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34.08 KB
- 文档页数:19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
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
列举事例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像是在探讨两个好朋友之间的默契。
你想啊,哲学就像是个老顽童,总是追问“为什么”,而科学则是那个认真工作的孩子,努力去找出“怎么做”。
这两者就像是“水和火”,其实在一起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接下来,咱们就来深入挖掘一下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看看这两位“大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 哲学为科学提供基础1.1 思考方式首先,哲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哲学的引导,科学家们可能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瞎撞。
这种严谨的思考方式不仅帮助他们明确研究的问题,还能理清各种理论的关系。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让后来的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更容易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
哎,别小看这些哲学家们,他们可是“开山鼻祖”啊!1.2 科学理论的伦理思考再说说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哲学在这里也派上了大用场。
试想,如果科学家们只顾着“冲业绩”,而不考虑实验对人类的影响,那可真是大事不好了!就拿医学研究来说吧,伦理学的存在让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必须考虑参与者的权益。
这就像是在给科学加了一道保险,确保咱们的研究不走上歧途。
2. 科学为哲学提供实践基础2.1 实证主义的兴起进入到科学的领域,咱们看到哲学也被深深影响。
随着科学实验的不断发展,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得有实证来支持。
比如,实证主义的兴起,强调“只有能被观察和实验的才是真理”。
这就让哲学的讨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扎实的根基”。
2.2 反思科学的局限性而且,科学的发现也让哲学家们反思科学本身的局限性。
你看,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简直是把经典物理的理念都推翻了,哲学家们也开始思考,科学的真理难道就真的一成不变吗?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哲学变得更加丰富,也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3.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3.1 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再说说两者的互动关系吧。
科学家们提出新理论时,哲学家们常常会跟上来进行探讨。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哲学不是科学 因为它没有可证伪性 科学是对世界具体规律的认识,而哲学是对世界整体规律的把握.科学是需要通过实践证明的,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科学,而哲学是不需要实践证明,也无法通过实践证明的1.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哲学是科学的最高境界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科学就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哲学是科学的总结和抽象。
哲学主要研究信仰问题,科学主要研究可以证明的事实或规律。
科学中也有一些用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直接证明的理论和猜想,他们就是科学假设,既非哲学也非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哲学起初是所有学问的总汇,近代科学是从哲学的母体里逐渐分娩出来的一个孩子。
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细致,才出现许多具体的学科。
哲学逐渐放弃对这些具体学科研究的领域,退而成为专门探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但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并没有隔断,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引导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同时,各个具体科学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哲学发展的养料。
回答者:城市无产者 - 魔法学徒 一级 12-19 11:40爱因斯坦说:"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哲学是?"我忘记了呀,宗教、艺术、哲学、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几个主要范畴,早期人类只有宗教,后来有的人不信宗教了,自己开始反思人生和自然等,创立一些学说,也就是哲学的开始,再后来,到了近代,人变的现实起来,开始研究眼前有形的东西,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了,这就是科学。
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哲学与科学是人类思维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哲学通过思辨抽象的方式,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而科学则通过实证验证的方法,研究自然规律并解决现实问题。
尽管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问题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一种辩证关系。
首先,哲学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科学在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时,往往需要依赖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比如,科学方法论中的可证伪性原则,即科学理论应具备被实证观察所证伪的可能性,这一原则便是来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思想。
另外,科学研究中的归纳与演绎推理方法、实证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等,都借鉴了哲学中的推理和逻辑思维方法。
因此,哲学为科学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框架和方法论。
其次,科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
哲学虽然能深刻地思考生命、宇宙等问题,但其结论通常是通过理性推演而非实验证据所支持。
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证验证,使得一些哲学思想得以得到证伪或加以验证。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从而改变了哲学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看法。
又如,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心灵哲学提供了大量的脑部实验和数据,进一步诠释了意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
科学通过实证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哲学以更加坚实、具体和实用的支持。
此外,哲学和科学在某些领域上也存在着互补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哲学在探讨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意义等问题时,常常涉及到科学无法直接回答的领域,而科学则可以通过实证数据为哲学提供更具体的支持。
同样,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常常需要哲学中的道德、伦理等思想进行指导。
比如,生物科学在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时,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借助哲学的思考来确定科学研究的边界和伦理底线。
综上所述,哲学与科学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论,科学为哲学思想的验证和丰富提供了实证支持,而两者在某些问题领域上互相促进。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二者互为联系,互相促进。
研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
