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而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而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己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而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而积逐渐萎缩,己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

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⑶;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三是区域内城市交通便利。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 常德、岳阳、益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与战略要冲。湖区水运优势明

显,铁路贯穿南北,京广、石长、枝柳三线呈H形围绕在洞庭湖四周,桃花机场联通国内各大城市。此外,区域内各县交通也十分便利,互通性较好,洞庭湖区的立体交通使游客往来方便,可进入性强。四是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洞庭湖湿地比邻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国内客源市场前景良好;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及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将有越来越多的美、日、俄、法、韩、新等国外客商来洞庭湖区观光游览。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常德、益阳、岳阳三市的旅游资源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它所拥有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将成为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整个洞庭湖区域经济的发展。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应积极整合名湖、名楼、名人、民俗等优势资源,形成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旅游产品⑸。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有利于区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形成,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此外,还有利于优化湖南省旅游空间结构,增强湖南旅游经济实力。从华中大旅游区的视角来看,洞庭湖湿地旅游区北接长江三峡、神农架风景区,南接长株潭旅游区、南岳衡山风景区和湘中旅游区,西邻大湘西旅游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总之,开发、建设洞庭湖湿地旅游有利于湖南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推进洞庭湖环湖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构建洞庭湖环湖生态经济圈的健康发展[6]。

三、目前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一)行政分割,缺乏统一规划

洞庭湖湿地行政区划被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4],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在对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忽略市场需求、盲目发展、三市重复开发问题,最终造成资源破坏和资金浪费现象。此外,洞庭湖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也没有建立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在管理利用等方面岀现了较多漏洞,很难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大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的难度。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作,会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整体优势丧失,市场占有率降低。[5]

(二)旅游产品单一,地域文化特色不浓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己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很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湖区风光观光为主,度假、休闲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十分匮乏,对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及个性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湖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则更加稀少。以中部纯湖区旅游产品为例,受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纯湖区

景观非常单调,豪无层次感和立体感,唯一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洞庭湖观鸟也明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

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 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

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 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游览路线:汉寿西洞庭湖简介------青纱帐------绿岛仙草-----黑杨林------杨幺水寨 ------杨幺点将台--------洞庭烟云---------鸳鸯绿岛-------码头 汉寿、西洞庭湖简介:汉寿历史源远流长,建县1800年来,县名屡改,区域也有伸缩。春秋战国属荆楚之地,秦代属黔中郡,西汉为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县。“汉”指汉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汉寿地理位置优越,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如今,来汉寿交通也十分方便,319国道和1851省道及长张高速横贯县境,县境内有“太子庙”和“军山铺”两个高速出入口;石长铁路连接枝柳与京广两线在境内设站;水道接沅澧两水入洞庭湖通江达海;离县城60公里的常德机场能为八方宾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服务。汉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8万。汉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鱼米之乡。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合云梦、三湘、青草、七泽,湖面辽阔,跨湖南湖北二省,自唐称八百里洞庭。湖域面积有4350平方公里。洞庭湖因水而闻名天下。它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和长江流域松滋、太平、藕池之水。是吞吐长江洪峰的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之名起始于春秋战国,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又因其名应用最盛而沿用至今。洞庭之名取之为神仙居住的洞府之意。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由于自然变迁,现在的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我们现在游览的是位于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主要特点是“水涨为湖,水落为洲”。这里物产丰富,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处处是景,景景成诗,是游山玩水、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好去处。远

