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非法学)考研复习刑法学重要论述题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1
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学(非法学)真题2002年(总分:7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刑法溯及力。
2.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犯罪的定义。
3.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根据是( )A.犯罪对象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 D.犯罪的直接客体(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犯罪的同类客体。
4.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犯罪未遂。
5.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乙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行为差误(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犯罪手段认识错误。
6.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间接故意。
[答题思路] 间接故意在实践中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情况表现出来:其中一种就是行为人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
第九章刑罚概述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罚金的表述,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是()。
[2017年真题]A.对未成年人判处的罚金,不得由其监护人垫付B.是否判处罚金,不应考虑犯罪人的经济条件C.应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判处罚金的数额D.对累犯应当并处罚金【答案】C【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第3款规定,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罚金数额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
一般来说,非法获利的数额大、情节严重的,罚金数额应当多些,反之则应当少些。
但是也要考虑犯罪分子的实际经济负担能力。
《刑法》对于累犯的规定中,没有规定必须并处罚金。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
[2017年真题]A.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C.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D.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答案】A【解析】《刑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第57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没有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3.甲17周岁时因运输毒品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不久,又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贩卖毒品被逮捕。
甲属于()。
[2015年真题]A.再犯B.初犯C.一般累犯D.特别累犯【答案】A【解析】《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分则第6章第7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此为毒品再犯制度。
累犯要求行为人犯前后两罪时均已满18周岁,再犯则没有这一要求,仅指再次犯罪的人,即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实施犯罪的人。
本题中,甲构成前罪(运输毒品罪)时才17周岁,未满18周岁,不构成累犯,而是再犯。
法硕非法学刑法总主观题大全刑法是法学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对于违法行为所实施的惩罚性措施和制度的规定。
非法学刑法是法硕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其中,刑法总主观题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考察着考生对刑法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法硕非法学刑法总主观题,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犯罪的成立要件是什么?犯罪的成立要件是指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成立要件,主要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客观要件包括犯罪的对象、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结果。
二、什么是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结果,但仍然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结果,但是对于造成的后果应该负有过失责任的犯罪行为。
三、什么是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并且具有违法目的或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后果,却依然故意实施的行为。
四、什么是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结果,但是对于造成的后果应该负有过失责任的行为。
五、什么是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主要在于犯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不同。
故意犯罪是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并具有违法目的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后果,却故意实施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犯罪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的结果,但是对于这种结果应当预见并能够预见,应当采取措施来防止的行为。
六、主观方面的犯罪心理是否可以弥补?在刑法中,主观方面的犯罪心理是构成犯罪的一个重要要素。
一般情况下,犯罪人的主观犯罪心理是无法弥补的,即使在事后后悔或者愧疚,也不会对犯罪事实的存在产生影响。
七、什么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共同犯罪中的各个人都应当负有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的要件包括共同故意,即多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目的,以及共同行动,即多人的犯罪行为是协同进行的。
年份简答题法条分析题201551.简述缓刑的使用条件52.简述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构成要件53.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具体类型54.简述滥用代理权的主要情形及效力57.刑法391条玩忽职守罪58.婚姻法11条可撤销婚姻201451.简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52.简述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53.简述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54.简述邻接权与著作权的主要区别57.刑法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58.物权法70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201351.简述因缺乏共同故意从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具体情形52.简述诽谤罪的构成要件53.简述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54.简述遗嘱的有效条件57.刑法24条犯罪中止58.物权法5条物权201251.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52.简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53.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和特征54.简述留置权的含义及成立要件57.刑法264条盗窃罪58.侵权责任法6条归责原则201151.简述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52.简述渎职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53.简述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和功能54.简述我国侵权责任法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要情形57.刑法384条挪用公款罪58.物权法15条不动产物权变动201026.简述防卫过当的成立条件27.简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56.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57.简述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情形29.刑法26条主犯59.担保法6条保证的概念200926.简述酌定量刑情节的概念和种类27.简述行贿罪的成立条件56.简述法人成立的条件57.简述保证的含义和特征29.刑法213条假冒注册商标罪59.合同法73条债权人代位权200826.简述刑罚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7.简述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56.简述物权与债权的区别57.简述我国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29.刑法263条抢劫罪59.民法通则92条不当得利则的种类及各自的适用范围200726.