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对性原理与力学定律

相对性原理与力学定律

相对性原理与力学定律
相对性原理与力学定律

6.相对性原理与力学定律

汤川秀树讲:“只用物体、空间和时间这样的概念,还很难准确地描述运动,所以人们进一步引进坐标系,特别是直角坐标系.”

相对性原理:如果S是惯性系,则相对于S作匀速运动而无转动的其它参考系s'也是惯性系——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对不同的惯性系是相同的,即表达基本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对不同的惯性系是相同的.数学关系式相同的意思不是指数值相同,而是有其严格要求的,即表达基本规律的数学关系式在惯性系S中如果取某种形式,则将其中相对于s'系的各量r、υ、α等改为'r、'υ、'α即成为另一惯性系s'中相应关系式.

相对性原理的后一半是指, 如果惯性系S中有一条定律, 则任意另一惯性系S、中必存在一条对应的定律, 并且两者的内容和形式( 在同类坐标下, 例如都采用直角坐标, 但空间坐标轴不一定互相平行, 两个四维时空原点不一定重合.) 都相同, 即只要把前者表达式中的物理量理解为相对于惯性系S、而言即成后者, 而不需另行证明. 简言之, 对惯性系S中的任何定律都可以冠以“对所有的惯性系”的短语来扩大其适用范围. 所谓“自然界定律”, 其集合包括全部普遍的和特殊的定律. 在相对性原理中, 对S、与S之间的关系,如果要求相对速度为零并且四维时空原点重合, 则相对性原理成为“方向相对性原理”; 如果要求空间坐标轴互相平行并且相对速度为零,则成为“平移相对性原则”; 如果要求空间坐标轴互相平行并且四维时空原点重合, 则成为“平动相对性原理”[1]. 许多著作在介绍相对性原理时往往默认了方向相对性原理和平移相对性原理, 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平动相对性原理”上[2].物理学是优美的,它的美表现在基本物理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

按照一般理解,相对性原理对物理方程所提出的要求(或所加的限制)就是协变性要求(限制).力学相对性原理要求力学定律对于伽利略变换是协变的,即经伽利略变换形式不变.狭义相对性原理要求物理定律对于洛伦兹变换是协变的,即经洛伦兹变换形式不变,因此可以说相对性原理就是协变性要求,若某定律服从相对性原理就说它满足协变性要求.要区分的不是相对性原理和协变性,而是伽利略协变性和洛伦兹协变性,即不能把力学相对性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混为一谈.

从历史上看,把相对性原理简称为协变性要求是从狭义相对论开始的.后来人们干脆把相对性原理称为协变性原理,但也一直有人把相对性原理称为不变性原理.前者在广义相对论中最为普遍,后者在经典力学中偶尔出现.

对于正确的物理定律来说,满足协变性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满足协变性要求只说明

方程可能正确,还不一定正确.这是合乎逻辑的,任何一个正确的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而逆否命题一定成立.相对性原理在物理学中的权威性就由它的逆否表述来体现,它有否决权,不满足一定不正确.功能原理满足力学相对性原理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成立,即满足力学相对性原理的方程却不一定就是功能原理.

由于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具有伽利略变换的协变性,从一个惯性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惯性参照系,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的形式保持不变.以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为基础,加上其他条件,可以建立牛顿力学的全部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所加上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使之相类似;于是牛顿力学的全部理论体系,在所有的惯性参照系都是相同的,这便是牛顿力学中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与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对于力学规律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即无法用力学实验证明一个惯性系是静止的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不同之处在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仅限于力学规律,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则指出,对于所有的物理规律(不仅仅力学),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如果外界对一个系统的加速度的相等,在研究某个问题中,只要该问题所涉及的力对参考点的合外力为0,该参考点即为严格的惯性系.通常情况下,重力、摩擦力等对于地球的影响甚小,可视为足够好的惯性系或者说是近似惯性系,此时力学相对性原理不是严格成立,只是近似成立.

2002年2月高炳坤教授在《大学物理》上发表《“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否遵从相对性原理”辨》指出相对性原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两个惯性系分别考察两个系统.由于牛顿定律对两个惯性系都成立,故在两个惯性系中所得到的一切力学规律(包括无条件的普遍规律和有条件的特殊规律)完全相同.由于是分别考察两个系统,故在两个惯性系中所得到的相同的规律之间,不存在“伽利略变换”这种联系.

第二个层次:从两个惯性系同时考察同一系统,由于牛顿定律对两个惯性系都成立,故在两个惯性系中所得到的普遍的(即不加条件由牛顿定律导出的)力学规律完全相同.由于是同时考察同一系统,故两个惯性系中所得到的相同的规律之间,必然存在着“伽利略变换”这种联系,即利用伽利略变换必能把S系中的规律变成要S、系中的规律,反之亦然.

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力学相对性原理是指第二个层次的相对性原理,如果将伽利略变换换成洛仑兹变换,就是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只满足第一个层次的相对性原理的结论在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中不一定成立,爱因斯坦本人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著述中的三段话便说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在回忆他建立相对论的经过时说,他“对于依靠已知事实

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来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越来越感到绝望.”“空间和时间并没有绝对的意义,它们不过是相对的关系罢了.”“越发相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上的原理”才能得到“精确有效”的结果.他“直觉地感到”,“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正是这样的原理.

表述A 自然界规律对于洛伦兹变换是协变的[3]

表述B 如果S是惯性系,则相对于S作匀速运动而无转动的其它参考系s 也是惯性系,自然界规律对于所有惯性系都是相同的[4]

表述C 自然规律同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无关,至少在参照系没有加速运动时是这样[5]

笔者认为,爱因斯坦的表述B、C是指第一个层次的相对性原理,表述A是指洛伦兹变换下的第二个层次的相对性原理(麦克斯韦方程组满足洛伦兹变换,弹性介质中振动波传递方程满足类洛伦兹变换,只要把光速换成波速即可).“只有爱因斯坦真正认识到相对性原理的本质意义,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牛顿力学及其时空观”,相对性原理最初是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广义相对论中基本物理规律在任何坐标系形式下都不变——广义协变原理. 依照古典力学,物体在竖直引力场中的竖直加速度,同该物体的速度的水平分量无关.因此在这样的引力场里,一个力学体系或者它的重心的竖直加速度的产生,同它内在的动能无关.这就是等效原理的内容: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在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就意味着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框架中构造引力场论的尝试被等效原理否决了.从等效原理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均匀的引力场中,一切运动都像在不存在引力场时对于一个均匀加速的坐标系所发生的一样.爱因斯坦在等效原理的启发下,认为如果我们要得到一种关于引力场的自然的理论,就需要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彼此相互作非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上去,引力场方程将在非线性变换的情况下保持不变,这就是新的广义协变性原理.

