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建设、城市规划等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重庆的人口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直辖以来,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稳定下降,下降速度呈逐步放慢的趋势;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一、人口规模的变化

(一)户籍人口规模

1996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持续增长。截止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3198.87万人,比1996年增长176.10万人,年均增幅0.6%。从户籍人口规模看,我市的人口增长得到了较好控制,这是我市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体现。

(二)常住人口规模

直辖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但人口下降趋势逐渐减缓,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808万人,比1996年减少了67.30万人,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减少0.2%,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7%和0.4%。

从历年常住人口数据看,1996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处于下降通道,但下降趋势逐年减缓,8年间全市常住人口下降了81.98万人,年均下降0.4%。由于重庆市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重庆市的人口大量外出,重庆成为了全国的净外出

人口省份。由此形成了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特点。直辖后,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投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开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较好的就业环境,我市外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随之减缓,市外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全市常住人口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从2005年开始,全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了近十年来的小幅回升,2006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和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分别增长0.2%和0.4%。常住人口的上升态势反映了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升,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图一:重庆市1996-2006年户籍和常住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动情况

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和人口的迁移变动的影响。我市直辖以来的人口变动特征是: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外出人口流动加快,出市外人口持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市外来人口增长较快。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

我市在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下和人们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006年与1996年相比,人口的出生率下降了3.8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了1.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96年的6.2‰下降为2006年的3.4‰,下降了2.8个千分点。

(二)人口的迁移变动

十年来,全市外出人口持续增加,出市外人口呈现减缓的趋势,市内外出人口呈增加的态势,市外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全市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2006年全市外出人口680.61万人,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433.59万人,外出人口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同时,出市外人口数量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2006年全市出市外人口453.40万人,是1996年的2.4倍,年均增长9.2%。

1、从出市外人口数据看,我市的出市外人口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出市外人口的增幅近年出现了减缓的趋势。1996到2000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11.2%,从2000年到2006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7.8%,2005年和2006年的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6.3%和5.1%。可以看出,我市出市外人口近年出现的减缓趋势。

2、从市外来人口数据看,2006年市外来人口65.40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24.64万人,市外来人口年均增幅为4.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市外来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1996年到2000年市外来人口年均增长3.1%,从2000年到2006年市外外来人口年均增长6.0%

图二:重庆市1996-2006年外出人口变化趋势

市内外出人口和市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我市经济迅猛增

长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推动市内流动人口加快,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从短期来看,市外来人口的绝对量不会成为影响我市常住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三、人口分布与城镇化率

直辖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也稳步上扬,人口分布进一步聚集。

(一)常住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态势

2006年我市三大经济圈常住人口分别为都市发达经济圈659.06万人,比1996年增加62.72万人,年均增长1.0%;渝西经济走廊838.15万人,比1996年减少31.91万人,年均减少0.4%;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310.79万人,比1996年减少98.11万人,年均减少0.7%。可以看出,全市人口重心不断向都市发达经济圈移动。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3.5%,比1996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镇移动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我市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6.7%,比1996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0.3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表一重庆市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

单位:万人、%

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总的变化趋势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劳动力资源人口维持在一个相当充裕的阶段。我市的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人口学常讲的“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高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出现的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十分庞大,相对的社会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很重,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

(一)少儿人口规模缩小,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

重庆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97年至2006年下降了3.7个千分点。由于出生人口的减少,2006年全市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占全市人口的比重降至20.0%,比1997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二)15-64岁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从1997年以来,全市15-64岁的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68%左右。2006年全市15-64岁人口占68.9%,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由于重庆市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使得该年龄段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我市的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仍然处于最为丰富的时期。因此,开发利用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扬

2006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1.1%,从1997年到2006年的九年共上升了2.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上升了0.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对比历史资料,1982-1990年重庆市老年人口比重八年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从1990-2000年的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0.2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我市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上升趋势呈加快的态势。

表二: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五、人口老龄化状况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人口相对减少,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二是由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2006年重庆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26岁,比2000年的71.9岁上升了1.36岁。三是由于重庆市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使得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1997年以来全市老年人口呈现如下特点:

(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我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1.69万人,比1996年增加107.54万人,年平均增长4.3 %。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二)平均年龄不断上升

