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散文诗两首---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630.50 KB
- 文档页数:15
学校: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科目:七年级语文上册编号:034课题:第五单元第24课《散文诗两首》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领导:使用人:温馨寄语: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爱!【学习目标】1、能说出或写出“匿笑、祷告、菡萏、敧斜”等字词的音、形、义。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感情基调,能准确有表情的朗读诗文。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知识链接】结合班班通上关于诗歌题目的解读和作者的介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爱,文学作品中歌颂母爱的篇章有很多,大家都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吧!(师生齐背)在诗中诗人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结合工具书,为课本126页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2、两首诗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过什么方式来反映主题的?三、合作探究1、精读《金色花》,讨论(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2)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化身金色花后和妈妈之间的几次嬉戏?表现了什么?(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4)为什么妈妈说“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2、精读《荷叶母亲》,讨论(1)《荷叶母亲》的主旨句是什么?(2)《荷叶母亲》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3)作者是如何将荷叶和母亲联系起来的?(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四、教师释疑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以此来赞颂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荷叶母亲”带有比喻性把荷叶比喻成遮挡风雨呵护子女的母亲,形象、具体、亲切,荷叶与母亲连用比喻意义更加明确。
第24课《散文诗两首》学案教学设计Lesson 24 teaching design of "two prose poe ms"第24课《散文诗两首》学案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师寄语:亲情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感受亲情,有如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
学习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1、预习安排:①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写在下面;熟读课文;②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③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1、学习这两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1.《金色花》作者是________(国名)文学家________(姓名)。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________,原名________,选自________。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课文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介绍《散文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3)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4)学生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并感受文学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创新思维,在交流和探究中积极学习。
(3)通过精讲和演练散文诗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两者的差别。
问: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
第二步:讲授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由老师详细阐述散文和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区别,让学生对散文和诗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内容涉及: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新增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展现学生欣赏能力在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放一段散文或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后提出意见。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分组散文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特点,交流阅读心得,丰富学生思维。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第五步:精讲散文诗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精讲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散文诗两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散文诗两首24、散文诗两首教学设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
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二)整体感知: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学生朗读:3、检查预习情况:4、合作探究:(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2)、“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明确:妈妈“我”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母子情深(3)、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六、拓展:1、听《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感受母爱。
七、作业:1、背诵诗文。
荷叶母亲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七上24课《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1、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金色花》一、预习课文: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衍(yǎn)匿(nì)笑:偷偷地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爱怜荫蔽(yìn bì)遮蔽、隐蔽;庇荫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1.导语设计: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
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
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24课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范读、自由朗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孟郊写过一首有名的《游子吟》吗?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能说说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吗?(表达了真挚的母爱)2、教师小结:母爱似一棵大树,它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似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似一股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再进行一次爱的洗礼!二、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简介。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2、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2、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我们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呢?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课堂实录(课前播放《妈妈的吻》,创设教学情境。
)师: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你们的爸爸妈妈们少年时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
你能听出歌中蕴涵的感情吗?生:母爱。
师:仅有母爱吗?生:还有女儿对母亲的感激。
师:歌曲既唱出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真切的母子深情不会因为时空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诗两首》,接受一次更美的亲情洗礼吧!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共同学习《金色花》,再展示自主学习《荷叶母亲》的成果。
(彩屏显示:读一读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散文诗,并思考感情基调。
2、勾画字词,查助学资料解决。
)师: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然后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朗读后):舒缓、温馨。
师:请你用舒缓温馨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彩屏显示说一说说说透过精美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画面。
)生朗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本文描绘了哪些画面?生:本文描绘的是儿子和妈妈捉迷藏的画面。
师:具体说说。
生:第一幅是母亲做祷告时,我变作花给妈妈送去香气;第二幅是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上;第三幅是母亲去牛棚时,我恢复了原形。
师:概括的很好。
一二两小节又在写什么?生:分别是我变做金色花,在树上跳舞;我藏在树上和妈妈嬉戏。
师:补充得很好。
这是多么美好温馨的五幅画!透过这些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和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朗读之后探究人物形象,以“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孩子),你看(听)”的形式说话。
《散文诗两首》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散文诗两首》教案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
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整体感知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人教新课标七上语文第24课《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设想:《金色花》和《荷叶母亲》是表现母爱的两首诗歌,学好这一课,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让学生体验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这堂课以朗读贯穿,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发表见解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尊母、爱母的主旨,并付出实际行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金色花》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
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
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24 散文诗两首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菡萏、花瑞、并蒂、徘徊、欹斜”等词语。
2、了解两文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3、熟读背诵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
学习后,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挚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荷叶母亲》中“心中的雨点”的含义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
2、知诗(知内容)—说诗(说诗意)—想诗(想意境)—悟诗(悟感情)—品诗(品特色)金色花泰戈尔教学目标:1、掌握泰戈尔的文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自学学习方式,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并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读品诗。
2、认识母爱的伟大,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接受诗歌美的熏陶及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母爱是文学艺术上一个的主题,它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二、检查预习:1、学生出示搜集的作者简介(老师可补充)泰戈尔:印度着名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在他的作品里,多以爱、宽容、欢乐为主题,颂扬人间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而母爱就是他最为极力颂扬的主题之一。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上《散文诗两首》集体备课优秀教案24、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过程和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金色花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介绍作者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作,还画了一千五百多幅画,作了几百首歌曲,撰写了大量的论文。
主要的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
他将诗集《吉檀迦利》译成英文,于1913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
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
泰戈尔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
1924年访问中国,4月23日,泰戈尔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车站。
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前往车站迎接。
《散文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文章简析《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
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
先感悟《金色花》的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母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点,进行比较学习。
三、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
“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
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
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兼有散文自然、清新、飘逸的特点。
四、对“感悟”的理解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
“感”即“感触”“接触”。
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
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