力学相对性原理是对称性原理在力学中的重要体现,对称原理是一个普遍的原理.海森堡提出:"万物的始原是对称性","对称性常常构成一个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所有的自然界的基本定律都带有某些对称性",而"所有的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都是建筑在对称性的基础上."

相对性原理说明物理规律在相对运动中是等效的,狭义相对性原理指出一切物理规律对于各种惯性系都是相同的,广义相对性原理则把它推广应用于任意相对运动的参照系.相对性原理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某种守恒),它联系于空间的某种性质,例如均匀性,引力场与非惯性系的等价性等,它的数学形式是方程等的一般协变性.海森堡指出:"相对性原理构成一个十分普遍的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研究和对自然力量的利用从一开始就是同使物体个体

化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物体到另外一些物体的距离随时间发生变化.当这些“另外的”物体依然是所论物体的不可分割开来的背景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用数列对应于该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改变,也就是不能对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施行参数化.给定一个物体,它相对于一些物体运动,标志出这些物体,然后用数列与这些距离相对应,于是这些物体就成为参照物,而给定物体到这些物体的距离的全体就成为参照空间.对应于距离的数之全体组成为一有序系统.这样同参照物联系在一起的坐标系,也就被引进来了.所谓相对性原理就是坐标系的平等性,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可能性以及给出坐标变换时刚体内部的特性和刚体内部的各质点的距离及其结构的不变性.

近代科学表明,自然界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均与某种对称性有关,甚至所有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对称性——所谓“规范对称性”.实际上,对称性的研究日趋深入,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量子论、高能物理、相对论、原子分子物理、晶体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化学(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生物(DNA的构型对称性等)和工程技术. 在20世纪前的二百多年间,对称性与守恒律的关系未被人们发现,杨振宁认为其原因是:“在古典物理学中,这种关系尽管存在着,但不十分有用.当量子力学在1925-1927年间发展时,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才实际上显露出来.在量子力学当中,动力学系统的态是用指明态的对称性质的量子数标记的.与量子数一起还出现了选择定则,它支配着在态之间跃迁时量子数的变化……在1925年后对称性才开始原子物理学的语言中.后来,随着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核现象和基本粒子现象,对称性也渗入这些物理学新领域的语言中”.

从几何观点看来,空时理论可分为均匀的(伽利略的)空间理论和非均匀的(黎曼和爱因斯坦的)空间理论.空时的均匀性表现在存在着一类变换群,它使两点问的四维距离(间隔)的表达式不变,间隔表达式在空时理论中至为重要,因为它的形式直接与物理的基本定律,即自由质点运动定律和自由空间中光波波前传播定律的形式有关,因此朗道的书《力学》中说,在惯性参考系中自由运动的质点,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表征它所用的拉格朗日函数不显含时间和广义坐标和速度的方向.伽利略空间具有最大限度的均匀性,这表现在:在伽利略空间中:(a)所有的点和瞬时都是平权的;(b)所有方向都是平权的以及(B)所有作相对匀速运动的惯性系都是平权的.

(1)伽利略变换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在s 系中,

a

m

F'

=∑

在S'系中,

a

m

F'

='

(1)

由于F =F `,所以 a =a `

(2)伽利略变换下的质点动量定理

在s 系中,

?∑?=v m dt F 在s`系中, ?∑'

?=''v m t d F (2) (3)伽利略变换下的质点动能定理

在s 系中,v m v m Ek W 2121222

1-=?=∑外 在s`系中,v m v m k E W '-'=

'?='∑21212221外 (3) (4)伽利略变换下的功的公式 在s 系中,

??=r d F w 在s`系中,????-='?='?'=dt

u F w r d F r d F w (4) 若F 为质点所受的合外力,则有

u v n w w ??-=' (5) (5)伽利略变换下的动量守恒定律

在s 系中,若)恒量(,则外c v M F n i i

i ==∑∑=10

对两个而点组成的封闭系统的一维动量传递问题则有

2211202101v m v m v m v m +=+

在s`系中,若,则外外

0=='∑∑F F )恒量(c v m n

i i i '='∑=1 (6)

∑=-='n i i

m u c c 1

(6)伽利略变换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s 系中,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只要系统非保守力做功为0,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在s`系中,根据伽利略变换力是伽利略变换的不变量,非保守力做功之和仍然为0,因此机械能仍然守恒. (7)

根据动能定理,设保守力做的功为W , W=E k1—E k0,E k1是t 1时刻的动能,E k0是t 0时刻的动能.根据势能的定义,W =E p0—E p1, E p1是t 1时刻的势能,E p0是t 0时刻的势能.所以

E k1—E k0= E p0—E p1,所以E k1+E p1= E k0+E p0 .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满足伽利略变换,也具有单独的协变性.

动能定理满足伽利略变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满足伽利略变换的充分条件,牛顿定律满足伽利略变换是动能定理满足伽利略变换的充分条件,因此牛顿定律满足伽利略变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满足伽利略变换的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力学规律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具有相同的形式,是规律的形式相同,而不是每一个物理量的数值在不同惯性系中都相同.

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被看作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它们以切实的可靠性和极大的普遍性预言哪些过程是允许的,哪些过程是不被允许的,而不必考虑过程进行的细节.与自然界所有定律一样,守恒定律的正确依赖于实验.新的实验可能会发现某个不满足守恒定律的假象,只要仔细分析,必然发现是那些从前未被发现的因素影响了结果.守恒意味着不变(如一定条件下动量、角动量、能量的总量不变),这种不变又由对称性法则所制约.从空间平移的不变性(也称空间平移对称性、空间的均匀性)推出动量守恒定律;从空间转动不变性(也称空间转动对称性、空间的各向同性)推出角动量守恒定律;从时间不变性(也称时间对称性、时间的均匀性)推出能量守恒定律.

