇章中,很能看出作者对光明的期待及胜利的渴望。 茅盾在《白杨礼赞》中所写的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

语文文学常识

1、"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 A:《秋水》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B 2、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A:《左传》 B:《史记》 C:《战国策》 D:《国语》 答案: B 3、"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左传》 答案: A 4、"人与马对话"的感人情节是契诃夫哪部小说中所描写的情节?() A:《万卡》 B:《渴睡》 C:《苦恼》 D:《醋栗》 答案: C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A:婉约词 B:豪放词 C:风雅词 D:田园词 答案: B 6、苏轼《前赤壁赋》作于() A:杭州 B:密州 C:黄州 D:惠州 答案: C 7、孟子在本文中用"五十步笑百步"讽刺() A:胆小的逃兵 B:自己慢却要嘲笑别人的人 C:不行仁政的梁惠王 D:不行仁政的邻国国君 答案: C 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 B 9、闻一多曾提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即新诗要有() A:理想美、思想美、形式美 B:色彩浓、回味永、意境 C: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D:节奏、韵味、意境 答案: C 10、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答案: A 11、冰心著名的散文集有() A:《繁星》 B:《寄小读者》 C:《春水》 D:《虹》 答案: B 12、下列成语出于《庄子·秋水》的是()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4)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4) 一 1.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梁启超 2.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 ) A.李清照; B.欧阳修; C.柳永; D.苏轼 3.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4.“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 )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韩非子》 5.《灯下漫笔》一文的作者是( ) A.茅盾; B.冰心; C.鲁迅; D.钱钟书 6.《沙滩上的脚迹》选自( ) A.《闲书》; B.《茅盾全集》; C.《朝花夕拾》; D.《往事》 7.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 A.巴金; B.茅盾; C.老舍; D.赵树理 8.散文诗《门槛》全文采用的是( ) A.象征; B.对比; C.比喻; D.类比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A.《归田园居》; B.《饮酒》; C.《种豆南山下》; D.《山居秋瞑》

10.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七言律诗; D.七言绝句 11.“气,水也;言,浮物也”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A.层递; B.比拟; C.比喻; D.对偶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 A.《左传》; B.《汉书》; C.《史记》; D.《后汉书》 13.“易安居士”是指(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苏东坡 14.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 A.颂歌; B.战歌; C.牧歌; D.恋歌 15.下列各句中,“则”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的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C.到则披草而垒,倾壶而醉; D.兵强则士勇 答案:11.A 12.D 13.C 14.A 15.C1 6.B 17.C 18.A 19.B 20.D 21.D 22.C 23.B 24.D 25.B 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抢qiang 抢劫抢救呼天抢地抢班夺权 B.当dang 当日当真安步当车当仁不让 C.切qie 亲切切磋切中要害切肤之痛 D.处Chu 处方处境处心积虑处之泰然

茅盾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茅盾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从初中时就接触茅盾先生的文学作品,读过先生的不少小说。因为自己是散文随笔的写作者,所以特别钟爱先生的散文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先生出版了一本散文精选集《速写与随笔》。先生在前记里说:昔年在日本西京,曾因《买豆腐的哨子》、《红叶》、《樱花》等,而写了几篇随笔。当时国内文坛尚无所谓“小品年”,而“性灵”、“个人笔调之说”,亦未有人才疾呼。从先生的自述中,我们知道,茅盾先生写散文随笔的时候,国内散文、速写以及小品文的提法还未出现,我们因此断定茅盾是当时中国散文随笔写作的开拓者之一。在散文集《随笔与速写》的文本构成来看,一部分是茅盾自发写作成果,另一部分是先生照着“订单”制造而成。 茅盾先生的散文特色在于题材的广泛,写作上融小说中的描写、评论以及叙事为一体,他的散文内涵非常丰富。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散文思想深刻、针砭时弊的话,那么茅盾先生的散文则表现为含蓄的、内敛的,其中蕴含的思想同样是很深邃的。 茅盾先生的早期散文有展示乡村风俗画卷的文章,如《香市》、《乡村杂景》、《谈迷信》等,有表达美好生活情趣的文章,如《黄昏》、《沙滩上的脚迹》、《天窗》等,有歌颂自然风光的作品如《雾》、《虹》、《红叶》等,有表达个性化的作品,如《谈月亮》、《谈疯子》,有表现深刻思想的文本,如《“现代化”的话》、《也算是“现代史”罢》,有表露忧国忧民情感的文本,如《健美》等。 茅盾散文不仅表现在题材的丰富性上,还表现在写作技巧的功力上。散文是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的文体,所以读者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需要一个反复阅读的过程。茅盾的散文很耐读,原因在于文本精妙的构思,丰富的情感,叙述事件的细腻,观察的细致,以及出乎意料的评论,都让读者拍案叫绝。 先生早期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乡村风俗画卷,描绘了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除此以外,像散文《沙滩上的脚迹》、《黄昏》的写法却显得很诗意,用诗意化的抒发来对照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散文需要作家写出真情实感,散文也最能再现作家的多面真实形象。在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先生真实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先生在那个时代究竟想要寻找、追求的是什么?也许就是“心的觉醒”。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 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 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 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 转入嘉兴中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 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 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