人口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的一项综合指标,2006年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我市人口平均年龄由1997年的33.5岁上升到39.1岁,十年人口平均年龄上升了5.6岁,同期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只上升了4.2岁,重庆人口平均年龄比全国高1.4岁。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测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经计算2006年我市年龄中位数为39.3岁,说明全市人口中有一半人的年龄大于39.3岁,而同期全国的年龄中位数为36.2岁。由此可以看出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

(三)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老年人口随着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增加,高龄老人比例也在不断上升。2006年我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达到1.6%,比1997年上升了0.5 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加强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开拓老年市场迫在眉睫。

表三:重庆市主要年份人口年龄老化程度

单位:岁、%

六、人口受教育状况

直辖十年来,我市坚持“科教兴渝”政策,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

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

随着我市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的提升。经计算,2006年我市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比1997年的6.6年,增加了1.1年。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中,初中以上比重显著提高

2006年全市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4.8%,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0.6和3.0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重为10.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5和1.4个百分点。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5.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6和2.7个百分点。

表四重庆市主要年份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

单位:%

显然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增长最快,反映了直辖十年全市积极开展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示了我市在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的上升为重庆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重庆直辖19周年,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

重庆直辖19周年,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 1997年3月14日,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当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晃眼之间,直辖后的重庆已走到了第19个年头。 在中国西部城市中,如果说有皇城血统的西安人多显“王者之气”,有道教气养的成都人多显“皇民之悠”,那么有多元脉动的重庆人多显的便是“兼容之性”。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的悠久文化,极具特色的当地食物,以及充满朝气的人文气息,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集热闹、平和、刺激与休闲为一体的城市。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19岁的重庆都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正变成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些具有浓厚重庆味道的城市符号也逐渐消逝。 这些独具特色的“重庆味道”,你了解多少? 码头文化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座水码头。朝天门码头、嘉陵码头、东水门码头等地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重庆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码头文化”。 如今,码头上的吆喝声和繁忙景象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现代化港口。那些由码头而产生的文化也逐渐淡去,但老码头与曾在码头上发生的事、工作的人却永远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倘若你在70、80年代有幸去过重庆,一定会被重庆这种独有的“码头文化”震撼,而如今再想感受重庆别样的“粗犷”,恐怕也只能到博物馆里了。 十八梯 梯坎是重庆特有的风景。去过重庆的知道,爬坡上坎那是常有的事,所以重庆也常常被大家用“魔幻”来形容。 十八梯就是重庆独有“梯坎风景”的代表之一。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较场口,是一条连接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老街,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通道全部由石阶铺成,这里的每一步梯子、每一方石块,都留着岁月碾过的痕迹,虽不是历史文化遗迹,但却是最具浓郁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 如今的十八梯两旁老旧房屋墙面上几乎都喷着“拆”字,有的已经被夷为平地,剩下仅有的住户和商户还在坚守着。城市的发展总和历史的遗留相悖,如果想要感受这仅剩的老重庆风貌,记得要趁早。 山城棒棒军 重庆城出门就爬坡的地形,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棒棒。这个在“黄金时代”一度达到40万人的群体,几乎挑起了半个重庆城的建设。90年代的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让全国都知道了重庆有个特殊的职业叫“棒棒”。 早年的重庆城,你会发现在街头巷尾,成群结队的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手提绑绳、肩挑扁担的乡下人处处可见。他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肩挑背扛地为过往的船只装卸货物,或者走大街穿小巷,帮人提点东西,搬点重物,以此养家糊口。