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共同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联系:第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第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第二,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则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体系化的世界观)联系:第一,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第二,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特殊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哲学。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的关系: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一种认识工具(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或者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于哲学)。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区别:第一,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的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成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划分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是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世界物质性原理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一能动的反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原理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
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它揭示的是这些领域和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这些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分为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思维科学领域。
具体科学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所分属的领地。
它们直接面对世界,探究世界中隐藏的各种奥秘和规律。
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相比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正因为哲学是探究这种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所以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对具体知识的“再认识”、“再反思”。
因此,黑格尔把哲学比喻成猫头鹰,猫头鹰的特点是夜晚才起飞,比喻哲学的“反思”特性。
由于哲学命题具有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许多人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成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准确地说,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常有人说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作为并列的学科,它们并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应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
因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这个基础发生了变化,哲学也会随之变化。
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产生的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与近代牛顿力学的成熟相适应产生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三大科学发现相适应产生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又有最新的哲学研究成果。
但是,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其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要点:1 历史发源上科学源于哲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当晚近的事情;2 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与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讲课件最后部分)3 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讲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1.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 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弗兰西斯·培根:对实验方法和经验归纳的倡导“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
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3 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赛尔的中文房间“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这个思想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前提:1.语法不足以满足语义。
2.计算机程序是完全以它们的形式的或语法的结构来定义的。
3.心智具有心理的内容,具体说具有语义内容。
结论:程序不是心灵,它们自身不足以构成心灵。
穆勒五法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
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
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
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从它们产生之日起便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这里,我们从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认识他们的关系。
古代时期,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所谓自然哲学,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哲学。
它产生于古代,流行于17世纪到18世纪初叶。
当时,自然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还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诸多奥秘。
一些哲学家就企图不依赖科学实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理论思维和逻辑推论,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
这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自然哲学。
它的特征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的说明。
因此,古代自然哲学是把自然科学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中,当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是这样,当自然科学变成独立的存在时仍然是这样。
自然科学在这种自然哲学体系中只能作为其哲学观点的具体例证而存在,在当时哲学被看作是“科学之科学”。
所以,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自然科学还处在哲学的母体之中,还没有独立地分化出来;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从属关系,即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机械力学)催生了哲学思想(形而上学)。
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的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
这种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近代自然科学达二百年之久。
它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的发展,始终是这样;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没有质变,力学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原因是外力的作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在近代前期,力学、天文学和数学是达到高水平的三个学科。
特别是力学发展比较充分,成为带头学科,导致人们习惯用机械力学的思想理论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方面,自然科学不再是哲学的附庸,它正从哲学的母体中逐步分化出来;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各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可谓是独领风骚,导致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受机械力学的影响极大。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从它们产生之日起便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这里,我们从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认识他们的关系。
古代时期,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所谓自然哲学, 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哲学。