通常认为方程的协变性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协变性的含义如下:凡施行坐标变换,应变量(函数)亦必按确定的(例如张量的)规则而变换,我们研究坐标变换时必须同时注意原来的和变换后的函数所满足的方程形式,如果变换后所得到的新变量的新系数和旧变量的旧函数—祥能满足同样形式的方程,则方程就是协变的,由方程的协变性,使我们无须预先选定坐标系就能写出方程,此外因为方程的协变性限制方程形式的种类,同时还帮助挑选正确的形式,故方程的协变性对推动研究工作有重大的意义.但必须着重指出,仅当引入函数的数目亦有限制时,协变性对方程的形式的限制方属有效;如果能引进任何数目的新辅助函数,那事实上可以赋予任何方程以协变的形式.因此方程协变性本身绝不表示任何物理定律,例如在质点系力学中,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对任意坐标变换都是协变的,而用直角坐标系写出的第一类拉格明日方程则不是协变的,但前者与后者比较,并不表示任何新的物理定律.在拉格朗日方程的情况下,协变性是这样达到的,就是引进用速度表示的二次(不一定是齐次的)拉格朗日函数的系数作为新的辅助函数.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 A. 相对论的意义[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1. 16.

[2] 福克B A. 空间、时间和引力理论[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 19.

[3]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的本质[A].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馆,1976.455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6

《连续介质力学》期末复习提纲-总

<连续介质力学> QM 复习提纲(2010.12) 一、基本要求 1、掌握自由指标与哑指标的判别方法及表达式按指标展开; 2、掌握ij 与ijk e 的定义、性质及相互关系; 3、掌握二阶张量坐标转换的计算; 4、掌握二阶张量特征值、特征向量与三个不变量的计算方法; 5、掌握哈密顿微分算子及其基本计算; 6、掌握小变形应变张量、转动张量及转动向量的计算; 7、掌握正应变的计算; 8、掌握正应力、剪应力及应力向量的计算; 9、掌握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的对称性; 10、掌握能量密度及能通量密度向量的计算; 11、掌握各向同性线弹性体的广义胡克定律的两种形式; 12、掌握应力张量与体积膨胀率的关系; 13、掌握各向同性线弹性体的应变能密度函数; 14、会对材料的各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推导; 15、掌握从质点的运动方程推导Navier 方程的过程; 16、掌握从质点的运动方程出发推导纵横波的方程的过程; 17、掌握地震波速度与泊松比的关系; 18、掌握非均匀平面简谐波的传播特征; 19、掌握P 波、SV 波入射到自由界面上的传播特征; 20、掌握利用自由界面边界条件确定反射系数和反射波位移场的方法; 21、掌握Reilaygh 波和Stonely 波的传播特征; 22、掌握P 波入射到两种弹性体接触面上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复习题 简答论述题 1、试解释“连续介质”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2、简述弹性动力学基本假设。 3、说明应力、应变、正应力、正应变、剪应力及剪应变的含义。 4、说明杨氏模量、泊松比、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的物理含义。 5、简述小变形应变张量的几何解释。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10章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

C v ? A B C r v 1 v 1 v 1 ω?(a) C C ωC v ωO (a) 第10章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0-1 计算图示各系统的动能: 1.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质圆盘在其自身平面内作平面运动。在图示位置时,若已知圆盘上A 、B 两点的速度方向如图示,B 点的速度为v B ,= 45o(图a )。 2.图示质量为m 1的均质杆OA ,一端铰接在质量为m 2的均质圆盘中心,另一端放在水平面上,圆盘在地面上作纯滚动,圆心速度为v (图b )。 3.质量为m 的均质细圆环半径为R ,其上固结一个质量也为m 的质点A 。细圆环在水平面上作 纯滚动,图示瞬时角速度为 (图c )。 解: 1.2 22222163)2(2121)2(212121B B B C C C mv r v mr v m J mv T =?+=+= ω 2.2 22122222214321)(21212121v m v m r v r m v m v m T +=?++= 3.2 2222222)2(2 12121ωωωωmR R m mR mR T =++= 10-2 图示滑块A 重力为1W ,可在滑道内滑动,与滑块A 用铰链连接的是重力为2W 、长为l 的匀质杆AB 。现已知道滑块沿滑道的速度为1v ,杆AB 的角速度为1ω。当杆与铅垂线的夹角为?时,试求系统的动能。 解:图(a ) B A T T T += )2 121(21222211ωC C J v g W v g W ++= 21 221121212211122]cos 22)2 [(22ω?ωω??+?++++=l g W l l v l v l g W v g W ]cos 3 1 )[(2111221222121?ωωv l W l W v W W g +++= 10-3 重力为P F 、半径为r 的齿轮II 与半径为r R 3=的固定内齿轮I 相啮合。齿轮II 通过匀质的曲柄OC 带动而运动。曲柄的重力为Q F ,角速度为ω,齿轮可视为匀质圆盘。试求行星齿轮机构的动能。 解: C OC T T T += 2222)21(212121C C C C OC O r m v m J ωω++= 22P 2P 22Q )2(41)2(21])2(31[21r r r g F r g F r g F ωωω++= 习题10-2图 习题10-3图 B v A C θ (a) v O ω A 习题10-1图 (b) (c) A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带答案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本科) 绪论 1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2填空题: (1)人体运动可以描述为: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为(杠杆)的机械运动。 (2)运动生物力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以及(肌电图测量)。 (3)运动学测量参数主要包括肢体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动力学测量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以及(惯性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肌电图测量实际上是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2 简答题: (1)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一方面,利用力学原理和各种科学方法,结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原理对运动进行综合评定,得出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确定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行为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有关器系结构及机能的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和增强人类体质服务的,并从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和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研究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性。 第二,研究各项动作技术,揭示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合理的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 第三,进行动作技术诊断,制定最佳运动技术方案。 第四,为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提供力学依据。 第五,为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提供依据(包括鞋和服装)。 第六,为设计和创新高难度动作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第七,为全民健身服务(扁平足、糖尿病足、脊柱生物力学)。 第一章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 1名词解释: 质点:忽略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被视为有质量而无尺寸的几何点。 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质点系组成的连续体。 平衡:物体相对于某一惯性参考系(地面可近似地看成是惯性参考系)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失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超重: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作为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群。 惯性参考系(静系):相对于地球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坐标系: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在参考系上标定尺度,标定了尺度的参考系即为坐标系。常用的是直角坐标系,又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 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回复到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特点:平衡时重心最低。 不稳定平衡: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去掉破坏平衡的力时,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其特点是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其重心降低。 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的位置上保持平衡。特点:重心高度不变。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平衡,但超出范围时,偏离平衡位置则会失去平衡,成为不稳定平衡的情况。 2填空题: (1)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此在描述一个或物体的运动时,必须说明它相对于哪个物体才有明确的意义,称此物体为(参照物)。 (2)运动员沿400米跑道运动一周,其位移是(0 )米,所走过的路程是(400 )米。 (3)人体蹬起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称为(超重)现象,下蹲时,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称为(失重)现象。 (4)忽略空气阻力时,铅球从运动员手中抛出后只受到(重力)作用,这种斜抛运动可看作是由水平方向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匀变速度)运动的合

