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化学八单元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基本性质,掌握金属的特点和非金属的特点。
2. 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塑性)及化学性质(与氧气和水反应)。
3. 掌握非金属的物理性质(电绝缘性、无光泽性、脆性)及化学性质(与氧气和水反应)。
4.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应用领域及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金属和非金属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发现金属与非金属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
2. 授课内容:
(1)金属的性质
- 物理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塑性。
- 化学性质:与氧气和水反应。
(2)非金属的性质
- 物理性质:电绝缘性、无光泽性、脆性。
- 化学性质:与氧气和水反应。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非金属的性
质差异。
4. 讲解应用领域:介绍金属和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有效
保护金属和非金属。
5.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特点和应用,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都准确理解的地方。
下节课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及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复习教案1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关注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 了解化学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如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
2. 化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食品保存技术等。
3. 化学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如药物疗效、药物合成等。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影响。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习,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依次介绍化学在污染防治、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进行有关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
4. 案例讨论: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影响,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内容,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
2. 教学方法的反思: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单元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需求,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的最后阶段,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金属的冶炼方法,掌握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化学实验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学会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2.金属的冶炼方法:湿法炼金、热还原法、电解法等。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原因、防腐蚀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和腐蚀与防护措施。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铁、铜、锌、硫酸、硝酸等。
3.课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腐蚀与防护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铁锅、铜线、铝壶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金属是如何得到的吗?”让学生思考金属的来源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通过实验演示金属的腐蚀现象,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金属的发展史。
3、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其他因素。
4、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5、初步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
6、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初步会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身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学生自身收集信息,认识金属的发展史。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尝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4、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日常生活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的了解,对金属物理性质的了解,是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意义。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金属与酸的反应,继而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难点:1、实验操作中安全问题,并通过实验总结知识。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对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制品有了一些了解,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金属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尤其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不够了解,对模仿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还有点弱,对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不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实验法、游戏法等五、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的活动:1、充分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材料,制作ppt“大力神杯”、“金属的发展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教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熟练掌握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了解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学会运用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掌握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非金属元素的特性和命名1.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性–非金属元素的电子结构–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非金属元素的命名方法–单质的命名:以元素名或者地名作为前缀–二元化合物的命名:前一个元素名加”-“加后一个元素名,同时将元素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3.实例演练–列举几个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给出几个非金属元素的命名示例第二课时:非金属单质的应用1.非金属单质的常见应用–碳的应用:作为燃料、制造材料等–氮的应用:制造硝酸等化学物品–氧的应用:维持生命活动、作为氧化剂等–磷的应用:制造肥料、药品等2.探究实验–实验1:观察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实验2:制备非金属的氧化物第三课时:非金属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1.非金属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两种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命名:前一个元素名加后一个元素名,同时将元素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包含氧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命名:氧化物表示成”氧化”+元素名+化合价。
如二氧化硫表示为”氧化硫(IV)”2.非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非金属间的化合物:根据化合价确定元素的比例,写出化学式。
–包含氧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根据氧化物的名称确定氧和其他元素的比例关系。
第四课时:非金属化合物的应用1.非金属化合物的常见应用–二氧化硫的应用:用作脱硫剂、制造二硫化碳等–二氧化碳的应用:用于饮料、灭火等–氨的应用:用于制造肥料、制冷剂等2.实验操作–实验1:观察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实验2:制备非金属化合物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师利用课堂展示和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金属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首先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由学生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同时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因素的结论。
第二部分介绍合金。
通过活动与探究比较合金和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同时根据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特意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材料,激发探究材料科学的兴趣及欲望。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课题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难点突破。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合理问题。
2.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实验探究机会。