它产生于古代, 流行于17世纪到18世纪初叶。
当时, 自然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们还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诸多奥秘。
一些哲学家就企图不依赖科学实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理论思维和逻辑推论, 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 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
这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自然哲学。
它的特征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的说明。
因此, 古代自然哲学是把自然科学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中, 当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是这样, 当自然科学变成独立的存在时仍然是这样。
自然科学在这种自然哲学体系中只能作为其哲学观点的具体例证而存在, 在当时哲学被看作是“科学之科学”。
所以, 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自然科学还处在哲学的母体之中,还没有独立地分化出来; 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从属关系, 即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 (机械力学) 催生了哲学思想 (形而上学)。
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的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
这种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近代自然科学达二百年之久。
它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的发展, 始终是这样;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没有质变, 力学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原因是外力的作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在近代前期, 力学、天文学和数学是达到高水平的三个学科。
特别是力学发展比较充分,成为带头学科,导致人们习惯用机械力学的思想理论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 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一方面,自然科学不再是哲学的附庸, 它正从哲学的母体中逐步分化出来;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各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可谓是独领风骚, 导致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受机械力学的影响极大。
现代科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关系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规律的学科,与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方式和现实本质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现代科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关系,并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
一、科学与哲学的起源及发展科学与哲学作为两个以不同方式和角度来探索世界的学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科学由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演变而来,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的验证,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而哲学则更关注思辨、推理和逻辑的运用,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二、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交融1. 科学为哲学提供了事实依据科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证据。
哲学可以通过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依据来支持或验证自身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和推理。
2. 哲学为科学提供了思维框架哲学探讨思维方式、知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为科学提供了思维框架和思考方式。
哲学界的经典学说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观点,引导了科学家在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使科学不断发展和演进。
3. 科学和哲学共同关注人类的认识与理解科学和哲学共同关注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来解释现象和规律,而哲学则关注对于事物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两者的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
4. 近现代科学的新发现给予哲学以新思考近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对哲学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量子物理学的出现使传统的因果关系观念被动摇,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对于自由意志、决定论等问题的思考。
生物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哲学上关于生命、意识和自我等问题的新思考。
三、科学与哲学的争议和辩论科学与哲学之间也存在许多争议和辩论。
有些哲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回答一些关键的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起源等;而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不能给出确实可靠的结论。
然而,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交叉融合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科学和哲学两个领域的相互依存和互动。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语philosophy,意思是爱智慧,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学,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与科学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观察和体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所表征的乃是人的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科学是以试验观察为基本手段,以从相互联系的经验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根据,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规则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哲学就是人生,是思考与行动、领悟与体验,是无穷的探索,是永不停顿的批判;哲学是思想的人生!哲学与科学两者有共同的研究范围,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哲学以科学为指导。
从人类诞生至今,先是有哲学,然后再形成了科学。
两者的发展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其中。
哲学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科学范畴了。
而科学能解决的只是哲学中一小部分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这就促进了哲学的研究。
许多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哲学来很好的解释。
任何科学理论都包含哲学的思想,哲学对科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而哲学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没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既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具体科学以哲学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
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
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
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
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从柏拉图到康德,无论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能有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