第四章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第一节冲击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李世明) 一、动作形式 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存在碰撞现象,例如扣、踢以及拳击等动作都有碰撞现象。在这些碰撞动作中,运动链系统的远端环节(如踢球的脚,击球的手或器械等)尽量快地打击球或其它物体。在体育动作中,通过扣、踢等击打方式使人体四肢动量向运动器械实现转移的动作形式,我们可称之为冲击动作。 根据相互冲击的对象类型不同,可将体育运动中的冲击动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人体对器械的冲击、人体对人体的冲击、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冲击、器械对器械的冲击、器械对人体的冲击、器械对外界环境的冲击等。在这些冲击形式中,尽管有的形式人体不直接参与碰撞,如器械对外界环境的冲击,但是,这种形式仍然需要人使器械产生运动才能发生碰撞现象,如网球与地面的碰撞。这说明,无论是何种冲击形式,都需要人的参与,人的运动状态是不容忽视的。 (一)人体对器械的冲击 人体对器械的冲击主要包括排球运动中的扣球、发球和垫球,足球中的踢球、顶球,乒乓球、棒球、冰球、网球等的击球动作,表现形式为人体与器械之间的碰撞。体育动作中的绝大部分冲击性动作不仅仅是要使得人体环节动量有效完成传递,使器械获得较大的动量,还要求对器械击打的准确性、有效性。如网球中的击球、乒乓球中的扣球、羽毛球中的扣球以及排球中的扣球等都对运动中击打球的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击打效果主要包括击打速度与击打准确性。如在排球扣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各环节的协调运动是高水平扣球的组成部分,而水平较低运动员的扣球是不协调的,在其环节的顺序活动中会存在许多重复动作,导致最终的打击球效果降低。 在排球技术中,由于球和前臂的接触时间较短,因此排球接发球也属于击球动作,但排球接发球,特别是排球接球并不是为了使球获得较大速度,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因此,技术因素在其中显得颇为重要。一般认为在接发球中前臂成功触球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Marryatt & Holt, 1982): 1.触球时,手臂肘关节的角度越大(≈180°),接发球越成功。 2.触球时,左右臂的夹角越小(有效击球平面),接发球越成功。 3.在触球过程中,两肘关节中点轨迹与球反弹的轨迹间的差异越小,接发球越成功。 同排球扣球一样,在足球踢球运动中,运动员踢球效果也不仅仅表现在踢球的速度上,同等重要的还有踢球的准确性。在摆动腿前摆早期,大腿加速前摆的同时膝关节尽可能的靠近大腿,减少下肢的转动惯量,增加前摆速度,然后再通过伸小腿的方式加大转动半径,提高末端环节脚的线速度,从而提高脚踢 球的效果。有时为了踢出精准弧线球还要小关节(踝关节内旋发力)的密切配合,这都是提高准确击打球的重要因素所在。 人体对器械的冲击还存在另外一类,诸如体操中的一些推撑动作(如跳马)。在这些项目中,对碰撞之前的动作不象排球的击球动作一样要求较高,仅仅对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要求较高,根据动量定理可知,运动员在推撑过程中应该迅速有力,否则会因为运动员接触器械时间较长而减少了对人体的冲力,从而损失了水平速度,影响到动作的质量或完成。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动能与势能的正确利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的特征):1.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助跑速度。2.高水平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时间短,身体背弓大器械被充分引向身体后方。3.高水平运动员较好的利用了身体的动能及肌肉的弹性势能。 三.人体运动的形式:如果将人体简化为质点,人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果将人体简化为刚体,人体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2.斜抛物体的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2.斜抛运动的构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竖直上抛运动 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应用(保持跑速,动作连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ma 2:几点注意1.a是运动学量F是动力学量,他们都是矢量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并且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是被当做质点的 3.加速度与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反应的是瞬时关系。应用:加速跑,超重,失重,弯道跑 五.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ab=-Fba 2.应用:加速跑,起跳,投掷链球 六.动量与冲量 1.动量:K=mv 2.冲量:I=Ft 动量定理在体育中的应用1:落地缓冲动作:要减少对人体的冲力,就得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七.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是人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和合外力矩为零。表达式为:∑F=0,∑M=0 如:燕式平衡,单杠支臂悬垂 八.人体重心的概念:1.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重心 2.研究人体重心的意义:评定一个体育动作的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纠正错误动作等。都需要从人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是动力性的动作还是静力性的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开人体重心。 3.特点:人体中心不想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每一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桥”,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九.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中心位置分类:1:上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如:体操中的各类悬垂动作。2:下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的下方,下支撑平衡在体育动作中最为常见如:站立,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平衡动作以及田径,武术等。3:混合支撑平衡:是一种多支撑点的平衡状态,这时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如:肋木侧身平衡根据平衡的稳定度分类: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 1: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恢复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重心升高,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上支撑平衡属于稳定平衡。如:单杠支臂悬垂 2: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不仅不能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而是更加偏离平衡位置。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的重心降低,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下支撑平衡属不稳定平衡。如:单臂手倒立 3: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回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位置上保持平衡。在体育中很少见。如:连续完成两个前滚翻。 4: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一定限度内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回到平衡状态,但如果偏离平衡位置超过某一限度时,人体失去平衡。如:太极拳中的推手。

(完整版)弹性力学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知识点 静力可能的应力 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功的互等定理 弹性体的总势能 虚应力 应变余能函数 应力变分方程 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解法扭转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有限元原理与变分原理有限元原理的基本概念有限元整体分析几何可能的位移 虚位移 虚功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 瑞利-里茨(Rayleigh-Ritz)法 伽辽金(Гапёркин)法 最小余能原理 平面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基于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有限元单元分析 一、内容介绍 由于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求解在数学上的困难,因此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只能采用半逆解方法得到个别问题解答。一般问题的求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发弹性力学的数值或者近似解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变分原理就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近似解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把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的定解问题,转换为求解泛函的极值或者驻值问题,这样就将基本方程由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变分原理不仅是弹性力学近似解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数值计算方法,例如有限元方法等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并且应用变分原理求解弹