天津与重庆同直辖不同命原因总结

工业基础 重庆比天津要弱,毕竟天津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东北亚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第二名是日本东京),虽然建国后几次大规模的工业援助削弱了这种优势,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津的工业底蕴重庆比不了。 区位优势 这个重庆比天津要差得多。天津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太多,北京和国内有相当水准的周边地区,东北亚诸国,海港等等。相比起来,重庆主要是内河港口,虽然方便,但是运载货物量相对较小,而且重庆周边经济基础较差。 投资环境来看 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诸多先天优势使天津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各个方面较为平均,在四个直辖市中,不论是总体竞争力还是单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或者是劣势。但是,2009 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这有利于天津未来的发展,极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 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地处大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重庆市在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但是受重市自身“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的制约,在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在各方面的后发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劣势较为明显。 资源积累 ·重庆是在1997年3月才被确立为直辖市的。所以至少在发展上,晚了其他几个直辖市近半个世纪。重庆位于内陆地区,所以资源上必须倚靠周边“出产”,而不是像上海天津那样可以靠外来输入,也不像北京那样可以靠外省资源补给,而周边地区相应经济水平较低,所以重庆的资源积累还赶不上其他直辖市。 人才 重庆缺乏大区机构、企业总部、科教事业单位带来高素质人力资源聚集,京津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而重庆相比起来差距太大了。 资金和体制 天津离首都比较近(无论从距离上,还是人事上),资金相对来说比重庆有保障。何况天津还有日韩美欧的投资,但是天津的GDP过于依赖国企投资,缺乏市场化竞争力的产业,不论是航天还是石油,产业决策在北京,天津更多像在承担北京央企的生产基地角色。 天津的问题主要在体制,这也是很难克服的问题。重庆原来政治地位相对低,新发展后体制阻力相对小一些,不过资金上,重庆还是主要依靠的国家投资,受政策影响大。 天津最大的特点是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实际上京津是双子星城,现在中央要用天津来分担北京的部分职能,势必造成天津可以利用相当一部分北京的资源。作为未来北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势必会谋求与首都北京之间的资源整合。到时候,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与

大事记

大事记 张献忠:陕西肤施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自号八大王,受抚复叛,从陕西入川,被左良玉在周溪柯家坪围剿时,张败窜入兴归山,今陕西大界岭。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太平同知徐麟趾等到城口岚溪河捉拿教民14人解送达州审办。 嘉庆元年(1796年)9月,城口七保农民殷成富,冯升、肖汉章等率众2000余人到石溪河之鸽子山树旗造反,对抗官府。 10月九保农民黄富才、郑学智等率众3000人于黄泥丸起义,徐天富、卿有义、黄道士等率众4000余人于鞍子坪、聚马坪起义;七保农民谭大顺等率众千余人于光头山起义。 自10月起,城口主薄蒋日记,汛防把总冯继世率乡勇数千人镇压本境白莲教起义军至12月中旬,义军被各个击破,余部转入深山老林坚持斗争。 嘉庆二年(1797年)5月襄阳白莲教蓝号首领张汉潮率众数万,经太平县大竹河直达城口境内,俘主薄蒋日记,连营数十里屯扎月余遂由菜子坝厚坪去大宁(巫溪)。8月襄阳白莲教首领齐王氏。樊人杰率军由陕西入太平,沿城口河而上,东去大宁。 嘉庆三年(1798年)3月太平、东乡、达州、巴州、襄阳等各路白莲教义军均为官军所败,纷纷转入大山,数万人集结城口,略经休整后分路出境,11月川、陕、楚各路义军复入厅境,于12月经陕西渔渡坝合营。 嘉庆四年(1799年)2月白莲教首领青号、蓝号、黄号、白号、月蓝号、线子号等义军相继而至,坪坝至高观场180里沿途皆为义军所占,4月初清廷大臣额勒登保与德楞泰各带官兵数万,分路追赶义军至修齐坝决战,义军寡不敌众伤亡甚巨。 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义军首领唐大信率部与庞黯然带领500团丁在白水洞激战,唐部百余人阵亡。是年城口大饥,树皮草根食尽,人丁锐减。 嘉庆六年(1801年)清廷大臣德楞泰在城口筹办清剿白莲教义军的善后事宜,镇压白莲教起义后,参赞大臣德愣泰在新发现的战略要地城口,扩建城池并相应增建官署和庙、养济院、城隍庙、文昌宫等公共建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依山势形成三处城区组合,即土城、河街和低坝子。设置城口营,建置营堡,是年太平同志恒敏监修土城。于道光二年(1822)分太平县东南之七、八、九保正式设立城口厅。 嘉庆七年(1802年)8月德楞泰率官兵万人驻扎葛城。 嘉庆七年(1802年)剿匪副将、提督罗思举(人称罗大人)副将桂涵,驻兵明通井,见明通至蓼子峡谷难于通行,罗思举自捐廉傍山架木为桥,绕以扶栏,白折而度,修通明通至蓼子峡谷栈道,至今公路上方栈道有部分犹存,沿路陡险处石壁上镌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另有记载修此栈道年代记事碑镌刻在镡子峡悬崖峭壁上。 嘉庆八年(1803年)官兵在城口老林搜捕白莲教义军。 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首领王作舍、苟文润、苟朝富、罗思兰等率领白莲义军残部在城口境内活动。 嘉庆十年(1805年)1月官兵撤离城口,2月,提督枫坤驻城口。 八保五甲黄阳坡唐全仁妻,文生唐学让母。嘉庆十五年全仁故、张氏年二十六,子学让在怀抱,抚育教诲成名。