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李运生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考察了中国洞庭湖湿地和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处湿地面临的问题、社会作用、经济地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处湿地面临比较相似的环境问题,但洞庭湖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而洞里萨湖则是生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湿地污染问题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洞庭湖;洞里萨湖;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收稿日期:2010 07 24 作者简介:李运生(1982 ),男,河南信阳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1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9944(2010)10 0152 03 1 湿地的概念及生态价值 1971年 湿地公约 定义湿地为:湿地系指不论 是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根据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的许多价值源自它的功能。主要作用有:a)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b)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c)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d)净化污水等。 2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经济发展以渔、农业为主。1972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被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本次考察的区域是南洞庭湖湿地。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之一,也是柬埔寨国内除湄公河流域外第2大水域,被称为 柬埔寨的心脏 再加之洞里萨湖湖区居民都生活在水上,一切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该湿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目前存在的问题2.1.1 湖区面积速减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 八百里洞庭 。但始于唐宋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开始了萎缩,到清初,洞庭湖已减至6270km 2。至1932年, 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的洞庭湖只剩了 4700km 2 ,但大面积围湖造田等人为破坏等仍在继续。1995年,洞庭湖面积仅剩2632km 2,2004年洞庭湖水体面积为1398km 2,水体面积减少达868km 2(图1)。 而洞里萨湖与洞庭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湖泊。但由于多年来湖内 淤泥不断上涨,湖区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导致雨季的洞里萨湖湖面向外围迅速扩大,到了旱季湖水退去之后,淤上来的泥沙等物质就沉积在湖的周围,从而 导致了湖区面积的减少。湖区面积以每年30km 2 的速度递减,另外,两旁大面积森林被砍伐而导致水 尘土流失是洞里萨湖面积减少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图1 洞庭湖面积变化 2.1.2 湖区水质污染 两处湿地都面临严重污染,但方式有所不同,洞庭湖湿地主要是工业污染,洞里萨湖湿地主要是生活污染。洞庭湖湿地主要污染源是沿湖造纸厂、制药厂、石化工业以及农药厂等排污;据2004年调查,湖南省境内4大水系沿岸有2000多个工厂,主要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湖体的排污口有27个,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洞庭湖,严重威胁着湖水质量及湖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洞里萨湖来说,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洞里萨湖的农村5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人没有陆地居所,全部生活在湖中的木房子里,完全依赖于渔业来生存,居民的生活用水,特别是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湖中,引起了湖水的严重污染。2.1.3 过度捕鱼 洞庭湖湿地曾是中国有名的 鱼米之乡 ,鱼类 152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0期

第一章 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生态学 注:PDF中黄色字体用蓝色标出,绿色字体用下划线绿色标出,标题类无色【有误自己改】 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的类型和分布 我国湿地特点与分布 湿地研究的对象及前沿热点 第一节湿地的定义 美国的定义 加拿大的定义 湿地公约的定义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定义(1956) 湿地是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 草本沼泽(mashes), 森林、灌丛沼泽(swamp), 泥炭沼泽(bogs), 湿草甸(wetmeadow), 泡沼(potholes), 浅水沼泽(sloughs) 滨河泛滥地(bottom land), 也包括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不包括河、溪、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定义: 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 (1)地表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淹或水浸; (2)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 (3)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特征和边界》一书的湿地定义(1995): 湿地是一个依赖于在基质的表面或附近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水份饱和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饱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 通常湿地的诊断特征为:水成土壤和水生植被。除非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或人为因素,使得这些特征消失或阻碍它们发育,湿地一般具备上述特征。 加拿大的学者将湿地定义为: “湿地系指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水分饱和时间足够长,从而促进湿成和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被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国际生物学计划及其湿地定义 1. 国际生物学计划 国际生物学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的全球性研究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区域的标准化研究和国家空间合作,掌握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国和生物量现状与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基础。该计划在70年代被人与生物圈计划取代,并从80年代中期演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2.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湿地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定义特指生长有挺水植物的区域。 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将紧密联系的开阔水体和湿地分割开来,对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所不便。 《湿地公约》及湿地定义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界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题目洞庭湖的生态破坏及恢复姓名 学号 专业心理学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关键词】围湖造田湿地破坏退田还湖污染治理 【正文】 洞庭湖的破坏给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本文将从近代洞庭湖的演变、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洞庭湖的变迁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原本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还在鄱阳湖之上。可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湖面不断缩小,导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湖面面积比十九世纪中叶缩小了一半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洞庭湖破坏的原因 1;不合理的开发 围湖造田是导致洞庭湖面积大规模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2;泥沙淤积 洞庭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由于河流上游的环境破坏,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在洞庭湖淤积,使得河床升高。 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水量减少 洞庭湖的水位和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来源及其变化。洞庭湖以雨水供给为主,还与长江息息相关,以及四支流的入水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CN109574240A】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07681.4 (22)申请日 2019.02.02 (71)申请人 福建省利航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工业西 路68号 (72)发明人 范利民  (51)Int.Cl. C02F 3/32(2006.01) C02F 3/34(2006.01) C02F 9/14(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本发明通过设有污水过滤装置,对污水进行初步过,通过设有倾斜底板,更容易将杂物排出;通过设有生态净化层和生态种植层,对污水进行逐层过滤净化;通过设有高压水泵使排水管中水压较强,通过生态净化层不易堵塞;通过设有曝气增氧机,给污水增氧,提高水生植物和泥鳅对污质的分解,同时也防止 净化后的污水二次污染。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574240 A 2019.04.05 C N 10957424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574240 A 1.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侧底部和侧面安装有防渗漏结构,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底部安装有倾斜底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在所述倾斜底板较低的一端开设有杂物排出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在所述过滤板下方安装有污水进水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和侧面安装有所述防渗漏结构,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在所述防渗漏结构上安装有所述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生态净化层;所述生态净化层从下从上依次设有第一净化层、第二净化层、第三净化层;所述第三净化层上设有生态种植层,所述生态种植层侧面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曝气增氧机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侧壁上,所述曝气增氧机连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分布在所述第二净化层和所述第三净化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层填充有铁矿石和大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二净化层填充有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三净化层填充有海蛎壳和卵石填料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层底部为泥鳅土壤层,所述泥鳅土壤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力花、香蒲、旱伞草、芦苇、灯心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排出口处设有排出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出水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横向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的一段上均匀的设有排水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均匀水平的分布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排气管上设有排气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安装在所述污水过滤装置正中间位置,所述排水管管口位于所述过滤板上方。 2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 xx 1、前言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根据工程区现有状态,由于冬季芦苇作业严重影响水禽的栖息,特别是冬季集中收割作业,持续时间长,加上砍光、烧山的生产作业方式,对部分水禽的繁殖与生存造成严重影响。为给湖区一些生物资源提供栖身之地,恢复湿地生态景观和湿地物种资源,在南洞庭湿地建立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面积分别为7120亩、1246.5亩、100亩,特编写此作业设计说明书。 2、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x西南部,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18′15″—112°56′15″,北纬28°36′15″—29°03′45″。 2.2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9.1℃,日平均气温≥10℃的日活动积温5305.5℃,年平均日照时数1756.8小时,无霜期2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19.7毫米。 2.3地质地貌: 项目区属平湖洲土,地面高程在29.0—32.5米之间,水肥条件好,适宜树木和草丛的生长。