3.利用上述两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1课时几种重要的金属【教学目标】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5.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6.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7.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曲别针、铜丝、水龙头、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展示常见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铜丝、水龙头、金银首饰等)和投影彩色图片(如高压锅、马踏飞燕、河北沧州铁狮子等)。
【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实物和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物和图片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金属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P3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3.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4.能够描述金属氧化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金属中电子的特殊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 一块铜片、一块锌片、盐酸、稀硫酸等实验用品。
2.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中学习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并让学生思考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常见性质简单介绍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硬度,熔点,密度等。
并与非金属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特点和非金属的特点。
3. 金属与非金属的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外观差异、导电性实验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导电的原因。
4. 金属的电子转移过程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特殊性质。
5. 金属与氧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氧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氧化反应的化学性质。
6. 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7. 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金属的应用及其与非金属的区别,展示所学知识。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殊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金属的一些现象,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以上是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的简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案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及废料可否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讲授新课一、几种重要的金属(板书)展示:常见的金属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3、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阅读P-3表8-1,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 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3 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 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思考:通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从决定物质用途,要考虑哪些因素)小结:1 是否具有符合这种要求的性能2 价格是否合适3 是否美观4 是否便利(质量,体积)5 是否对人和环境有影响讨论:资料--金属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4、熔点最高的金属?5、熔点最低的金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了解合金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
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
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二、金属资源保护(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
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化*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课题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铁狮子、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⑴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⑵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观看图片回答:金属材料。
回答:铜、铁、铝等。
倾听说出自己的猜想;表述自己的经历。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分析问题的水平。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使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水平
2、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相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多数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初中化学八单元教案教学课题:化学八单元——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3. 能够分析并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反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2. 实验器材与化学药品;3. 课堂板书及音视频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讲授化学反应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2.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意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20分钟)1. 分步教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 通过案例讲解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技巧。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5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和吸热反应;2. 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反应热量变化。
五、实验操作(20分钟)请学生进行一组关于化学反应的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六、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对生活和工业的重要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第八单元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三化学第八单元教案初三化学第八单元教案5篇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化学初中第八单元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解读。
教学难点:
1. 理解酸碱反应的电离过程;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解:
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酸碱反应的电离过程;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
教师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练习: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机理和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燃烧、爆炸的原理以及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爆炸的原理和防范措施。
3.环保意识与化学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的原理。
2.难点:燃烧条件的判断、灭火方法的选择、爆炸的防范措施。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方法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什么是化学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2.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化剂、温度。
举例说明燃烧的条件,如:火柴、蜡烛等。
3.讲解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用灭火器、灭火器材等。
降低温度:用水、灭火器等。
撤离可燃物:移走火源、灭火器材等。
4.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燃烧的条件是否具备?学生演示: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第二课时:爆炸的原理与防范措施1.讲解爆炸的原理爆炸的实质:气体体积的急剧膨胀。
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2.讲解爆炸的防范措施防止气体泄漏:检查管道、阀门等。
防止火灾:控制火源、使用防火材料等。
防止电火花引发爆炸:使用防爆设备、加强安全意识。
3.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爆炸事故?学生演示:制作简易灭火器。
第三课时:环保意识与化学知识的应用1.讲解环保意识环保的定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环保的重要性: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2.讲解化学知识在环保中的应用污染物的处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
清洁能源的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3.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学生演示:制作环保小制作。
五、课后作业1.复习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爆炸的原理和防范措施。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措施,并分析其原理。
六、教学反思1.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判断燃烧条件和选择灭火方法时,仍需加强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原理。
2.掌握金属的腐蚀和保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实例引入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
2.归纳法: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反应。
