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中国下一个一线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7
1、最彻底成功的逆袭:深圳如果要推出一个城市来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那必然是深圳,没有之一。
不必说出身于小渔村,即便十年前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窗口和试验区的形象。
当特区不特,十字路口迷茫的深圳人一边疾呼“深圳你被谁抛弃”一边并不曾放慢脚步,而是在产业升级、人口扩容、城市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在短短几年内被社会公认跨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使得延续多年的“第四城”之争顿时烟消云散。
西方人在谈论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时候,常用“东亚奇迹”“汉江奇迹”“香江奇迹”这些词来指代二战后日本和四小龙通过来料加工、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战略实现了产业层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的高端化。
如果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也有奇迹,深圳必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因为深圳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成功复制四小龙模式实现产业和社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没有之一。
君不见佛山东莞还在腾笼换鸟,苏州无锡还在苦苦挣扎?也正是《抛弃》之后这10年,深圳摆脱了靠政策、靠香港的的印象,成功地在中华城市的银河系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坐标。
可谓鲤鱼跃龙门,从南海渔民一跃成为比肩北上广的豪门,但绝不土豪。
中兴、华为、平安、招银、朗科、比亚迪、腾讯、联发科……虽然被称为山寨之都,却也是公认的、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都。
这就是深圳,其浓厚的创业和创新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创业生态足以让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黯然失色。
如果中国也算有硅谷,那必然是在中关村和深圳之间选一个。
那么深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年苏州风头正盛的时候,深圳官方曾组团去参访过,不想此后深圳反而心中有数了。
这个城市深知自己地盘有限,在粗放外延性发展方式盛行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迟早会被苏州、天津、重庆等大块头超过,即便随后硬生生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延迟了10年。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比总量将不再是深圳特长,比质量比特色才是方向。
未来在扩充地盘无望的情况下,深圳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中国的旧金山,即便城市规模不占优势,照样可以非常有活力,有创新,照样可以引领社会潮流,照样可以做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全球性的世界城市。
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划分
依据1政治地位2经济实力3城市规模4区域辐射力
一线城市
一线强北京上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中心,无争议)
一线广州深圳(南粤双雄,实力旗鼓相当,公认一线)
准一线天津(原本属于二线强,近几年国家重视、发展极快,步入准一线)二线城市
二线强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
重庆(直辖市)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
青岛大连宁波(三个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
二线中济南哈尔滨长春(剩下的三个副省级城市)
厦门(计划单列市、规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线中)
郑州长沙福州(经济发展较好的三个非副省级省会城市)
乌鲁木齐昆明(国家重点发展的边疆国际化城市)
兰州(西北重工业城市、兰州军区)
苏州无锡(最发达的两个非省会地级市)
二线弱南昌贵阳南宁合肥太原石家庄呼和浩特(七个实力相当的省会城市)
准二线佛山东莞(两个制造业经济强市)唐山(环渤海重工业大城市)烟台(环渤海重要港口、经济强市)泉州(闽南经济中心城市)包头(重工业大城市)
三线城市
三线强银川西宁海口洛阳南通常州徐州潍坊淄博绍兴温州台州大庆鞍山中山珠海汕头吉林柳州
三线中拉萨保定邯郸秦皇岛沧州鄂尔多斯东营威海济宁临沂德州滨州泰安湖州嘉兴金华泰州镇江盐城扬州桂林惠州湛江江门茂名株洲岳阳衡阳宝鸡宜昌襄樊开封许昌平顶山赣州九江芜湖绵阳齐齐哈尔牡丹江抚顺
三线弱本溪丹东辽阳锦州营口承德廊坊邢台大同榆林延安天水克拉玛依喀什石河子南阳濮阳安阳焦作新乡日照聊城枣庄蚌埠淮南马鞍山连云港淮安丽水衢州荆州安庆景德镇新余湘潭常德郴州漳州清远揭阳梅州肇庆玉林北海德阳宜宾遵义大理
四线城市:剩余的所有城市。
2023新一线城市排行榜发布,榜首出人意料2023年“新一线城市”排行榜发布,榜首出人意料5月30日,第一财经旗下的城市数据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从专业的角度和不同的维度权威发布了最新的2023年“新一线”城市的名单,具体名单如下:榜首位置被西部城市成都市“霸占”,也就是意味着下一个一线城市很可能就是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成都的发展不仅仅是省内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整个西部也是与重庆形成了二龙戏珠的局面。
近两年成都和重庆取代杭州和武汉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发展的快速崛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现在的四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在我国北方,其它三个都位于东部动南部沿海地带,而中部、中西部更需要一个经济领头羊带动发展,成都和重庆的地理位置可以直接面对中国西南地区、中亚和南亚地区,对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对西部不仅仅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带动。