2.4土壤: 项目区由河湖冲积物沉淀而生成的潮土,PH值为6.0-7.6,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含量丰富,土层深厚、湿润、肥沃、透气、排水性能良好。 2.5植被: 项目区为芦苇退化地、沙化和新冲积成的洲滩,植被主要有芦苇、荻、水芹及部分白泥土。 2.6人为活动: 项目区人畜活动少,便于造后管护工作。 3、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经济可行原则 4、范围与布局 4.1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面积7120.0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七星洲、桔洲、蒋家台子、兰家山、凌云塔,地面高程较高芦苇退化地和荒洲。 4.2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面程1246.5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凌云塔、桔洲等几个湖水冲积形成的洲滩和沙滩。 4.3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 面积100亩,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保民村车便湖。 5、工程技术设计

洞庭湖湿地修复综述

洞庭湖湿地修复的研究综述 (丁华学科教学(地理) 1032011025054) 摘要:对湿地的研究国际上已是多年的焦点,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沼泽海岸的湿地研究上,对于湖泊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针对湖泊湿地进行研究在主要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及价值作用。同时以洞庭湖湿地的修复展开研究指出了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出现问题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修复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修复洞庭湖 1.湿地修复的概念 1.1湿地的概念 湿地,通常人们把他解释为有水的陆地。目前世界上对于湿地的概念很多种,而要给湿地下个准确的定义,各领域是莫衷一是。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货地下室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7]。另有人认为湿地是一个地面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四季有水,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暂时没有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形和地址。(Lioyd,