4.讲解法:结合课件和黑板,深入浅出地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小锅、烧杯、火柴、铜板、铝材等。
3.多媒体设备:课件、投影仪等。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锅、钥匙、铅笔芯等都是金属制成的。
2.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15分钟)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与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
3. 金属的分类和应用(25分钟)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介绍常见金属的分类和应用。
例如,铜可以用来制作电线、水管等;铁可以用来制作汽车、建筑物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用途。
4. 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观察铜板的腐蚀现象(在铜板上滴上少量醋酸,观察变化)。
实验二:观察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能(用火柴点燃后,使不同金属材料接触火焰,观察火焰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金属的某些性质和现象,加深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5. 总结(10分钟)用黑板或投影仪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重点强调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以及容易腐蚀的性质。
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
6.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理论上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又能通过实验来亲自感受金属的确切特点。
第八单《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景】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引入】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板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金属又有哪些呢?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铝和铜。
【讲解】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
〔与学生一起欣赏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
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p3图8-3【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大、硬度大。
【设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回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阅读】教材p3表8-1【讨论】教材p4讨论。
【板书】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投影】“金属之最”【过渡】你们家里用的高压锅是什么金属做的?是纯铝吗?【讲解】其实是铝的合金,因为铝的合金比纯铝的坚硬。
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仅用纯金属是不够的。
为此,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合金。
【板书】二、合金【过渡】合金是什么呢?【板书】1.合金:把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介绍】如我们熟知的钢铁就是一种合金。
它实际上是含有少量碳及其他金属的铁,与纯铁相比,钢有许多优良的性能、用处非常大。
这就像厨师炒菜时那样,若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便可改善菜的色、香、味,并会使菜的营养价值更高。
【过渡】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的差异。
【板书】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的差异。
【实验】实验8-1【结论】学生填表,得出结论。
【板书】(1)合金比其组分金属的颜色鲜艳(2)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它们的金属【过渡】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还有何特点呢?【阅读】p5的第二个表。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板书】(3)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们的金属【讲解】合金与它的组分金属相比,还往往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
如不锈钢就比普通的铁耐腐蚀;铝合金比铝耐腐蚀;黄铜比纯铜具有更好的抗腐蚀能力。
【板书】(4)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一般强于各组分金属【总结】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合金往往比组成它们的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金属,大多数属于合金。
【板书】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渡】下面就是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阅读】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表格【过渡】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现和应用。
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板书】4.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播放相应的录像带或VCD】【课堂小结】略【布置作业】习题1、2,习题5、6教学反思: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及置换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概念。
难点: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导入】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缺容易生锈?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氧气反应【提问】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铁丝、铝片、铜片的颜色,这些金属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铜片具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回忆】镁条、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用砂纸打磨铝片和铜片,在空气中加热铝片和铜片,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化学方程式:2Mg+ O 22MgO 3Fe+2O 2Fe3O44Al+3O2=2Al2O3 2Cu+O2 2CuO△【提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2、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提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提问】“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多媒体展示】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板书】3、金属活动性:镁>铝>铁>铜>金【提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
因此不宜用钢刷等来擦洗铝制品。
【提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板书】二、金属与酸反应【实验】镁、锌、铁、铜与酸反应【投影】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学生完成实验,并讨论、交流。
【问题】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回答】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板书】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Mg+2HCl=MgCl2+H2↑②Zn+2HCl=ZnCl2+ H2↑③Fe+2HCl=FeCl2+ H2↑【板书】1、金属活动性:Mg >Fe>Zn>Cu【提问】根据反应现象,实验室制取氢气应该选取那种金属作反应物?说明:实验室制取氢气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的。
【问题】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板书】2、置换反应的定义, A+BC=AC+B【投影】练习: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课堂小结】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②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作业】课本P177第5小题教学反思: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3)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难点: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复习】1、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如: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Mg+2HCl=MgCl2+H2↑Fe+H2SO4=FeSO4+H2↑2、怎么判断金属活动性?(1)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其活动性越强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越剧烈,其活动性越强。
【导入】金属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展示】铁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完成下表:【板书】三、金属与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2Al + 3CuSO4= Al2(SO4)3 + 3Cu现象: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Cu +2Ag NO3 =Cu(NO3)2 + 2Ag现象:铜丝表面出现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Cu + Al2(SO4)4----×【讨论】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属于那种反应类型?【回答】都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
都是置换反应。
【问题】同学们刚才实验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归纳】铝能置换出铜、铜能置换出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板书】活动性:Al>Cu>Ag【过渡】科学家做了许多上述类似实验,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四、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记忆方法:按五言格式训练学生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问】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什么用呢?【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课本p13 5、6、7题。
【课堂小结】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