性力学问题。最后,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要求学习变分法数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没有学过上述课程,请学习附录3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二、重点 1、几何可能的位移和静力可能的应力; 2、弹性体的虚功原理; 3、 最小势能原理及其应用;4、最小余能原理及其应用;5、有限元原理 的基本概念。 §11.1 弹性变形体的功能原理 学习思路: 本节讨论弹性体的功能原理。能量原理为弹性力学开拓了新的求解思路,使得基本方程由数学上求解困难的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而功能关系是能量原理的基础。 首先建立静力可能的应力和几何可能的位移概念;静力可能的应力 和几何可能的位移可以是同一弹性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二者彼此独立而且无任何关系。 建立弹性体的功能关系。功能关系可以描述为:对于弹性体,外力在任意一组几何可能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任意一组静力可能的应力在与上述几何可能的位移对应的应变分量上所做的功。 学习要点: 1、静力可能的应力; 2、几何可能的位移; 3、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4、真实应力和位移分量表达的功能关系。 1、静力可能的应力 假设弹性变形体的体积为V,包围此体积的表面积为S。表面积为S可以分为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表面积的位移给定,称为S u;另外一部分是表面积的面力给定,称为Sσ 。如图所示

《连续介质力学》期末复习提纲--弹性力学部分.docx

〈连续介质力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弹性力学部分 1、自由指标与哑指标判别(★) 2、自由指标与哑指标的取值范围约定 3、自由指标与哑指标规则 4> Einstein 求和约定(★) 5、Kronecker-delta 符号(★) 、、, f 0, i j 定乂:廿 性质:(1) §ij= Eji (2)e f -e)= % (3)戈=久+爲2+爲3=3 (6) S ik5kj=S ij 6、Ricci符号(置换符号或排列符号)(★) 1,北为1,2,3的偶排列 定义:e..k = -1, ■从为1,2,3的奇排列 0, 门,舛任两个相等 性质:(1) e ijk = e jki = e kij = -e Jik = -e ikj = -e kji (2)弓23 =幺23] =?】2 =1 (3)弓32=?2I =勺口=_1 ⑷e^ej=e ijk e k (5) (axb)k = egbj, a、b为向量 7、%与爲的关系(★) 魯i詁0 § ZQ

8、坐标变换(★) 向量情形: 旧坐标系: ox [兀込尹丘,仔,£ 新坐标系: 州兀姿戸心乙列 变换系数: e[?e 尸(3 坐标变换关系: X , i - 0ijXj x t = 0jXj 0厂(角)T 矩阵形式为: 011 012 013 011 0 】2 013 X * = 021 022 023 兀2 或[耳,兀;,堪]=[西,兀2,兀 021 022 023 A.几 2 A.3_ _^3_ .031 032 033. 011 012 013 A 011 012 013 兀2 — 021 022 023 %; 或[西,吃,兀3] = [X ,%;,兀;] 021 022 023 _031 032 033 _ .031 032 033. 张量情形 入芋与A“?是两个二阶张量,角是坐标变换系数矩阵,则有 気=炕0“九 矩阵形式为[匍=[0]|? ]|> ],其中[A J=[A ]T (★) 9、 张量的基本代数运算 (1) 张量的相等 (2) 张量的加减法 (3) 张量的乘积 (4) 张量的缩并 (5) 张量的内积(★) (6) 张量的商法则 10、 几中特殊形式的张量 (1) 零张量 (2) 单位张量

对力学变分原理发展的一些回顾

对力学变分原理发展的一些回顾 ——严正驳斥何吉欢的造谣诽谤 刘高联 I)引言 从一月底开始,何吉欢匿名(不断变换着各种化名,如阿正、阿山、阿长江、东施等,有时也用本名)在互联网上对我、廖世俊、黄典贵等教授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交大进行了大量的造谣诬蔑和人身攻击。只要是对他的学术错误、道德作风、申请奖励或基金等有过不同意见,你都会立即遭到他的恶意攻击,无一幸免,他完全是一套流氓势派。近5年来,何吉欢炮制了大量文章,其数量之滥、逻辑之混乱、错误之奇、手法之‘巧’,实在让我们大开眼界,不愧为造文章之圣手!就因为我最清楚他的品学底细,又不肯同他同流合污,因而就成了他欺世盗名、立地升天的唯一障碍,必欲去之而后快。于是竟搞起了恶人先告状的勾当,妄想通过互联网进行造谣诽谤宣传把我搞臭,他就可以自由飞升了。且慢,何吉欢自吹的‘伟大’发现(发现了Lagrange乘子的逻辑矛盾等)、践踏热力学第二定律、声称建立了国际上最好的变分原理等,都可以从他在国内外的‘巨著’白纸黑字中进行检验的,而他诬蔑我的剽窃也是有历史可查的,不是由他说了就算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事实。 II)连续介质力学变分原理简史 引入缩写:VP—变分原理;GVP—广义变分原理;SGVP—亚广义变分原理;GGVP—GVP的普遍形式;PDE—偏微分方程。

