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标准答案: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 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
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国语·晋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考察目标:掌握宾语前置的基本类型。
(复习范围: 第四单元> 通论学习> 词类的活用> 知识点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1、其斯之謂與?(《貧而無諂》)“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斯”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
2、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我未見好仁者》)“大概这样的人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否定句中“之”作宾语,置于动词“见”前3、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爾是過:賓語前置,“爾”作動詞“過”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4、既庶矣,又何加焉?(《子適衛》)“人口已经众多了,又对他们增添些什么?”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加”前。
5、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陽貨慾見孔子》)“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歲不我與: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我”作賓語,置於動詞“與”前。
6、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子欲子之王之善與》)“王与谁做不好的事呢”誰與:介賓結構,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至於介詞“與”前。
7、此之謂也(《紂王之失天下》)“正是说的这个意思”“此”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8、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何如:賓語前置,可釋爲“怎麼樣”。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於動詞“有”前。
10、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士君子之勇》)“眼红得只看到吃喝”惟飲食之見:賓語前置,“飲食”作“見”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11、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寡人是徵: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徵”前。
徵:征收、索取。
寡人是問: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問”前。
问:查问。
12、齊侯曰:“豈不榖是爲”(《齊桓公伐楚》)“诸侯们难道是为不谷(我)而来吗?”豈不榖是爲:賓語前置,“不榖”作“爲”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13、先君之好是繼(《齊桓公伐楚》)“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先君之好是繼:賓語前置,“先君之好”作“繼”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下面举例说明几种情况:
1. 动宾结构中,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前。
例如:古人常说“一杯水我也不喝”,将“一杯水”前置突出强调。
2. 为了使句子通顺,将宾语前置。
例如:“他把书还给了我”可以改为“他还书给了我”,更加自然。
3. 为了表达修饰宾语的语意,将修饰语前置。
例如:“他喝了一杯热水”可以改为“他喝了热热的一杯水”,强调水的温度。
4. 为了强调动作的完成,将宾语前置。
例如:“他写完了作业”可以改为“他作业写完了”,突出作业的完成。
5. 为了表达宾语的范围,将宾语前置。
例如:“他吃了一碗米饭”可以改为“他吃了一碗白米饭”,强调米饭的种类。
以上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
- 1 -。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宾语前置类型: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往往被放在宾语的前面,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这种语言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非常普遍。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句子中很容易地了解到发生的时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二是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三是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
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公元1793年1月,乾隆帝去世”,这句话中,“公元1793年1月”就是以“年”和“月”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乾隆帝去世的确切时间。
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诗词中。
例如,“昔日龙门飞瀑,今朝群壑生烟”,这句话中,“昔日”和“今朝”就是以“昔”和“今”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景象。
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
例如,“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这句话中,“明朝初年”就是以“初年”为宾语前置,表示了明朝建立的初期。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更好地理解时间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这种语言形式会对我们的汉语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当宾语(分为动宾,介宾结构),宾语常前置。
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人)何、胡、奚、曷(指事)安、焉、恶(表处所)”例子: 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动宾2沛公安在?司马迁《史记》介宾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彼且待恶哉?恶:什么句子翻译: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须凭借什么呢?)⑵否定句中,代词当宾语,宾语常前置。
否定词有“不、弗、未、否、勿、毋、无、非、莫(没有人)”例子:1古之人不余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件事)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4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庄子《秋水》⑶复指,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少见的还有“斯”、“焉”复指)例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不知句读,宾语“句读”用代词“之”复指。
“之”为提宾标志)2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3鸡鸣而驾,塞井夷灶,sāi jǐng yí zào唯余马首是瞻。
左丘明《左传》(句子翻译: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4我国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依晋郑)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飨朋酒,享用两樽酒)⑷介词的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以、乎、于、为、与、从、自、向”例子: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2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恶,擅长什么)《孟子》。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3)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无、勿。
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呢?(8)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9)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10)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搂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恶。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谈谈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并举例。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宾语前置基本理论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
例如:(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
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
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
例如:(2)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若胜我,我不若胜。
(《庄子•齐物论》)(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左传•定公十三年》)(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
(《礼记•礼器》)(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
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
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硕鼠》)“敢”、“或”、“肯”都是助动词,“莫”是无指代词。
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
例如:(1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黍离》)(1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管燮初先生指出,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吾谁欺?欺天乎?”“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
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
这句的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反而担忧群臣的安危。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
“惟余马首是瞻。
”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
”(只看我的马头的方向。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
”(只注意蜩的羽翼。
)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
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
“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这种说法未必妥当。
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
比较多见的是两种情况:一是表示疑问的句子,如:“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哭的人是谁啊?)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大哉,尧之为君!” 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二、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
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
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1、主语的省略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
例如:“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老者)行矣。
”“(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
例如:“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