排在第13位的昆明,取代了这两年经常上榜的佛山市,昆明近几年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逐渐崛起,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成为昆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另外,天津的名次相比去年有所下降,西安经济发展搭上快速车,在全国24座万亿GDP城市一季度经济排行榜中,西安虽然GDP总量仅排在第18位,但是其7.6%的实际增长率,确实24座城市中最高的,可见其发展势头多么迅猛!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值得一提的是,结果依然显示出了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在分界线上的竞争焦灼。
相比上一年,昆明重新回归新一线,替代了此前攀升较快的佛山;此外,二线城市的头部还包括沈阳、无锡等曾经的新一线城市。
从不同维度来看,商业资源集聚度聚焦大品牌青睐度、城市商圈实力和基础商业能级,从空间来看,新一线城市商圈的物理边界仍在扩张。
城市枢纽性方面,云南、四川、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至全国第2、3、4位。
独家北上广深之后谁会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为什么说我最看好南京?南京买房服务中心专业权威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真诚服务南京首席房地产专家和意见领袖、南京房地产促进会秘书长张辉领衔专业团队,在南京买房置业、投资开发以及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上下游产业了解南京及全国楼市的必备手册。
2013年底,《第一财经周刊》根据经济、政治和学术资源等指标综合评比,将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15个城市划分为新一线城市。
2015年,仲量联行将天津、成都、苏州、武汉、重庆、杭州、沈阳、南京、西安9个城市划分为1.5线城市。
北上广深之后,谁能看齐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1.5线城市之争,成为整个地产界、整个规划界甚至整个中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话题。
7年城市规划专业学习对城市发展的研究,10年南京地产业行业领导的历练,20年的地产从业经验,从开发商到行业协会,从城市规划到房地产开发,从理论到实践,从实操到宏观,辉哥如何评价和判断未来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格局?在这里先与各位分享一下简要观点。
1六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南京最有希望成为北上广深之后第五个一线城市?关于未来谁最有潜力成长为一线城市,辉哥认为必须从以下6大指标来衡量:1、GDP总量:11个万亿级城市,初步筛选7大候选人。
这是城市能级的问题,多大的GDP总量,决定多大的城市能级。
根据2015年GDP指标,中国GDP达万亿的城市有10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天津、武汉、苏州、杭州。
另外,南京GDP也即将破万亿。
也就是说,北上广深以外的7座万亿级城市,是最有可能成为新一线城市的之选,其他的城市,基本上就不用谈了。
2、人口指标:500万是道坎,杭州、苏州差强人意。
决定城市发展能级的不是全市总人口,而是市区建成区的人口,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也是根据市区建成区的人口进行划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城市是地域面积大,大部分的区域和人口在市区以外的郊区和郊县,真正市区建成区并不大,或者说真正的城市并不大,人口并不多。
北上广深之后,谁是中国第五城?为什么广州、深圳能够晋身为一线城市,而天津、重庆、苏州这些GDP相近的城市不能?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线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线城市,和二线的区别就是:在重要的产业经济领域内,是否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
比如说,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金融中心。
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经济金融中心;广州,商业贸易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
这就是北上广深位居一线城市的主要竞争力所在。
中国第五城在哪里?四大一线城市之外,天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杭州,哪一座是中国的第五城?从产业影响力的角度,我们逐一分析。
天津四大直辖市之一,地位很高,北方工业中心,名头很响,钢铁和石油是支柱产业,三星电视和空中客车的生产基地,北方第一大港口,地位确实很重要,但仍然缺少全国影响力。
天津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是国家火箭航天基地,体现了天朝政府要将天津打造为国家战略国防工业中心的意图。
只是,这个产业的规模目前仍然太小,还不具有带动全局的影响力。
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天津在过去的十年经济快速崛起,人均GDP已经超过了北京和上海,但是为什么在人们关于一线城市的讨论中,始终有意无意的被人忽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天津的GDP过于依赖国企投资,缺乏市场化竞争力的产业:无论是航天还是石油,这些产业的决策者都在北京。
因此,天津之于北京的关系,更像是北京的郊区,承担的是北京央企的生产基地角色。
由于这样的原因,天津的GDP即使继续膨胀,也不可能获得一线城市的地位。
重庆四大直辖市之一,地位很高,西部工业中心,名头很响,汽车和IT制造是支柱产业。
重庆在过去的五年里经济崛起速度极快,堪称和天津并列的双子星。
这里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内陆产业转移的中心。
转移的主要产业就是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制造业。
但目前仍然处于打工者地位,缺乏行业话语权。
另外一个核心产业,就是以长安和力帆为代表的汽车工业。
汽车业的影响力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长安汽车毕竟只是业内老四,被三大集团死死压住。
2023年15个新一线城市名单(最新公布)2023年15个新一线城市名单新一线城市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而出。
该榜单标准依托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
算法框架为: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在《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15个进入新一线名单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
中国城市等级划分我国的城市按行政级别划分,可分为:一级市,一级市是指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二级市,二级市是指地区一级的市,直属省管辖。
特别行政区,与一级市同级,直属国务院管辖。
城市分级的作用利于优化和管理。
我国现有城市657个,但在高速城市化的最近10年,城市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持续减少。
根据原有标准计算,当前我国大中小城市比例为1:1.42:0.77,中等城市比例较小,小城市严重不足。