大事记序

本局自1994年组建以来,每年逐月记载了发生的重大事情,为总结检查工作、编写资料、考证历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准确、完整、系统地反映我局各方面的情况,特将历年大事汇编成册,以供查考。 经过党史办同志的辛勤努力,《中共成县党史大事记》今天与大家见面了,这是我县党史工作的丰硕成果之一,也是我县党的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此机会,谨向本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真挚的祝贺! 《中共成县党史大事记》遵循“求真存实,立准立好”的方针,本着“广征、核准、精编”的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针,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的编幕体例,收集了1949年12月2日至200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在成县活动的主要会议、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我县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风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建市奔小康步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我县县委、政府历届班子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齐心协力,扎实苦干,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使全县经济社会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至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785万元,比上年73195万元增长9.7%;财政收入达到8263万元,比上年7484万元增长10.4 % ;农民人均纯收入1429元,比上年增加88元;银行期末存款余额达到19.58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6.46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居于全区各县首位,在全省的位次也逐年上升。目前,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建市奔小康统揽工作全局,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和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及干事创业环境,开拓创新,苦抓实干,为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的成州市而努力。这一发展过程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在《中共成县党史大事记》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中共成县党史大事记务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时代的脉博。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大事记》,了解有关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得失,明辫是非,准确把握未来。因此,我们应该郑重对待这本《大事记》,学好用好《大事记》,充分发挥它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历史在发展,事业在前进。党史工作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前”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求各级领导都要十分重视党史的征集、编幕、研究、宣传工作。同时,也希望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把我县党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世纪开篇》是根据《2002~2006年休宁县党史工作规划》安排,由我室组织编写的中共休宁地方党史资料丛书之一。它是县委党史办公室的同志向中共休宁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献上的一份礼物,本书在这重要时刻予以出版,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党史大事记的整理编写是党史研究、编纂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室十分重视地方党史大

重庆10年大变化

重庆是座山城,山高地不平,历史欠帐多。十年前,重庆交通非常落后。没有条件骑自行车,人们上班、上学除了步行,只有公交车,然而当时车少,路少,有人说重庆乘坐公交车是“几内亚”(挤、累、压)。记得一次妈妈带我乘车我被挤哭了。好不容易上了车,又会经常堵车。原来当时重庆长江、嘉陵江上只有两座大桥与江北、南岸连接,渝中区也只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连。马路狭窄,过江很多地方还要靠轮渡和车渡。出门也是一件难事。建筑也很落后。主城区当时随处可见吊脚楼,破破烂烂,大刹风景。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原来当时重庆长江、嘉陵江上只有两座大桥与江北、南岸连接,渝中区也只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连。马路狭窄,过江很多地方还要靠轮渡和车渡。出门也是一件难事。建筑也很落后。主城区当时随处可见吊脚楼,破破烂烂,大刹风景。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重庆人民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今日的新重庆。如今环城高速、渝涪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继建成,渝怀铁路也于近日通车。一条条金色的大道将重庆和全国、全世界连接得更紧密。市内交通也今非昔比。轻轨较新线的开通使公交车压力大为减轻。无数立交桥、天桥、地下通道使人、车通行更加快捷、安全。而且重庆在十年间新建、扩建了几十座大桥。据桥梁专家介绍,重庆桥梁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重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都”。如今的重庆,每一天,增加的机动车很多辆。如今的公交车不仅数量多了,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重庆已经有了许多中级车,还有不少高级车。坐车非但不象以往那样拥挤,反倒成了享受。 重庆能够在十年里迅速建起大批高楼大厦,一座座10层、20层、30层的楼房拔地参天,人民的居住环境迅速改善。最难忘的是我们学校的变化,十年里我校新建了漂亮的塑胶球场,添置了电脑和许多电教设备。坐在教室里,听到老师介绍新重庆的变化,我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每当华灯初上,登高远眺,只见万家灯火,亮若繁星,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高楼灯光倒映入江中,水面波光粼粼。渝中半岛和江北、南岸遥相呼应。这时我就会由衷地自豪,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直辖十年、突飞猛进的新重庆!我长大了,也一定要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 为重庆创造更好的明天!!!!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全国人大立法十年大事记 ◆2003年3月1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吴邦国委员长提出:“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紧制定一批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完善一批现有法律,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纪律规范。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了人大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内容、基本形式和主要程序,是对宪法和法律关于人大监督职权的具体化。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对现行法律的清理工作,找出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分类进行处理。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要求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取消食品“免检制度”等,开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阶段。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到2010年底,中国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重庆直辖十年的经济变迁