A)弹性力学: 1865、1873:Cotterill & Castigliano提出了弹性静力学最小势能、余能原理1914、1950:Hellinger & Reissner提出弹性静力学广义VP 1954、1955:胡-鹫(胡海昌-Washizu)广义VP 1979(1964):钱伟长用拉氏乘子法首先将最小势(余)能VP推广到GVP(机械工程学报,1979年第2期) 1983:钱伟长,高阶拉氏乘子法(应用数学和力学,1983年第2期) B)流体力学 1882:Helmholtz粘性缓流最小耗散VP 1929:Bateman势流的VP 1955、1963:Herivel-Lin欧拉型GVP(林氏约束) 1979(1976):刘高联,旋成面叶栅正命题VP与GVP(力学学报,1979年第4期)全国叶轮机气动热力学交流会(1976年5月,北京) 1980(1978):刘高联,旋成面叶栅杂交命题GVP(Scientia Sinica, 1980, No. 10)1984:钱伟长,粘性VP(用权余法从PDE导VP)(应用数学和力学,1984年第3期) 1985:胡海昌,关于拉氏乘子及其它(力学学报,1985年第5期) III)建立与PDE对应的VP的方法: A)数学方法: 1)Vainberg定理:对N - f = 0 VP存在性要求N对称,即为有势算子(充分,但非必要)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最早提出相对论的主题即运动的相对性问题的,是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伽利略则拥护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当时的学者们强烈反对伽利略关于“地球在运动”的观点,其理由如下:(1)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2)如果地球既有公转也有自转,那么地球上的物体岂不是都会被向后抛吗?(3)如果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的话,那么从高处由静止落下的石头,将不会落到正下方,而必然会落到偏西的位置。不是没有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吗? 实际上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很大的,在赤道上达到了每秒460米。对于这些批评,伽利略分别进行了如下反驳。对于第一点,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与我们乘坐以匀速运动的船时感觉不到船在运动是一样的。这种想法与相对性原理以及作为相对论的基础的惯性系的概念相联系。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因为地球上的物体与地球一起运动着,下落的石头在水平方向与地球以同样的速度运动,所以仍然会落到正下方,这个观点与惯性定律相联系。 惯性定律可以表述为:“如果物体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这是由笛卡儿继承伽利略的观点最终完成的。惯性定律看起来像是最理所当然的定律,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会自然地停止下来。这是因为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在伽利略以前,人们认为像大炮的炮弹等投掷出去的物体依靠最初获得的“势”而运动,失去势以后就会停止下来。而伽利略和笛卡儿则洞察到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以后,这个定律成了力学的基本定律。伽利略。笛卡儿不能用实验完全证明惯性定律,这是由于在地球上不可能实现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的环境。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惯性定律的作用,在无重力的宇宙飞船中就可以直截了当地看到。观看关闭发动机后航行的宇宙飞船中的情景,物体一旦开始运动就不会停止,从中能很好地理解惯性定律的正确性。 惯性系 那么,惯性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成立吗?不,并非在任何地方都成立。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车和汽车中,与在地面上一样,惯性定律是成立的。但是,当电车和汽车起动、刹车和沿弯道行驶时它就不成立了。放在电车地板上的圆球,当电车起动时自然会开始滚动。在沿着弯曲的道路行驶的电车中,圆球不会沿直线运动。即在速度和运动方向变化的地方(非惯性系),惯性定律不成立。

弹性力学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第十一章 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几何可能的位移 虚位移 虚功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 瑞利-里茨 (Rayleigh-Ritz) 法 伽辽金(Γa∏epκuH )法 最小余能原理 平面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 基于最小 势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 基于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 有限元单元分析 一、内容介绍 由于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求解在数学上的困 难,因此对于弹性力学问题, 只能采用半逆解方法得到个别问题解答。 一般问题的求解是十分困难的, 甚至是 不可能的。因此,开发弹性力学的数值或者近似解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变分原理就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近似解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把弹性力学的基 本方程的定解问题, 转换为求解泛函的极值或者驻值问题, 这样就将基本方程由 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 变分原理不仅是弹性力学近似解 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数值计算方法,例如有限元方法等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 并且应用变分原理求解弹 性力学问题。最后,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要求学习变分法数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没有学过上述课程,请学习 附录3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知识点 静力可能的应力 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功的互等定理 弹性体的总势能 虚应力 应变余能函数 应力变分方 程 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解 法 扭转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 有限元原理与变分原理 有限元原理的基本概念 有 限元整体分析

、重点 1几何可能的位移和静力可能的应力;2、弹性体的虚功原理;3、最小势能原理及其应用;4、最小余能原理及其应用;5、有限元原理的基本概念。 §11.1弹性变形体的功能原理 学习思路: 本节讨论弹性体的功能原理。能量原理为弹性力学开拓了新的求解思路,使 得基本方程由数学上求解困难的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而功能关系是能量原理的基础。 (Tt UJ C 首先建立静力可能的应力「:,和几何可能的位移’概念;静力可能的应力 和几何可能的位移;可以是同一弹性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二者彼此独立而且无任何关系。 建立弹性体的功能关系。功能关系可以描述为:对于弹性体,外力在任意一组几何可能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任意一组静力可能的应力在与上述几何可能的位移对应的应变分量上所做的功。 学习要点: 1、静力可能的应力; 2、几何可能的位移; 3、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4、真实应力和位移分量表达的功能关系。 1、静力可能的应力 假设弹性变形体的体积为V,包围此体积的表面积为S。表面积为S可以分为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表面积的位移给定,称为S u;另外一部分是表面积的面力给定,称为S O如图所示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运动医学·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 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戈定(同济医科大学式汉‘30030) 摘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_卜讲.上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违背r 运 动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所致。本文欲探讨此力一面生物力学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On the Causes of Exercises Injury and Prevention,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E3iomechanics (*e Dcn} (Tuug.lt Me准备活动的不够充分;<3>场地、器材的小合理或突然变异的情况;机体机能状态低卜时的超负荷运动3}. 综卜所述,运动损伤以运动系统的创伤为主,多发生于从事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的人群之 中,尤以刚开始从事卜述活动的人为多数,发生的原因主要以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场地器材的 不规范,以及超负荷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所致。所谓技术动作不合理,实际_卜就是运动时的技术 动作不符合本人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的客观条件要求,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这类 技术动作有些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要求,但大多数则是对卜述知识、概念的掌握不够,认识不足 所造成的,所以从人体解剖、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一,错误的动作技术既不利于人 体竟技水平、运动能力的提高,义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 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努力消灭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增加知识,提高预见度,尽[__L 避免运动