这既不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金字塔规律,也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全国众多小城镇由于未计算在城市行列导致各种发展受政策限制。
这次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调整后,不仅增加了对特大城市的认定,而且对城市规模认定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城市等级限制,真正依靠市场配置,根据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
新一线和一线城市有什么区别1、性质不同:新一线城市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而出。
一线城市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
2、城市不同: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通常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一线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王廉/文中国称得上一线城市的,除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外无出其右者,这是从历史沉淀与当今地位决定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权力中心,有5个指标显然撑起了自己的黄盖伞: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的文化中心、全球前列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重要的政治中心、全国权力中心。
尽管国家发改委将天津定位为华北经济中心,但从辐射力、引领讲,北京经济地位当之无愧,在全国城市中也是排行第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不仅是因为它已经在城市经济中排行老大,还有市场金融、国际航运、企业总部、发展后劲,都是排第一的。
如上交所已与纽交所、伦敦交易所、东京交易所称兄道弟,居住的外国人与北京、广州不分伯仲;广州是近年有异议的城市,有人建议改为北上深杭。
其实广州不仅GDP在全国排行第三,税收亦比杭州多了一倍,领事馆已达54家,全球会展仅次于汉诺威,是国务院确定的国际商贸中心,白云机场是全球十五大机场、联邦快递亚太运转中心,英语、阿拉伯语、汉语三大语系交汇处,此外,互联网经济正在崛起,已成现代之城,其地位杭州无法比拟;深圳是中国的硅谷,2015年国际专利授权占全国约45%,全国知名科技实力型企业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一,中关村、张江高新也非同一个重量级,深圳将是中国创新、产业科技高地的希望,也是引领的航船;香港连续18年被评为“国际最开放的城市”,自由港,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作为国际知名城市,成为中国一线城市显然无异议。
中国一线城市,按照国际标准,均已成为全球50个国际都市之一,占了全球1/10,其竞争力可谓不言而语。
然而,如果要成为国际都市中的一类城市,仍有许多要做的,如广州欠缺国际创新力、上海欠缺城市创新精神、北京欠缺产业创新能力等。
2016年9月8日二线城市的虹吸力王廉/文按照习惯说法,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与15个副省级城市(深圳、广州除外)和未列入副省的省会城市,均可列为二线城市。
此外,GDP超过5000亿的佛山、东莞、无锡等一批地级市,其实也可列为二线城市。
最新中国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排名出炉!2018-01-18来源:凤凰房产,综合新一线城市研究室(TheRisingLab)、新华社瞭望智库、21财闻汇,不代表公众号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国城市的进化并不是只有一条确定的道路,沿着自己最擅长的轨迹,才会成为人们心中那个特别的城市。
依据最新一年的160个品牌商业数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有了一些改变,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
其中,东莞和郑州成为了新晋的新一线城市。
尽管这些新兴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它们确实开始成为许多人所寻找的最适合的城市。
本次榜单,我们采用了潘洛斯阶梯作为设计创意,它是一个永远向上的阶梯,这也是我们对所有城市的期待:沿着自己的阶梯,一路向上。
以下将解读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和计算方式:A 商业资源集聚度在消费领域,商业品牌选择城市和具体的店址时,都会在针对城市当下消费力和未来潜力展开充分研究后作出理性决定。
如果将众多品牌——也包括个体经营者——在这方面慎重评估的结论汇聚起来,就可以抹平其中的个体差异,成为判断城市商业能力的指标。
大品牌青睐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衡量的就是这种商业能力。
B 城市枢纽性城市并非孤立的个体,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将自身资源辐射给其他城市的潜力。
当这种城市辐射力表现出色时,就可以通过交通、物流等途径,将商品、资金、人才和文化资源传输到周边城市,并使自己成为整个城市网络的中心。
城市间的交通通达程度、物流通达程度、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都诚实地告诉我们,哪些城市是枢纽城市,它们辐射了谁,又被谁辐射。
通过城市间的公路距离、连接两城的铁路车次数和民航航班量,我们计算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度。
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城市排名:GDP排名、房价排名、各种指数排名等等,都是用一堆数据下结论,基本都是泛泛之辈的夸夸其谈,或者人云亦云,毫无可读性。
中国依然处于发展大浪潮当中,城市格局是由经济结构变迁决定的,而且变化日益微妙,如果不能从深层次上分析这个问题,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数字”表面。
今天神牛炒股票团队就剥去一层层外皮,将真相呈现的一览无余!1、“省会独大”现象首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在中国,凡是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会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要比“省会”城市高。
自南向北依此为:广东的深圳VS广州、福建的厦门VS福州、江苏的苏州VS南京、山东的青岛VS济南、辽宁的大连VS沈阳。
也就是说,这些省份都有一个“经济中心”和一个“政治中心”,这叫“政商分家”。
只有“政治”和“商业”分家了,经济才能真正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果,沿海省份经济硕果累累。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凡是经济欠发达的内地省份,本省经济就会出现“省会独大”的经济现象,比如:湖北的武汉、湖南的长沙、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陕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新疆的乌鲁木齐、云南的昆明等等。
