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41.05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发表时间:2020-12-03T15:41:36.7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作者:杜孝勇[导读] 高中化学是高中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杜孝勇泌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463700【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高考理科考试部分的重要组成。
所以如何让高中生学好高中化学,是所有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我将浅谈一些高中化学在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希望能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关键字】:高中化学教学;教学问题;解决对策;【正文】:高中化学虽然是高中生在高考中的重要一科,但是高中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却并不是很长。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初三才正式开始接触化学这一基础学科。
而初三忙于升学考试,学生并不能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学习化学上。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初三的时候没有进行化学入门儿,进而导致他们在学习压力更大的高中学习化学时倍感压力。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化学这一学科。
一、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在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化学结论,都是由化学实验推导而出。
所以说,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可以使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化学,从而更牢固的把它掌握了。
但是在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往往是缺失的一部分。
原因之一是,学校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学生进行一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有调皮的学生不根据老师的教导进行规范的实验。
则他很有可能会进行错误的实验,从而造成一定的伤害。
其二是,有些地区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不够完善,无法制作动态的教学视频来让学生进行化学学习。
1.2高中化学教学沉闷,学生积极学习低。
在学生的高中学习阶段,将是他们学习生涯中压力最大的一段学习旅程。
在这个时期,面对比较沉闷的教学氛围,他们通常提不起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浅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也是如此。
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比单独地学习知识更重要。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1.教材改革1.1新课程在教材组织形式和版面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上真正做到了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得去也出得来,避免了传统教材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理论知识,学生难进去、难出来的不良现象。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转变教育观念2.1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知识以讲授、灌输为主。
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和学的效率是很低的,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更辛苦,建构主义论认为:教学应是支持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在理解、感悟、批判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教大于学”,而应是”学大于教”,帮助和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在没有框框限制思维的自由空间中,依赖个体的体验、经验,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思维习惯,从不同的层面去思索,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对学生灌输和训练知识。
2.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认定是多元化的。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只有高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传统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施成功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2.3教师还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单纯的课程使用者和执行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对策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对策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得到广泛推广。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就这些困惑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困惑一:教学进度过快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教师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
这样,就容易导致内容的过于繁杂,学生们学到的东西缺乏深度和广度。
对策: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内涵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成果。
困惑二:知识点的双重性在高中化学的新课程中,知识点往往具有双重性。
即它们既是基础知识,又是高级知识。
这种双重性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惑,不知道应该先强化基础,还是先学习高级内容。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和高级知识相互联系,体现它们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高级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困惑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理论与实践往往出现脱节的情况,学生只学习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的机会。
对策:为了弥补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实际操作、课外实践等方式来增加实践机会。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困惑四:学生缺乏主动性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被要求更多地借鉴特定的情境,需要他们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对策: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高中化学疑难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是许多高中生认为比较困难的学科之一。
尤其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使得学生们感到头疼不已。
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首先,化学中的化学方程式往往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
化学方程式通常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要素。
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书写或者理解方程式的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导致答题错误或者理解偏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多多练习,培养对于方程式的敏感性,逐步提高掌握的水平。
其次,在学习化学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时,也常常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周期表中的元素种类繁多,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元素的性质、特点以及相互关系。
此外,元素周期律的排列顺序和规律性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针对这些难点,建议同学们通过制作复习卡片、背诵元素周期表等方法,加深对元素和周期律的印象,提高记忆和理解水平。
另外,化学中的化学键和化学键的类型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中,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键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学生们需要通过实例练习,分析各种类型键的共同点和区别,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
此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也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时,需要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理解反应速率与平衡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通过实验实践和思维拓展,可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化学实验也是一大难点。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们耐心细致地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同学们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保证操作规范和安全,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包括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以及化学实验等方面。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同学们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化学学科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发布时间:2022-04-28T00:27:20.22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月第1期作者:郭明辉[导读]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学科本质、郭明辉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361100【摘要】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学科本质、把教学思想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的概念。
高中化学在知识体量与难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过程仅仅依靠学生孤立片面的背诵是难以奏效的,而依靠“大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套清晰的逻辑结构。
基于此,本文探讨、阐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以期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化学教学;大概念;教学建构【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也在积极寻求让学生掌握学科本质的方法。
“大概念”的提出符合高中化学逻辑性强、难度较大的学科特点,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加强对知识的内在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对高中化学学科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学科大概念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够深入反映学科本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性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
它的主要特点有:能够对学知识起到组织整合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将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起来;包含大量的学科知识,能够为分析复杂问题提供框架,如结构决定性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为研究物质及其转化规律提供指导。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大概念思想,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这些化学学科素养。
帮助学生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推理、归类等良好的学习思维。
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而大概念的出现使得破碎的知识点合为整体,在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如何正确理解化学概念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涉及概念较多。
如何根据中学生的水平,通过传授化学知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适应后续学习和高新科学技术对化学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题浅谈一些看法。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是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许许多多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初、高中教学中贯穿始终。
氧化还原概念由最早的得氧和失氧,发展为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以致到现在的电子得失观点,失电子为氧化,得电子为还原,概念的提出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面广,较复杂,有些问题在联系实际运用时,并不那么简单,常会远离概念而去造成一些误解,举例如下:1.谁被氧化?谁被还原?有人认为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一定被还原,故将2Br-+Cl2=Br2+2Cl-反应中Br-被氧化为Br2看作是特例。
判断被氧化,被还原的标准,从氧化还原的概念来看是很明确的:物质中某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该物质被还原,是氧化剂,物质中的某元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该物质被氧化是还原剂,而不应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还是游离态变为化合态来判别,因为这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本质是电子得失,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或升高。