连续介质力学几个定律汇总情况

第二章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定律 在第一章中,我们仅考察了连续介质运动的运动学描述,而没有考虑到引起运动和变形的因素。本章我们将引入应力等概念,并给出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平衡定律、动量矩平衡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及熵不等式。 2.1 应力矢量与应力张量 在物体的运动中,物体的两部分之间或物体与其外界间的力学作用是通过力来描述的。在连续介质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三种类型的力:(1)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接触力;(2)由外界作用于物体边界上的接触力;(3)由外界作用于物体内部点的非接触力(如重力、离心力等)。在另一方面,由于(1)(2)型的力总是通过某一接触面发生作用的,因此通常把作用于单位接触面积上的接触力称为表面力,或简称面力;由于(3)型力作用于物体整个体积内所含的物质点,因此通常把它称为体积力,或简称体力。 在连续介质力学中重要的公理之一就是关于接触力形式的柯西假设。柯西假设在运动过程中的时刻t对于任何物质坐标X和与之对应的接触面S上的单位法矢量n,表面力的存在形式为 ()n t X t t,, =(2.101) 通常,我们规定()n t X t t,, =指向接触面S的外法向时为正,反之为负(见图2.1). 现在不管在X和S面与S'面的曲率相差多少。 为了研究物体内部的力学状态,我们把一物体用一假想平面S截断成两部分A和B,如图2.3所示。此时S面就是A和B相互作用的接触面,B部分对A部分一 点的作用,便可以用A部分截面上的表面力t n 来表征,我们称之为应力矢量。反过来,考虑A部分对B部分作用,按照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可得应力矢量 t n -。它与t n 作用于同一平面上的同一点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t t n n =-(2.102) 对于物体内部的一点P,通过它可以有无穷多个方向的截面,而对于不同 方向的截面,应力矢量也就不同,这种复杂情况只有引进应力张量的概念才能充分地加以描述。为了刻画一点的应力状态,设想在一点P的附近任意给定一个单位法矢量为

运动生物力学 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1) 授课内容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念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1、生物力学是研究活体系统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力学分为两大类: (1)普通生物力学(或称理论生物力学) (2)局部生物力学(或称应用生物力学),例如:人类工程生物力学、劳动生物力学、整形生物力学等等。 2、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复杂的运动技术建立在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运动生物力学用数学、力学等对运动动作加以定量描述。 运动生物力学从力学角度和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各专项技术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的动作技术原理,以及最佳运动技术。 人体机械运动表现为两种形式: (1)人体自身发生的形变,即人体各环节之间相对的位移运动。 (2)相对于其周围环境而发生的位移运动。 牛顿定律适用条件:刚体运动,而生物体会发生明显的形变。 因此在人体运动中具体应用时要进行适当变通,研究活体时须注意各种力对生物体所做的功。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1、研究运动员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征 2、研究各项动作技术,确立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 3、结合运动员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特点研究适合个人的最佳动作技术方案和进行运动技术诊断。 4、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的力学依据 5、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运动器械应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 1、运动生物力学概论:概念、任务内容、发展史。 2、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以力学理论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因此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转动力学、流体力学等等是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 3、骨、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生物力学。如:骨、骨械杆原理、肌肉结构的力学模型,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和功能关系;人体各环节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力学原理等。 4、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和处理。 5、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如:投掷、跳远、跑步、球类、游泳等动作的力学分析。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简史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相对运动概念在应用到自由度数很大甚至无限大的系统时就会受到限制.可是只要我们回到那种不可分割的,整体连续的表象,只要我们放弃单个物体位置和运动的参数变化以及为些所必备的坐标系,那么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对立就被撤消了.对某一宏观体积中质点的热运动来说,相对性的概念就没有什么用途.不过当我们规定系统的自由度数不太大,并且可以不间断地记录每一质点的位置和速度,那么相对性的概念还可以保持下来.这样,要是可以把宇宙气体(不去研究里面个别质点的位置和速度)同连续介质组成一体的话,牛顿的绝对空间或许就获得唯理论的意义.当绝对空间具有洛仑兹那种全部充满空间以太的特征的时候,绝对空间也同样会获得唯理论的意义.(尽管已为后来的一系列实验所驳倒)在物理学中,力学的终极概念得到了因果解释.对物理学来说,力的概念(力场的概念)是个必须加以分析的概念.物理学确定了力的数值,在个别情况下,当质点无摩擦地运动时(即摩擦力可以忽略时)力可以是坐标的函数.这种函数的形式应由引力论、弹性理论、电动力学理论中对引力、弹性力、电力、磁力的研究给出,并且这种研究与力学不同,完全按另一种方式进行,这些力已不再是终极概念,恰恰相反,现代科学的任务正是要用物理的或数学的方法把它们从另外的量推演出来. 划分物理学和力学的界限也就把场方程和运动方程加以区分.或许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既然忽略了离散存在质点和场的相互作用,所以场方程和运动方程都是线性的.在用抽象的理论认证某个质点的时候在力学上就把这个质点看成是一种纯属被动的实体,而力也就施加在它上面,同时又和这个质点本身无关,这也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在场论中力场被相应地看成所谓被动的一面,看成是不依赖于场的粒子(即场源)的函数.根据力来确定运动,根据力与坐标的关系确定力是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牛顿依据的是他所阐明的运动公理.同时在《原理》中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确定了把力(引力)和坐标联系起来的函数的形式.如所周知,这是古典物理学的出发点.以后物理学的其他部门就是按牛顿的引力场的式样构成的. 在物理学发展的影响下,当力学把标量也包括到自己的基本概念之中的时候,已知力和初始条件就能决定质点位置的牛顿运动方程将要被另一种方程所取代. 就科学思维能力和风格的影响来说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发现可以同广义坐标方法相提并论.把空间中质点的位置,即古典力学的原始的形象和被当成是多维“空间”的点的系统的位形相对应,从几何的观点来说这是在拉格朗日把四维时空引入科学之后所采取的下一个步骤.当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4】的量度一文中写到他的一些“机敏的熟人”把时间看

第3章_弹性力学经典变分原理

第3章 弹性力学经典变分原理 3.1 弹性力学基础 3.1.1 变形分析 要研究物体变形首先要研究其位移如何来描述。在数学上,我们引进物质坐标和空间坐标的概念分别来描述物体上某一点的位置变动,具体说来,先取一Descartes 坐标系做参照系,变形前物体的构形为B ,其每个质点的位置可用一组我们称之为物质坐标的坐标值来表示;变形后物体的构形变成B ’,取另一个Descartes 坐标系做参照系,我们称之为空间坐标系。如下图,变形前任一点P在物质坐标系中的坐标为),,(321X X X ,变形后P 变化到Q 点在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321x x x 。 图3.1物质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 矢量PQ 表示了质点P 的位移,记为u 。为简单和方便起见,一般取两个参照系相重合,这时位移矢量u 的分量i u 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1,2,3)i i i u x X i =-= (3.1.1) 其中变形后质点的坐标)3,2,1(=i x i 与变形前的坐标)3,2,1(=i X i 存在着确定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变形后质点的坐标看成是变形前质点物质坐标的函数,即 123(,,), (1,2,3)i i x x X X X i == (3.1.2) 也可以用其逆变换 (数学上要求Jacobi 行列式不为零) 来表述,也就是从变形后空间坐标描述的质点,来追涉变形前这一质点的坐标 123(,,),(1,2,3)i i X X x x x i == (3.1.3) 如果把位移u 看作是变形前坐标、即物质坐标的函数 123(,,), (1,2,3)i i u u X X X i == (3.1.4) 称之为Lagrange 描述。如果把位移u 看作是变形后坐标、即空间坐标的函数 123(,,),(1,2,3)i i u u x x x i == (3.1.5) 称之为Euler 描述。 我们取变形前P 点),,(321X X X 及相邻P’112233(d ,d ,d )X X X X X X +++,它们之间的长度平方为