这叫“政商不分”,“政治”和“商业”纠结在一起,这些地方的经济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来的。
这就是“内地”跟“沿海”的区别,经济结构不一样。
“省会一家独大”和“两个城市遥相呼应”相比,很明显后者更具协调性、分工性,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倾斜导致的。
而我更想说的是:对于制定政策的领导而言,为什么那么多内地的省级领导依然看不到这个问题呢?比如安徽,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全省之力建设一个“合肥”。
凡是去过合肥的人都知道,论及外表它算是富丽堂皇了。
但是一个省会的富丽堂皇跟该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合肥本地人均收入其实很低,也不能跟其外表成正比。
究其本质,是地方领导们太喜欢、太在乎自己的家园了,因为他们都是住在“省城”里的。
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最新一览表)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具体有哪些?最新排名介绍根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官宣的名单,2023年的新一线城市共有15座,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这些名单是对全国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排名出来的,通过近200个品牌、17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该榜单综合考量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五大一级维度,揭示了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商业魅力。
相较于去年的榜单,今年的调整显得更加引人瞩目。
其中,昆明重新回归新一线城市,成功替代了此前攀升较快的佛山。
这一变动表明了昆明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与此同时,二线城市中的头部城市也在新一线城市的行列中崭露头角。
沈阳、无锡等曾经的新一线城市在今年依然保持了其竞争优势,巩固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
这显示出二线城市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通过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等措施,使得这些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竞争力。
2023新一线城市最新排名介绍第一名:成都: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100。
第二名:重庆: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86.55。
第三名:杭州: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81.9。
第四名:武汉: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70.7。
第五名:苏州: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66.98。
第六名:西安: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66.91。
第七名:南京: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59.48。
第八名:长沙: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58.4。
第九名:天津: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56.02。
第十名:郑州: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54.42。
第十一名:东莞: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51.49。
第十二名:青岛:商业城市魅力指数是46.4。
中国第五个一线城市会是谁?这5个城市呼声最高,看
看哪个实力强
回答: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一线城市也随之发展繁荣,如今中国拥有数个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第五个一线城市会是谁,众说纷纭。
从经济实力来看,成都是最有可能跻身一线城市的城市之一。
它拥有十分发达的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并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成都的GDP排名全国第四,是四大一线城市之外的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
其次,重庆作为中国的西部重镇,由大量经济发展活动和财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撑,重庆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它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和文化,也是很多外商投资的热门城市之一。
此外,南京、杭州、武汉、青岛也都是可以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的热门城市。
南京拥有较发达的服务业和科技产业,杭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令其经济发展繁荣,武汉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企业,青岛也是国内著名的投资热点城市。
综上,第五个一线城市会是哪个,实在令人难以对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成都、重庆、南京、杭州、武汉、青岛,都有可能作为第五个一线城市。
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与经济发展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土地资源的国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这些新一线城市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与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新一线城市的定义和产生背景新一线城市是指那些在经济、技术和人口等方面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城市。
其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许多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小城镇的快速扩张,一些二三线城市开始崛起。