1993)。而就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14]等等。而湿地的分类也比较多主要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洞庭湖属于湖泊湿地,本文主要是以洞庭湖的湖泊湿地的修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1.2修复的概念 对于湿地研究不多,一部分人也提到过与湿地修复相关的概念,比如湿地的恢复,比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层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他认为是“对先前受扰的水体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新建立”[23]最近,美国生态恢复协会(sER)将恢复定义为:有意识地对一个地区进行转换和改变,来建立一个确定的、原始的、有史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来制定的[20]。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恢复和修复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的定义都是对恢复的定义,大多数的理解都是认为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但是本人认为恢复是对他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重现没有经过人为的干扰,而修复是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采用的手段措施或者是工程等等,更多的是强调在于人为干扰的作用更多。 1.3湿地修复的概念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8月30日 调查地点:岳阳市 调查方式:网上调查 调查人:秦振洋 调查目的:近年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作为一份子,特意对洞庭湖湿地保护做了一系列调查。内容如下: 一、洞庭湖基本情况: 洞庭湖通江湖泊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她位居长江中游 荆江段南岸,湖南省东北部,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沟通的两个通江湖 泊之一和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联的吞吐型大湖,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极其重要的分洪沉沙、 调蓄滞洪区。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丰沛且年 际变化大等的鲜明特点。 洞庭湖区系指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岗丘及外围低山 区。地跨湘、鄂两省,其中,湖南省境内土地总面积32064平方公里,纯湖区面积15200 平方公里(包括洞庭湖天然水域面积2625平方公里),环湖区16864平方公里。行政区 划上,纯湖区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常德、益阳、岳阳和长沙4个地级市的19个县(县级市、 区),6个国营农场(管理区)。依其自然利用特征分类,湖区土地可分为耕地、林地、园 地、草地、工矿及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八类。土地的主要利用方 式为耕地、林地和水面。 二、洞庭湖湿地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洞庭湖属浅水湖泊,按照广义的湿地定义,整个洞庭湖都属于湿地范畴,尤其是西 洞庭湖与南洞庭湖区域更是呈现典型的湿地景观。水涨成湖,水落滩露,湖水消落区约 占全湖的50%以上。湖区共有三种类型的湿地,即浅水水体湿地类型、过水洲滩湿地和 渍水低位田。其中浅水水体类型,包括湖泊、河流、塘堰和渠沟等,面积为38.11万公 顷,占湿地面积的44.37%,其中以湖泊水体为主;过水洲滩湿地,以洪水期被淹没、 枯水季节出露为特征,面积为11.5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3.50%,包括湖洲、河滩, 以湖洲为主;渍水低位田,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引起植物根系层过湿,旱作物不能正常 生长,却适于湿生植物发育繁衍,此类湿地总面积为36.10万公顷,以渍害低位田为主。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洲滩快速发育,湿地向陆地的演变趋势日趋明显。湖区洲滩面积平 均每年增加近3000公顷。 洞庭湖生物物种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常见的水生与湿生高等植物共400余种, 区系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和眼子菜科为主,形成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群落类型, 其中荻、芦苇群落发育最好。湖中现有鱼类计有117种,数量较多的主要有鲤、鲫、鲶、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 也有灌木和草本。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如鼠、貉、眼镜猴、长臂猿、避役、树蛙等。与树栖攀援生活相适应,这些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系列特征,例如, 松鼠等动物具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足掌上有发达的足垫;眼镜猴等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特殊的吸盘; 避役的趾成对合呈螯伏;卷尾猴等动物具有缠绕性的长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将身体悬挂起来。由于森林中障碍物多,肉食性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被捕食的动物往往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脱敌害。由于森林中地下树根密集,土壤很潮湿,不利于动物挖洞和穴居, 因而森林中挖洞和穴居的动物比较少见。森林中的鸟类大都把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这显然要比在地面上筑巢安全得多。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作用:1 、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2 、生态效益:它能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 年降雨量较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少量的灌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是非常少见的。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那里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昆虫中也有很多种类有挖洞的习性,如蚂蚁、蝼蛄等。不会挖洞的动物( 如爬行动物、鸟类等), 则常常战用啮齿目动物的洞穴。洞穴对于动物防御和逃避敌害、贮存食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草原上有很多动物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如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野兔、狼、狐、豹、狮等。瞪羚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km ,猎豹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90km 。这与草原上地面的平坦开阔、障碍物少是有关的。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特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作用:1 、经济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生长着许多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的牧草,为重要的牲畜放牧场。能生产肉、奶、皮、毛,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有特有的经济功能。2 、生态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2000 年10 余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西部大开发,长江的洪灾等许多重大问题,使我们许多人认识到草地的生态功能其实更为重要、更为突出。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 %。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海水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说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它们与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大不相同。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够在水中游动。不具备快速奔跑或飞翔的能力。海洋中的植物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既不具备高大的树干,也没有发达的根系。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等,这一点与陆生生物也有区别。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如硅藻等。浮游植物个体小, 但数量极多,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在浅海区还有很多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海洋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在水深不超过200m 的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 班级:xx 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组员: xx(14%) 目录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 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 2、1生态服务功能 (5)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

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 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 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 3、1、3质质量演变 (7) 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 4、1围湖造田(图4-1) (8) 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 4、2三峡工程 (13) 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 4.3外来生物 (13) 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 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 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 6、治理措施 (16) 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 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 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 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 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 7、总结与建议 (18)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由于调整 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