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75.52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课文《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所传达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哲理,增强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盲人和健全人看窗外的不同感受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哲理思想的把握。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盲人和健全人看窗外的不同感受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阐述课文所传达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哲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但对于课文所涉及的哲理思想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
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对哲理思想的模糊认识,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窗》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窗》教学设计北京门头沟区育园中学孙瑞雪一、教学初步设想《窗》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实验版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散文,这类文章学生曾经接触过,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窗》的语言虽不是很难懂,但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应给学生讲清议论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感受和鉴赏优秀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
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讨论式学习,学习本文于平凡中见深意的写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
2、难点:比较阅读。
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利用网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
(二)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补充1、散文知识(1)什么是散文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
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片叶、一朵花、一棵树、一间屋、一扇门、一扇窗、一把椅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
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2)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今日教案:《窗》教学教学设计其四(PPT、一张张出示电池图片并讲解名称,适当的讲2个电池的作用,一般用在哪里)活动延伸:师: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安装电池的秘密,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剩余的两种电池)一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教案参考】大班健康教学设计其四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为你推荐《【教案参考】大班健康教学设计其四》,希望您喜欢。
集体预设目标:1.通过反复感受,知道歌曲名称,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歌的兴趣。
2.初步学习在念白处跟随老师说出抬起头、闭上嘴的语言节奏。
3.了解漱口过程,知道讲卫生的孩子人人喜爱。
重、难点:念白时语言节奏准确准备:小花杯一个、娃娃一个过程:一.边拍手边念语言节奏:好宝宝,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生活模仿律动在老师带领下,按四分音符的节奏做出穿衣、刷牙、洗脸、做操的动作三.新授歌曲1.感受理解音乐及内容A.出示小花杯,老师演示漱口老师在干什么?老师还会唱一首《漱口歌》呢 B.清唱第一遍。
歌里唱了什么?我刚才在干什么?C.清唱第二遍喝口什么水?(清清水)什么叫清清水?我是怎样漱口的?幼儿跟老师学:抬起头、闭上嘴漱口时嘴里怎样?老师示范做鼓动腮帮的动作2.进一步感受A.出示娃娃,清唱歌曲娃娃是怎样漱口的?幼儿说出歌词内容,老师做出相应动作B.老师完整的唱C.幼儿按歌词顺序做漱口动作四.复习:《小花狗》教案范本:教学设计方案其四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
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范本:教学设计方案其四》,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展示积累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窗》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对象:面向八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默读全文,找出陌生的字音字形并查字典解决,然后朗读,最后熟读。
(2)在每节文字的开头标上节码。
(3)借助资料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相应的空白处做好笔记。
二、教学课题——《窗》三、教材分析《窗》是一篇小小说,文笔优美,哲理深刻,其结尾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发人深省。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教学目标被确定为以下内容:1.了解故事情节,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2.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作用。
3. 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教学重点:联系生活谈体会,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认识人性的美丑四、教学方法文章篇幅短小,如何带领学生有层次地把文章读细、读深、读透,并引发他们的一些人生思考,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关键。
本设计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设计了五个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板块——“小组角色分工”、“精读文本”、“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评价感悟”,在师生品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省时高效地达成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风景总是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不过,现在我要给大家看一幅特殊的图画。
请看投影屏幕,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今天让我们阅读《窗》这个故事,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仔细对照文本,找一找有没有错误的读音和觉得陌生的字形。
《窗》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作者莫怀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 学会欣赏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2 作者简介莫怀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真实、细腻、富有哲理性著称。
他的作品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窗口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4.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 全班交流: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4.4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4.5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窗口》美术教学设计《窗口》是一本美术教材的教学设计。
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窗户的观察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和绘画窗户的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窗户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
本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窗户的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不同窗户的形状、结构、材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用艺术眼光去观察事物。
2. 培养学生对窗户的创意表达能力。
通过绘画和创作窗户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窗户的理解和想法。
3.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窗户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培养对美感和审美品味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窗户的形状、结构和材质。
2. 窗户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 窗户的美感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活动:1. 观察窗户和分析窗户的形状、结构和材质。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社区附近观察窗户,并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讲解。
学生可以用素描或照片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窗户。
2. 绘画窗户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选择一个窗户的形状和结构进行绘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和比例等基本美术元素进行表达。
3. 创作窗户的环境。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窗户的场景,绘画窗户周围的环境,如建筑物、街道、植物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光影和纹理等技巧进行表达。
4. 欣赏和评价窗户艺术作品。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窗户艺术作品给学生观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学生可以描述作品的风格、表现主题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制作窗户艺术作品展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绘制的窗户作品制作成展板,并在学校或社区内举办窗户艺术作品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体验学生的创意和艺术。
通过《窗口》美术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培养对窗户的观察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绘画窗户的形状、结构和材质,加深对窗户的理解,并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