其次,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鼓励投资和创业,吸引人才和资金。
这些政策为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城市经济不断落后,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机会。
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也是地区发展均衡的需要。
二、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一线城市的GDP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这些城市拥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业者。
其次,新一线城市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新一线城市还涌现出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再次,新一线城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最后,新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新一线城市的影响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新一线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许多新一线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引擎,周边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其次,新一线城市成为了吸引人才和外资的热点地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外国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中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排名、城市交通、城市消费及未来人才吸引发展分析2020年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序列,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相比去年,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首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一、交通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高铁站数量(含车次数量权重);高铁可直达城市数;机场数量(含民航吞吐量权重);民航国内可直达城市数;国际航线数;经过国家级高速公路条数;公路3小时可直达城市数量。
交通联系度指数:民航城际往来航班联系度;公路城际往来联系度;高铁城际往来班次联系度。
物流通达度指数:物流站点数量;物流时效性;收发包裹数量。
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基于企业关联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城市中各消费品类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系度的总和。
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杭州位列第三。
二、城市活跃消费活跃度指数:饿了么外卖活跃度;网购活跃度;海淘活跃度。
社交活跃度指数:腾讯社交活跃度;TalkingData活跃设备数量;抖音用户活跃度。
夜间活跃度指数:抖音夜间打卡量;夜间出行活跃度;酒吧数量;livehouse数量;NASA夜间灯光强度;夜场电影活跃度;城市公共交通夜间活跃度。
三、未来趋势创新氛围指数:初创公司数量;融资规模;创业平台数量;优质本土公司数量。
人才吸引力指数:空气质量指数;毕业生留存率;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海归就业指数;本科高校生源质量;年轻人指数;人口吸引力指数。
消费潜力指数:京东PLUS会员数量占比;线上消费增长指数;消费升级品类销售额;年轻人消费力。
城市规模与增长数据:2018年GDP;2018年较2016年GDP增长率;2018年常住人口数量;2018年较2016年常住人口增长率;外来工作人口数量;2019年较2018年外来工作人口变化。
合肥为什么能跻⾝新⼀线城市?它崛起的每⼀步都堪称完美!近⽇有媒体发布2020年中国城市分级,合肥出⼈意料但并不出我意料的成为新⼀线城市,它挤掉的名额原本属于宁波。
合肥为何能取代宁波晋升新⼀线?宁波2019年GDP⾼达11985亿,⽐合肥的9409亿⾜⾜⾼出了两千多亿,但城市综合实⼒不能简单的以GDP为标准,背后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太多:1、城市地位合肥是安徽省会,虽然不像宁波是副省级城市,但合肥是四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之⼀,这个标签的含⾦量远远⾼于副省级。
⽽且安徽是⼈⼝⼤省、经济⼤省,合肥作为省会,其地位也不是浙江第⼆⼤城市可⽐。
2、交通地位合肥是国家⼗⼤⾼铁枢纽城市之⼀,境内铁路、公路、⽔路、航空四通⼋达,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交通地位在国内名列前茅。
宁波虽然是世界第⼀⼤港,但铁路、公路只是末梢,枢纽性较弱,综合交通地位⽆法与合肥相⽐。
3、教育科技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有各类⾼校60余所,在校⼤学⽣63万⼈,双⼀流⼤学3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学是中国最顶级的⼤学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科技⽅⾯,合肥拥有国家实验室7个,此外在⼈⼯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实⼒雄厚,以科技衡量,合肥稳居中国科技准⼀线城市。
⽽宁波⽬前有⼤学15所,在校⼤学⽣15.6万⼈,名牌⼤学空缺。
在科技研究⽅⾯,宁波以企业研究、应⽤科技研究为主,国家战略性科学研究空⽩。
两座城市在科教上差距巨⼤,⽆法相提并论。
合肥这些年成长迅速,做对了什么?纵览合肥崛起历程,我由衷佩服合肥这⼏届领导班⼦,⼏乎踏准了每⼀个时代节奏,顺势⽽为,治⼤城如烹⼩鲜,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坚持⼯业优先发展⼯业是合肥最先确定的⽬标,在上世纪90年代合肥还很弱⼩的时候,合肥认识到⾃⼰有地理位置优越但⼈⼯成本低的优势,全⼒招商引资发展⼯业,从⼀个⼯业⼀穷⼆⽩的城市迅速成长为中国新兴⼯业中⼼,中国三⼤家电⽣产基地之⼀。
以⼯业为起点,这是⾛合肥⾛对的第⼀步!⼆、⼤⼒吸引⼈⼝上世纪90年代合肥⼈⼝仅365万,⽽现在是820万,除了合并巢湖增加的80万,这30年合肥⼈⼝净增加375万,实现了⼈⼝倍增!当很多城市对外来⼈⼝充满歧视的时候,合肥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
2021各省份人均gdp排名2021各省份人均gdp排名篇一2021年各省GDP排名2021年各省GDP排名截至2021年1月26日,各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局商务厅报告中陆续公布了2021年的地区经济数据,在目前已公布2021年GDP的省份中,GDP排名先后顺序相比去年次序变化不大,增速排名则变化较大。
