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2009-04-11 22:04苏轼词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苏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豪放词风格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
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
苏轼词《江城子》二首【学习目标】1、记背名句,赏析经典语句的丰富意蕴和高超的表达技巧2、感悟苏轼雄心壮志和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3、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经典语句的丰富意蕴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学习难点】感悟苏轼雄心壮志和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2、背景: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学习指导注意目标,心中有数。
了解背景了解常识3、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自主、合作、探究研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上阕分析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宋词二首教案范文教案一:《鹊桥仙·纤云弄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2.能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3.能朗读并背诵《鹊桥仙·纤云弄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2.背诵《鹊桥仙·纤云弄巧》。
三、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境;2.准确掌握宋词的词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韵味。
2.导入“宋词”这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
Step 2 教学:1.教师逐句解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词意和意象。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词中所表达的美好景象和情感。
Step 3 合作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
2.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Step 4 朗读训练:1.教师逐句朗读《鹊桥仙·纤云弄巧》,要求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自由朗读,互相欣赏和评议。
Step 5 作品赏析:1.播放一段《鹊桥仙》的动画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的韵味和意境。
2.让学生背诵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意象和意义;2.学生能流畅朗读和背诵宋词。
教案二:《浪淘沙·迎海风》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2.能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3.能朗读并背诵《浪淘沙·迎海风》。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2.背诵《浪淘沙·迎海风》。
三、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2.准确掌握宋词的词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宫廷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氛围和情感。
2.导入“宋词”这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
Step 2 教学:1.教师逐句解读《浪淘沙·迎海风》中的词意和意象。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在分析诵读中品味和体会苏词“苍凉式”的豪放风格。
2、了解怀古诗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人间如梦”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方法1、文本品读法。
2、词句剖析法。
3、难点质疑法。
4、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缓缓描述:在距离我们现在914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创新的画家,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他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他是谁呢?(略停)他才华横溢,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黄庭坚并称;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人提豪放派必提他;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他是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东坡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三、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这篇千古经典。
教法:设境想象法。
音乐渲染情境,教师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运用想象再现词作描述的宏大景象,感受字面、画面之下蕴含的作者情感。
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2、谈感受。
这首词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的境界,让学生用合适的词来概括一下。
学法:体验式学习,思考,表达。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展示学生体会到的词作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后明确:雄浑境界,苍桑感教师总结:苏轼,豪放派词人,其词这种整体的“雄浑之境”正体现豪放的特征。
但,字里行间又渗透着苍桑感。
4、学生朗读在刚才总结出来的苏词意境特点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诵读、品味苏词,另请同学指出优点及不足(如读音、语调、语气缓急、情感等),提出改进建议,然后自己再试读,体现“豪放”。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sushi" in the second vol ume of senior high school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二、学习目标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一)观眼前之景1、齐读上片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评课稿课文简介《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是根据中国历史文化背景选择的两篇苏轼的词作品,分别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通过这两篇词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轼的情感表达以及他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写。
课文分析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词中描绘了一幅出猎的壮丽景象。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
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篇词中,苏轼以梦为载体,通过描绘梦境中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梦境的独特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应该能够: 1. 理解苏轼的词作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 掌握苏轼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感悟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苏轼的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2.总结苏轼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3.解读苏轼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词作品情感的准确理解和表达;2.学生对苏轼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熟练应用;3.学生对苏轼词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苏轼词两首》课文教材;2.课堂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两首词,你们对这两首词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理解吗?”二、课文解读(30分钟)1.教师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
我的说课将分为七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是苏轼词作的名篇,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作品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第四课柳永词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疏通词意;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悟豪放词风;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设置理由: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引导学生体会豪放词的兴趣和能力。
四、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品味咏史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态度。
《苏轼词》教案2《苏轼词两首》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苏轼词二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1、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2、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没有人敢否认,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天骄。
他的文学成就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但命运对这位旷世天才太不公平了。
仕途不顺,几度贬谪,颠沛流离,坎坷多难。
所以,提起苏轼,我们除了崇拜与仰慕,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苏轼本人的不幸恰恰是文学的幸事。
如果没有这些坎坷与灾难,我们就读不到如此多的传世佳作。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东坡创作的影响。
(见课件)三、诵读涵咏。
学生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纠正字音: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huā fà)雄姿英发(fā)还酹江月(huán lâi)教师范读。
四、鉴赏品读。
提问: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提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好在何处?明确:开篇就劈头一句“大江东去”,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
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鼻祖,其开创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提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改词靡靡之风,开豪放之气的第一句,就是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开篇就震撼人心的诗句很少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来?明确: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问:《三国演义》开篇这首《临江仙》大家看看,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那么我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改写苏轼这两句,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学生讨论)指导:同意“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样的意思。
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不同意,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什么不干脆写作“英雄人物”呢?音律上完全一样,可见苏轼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风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虑,而是另有原因。
原因迟早会出来的,我们不必急着回答,学完整首词后自然就会明白了。
提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提问: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
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明确: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每的年代。
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提问: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
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
提问:作者是借周瑜来反衬自己,那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明确:风流倜傥,英姿勃发。
儒雅、潇洒,年轻有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可看出来。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卓异不凡的年轻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战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如此儒将,难怪让苏轼倾慕不已。
提问:作者在塑造周瑜时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明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是想突出强调周瑜的年轻。
提问:当时周瑜多少岁了?明确:24岁。
提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时他确实只有24岁,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时他已经结婚十年了,都34岁了,小乔也不小了,快成老乔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苏轼搞错了,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明确:都不是。
应该是苏轼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提问:词中着意表现周瑜年轻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找出来?明确:“羽扇纶巾”可见出周瑜的年轻。
年轻才有这种雅兴搞这种装扮。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轻。
“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而用“周瑜”就没有这个效果。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极力突出周瑜的年轻?明确:以此反衬自己一把年纪还功业无成。
后面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想起当年周瑜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四十好几,早已过了周瑜当时立功的年龄,自发都一大把了,还一事无成,所以特别伤感。
作者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不单单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还另有目的。
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现在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我想大家应该明白“英雄人物”一般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的:“雄姿英发”。
但“风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儿女情长,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就是为了表现周瑜“风流”的一面。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为了表现周瑜卓异不凡的智慧与聪明,谈笑自若的胆略与气度。
这才是风流人物。
苏轼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风流人物”!提问:三国时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
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个人呢?明确: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将,作者又是在赤壁怀古,选他当然最合适不过了。
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
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
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
苏轼借这个人物婉转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
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
提问:为什么不选诸葛亮呢?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啊,而且当时他比周瑜还年轻呢。
明确: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
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
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
提问: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表达了时光消逝、年华已老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怅惘伤感。
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
提问: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明确: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
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
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词的最后,他还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
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
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
五、总结。
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