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窗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窗口》是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描绘窗口景象,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窗口景象的描绘仍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并指导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窗口景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观察窗口景象,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窗口景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3.互动评价法: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窗口景象的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绘画作品、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窗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窗口景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绘画窗口景象,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好。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窗口景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生活和表达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窗口景象,明日上课时展示和交流。
《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窗”的象征意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窗”的深层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窗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窗户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窗户除了通风、采光,还可能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的字词。
3、整体感知(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有哪些?4、精读课文(1)分小组讨论:文中的两位病人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不靠窗的病人却什么也看不到?5、探究“窗”的象征意义(1)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6、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文中的不靠窗病人,当你知道真相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写一篇短文。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人物形象、“窗”的象征意义。
(2)强调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要拥有善良的心灵,不能被自私和嫉妒蒙蔽双眼。
8、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相关主题的书籍,如《巴黎圣母院》。
(2)以“心灵之窗”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性的问题,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窗》的教案范文窗是人生活中一个常见而又必需的物品,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所处的不同环境中。
窗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提供了自然光线,而且让人们可以向外望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本教案将围绕“窗”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窗的形态、功能以及文化象征意义,并激发学生对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窗的不同形态和功能。
2.培养学生对窗文化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对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窗?(10分钟)1.师生对话: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窗的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窗的定义:窗是连接室内外的一个通道,可以让人们透过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向外看风景,同时也让光线进入室内。
二、窗的形态和功能(15分钟)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窗户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窗的形态和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不同的窗户形态和其功能的关系,并进行分享。
三、窗的文化象征意义(15分钟)1.教师介绍窗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窗纱”和“明窗净几”等有关窗的习语,以及窗花、窗棂等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装饰。
2.让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窗在自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或是个人对窗的特殊情感和体验。
四、窗的创作表达(30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窗的艺术样本(如窗画、窗雕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背景。
2.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可以选择绘画、雕刻、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窗的想象和情感。
3.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窗的设计与改造(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现代建筑中窗的创新设计,如绿色环保建筑中的太阳能窗等。
2.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发挥创意,设计并讲述自己理想中的窗的形态和功能。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1.观察和描述窗的形态和特点。
2.参与讨论窗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完成对窗的个人表达作品,并能理解和评价他人作品。
初中课文《窗》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窗》,理解课文大意,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窗口的意义。
3.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自由的珍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如他对窗口外景物的观察、内心的渴望等。
3. 分析象征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窗口的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发言,理解窗口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4. 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由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发言,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认识和体会。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由的珍贵,提醒学生珍惜现实生活中的自由。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由的作文。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课堂发言和课后作文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窗》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4. 作业布置要结合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窗》的主旨,体会到自由的珍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7课《窗口》教学设计之二一. 教材分析《窗口》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窗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窗口的图片,供学生参考和描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善于观察和表达。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窗口的特点,以及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准确地描绘出窗口的形状和结构。
2.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准确地描绘出窗口的形状和结构。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窗口的形状和结构,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3.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窗口的图片,供学生参考和描绘。
2.教师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3.教师准备示范作品,供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窗口?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窗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窗口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窗口,如正面、侧面、上面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绘画窗口,讲解绘画技巧。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绘画窗口,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的主页,让他们讲述自己绘画窗口的过程和感受。
陈敬容《窗》导读教案教学设计整体感知《窗》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展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温柔的恋情。
在这首诗里,“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象征着诗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和人生体验,它代表着一种难落言筌的微妙而复杂的精神生活。
第一部分前三节,诗人用想象和虔诚穿越时空的局限,抒发内心的爱情的失落和执著。
诗人没有向我们展示第一次个人感情生活记录。
可以想象,一定有发自敏感内心的对爱情的独到理解,以及由于过分相信幻想而不免幼稚的初恋少女最动人的倾述。
那是一次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幸或幸福的经历,却好像是一次无可回避的痛苦。
“你的窗/ 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诗人所表达的迷茫、孤独是以追问与反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也就是说,对于个人的生存状态,诗人并不沉迷其中,而是在努力探寻其因由与可能的方向。
诗中的问句是不需要答案也是没有答案的。
大量问句的使用使诗歌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味,从而加强了诗篇所表达的寂寞、迷茫感受的强度。
诗人对爱情的种种追问又体现了她对探求生命真谛的执著。
“我将怎样寻找/那些寂寞的足迹,/在你静静的窗前;/我将怎样寻找/我失落的叹息?” 为什么诗人刻意表现星空下窗外徘徊的场景呢?显然,窗是一个爱的呼唤符号,这里的窗外徘徊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行为,而是情爱的象征形式,是向爱情发出的呼唤声音。
“寂寞的足迹”“失落的叹息”“默默地,走向你窗前”,这些意象分明传达了相思无处、渴慕爱情的意蕴。
把爱情的无奈彷徨表现出来。
即使没有回应,也希望“让静夜星空/带给你我的怀想吧,/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委婉而深情的爱恋,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慕。
第二部分作为现代女性已经勇敢地面对离别的结局,要开始新的生活。
但爱是一种无法根除的慢性病,要想忘记一个无法再去爱的人是不容易的。
诗人换取了另一视角落笔:“空漠锁住你的窗,/锁住我的阳光,/重帘遮断了凝望……”这里与前一章开头的“你的窗/开向太阳”恰成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