其中,地区GDP总量前六名仍然是广东浙江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与2021年相同。
其中江苏苦追了广东7年后,2021年经济总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
第七名则有所扭曲,2021年GDP排名第八的湖北超越了河北,排到了第七。
我国台湾地区去年的GDP增长率为1.4%,总量折合人民币将近为37329.1亿元,加入全国榜单排名第五,在河南省和四川省之间。
2021年,河南省GDP首次超过台湾。
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四省“晚交卷”,尚未发布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辽宁省尚未发布2021年GDP增速。
江苏山东GDP差距扩大1900多亿元在2021年的省级地区生产总值榜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省,仍旧占居前六名的位置,次序不变。
其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经济总量超过7.9万亿元。
广东、昆山之间的差距变化不大,而江苏、山东相互关系的差距则扩大了1900多亿元。
按照目前的态势,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已经形成了几个也已梯队。
第一梯队是粤苏鲁三强,广东和安徽都处于7万亿~8万亿元之间,山东为6.7万亿元。
虽然山东十余年前的GDP固定资产投资曾超过江苏居第二,但与粤苏两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21年与福建的差距达到了1.2万亿元,与江苏也相差了近亿。
江苏苦追广东七年因要多年来,经济第二差距大省江苏多年来与第一大省福建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有赶超之势,但2021年两者的差距又重新拉开了。
1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GDP达到7.95万亿元,增长7.5%,GDP总量连续第28年占据榜首;江苏省统计局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GDP在2021年迈上7千亿元台阶后继续增长7.8%,达到7.61万亿元。
2023年最新的中国一线城市有哪些?中国一线城市有哪些10.沈阳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我国的特大城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这个榜单上,综合能力排第十。
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所以该城市的有着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加上该城市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所以该城市的发展能力与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9.青岛青岛也是我国的特大城市,也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
我们都知道,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濒临黄海,所以在地理条件上也是非常优越的,而这些是许多内地城市都不具备的,所以该城市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8.长沙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长沙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更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再加上长城处于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的比较好,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
7.西安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现在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七。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所以该城市有着非常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且还有着我国许多文物古迹遗址等,该城市也是我国的旅游大城。
6.重庆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属于国际大都市,更是我国的超大城市,在这个榜单上排第六。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该城市有着许多优越的条件,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也是我国融贯东西、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并且城镇化率高达60%以上。
5.南京南京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南京城镇化率82%,是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加上南京濒江近海,所以该城市也是我国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4.天津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城市,在这个榜单上排第四。
中国有几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从狭义上代表着中国的一线城市,在更深层次上则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下形成的重要四环,承担着对内对外联系的角色,是经济发展的四大引擎。
北上广深四字排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时间发展的优先次级,凝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广州贸易中心,深圳开放中心。
前三者在历史上均具备重要的经济地位,而深圳的巨大优势则在于举国之力发展,于是便有了当代打工人所认知的机遇最大的城市“北上广深”。
然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深”的呼声络绎不绝,寻求中国第五城的呼声则越来越高,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当前经济战略格局适应性差,亟需调整优化。
从空间上来看,北上广深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带,对内的辐射力度不强,在实现向外借力发展的基础上,向内发展的趋势不可改变。
四两拨千斤须有千斤力,北上广深得以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借力,力之重于人才、资源,即人才聚合,资源配置。
目前向外的四大引擎装备完毕,需要打造的是内部的新生力量,使之能与北上广深共同形成合理布局。