纵观世界风云,在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是哲学拭去了蒙在未来的面纱;是哲学点燃了科技发展的火焰;是哲学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黎明的梦想。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永远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杯清茶,滋润了我们的咽喉清理了肠胃;他就像神舟飞船的助推器,确保了人们探索外太空的动力;他就像默默耕耘的黄牛,稳健而扎实的为我们科技致富。
俗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然而脱离了哲学的理论基础,我想发展也就硬不起来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这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词语,无一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别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三者,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从它们产生之日起便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这里,我们从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认识他们的关系。
古代时期,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所谓自然哲学 , 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哲学。
它产生于古代 , 流行于 17 世纪到 18 世纪初叶。
当时 , 自然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 人们还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诸多奥秘。
一些哲学家就企图不依赖科学实验材料 , 而单凭抽象理论思维和逻辑推论 , 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 , 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
这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自然哲学。
它的特征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的说明。
因此 , 古代自然哲学是把自然科学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中 , 当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是这样 , 当自然科学变成独立的存在时仍然是这样。
自然科学在这种自然哲学体系中只能作为其哲学观点的具体例证而存在 , 在当时哲学被看作是“科学之科学”。
所以 , 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 自然科学还处在哲学的母体之中 , 还没有独立地分化出来 ; 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从属关系 , 即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 ( 机械力学 ) 催生了哲学思想 ( 形而上学 ) 。
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的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
这种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近代自然科学达二百年之久。
它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的发展 , 始终是这样 ; 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 没有质变 , 力学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 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在近代前期 , 力学、天文学和数学是达到高水平的三个学科。
特别是力学发展比较充分 , 成为带头学科 , 导致人们习惯用机械力学的思想理论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 , 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 , 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 一方面 , 自然科学不再是哲学的附庸 , 它正从哲学的母体中逐步分化出来 ; 另一方面 , 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 并且各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 , 特别是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可谓是独领风骚, 导致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受机械力学的影响极大。
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摘要:科学和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形式。
它们互相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是哲学问题产生的主要源泉,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哲学又为科学研究提供思维形式和方法论。
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对于推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大有陴益的。
关键字:科学;哲学;相互关系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揭示科学与哲学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它一般是指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各个学科的总体。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讨论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
科学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它是主观对客观的无限接近,它不仅包括已获得的知识,也包括科学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活动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形式问题,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全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尽管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作为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与自然科学仍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发展往往植根于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如果不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哲学这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李芳明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
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 西方哲学 科学 问题史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
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
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
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
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
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
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学. 这样, 哲学与科学的分化及其观念层面的明确区分,实质上就是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分化和区分因此,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间题”的听史发生的追问就转变成“形而上学与科学”之关系何以会讨康德成为一个句题的回溯式探究而这一回溯式的探究引领我们走间希猎‘哲学” ,因为在希腊, 形而上学与科学皆有其确定的历史形态和观念表达.在希腊的知识探求和理论思考的过程中, “哲学”与“科学”也是逐渐地才获得较为确定的理论内涵和理论规定的“哲学”一词获得它的概念严肃性和明确的所指是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的,这一点是中外西方哲学史研究界的一个共识, 如文德尔班就曾说:“在苏格拉底以后的文献中, 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中, ‘哲学’一词获得了明确的意义”.同时, 也正是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探究中, 希腊思想家才第一次对科学知识的本性、科学知识可能性的根据等问题进行了自觉而有系统的反思和论述, 并形成了明确的科学知识观.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解中, 科学知识是绝对性的理论认识,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真理。
与此相联系, 科学认识的对象也应该是恒存的和不变化的, 因而, 处在流变之中的可感世界并不是科学认识的对象, 科学认识的对象只能是恒存的理念世界。