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经济变迁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自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设立了重庆直辖后,重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都是感同身受。形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不可同日而语。十年光阴,历史的长河里弹指一挥间,却见证了重庆这座山水名城的历史变迁:城市轻轨在云林楼宇中穿梭而行,康庄大道在河沿群山中蜿蜒通达;幢幢高楼大厦在荒凉苍芜中拔地而起,座座迁建新城在移民阵痛后重振雄风。直辖后,经济能级跃升,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经济布局由分散转向集中,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在经济上,十年不上税,所上交的税中央都会如数的返还给我们,这是其他省市都不曾有的优惠政策。我们抓住机遇,趁着进入21世纪的势头和改革开放的风,我们也迅速的发展起来。10年前,重庆市人均经济发展缓慢,增长情况很不乐观,占国内生产总值低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也是很低,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明显。很多人依然住的是草房或是用泥堆砌而成的房子,有电视机就算得上很好的了。根本没有想过还会有电脑、手机之类的。直辖之后这些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记得2000年来重庆,那时候重庆刚刚开始实行无人售票制度,还有五里店那边刚刚兴起开发,人们都很高兴,因为可以得到很多的赔偿。人们都知道这是直辖后重庆在腾飞,在大张旗鼓的改变,人们脸上都充满了希望,都希望直辖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明天。 行动没有让他们失望,政府没有让他们失望。政府抓住这个机遇,用各方面的资源来促成经济的腾飞。政府先后派包叙定、王鸿举、黄奇帆市长;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以及最近调来的张德江书记,纷纷来帮助重庆发展。重庆的羽翼日渐丰满,轨道交通的发展,设立两江新区,还有寸滩保税港等政策,现在又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用行动向世人说明直辖是没有错的,直辖只会给人们带来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 直辖后,台商纷纷来重庆投资设厂,国外的很多大型企业也在这里设厂,重庆正在建设中国的西部硅谷,把笔记本的生产地建在这里,这也给重庆的经济带了很多优良的契机。在台商方面,重庆正在申请与台湾全面合作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以打造台商投资的第三重点区域,也支持台企与个人合资,重庆是有优惠的。很多的方方面面都表明了。 再看国税收入。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追寻着时间的脉络,重庆市国税局的税收数据,也从另一层次上见证了重庆经济十年的发展成就。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恶意看出重庆的今天是直辖带来的,是历届政府通过齐心协力,全面贯彻国家经济方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得来的。通过这些经济数据,税收用数字说明直辖的重庆。税收收入翻番,直辖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3.96亿元,年均增长10.2%。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234亿元,是1996年的3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6年的20%攀升到35%.....之类的数据都是见证重庆的发展历史的。2006年,国税收入再次突破250亿元大关。重点企税源企业税收收入比重增加彰显我们重庆雄厚的经济基础。10年以来,重庆建设长江经济中心的基础基本夯实,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商贸、科教文化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基本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我们重庆经济实力的重要构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税收是死的,可是这鲜明的数字却让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了重庆的崛起。重庆的现在是光彩夺目的,绚丽的城市,绿色的环境,还有那拥挤的人群。每天大家都忙碌着,但却快乐着。因为辛苦是有回报的。在最近的调查报告中城,重庆是1.5线城市,在向一线城市靠近,她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辛苦的重庆人民。记得在全球不可不去的城市中,重庆赫然上报,不仅仅是因为重庆有着天然的风景,还有迷人的风土人情,更还有着重庆是浓缩版的中国,在短短的十几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短短的十几