简述我国刑法总则中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27.简述转化型抢劫的限制性条件56.简述善意取得的含义与条件57.简述馈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29.刑法234条故意伤害罪59.合同法42条损害赔偿责任200626.简述撤销缓刑的事由及法律后果27.简述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的区别56.简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57.简述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29.刑法239条绑架罪59.民法通则93条无因管理200526.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及累犯的法律后果27.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56.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其条件的法律特点57.抵押权的含义和法律特征29.刑法266条诈骗罪59.合同法49条表见代理200426.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和我国刑法对教唆犯规定的处罚原则27.简述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56.简述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要件57.简述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29.刑法133条交通肇事罪59.民法通则130条共同侵权200341.简述正当防卫的条件42.简述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点76.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77.行纪合同与居间合同78.职务发明与职务作品43.刑法239条绑架罪80.民法通则62条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2002刑-45.(论述题)试根据刑法规定,论述犯罪未遂的特征和处罚原则,以及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的关键区别民-41.抵销与提存民-42.赠与与遗赠民-43.隐私权与名誉权民-44.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刑-41.刑法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民-46.合同法67条先履行抗辩权民-47.民法通则130条共同侵权2001刑-五-1.过于自信的过失刑-五-2.教唆犯刑-五-3.死刑刑-五-4.非法持有毒品罪刑-六-1.不作为犯罪之行为人的义务来源有哪些刑-七-2.刑法270条侵占罪民-五-2.民法通则83条相邻关系刑-六-2.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刑-六-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特征民-三-1.物权法定主义民-三-2.隐私权民-三-3.同时履行抗辩权民-三-4.防御商标民-三-5.代位继承民-四-1.简述法人的成立条件民-四-2.保证具有哪些法律特征民-五-1.试论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2000刑-五-1.广义刑法刑-五-2.间接故意刑-五-3.交通肇事罪刑-五-4.紧急避险刑-六-1.犯罪的基本特征刑-六-2.一般自首的概念与成立条件刑-六-3.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构成特征民-三-1.无因管理民-三-2.诉讼时效民-三-3.缔约过失责任民-三-4.驰名商标民-三-5.提存民-四-1.法人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民-四-2.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哪些情况下要约失效民-五-1.论述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刑-七-2.刑法384条挪用公款罪民-五-2.民通意见89条共同共有财产。
2019法律硕士(法学)刑法学论述考前23题第二版编写:@法硕杂货铺告不利的法律)、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③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用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对任何犯罪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罪责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要求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要求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三、论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1)含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该原则的主旨在于,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公民自由(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成文法主义: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习惯法和判例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②禁止类推解释,把刑法的明文规定作为定罪的唯一根据,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能通过类推或者类推解释以犯罪论处,禁止一切类推解释③禁止溯及既往,对于行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行为后颁行的新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④禁止绝对不定刑,刑罚的名称,种类和幅度,都必须由法律加以确定,不允许存在绝对的不定期刑⑤罪行法定原则要求明确性原则,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够准确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的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适用的对象⑥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刑法法规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⑦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四、论述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法学非法学考研题目及答案考研题目:论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及其限制答案: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即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2.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3. 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直接针对不法侵害行为,以制止侵害为目的。
4.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正当防卫的行为可能导致不法侵害人受到损害,但这种损害是在制止不法侵害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包括:1. 防卫过当: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范围,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就构成了防卫过当,应当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2. 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在正当防卫的名义下故意实施犯罪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3. 非法侵害:如果行为人本身就是在进行非法侵害,那么其所谓的“正当防卫”行为是无效的。
4. 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即使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也不得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害不法侵害人,除非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生命安全,且没有其他合理选择。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既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又对防卫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把握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法硕法硕(非法学)考研复习刑法学重要论述题金城所致,金石为开。
凯程精心为您准备复习参考题,力助考生考研成功。
法硕复习刑法学重要论述题一. 论述犯罪的基本特征(15分)犯罪是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三大特征。
(2分)首先,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征。
2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表现为实际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发生严重危害结果的现实危险;有的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精神性的危害。
4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一个纯粹的事实概念,而是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统一。
5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很多,有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手段、方法及时间、地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个人情况以及行为人的个人心理状态等。