而且, 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乃是哲学的职分。
至于数学, 在柏拉图看来, 它虽致力于认识绝对的理念世界, 但是, 数学研究必须借助可见的图形和假设, 没有彻底割断与可感世界之间的联系, 因而, 它还算不上是完满的科学。
这样, 就只有哲学才是最为纯粹和严格的科学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 不管后来的哲学研究者如何理解和定位哲学与柏拉图之间的渊源关系, 但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来说, 哲学即科学,而不是与科学不同的另外一门学科。
紧随其后,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之理论特性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他认为, 科学包括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
但在所有科学门类之中,只有思辨科学才是严格和纯粹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求事物如此这般存在的原因和本质;而原因或本质(主要指“形式”)虽存在于变化着的事物之中, 但它本身却是不变化的。
这样, 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在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意义上去领悟事物的存在。
据此, 创制科学和实践科学就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了, 科学就其本质而言即指思辨科学。
思辨科学包括形而上学、广义物理学和数学, 而思辨科学的总体也就是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哲学。
但亚里士多德毕竟已明确地把“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即形而上学与物理学、数学区分开来了。
这里的问题是, 虽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了, 但是, 就其作为科学而言, 形而上学与物理学、数学并无本质的差异, 换言之, 形而上学与科学尚处于根本的统一性之中。
那么,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为什么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被包括在科学总体之中, 而未出现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分化呢?原因在希腊科学的本质特性之中。
我们知道, 在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表述中, 科学研究的乃是事物如此这般存在的原因, 是事物为什么如此这般, 而不是事物怎样存在。
从这样的希腊科学观出发, 感性经验在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 感性经验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样态如何, 而科学则致力于探究和揭示事物何以是这样的;在此, 感性经验及事物的存在样态作为科学力图解释的内容而被先行容纳于科学之中, 因而不存在经验反驳科学理论的可能性。
而解释又是通过对事物的本原或本质的理智领悟和理性思辨来实现的。
希腊科学与经验之间的这种特有联结方式及希腊科学本身的思辨特性, 使它无法与形而上学在本质上相区别。
而且, 希腊科学对事物如此这般存在的原因的终极性探求, 也必然使希腊科学走向形而上学, 对此, 伽达默尔曾说:“当希腊科学扩展的同时, 作为理性神学的形而上学也从这种科学中产生出来。
”所以, 形而上学或理性神学是希腊科学探究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归宿, 是其内在的构成部分。
希腊哲学之后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其产生和发展根源于对宗教信仰进行理性解说和合理化的需要, 而这种对信仰所进行的理性说明和论证所借助的概念架构和理论资源则是希腊哲学。
与此相联系, 中世纪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以及对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把握, 大致上依然未突破希腊哲学对此的界说和规定。
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一阿奎那就曾明确地指出, 哲学乃思辨科学的总体, 它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和数学。
形而上学与科学之间的本质统一性这一状况, 在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依然未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但是, 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新旧思想和理论的相互激荡最终产生的近代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对于瓦解形而上学与科学之关系的希腊式理解, 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换言之,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分化, 形而上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化, 正是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代科学与希腊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 近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的现象世界,它试图把握的是事物实际上是怎样的, 事物的存在样态具有什么样的确定性联系和规律;其次, 近代科学具有经验的特性, 即经验观察和科学实验是判定科学理论正确性的依据。
因此,总是存在经验反驳科学理论的可能性;再次, 在近代科学的自我理解中, 科学理论被理解为具有或然性的理论假设或有限制的确定性知识;最后, 近代科学强调数学在理论建构中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
近代科学的所有这些特征都明显地使其区别于形而上学和康德以来的哲学。
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虽已在事实层面使形而上学与科学区别开来, 并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问题化埋下了伏笔, 但这一结果在观念层面的自觉乃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
这一分化过程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的:一方面,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逐渐脱离哲学的母体而获得其独立地位;另一方面, 在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哲学内部, 近代大陆唯理论对形而上学在科学知识总体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强调, 与近代英国经验论对形而上学之科学性的批判和质疑, 从正反两方面使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分化及两者之关系的问题化成为可能。
在我们所说的康德之前的近代哲学中, “哲学”依然被规定为科学知识的总体, 但在唯理论哲学家对学科划分及其关系的表述中, 形而上学被明确赋予了在科学知识总体中的基础性地位。
这一点笛卡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 他说:“哲学好像一棵树, 树根是形而上学, 树干是物理学, 从树干上生出的树枝是其他一切学问,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即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
”在这里, 笛卡尔为此后形而上学之学科定位和对其理论特性的理解,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隐喻, 形而上学是科学之树的树根。
作为树根, 它把汲取自大地的养料供给树干和树枝, 而树干和树枝正是依赖树根的存在和奉献才得到伸展和成长。
笛卡尔对形而上学的如是理解和定位, 是被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所分享了的。
近代经验论哲学家虽然同样把哲学看作科学知识的总体, 但并未在科学知识总体中给形而上学留下一个位置。
相反,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批判形而上学, 质疑形而上学之可能性和科学性, 是其基本理论取向, 其中洛克和休漠的批判和分析尤为重要。
洛克第一次使经验论达到系统化的高度, 休漠则把经验论逻辑地推展到彻底否定形而上学的结局。
休漠以异常明快的断然态度表达了这一拒斥形而上学的立场:“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 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 那我们就可以问, 其中包含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吗没有。
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论吗?没有。
那么, 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 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及近代唯理论的形而上学, 正是通过对存在、神、实体等的思辨建立起来的, 所以, 依据休漠的理论, 形而上学理应被拒斥这样, 唯理论对形而上学的基础地位的凸显和近代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否定, 不仅促成了形而上学与科学的观念层面的分化和区分, 而且也使得后来的形而上学家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科学性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吗?如果可能, 它又如何使自身与科学相区别?而这正是康德为之弹精竭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