雷雨前——茅盾-赏析

【作品原文】 茅盾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 象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 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 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 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儿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儿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是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 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雷雨前茅盾阅读答案

雷雨前茅盾阅读答案 【篇一:茅盾《雷雨》及赏析】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 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 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象透过了 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 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象它们过了一夜功 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 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 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 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 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镀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 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 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 象结了一层壳。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 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 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儿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 是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 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 隆隆隆的怒吼声。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样卷(1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最早见于(C)。 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战国策》 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的意思是(B)。 A. 看见 B. 谒见 C.接触 D. 显示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倡导的是(B)。 A. 无为而治 B. 王道仁政 C. 贵君轻民 D. 称霸天下 4.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D )。 A.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B.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谏逐客书》选自(C )。 A. 《史记·秦本纪》 B. 《史记·秦始皇本纪》 C. 《史记·李斯列传》 D. 《史记·吕不韦列传》 6.《谏逐客书》的文体属于古代应用文中的( B)。 A. 序跋 B. 奏议 C. 诏令 D. 檄移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中“丞相”是指(D )。 A. 萧何 B. 曹参 C. 曹操 D. 诸葛亮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有名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 D)南山。” A. 望 B. 看 C. 眺 D. 见 9.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C )。 A. 王昌龄 B. 王维 C. 陶渊明 D. 白居易 10.《山居秋暝》的( C)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 首联 B. 颔联 C. 颈联 D. 尾联 二、判断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您认为正确的,打“√”;您认为错误的,打“×”。请把记号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3.《季氏将伐颛臾》章是选自《论语·季氏》。(√)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采用的驳论方式是反驳论证。(×)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其中“树”的意思是“树木”。 (×)

茅盾: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沙滩上的脚迹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茅盾:沙滩上的脚迹 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可地,天空气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有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地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隆隆隆地,他听得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他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了两半。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大学语文5

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样卷(5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五十步笑百步”最早见于()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 2.“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其中“赘疣”比喻()。 A.瘊子 B.多余的东西 C.无用的东西 D.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3.下列作品中属于“史论”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谏逐客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4.“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用“灰烬”一词,这种修辞手法属于()。 A.比喻 B.象征 C.夸张 D.暗示 5.《论毅力》的作者(),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黄遵宪 D.严复 6.《论快乐》的作者是()。 A.朱自清 B.朱光潜 C.鲁迅 D.钱锺书 7.《论气节》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陶渊明的《饮酒》 B.杜甫的《蜀相》 C.李商隐的《无题》 D.王维的《山居秋暝》 9.被人们成为“小李杜”的晚唐著名诗人是()和杜牧。 A.李绅 B.李商隐 C.李忱 D.李群玉 10.杜甫《蜀相》诗的最后一句是:“()。” A.出师未捷身先死 B.长使英雄泪满襟 C.两朝开济老臣心 D.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您认为正确的,打“√”;您认为错误的,打“×”。请把记号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报刘一丈书》的作者宗臣,是明代“前七子”之一。() 3.“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其中“刺”的意思是“名片”。() 4.《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一类比的含义是: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其中“东面”的意思是“东边”。()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是:这样做了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没有的事。() 7.“亟称其人,所以劝之。”其中“劝”的意思是“劝告”。() 8.“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是: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9.“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其中“膏泽”的意思是“施恩泽”。() 10.《论气节》一文的语言特点是哲理与浅显的口语相结合。() 11.《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因全词共八韵,故名“八声”。唐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属慢词,双调九十七字。() 12.《灯下漫笔》“常有兵燹,常有水旱”中“兵燹”的意思是“战火”。() 1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其中“都城”的意思是“首都”。() 14.《沙滩上的脚迹》所采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象征。() 15.《天净沙·秋思》的点睛之笔是“断肠人在天涯”。() 16.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大都意义比较隐晦。有的是写爱情,有的可能别有寄托。() 17.“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其中“去日”的意思是“过去的日子”。() 18.《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是表示要像周公一样虚心招纳贤才。() 19.杜甫《蜀相》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与赞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20.“竹喧归浣女”中“浣女”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女子”。() 2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其中“流年”的意思是“似水年华”。() 22.《故都的秋》前半部分侧重以记叙来渲染故都的秋的色调,后半部分侧重以议论来阐发故都的秋的深味。前半部分寓情于写景,后半部分寓情于议论。() 23.“楚辞体”是以六、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多用“兮”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