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第十二章动能定理习题解答

习 题 12–1 一刚度系数为k 的弹簧,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弹簧的上端固定,下端与质量为m 的物块A 相连,图12-23所示为其平衡位置。如使重物A 从平衡位置向下沿斜面移动了距离s ,不计摩擦力,试求作用于重物A 上所有力的功的总和。 图12-23 ))((2 sin 2st 2 st s k s mg W +-+ ?=δδθ 2st 2 sin s k s k mgs --=δθ 22 s k -= 12–2 如图12-24所示,在半径为r 的卷筒上,作用一力偶矩M=a ?+b ?2 ,其中?为转角,a 和b 为常数。卷筒上的绳索拉动水平面上的重物B 。设重物B 的质量为m ,它与水平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不计绳索质量。当卷筒转过两圈时,试求作用于系统上所有力的功的总和。 图12-24 3 22π40 π3 64π8d )+ (d b a b a M W M + ===? ????? mgr r mg W F π4π4μμ-=?-= )3π16π6π(3 4 π4π364π8232mgr b a mgr b a W μμ-+=-+=∑ 12–3 均质杆OA 长l ,质量为m ,绕着球形铰链O 的铅垂轴以匀角速度ω转动,如图12-25所示。如杆与铅垂轴的夹角为θ,

试求杆的动能。 图12-25 x x l m x x l m v m E d )sin 2()sin )(d (21)(d 21d 2222k θωθω=== θωθω2220222k sin 6 1 d )sin 2(ml x x l m E l ?== 12–4 质量为m 1的滑块A 沿水平面以速度v 移动,质量为 m 2的物块B 沿滑块A 以相对速度u 滑下,如图12-26所示。试求 系统的动能。 图12-26 ])30sin ()30cos [(2 1 2 122221k ?++?+=u v u m v m E )30cos 2(212 122221?+++=uv v u m v m )3(2 1 2122221uv v u m v m +++= 12–5 如图12-27所示,滑块A 质量为m 1,在滑道内滑动,其上铰接一均质直杆AB ,杆AB 长为l ,质量为m 2。当AB 杆与铅垂线的夹角为?时,滑块A 的速度为A v ,杆AB 的角速度为ω。试求在该瞬时系统的动能。 图12-27 AB A E E E k k k += 22222221)12 1(21])sin 2()cos 2[(2121ω?ω?ωl m l l v m v m A A ++++= )12 1cos 41(212122222 221ω?ωωl lv l v m v m A A A ++++= )cos 3 1(2121222 221?ωωA A A lv l v m v m +++= 12–6 椭圆规尺在水平面内由曲柄带动,设曲柄和椭圆规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立定跳远成绩通常被作为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 经常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的应用科学,?它直接为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以运动力学原理 来分析立定跳远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找出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途径,寻求最佳立 定跳远技术,以帮助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立定 跳远应该怎么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提高立定跳成绩。立定跳远属于抛射点与 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抛射运动,?根据远度公式得知,影响抛射远度的主要因 素是腾起初速度,又根据动量定理,?要求练习者在预蹲后应立即摆臂,蹬地跳起,蹬地应快猛干脆利落。因此,在进行完整连贯地练习立定跳远时应注意以下一些 动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动作各阶段分析 1、预蹲预摆阶段。双腿预蹲与双臂预摆是同时进行且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当 双腿下蹲时,双臂由前下方经体侧向后上方摆动,上体稍前倾。这个阶段应注意 四个问题。 (1)下蹲的程度,是微蹲、半蹲或是全蹲应明确。立定跳远时下蹲程度要求 是微蹲,这时,人体的肌肉初长度被拉长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若是半蹲或全蹲 就不符合人体肌肉的工作特点,变成了有意识地放慢下蹲的速度而延长力的作用 时间,这样会降低肌肉的收缩力量,不利于形成强大的肌肉收缩力即爆发力。 (2)预蹲摆后能不能停顿。立定跳远动作要求是不能停顿的,当预蹲预摆后 应接着迅速完成蹲地动作的,其主要原因是:停顿是把连贯的动作变成静力性动 作,而静力性动作较连贯性动作易使肌体产生疲劳。。 (3)摆臂的程度。预蹲时双臂后摆应做到自然,不能强扭使摆幅加大,蹬地 时双臂前摆应尽力前上方摆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身体重心。 (4)明确预蹲摆的次数是不是越多越有利于起跳。立定跳远要求只预蹲摆一 至二次,并不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多次的重复预蹲预摆不利于充分利用肌肉的 弹性,同时由于肌肉松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强力。 2蹬地结束后人体腾空到最高点阶段。预蹲结束应立即摆臂与蹬地跳起,蹬 直双腿,上体尽量前送,人体在达到最高点时成一斜线,这时候整个人体也应该 是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3人体从最高点到安全落地阶段。人体蹬离地面后,由于上体尽量前倾,在 最高点时,是成一条斜线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人体在腾空后,在不改变外力 矩作用时,身体某一环节若以一定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某一方向产生转动,必 然导致身体其他环节以等量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相反方向发生转动。这时,若 不急剧挥臂,向前屈体并做收腹举腿,必然导致人体按原来斜线状态落地。为保 证安全落地,必定要使下肢向反方向发生转动,并且小腿前伸着地,保证了上肢 上体与下肢转动的动量矩矢量和为零,才能顺利地落地。 为了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在进行动作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训练方法的 问题: 1从抛射原理的射程公式中我们可得知:初速度与远度是成正比的,初速度 是影响远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着重提高初速度以提高远度。由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