建国以来大事记

峥嵘岁月铸就辉煌 ――建国以来大事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10月: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5月14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向工业化全面进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1959年4月:容国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 1960:大庆油田发现并开始全面开发,三年后建成世界级大油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在隔绝二十多年后走向正常化。 1976年10月:彻底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1977:中国开始清理“文革”错误,恢复高考,重振经济。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期间讲话,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000: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7月13日: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2004年3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巨龙跨越世界屋脊。2006年10月8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幕,着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成功飞天,圆千年梦想。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圆百年奥运梦想。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直辖十年重庆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直辖十年重庆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下,经过10年的拼搏和发展,全市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GDP突破了万元大关,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奠定了基础。 一、直辖以来重庆市城镇化率的变化特点 (一)起点低,增长速度快 重庆市是个农业大市,山高路陡,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直辖前,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影响,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起点较低,发展滞后,1996年,重庆市城镇化率为29.5%,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 直辖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市经济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得到了落实,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1996年到2006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共提高了17.2个百分点,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镇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0.2个百分点(见图1)。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得益于重庆直辖后的定位,即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了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并且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全市及各区县的经济得了显著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使全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速度、流动频率加快,2006年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了680.61万人,其中流向城镇的人口达到了90%以上,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 (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重庆市是属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因此全市城区与偏远山区,主城、渝西和库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1、区县间差距较大 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6.7%,其中最高的是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六区,城镇化率达到了100%,最低是酉阳县和巫溪县,城镇化率仅为17.2%,两者差距悬殊(见表

建国七十年大事记

1 1 建国七十年大事记 1966~1967年间的 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966年5月3日,中国第一批20辆新型“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在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制成出厂,随后被送到北京。此后,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开始正式乘用这一新型“红旗”高级轿车。 红旗轿车取代了苏联的吉斯115,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座车,从此以后,红旗轿车一直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参加重要活动的用车。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陪同他一起坐“大红旗”进入中南海,“红旗”轿车因此名扬世界。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1966年7月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原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力而言,“二炮”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杀手锏。 建国七十年大事记

建国七十年大事记 2 2 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国土上,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二十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以非凡的气魄和远见卓识,做出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不久,研制导弹的要求也提了出来。在戈壁沙漠、海岛滩涂、荒山野岭,广大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 这次试验成功,使中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在快速地向前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试验的解放军、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7年1月,中国“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至此,《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已经具备了中近程导弹打击与发射火箭的能力。不仅极大地壮大了我国的航空航天力量,更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无数精英人才。 中国试爆成功第一颗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蘑菇云在西部升起,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c249601.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249601.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大事记 2012-10-19 14:41:31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8日■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200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薄弱问题。 ■2004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正式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所确定目标如期实现。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实现了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面覆盖。 ■2008年 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陪都重庆大事记要

陪都重庆大事记要 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百余年来屡战屡败的纪录,洗雪了民族的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人民迅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那场造成人类空前浩劫的战争已经过去60年。6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那段痛苦悲壮的经历变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财富,共同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大事,除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外,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首都”重庆和革命圣地延安。这里主要反映重庆的大事。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馆编辑整理了《陪都大事记要》,目的是让国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发扬抗战精神,同时也可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个查找重庆这段历史的线索。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937年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平津沦陷。随后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全国进入抗日战争。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尽管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到10月底形势已非常不利。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于次日电告前线将士。 1937年8月18日,国民政府公布《救国公债条例》,发行总额为五亿元,年息四厘,分30年还清。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发行的第一个公债。以后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主要的有18种。其中,有按法币和关金计算的,总额达150亿元;此外,还有按英金美元计算的外币债券,按谷麦等粮食计算的实物债券。 1937年8月,原在重庆设有支行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三行成立了联合办事处。是月,交通银行来渝,购打铜街原四川商业银行旧址为该行重庆支行行址。次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支行正式开业。至此,中、中、交、农四行都在重庆设立了支行。据1939年12月7日,《商务日报》刊载消息,是时重庆共有大、小银行30余家。加入银行同业公会者23家,这些银行在重庆的资本约在一亿元以上。可以说,这时,重庆已经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11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批准迁都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当晚乘舰西上。同时,政府在南京各机关开始向重庆、武汉、长沙等地转移。11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当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登上永绥舰,17日晨离开南京启碇西上,19日抵达汉口,22日抵宜昌。因永绥舰吃水深,到汉口后改乘民生公司的“民风轮”继续西上,26日下午4时抵达重庆。重庆军政当局及民众10万余人热烈欢迎, 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至此,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 11月26日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船抵达重庆。重庆党政军当局及各界民众10余万人,

(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最全版

(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

重庆发展概况 地理交通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壹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另仍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在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另外仍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

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能够直达重庆港。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重庆全市现有俩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建设。 自然环境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 均在35度之上。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