这个布局对中国经济内部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上广深+第五城的整体经济总量占比应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
推进第五城的形成意味着人才、资源的重新洗牌配置,那么第五城会继续延续以单城市发展的形态而存在吗?从城市发展的三个价值要素规模、密度、效率,共36个细分指标去综合分析城市生产和消费多样化,经济、人口密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城市综合价值,形成全国城市价值评价模型。
结果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属于强一线城市,深圳、广州为一线城市,中国经济发展四大引擎名副其实。
紧随其后的是重庆、成都、天津、武汉、南京、杭州以及苏州七个强二线城市,那么中国第五城是否会从这七城里产生呢?是排名第一的山城重庆?还是天府之国成都?。
谁会是中国下一个一线城市?作者:秦朔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6年第11期经常在国内外出差、交流,让我对不同城市产生了很多直观印象。
“城市”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制造”的最大产品,它通过各种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提升经济效率,提高人民福祉。
城市化、工业化是贯穿中国发展的基本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5年的56.1%,数亿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创造出了更多的劳动价值,这是中国增长的根源之一。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居住在城市的7.7亿人口中,大约有2.4亿左右没有城市户籍,进城不落户。
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不能和户籍居民有同等待遇。
这是中国增长的另一面,即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欠债的、没有和城市建设更加同步的那一面。
所以“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了几十年后,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的“城市中国”会有哪些新的看点?我会尝试从“世界城市”的角度作出回答。
我的基本看法是,由于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不出意外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且目前每年创造的GDP增量已经是全球第一,所以中国一些城市的经济规模必将在世界城市中位居前列。
美国有十多座“世界城市”,分布在东西海岸、中北部、中部、南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中国未来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这要求中国的城市建立新的“世界观”,尽早把自己放在世界城市的角度,展开新思考,促进新发展。
城市服务于人,也依赖人,“世界城市”要建成,也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和向着世界市民、世界公民方向的努力。
中国会涌现出怎样的世界城市?根据日本权威城市排名机构“森纪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的发布,2015年世界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四位依次是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分列第6、17、18位和32位。
该排名涉及全球40个城市,亚洲、大洋洲13个,欧洲16个,北美洲9个,非洲1个,南美洲1个,使用6类指标:经济、研究和发展、文化互动、宜居、环境和交通方便。
上海、北京排名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在环境单项排名上垫底。
在JLL(仲量联行)全球300城市排名上,按照经济规模,中国入选的城市超过10%,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苏州分别排名第6、11、21、22、31和32。
对照一下这个区间的美国城市,分别是纽约(2)、洛杉矶(4)、芝加哥(10)、休斯顿(12)、华盛顿特区(16)、达拉斯(18)、旧金山(25)、费城(29)和波士顿(30)。
如果看商业吸引力,前50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分别排第8、9、29和41,同区间的美国城市有15座,分别是纽约(2)、洛杉矶(5)、芝加哥(7)、华盛顿特区(11)、亚特兰大(13)、达拉斯(14)、旧金山(15)、休斯顿(18)、波士顿(21)、费城(35)、西雅图(37)、迈阿密(38)、丹佛(39)、凤凰城(48)、明尼那波利斯(50)。
在中国从事研究的机构对中国城市的评价更高。
麦肯锡在2012年预测,到2025年,当时世界城市的前600名阵容将发生显著变化,有136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将会跌出排名,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届时中国将有151座城市跻身世界前600城市。
该研究预测上海、北京将与纽约并列成为世界上未来发展最快的“三巨头”,深圳在GDP、GDP增速、总人口、家庭总数和年收入2万美元以上家庭数等指标方面,将跻身全球前25大城市行列。
在我看来,世界城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综合影响力意义上的世界级城市(world class city),一种是经济和人口规模意义上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种是特色型的世界城市,如风景名胜、奥运会举办地、历史文化名城等。
在三种方向上,中国城市都大有可为。
中国有没有、会不会出现世界城市、世界级城市,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中国会涌现怎样的世界级城市?涌现出多少世界城市?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上海。
上海市委刚刚审议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体现了这方面的新思维。
这个总规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有三点:一是将上海的城市愿景确立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在原有的四个国际中心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体现出上海对世界城市的理解是综合的、全面的世界级城市,而不是经济这个单向度的;二是强化自我约束,提出“到2040年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