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其中化合态可处于正化合价,也可处于负化合价,当然由正化合价变为游离态单质,化合价降低,是被还原,而由负化合价变为单质,化合价升高那就不是被还原,而是被氧化了。
所以认为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一定被还原是不正确的,而由Br-变为Br2正说明了Br元素被氧化,即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的物质中某元素也可被氧化,并非一定被还原,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故不能用于判断谁被氧化,谁被还原。
2.还原性强弱有人认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的还原性却很弱。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
”这一规律仅适用于比较同周期主族元素(S区、P区典型元素)的还原性。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化学概念原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变了,化学教育的目标也在变。
2l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传统式、满堂灌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1化学新课程更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传统的化学教学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应用,是定义中心模式,老师先把概念告诉学生,再来进行一些关于概念的练习和巩固,长此以往,学生不会自己归纳总结知识。
而现在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老师给学生一些素材、实验或是经验,让学生根据这些来归纳、综合、抽象,然后总结出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慢慢体会和学习,不是靠老师来讲,学生掌握住就可以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要在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新课程实施后,知识的难度分散了,更易于学生掌握比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在必修1里只需要定性分析,在选修里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就把难度分散了,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而不像以前那样,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同时要求掌握,使很多学生惧怕了化学,导致这些学生选择学文,而不敢学理。
再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分了三块来讲,而不是一次全部讲完,是先来感知这个知识,再来认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就把难度降低了。
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课程结构的变化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概念原理教学具有主题覆盖面较广、教学要求较浅、与选修模块构成螺旋上升的特点。
化学l与化学2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在这里安排较多的内容,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一个比较坚实、全面的基础。
所以,确定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看初中课标,了解学生的起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基础定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从得氧、失氧角度来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讲就会加大学生的疑惑,授课效果也不好。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最新10篇)摘要:化学是高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新课程要求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高中教师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状况出发,探究如何提高高中化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化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内容逐步增多,学习的知识逐步抽象,逻辑性增强,单是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就有七章二十三节,设有实验42个,其中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20个,这就意味着高中化学需要学生进行实验性和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实验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许多高中化学教师都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教,学生怎么努力,最后学生的化学成绩依然不理想,有的觉得学习化学太难,逐步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开始放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分析整理,我总结出造成化学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原因有:1、许多教师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做实验时照搬课本上的固定模式,没有运用新颖和独特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部分教师把实验放在嘴上,靠一支粉笔就把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然后靠一张嘴把实验的整个过程讲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听实验和背实验,压根儿没有亲自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实验教学当做重点学习的对象,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
3、有的教师对实验要求过于放松,没有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学习思维。
教师通常对实验试剂的用量、滴加顺序、反应温度等条件过于放松,没有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这样的实验不但不容易成功,反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学生的健康。
4、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失败率高。
75 论知识与实际行动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
高中英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根据学生的接受知识水平,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任务活动,从而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五、创设人文教学话题关于人文素养的素材有很多,因此,教师在人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对人文素养的内容进行有效发掘。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内容涉及较广,如异国风情、人文历史以及健康饮食等,所以,教师在构建人文课堂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進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创设人文教学话题时,应注重与教材的结合,并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讨,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收获思想的启迪,从而促进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Amazingpeople》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人文话题,激发学生探索人文素养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出贝多芬、张衡以及比尔?盖茨等的照片,而后提出问题,如Whatcommoncharacteristicsdothesepeopleshare?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秀品质,进而对学生产生启迪作用,以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目的。
六、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英语人文课堂的教学中,应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人文精神能够有一定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效释放,从而充分发掘出学生的人文思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以自身的进步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寻到最为适合的学习方式,以及构建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使高中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学习《Theenvironment》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我国环境状况的视频,并根据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对环境的重视,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并借助此,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有效提升英语人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发展与进步。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
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
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
因此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关键所在。
申继亮教授在《指向问题的解决思路》一文中也指出:“现在强调的新的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主要通过解决问题,要有问题的意识和形成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或许能使学生走到探究式、发现式、自主学习的道路上。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而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职责趋向于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化学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实际经历,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这方面的启示。
《探究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学片段[教师演示实验][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锌片、铜片、电流表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一完成)[学生甲]没有出现任何现象。
[教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继续进行实验二。
(实验二完成)[学生乙]也没有出现现象。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问题
发表时间:2013-05-14T14:02:43.2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4月供稿作者:宋娜[导读]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
河北武邑中学(053400)宋娜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
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像的概念的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
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
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
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
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
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
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
1 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
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
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
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紧紧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物质得氧或失氧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
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
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可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
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
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3 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
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
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个人认识,核心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师通过实验或“不一致事件”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概念。
创设情景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这样的问题才更能引起学生的个人认识。
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简短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或者由所谓的“常识”问题提出,如萃取、反应热、沉淀溶解平衡等,甚至在课题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①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②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③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⑤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⑥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⑦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