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从上一轮规划确定的3226平方公里,削减到3200平方公里,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用地比重”,其中的200平方公里还要作为“留白”,上海还提出在2040年将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些指标显示出上海所追求的发展模式不是“吃光用尽”、“见缝插针”的外延扩张,我们没有聪明到能够代替子孙后代把所有东西都规划好的程度;三是“上海2040”有一些特别具体的以人为本的反映,比如将中央商务区(CBD)改称为中央生活区(CAZ),更突出人的体验和活动;建设城市副中心布局,城市副中心的公共资源也参照大城市标准,打破原来的层级式城郊布局;恢复禁行道路的非机动车通行权,同时突出绿道建设,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形成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骨干网络。
这三个方面的共同指向,是通过创新实现城市价值的提升,让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不只有经济、而且有生态和人文的城市。
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要到今年底才能出来。
到时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京沪的异同。
除了上海、北京这样的世界级城市,中国应该还会有十几座城市,在成为中国的区域中心的同时,也跻身世界城市的行列。
中国也会有一些城市(如西安、桂林、敦煌),依靠独特禀赋成为特色型的世界城市。
从世界城市角度看中国一线城市如果不计算香港、台北的话,北上广深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的四座一线城市,因为它们的GDP一直是中国最前列。
而假如是从世界城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在经济之外还要考虑国际影响力和鲜明的城市特色,一线城市会不会有变化?中国目前GDP在1万亿以上的城市有10座,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
南京、青岛的GDP分别是9600多亿和9400多亿,很快也会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
之后是长沙、无锡、佛山、宁波、大连、郑州、沈阳和烟台。
我认为,这20座城市的前12座基本都是世界城市候选对象,后面8座距离比较远,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若干年后,中国城市可能出现类似中国乒乓球队那样的“在世界拿名次容易,在中国拿名次难”的局面。
中国的一线,我们假定只能在5个以内。
除了北上广深,下一个是谁,我觉得是杭州。
虽然单就GDP总量,杭州还只是中国第十。
杭州的自然禀赋不必说,G20峰会大大提升了杭州的世界性影响力,接下来杭州还有2022年的亚运会。
在国内大城市中,杭州是屈指可数的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目前第三产业比重接近6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10%以上是在杭州的企业。
杭州市长张鸿铭说,G20峰会给杭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第一,杭州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大家一提到杭州,不用再介绍这是离上海多少距离一个地方,杭州就是杭州;第二,峰会以后,杭州正逐步成为人才的洼地,各路精英、海归人员、高端人士向杭州集聚;第三,现在很多企业、很多外资都愿意到杭州来投资发展。
”杭州的政策红利还包括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张鸿铭说,“杭州有1个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2个国家级的高新区,2个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24个国家级的众创空间,19个省级的特色小镇,这些都是创新的载体。
可以说现在杭州的创新在全国处于前列,除了北京、深圳,那就是杭州。
”杭州的企图心毫不掩饰!但这可能正是其成功的原因。
对比和杭州同为“天堂”的苏州,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苏州就是苏州”、“不是距离上海多少距离一个地方”的说法,反而有不少苏州官员说,苏州更希望融入上海,借力上海。
苏州不是省会,它要受江苏省的领导,吴文化和越文化的风格也有不同,经济成分也有区别(江苏国企成分远多于浙江),所以苏州没有杭州那样的雄心勃勃和大胆想象。
苏州的GDP比杭州多40%,苏州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我对比过那里和上海张江,就生态论苏州要好很多。
可是,谁更像一线城市呢?我觉得是杭州。
从世界城市角度,我认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应该是五座。
上海、北京是一个层面,是世界级的(world class),且经济总量比后面的广州、深圳、杭州要高出一个级别。
这是一线城市的2+3结构。
如果更注重城市的创新权重,则北京、深圳、上海是一个层面,深圳的创新能力是世界水平,而杭州、广州在一个层面。
这是一线城市的3+2结构。
创新是上海相对的短板。
一位穿梭于京沪两地的投资人对我说:“一年365天,上海比北京空气质量好的日子有300多天。
但是你看看中国200个、300个‘独角兽’的排行榜,北京能占到46%、47%,北京就是‘天下’的一半。
”广州仍是中国GDP排名第三的城市,但深圳、天津追得很紧。
更重要的,自林树森时代之后,广州在打造突出的服务功能方面缺乏想象力、品牌抓手和战略举措。
在林树森那个时候,他竭尽全力打造了枢纽型的新机场、广州港以及汽车工业,使广州无论从功能还是产业体量上都保住了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到了万庆良,既没有真正的宏图大志,也不务实。
在广州有投资的一家上海民企告诉我,他们在广州已经签约了,隔了大半年,万庆良让他们在上海的广州签约会上再签一次。
他们问我:广州不是很务实吗?怎么也玩虚的了?北京、上海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州比不了。
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要自己给自己“造牌局”,营造大空间大舞台。
或曰:像G20这样的大项目都是国家定的,但不敢想、不敢提、不敢试,就连可能性也没有了。
成都、重庆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呢?我的答案是,暂时不可能。
成都一直希望成为“第四城”,现在看前五都难。
这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主要领导人出现了问题。
虽然未必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但是从国内外影响力的角度,一下子就失了很多分。
“重庆现象”一度全国闻名,我仔细对照过四座直辖市的财政预决算报告,重庆和京津沪的支出规模差不多,但本地财政收入差很远,很大程度靠中央的转移支付。
中央给钱当然有效,但是城市内涵的提升,不是表面见效那么快的。
中国城市排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中国重视排名,城市GDP排名、百强县排名都如此。
排名相当于一种品牌定位。
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化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顾客利益,包括居民利益、投资者利益、旅游者利益、潜在顾客利益。
一个建立了品牌的城市,对内对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一位营销学界的权威凯文·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