(5分)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只有触犯刑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犯罪。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可能构成犯罪。
2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包括违反《刑法》的规定、单行刑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以及违反刑法分则性规范的规定和总则性规范的规定。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3分)再次,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法硕(非法学)考研:《刑法学》备考资料(一)凯程考研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如果有考研报考的问题,可以咨询凯程老师qq:刑法学是法硕考研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法硕辅导老师整理了刑法学备考资料,希望能为正在备战2017年法硕考研的同学提供复习参考。
1.甲系某派出所所长。
一日,甲接到群众举报,称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老大要率众弟兄与另一犯罪团伙械斗。
甲听后认为该老大平时对自己毕恭毕敬,认为他们不可能在自己的辖区械斗,即未采取措施。
数日后,械斗发生,双方数十人受重伤。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罚?A.以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处罚B.以玩忽职守罪处罚C.以滥用职权罪处罚D.不构成犯罪答案:B解析: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行使职权、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程序,实施职务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有包庇、纵容的行为。
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玩忽职守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滥用职权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法行使职权。
本案中,甲虽得知黑社会性质组织准备闹事,但出于过于自信而未采取预防措施,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应以玩忽职守罪处罚。
2.中国公民李某在美国****了中国公民黄某(女),被美国法院以****罪追究了刑事责任,李某回到中国后,以中国法院应该如何处理?A.不受该外国法院判决约束,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B.鉴于李某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应当免除刑罚处罚C.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不能依照中国刑法在进行追究D.鉴于李某在国外已受到刑罚处罚,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答案:AD刑法第十条,凡在中华任命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经过外国审判,仍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国外已受过刑罚处罚的,恶意免除或减轻处罚。
2017法硕(非法学)考研:专业基础课真题及解析(1)刑法学部分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10空,每空1分,满分1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
【答案】国家工作人员军人【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刑法空间效力对属人原则的规定。
《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空间效力原则中的属人原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普通中国公民在领域外犯罪的适用,限制所犯罪的法定最高刑为超过三年有期徒刑的适用,对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犯罪,可不予追究。
二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领域外犯罪的,则不论法定刑的轻重,都适用我国刑法。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
【考生注意】现在的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已经没有填空题题型,但历年试题中填空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刑法部分的重要内容。
在历年试题中,填空题一般都是考查考生对法条的准确记忆,故填空题都是法条题。
例如,本题就是一道法条题,较为简单。
类似题目,目前的考试中法条题一般量不大。
考生应注意的是对重点法条的准确记忆,如本条中不能将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混淆。
2.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
【答案】免除;减轻【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中止的处罚。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这一规定,对于中止犯,只要犯罪行为没有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免其刑。
如果犯罪行为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则应当减轻处罚。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免除和减轻。
【考生注意】本题同样是一道法条题。
2010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
题及答案
2010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国公民甲在我国境内抢劫A国公民乙后逃回A国,被A国法院判处监禁。
甲刑满后来我国,我国法院对甲的上述抢劫行为行
使管辖权,是基于()
A、属人管辖原则
B、属地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
2.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2万元价格卖给他人。
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
一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客气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
3.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
的,不是犯罪,这是由于行为人()
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认识
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C、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D、不具备犯罪的主体条件
4、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B、单位犯罪都是以单位牟利为目的的
C、单位犯罪都采用双罚制
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
5、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买回剧毒农药企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妻子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了。
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但尚
未出手即被抓获
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
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
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图强奸,
却被该女制服
1234。
法硕(非法学)考研:2008年法律硕士考研专业基础课真题及解析(1)刑法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拐卖儿童B.强奸、抢劫、抢夺、放火、爆炸C.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为、爆炸D.抢劫、绑架、放火为、爆炸2.故意杀人罪(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减轻的犯罪构成3.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作为行为方式的是()A.甲因高兴将3岁儿子抛接但因失手致其死亡B.乙分娩婴儿后为掩盖未婚先孕真相将婴儿扔出窗外致婴儿死亡C.丙分娩女婴后不愿抚养,遂以2万元价格将其卖给他人D.丁分娩婴儿后将婴儿弃置于火车站致其冻成重伤4.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5.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
甲的行为()。
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6.下列情形中,属于犯意表示的是()。
A.甲为非法制造枪支而购买钢管B.乙对朋友发誓说要杀死仇人张某C.丙发电子邮件邀约朋友参与盗窃D.丁向他人发送敲诈财物的短信息7.成立犯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
A.犯罪行为B.犯罪结果C.犯罪目的D.犯罪动机8.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
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
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9.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10.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A.甲持匕首在张三每天下夜班经过的路口守候,准备杀死张三,但张三当夜没有出现在这一地点B.乙携带匕首乘坐出租车,准备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劫,因形迹可疑,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了派出所将其抓获C.丙非法购进两支手枪还未来得及出卖即被抓获D.丁为抢劫李四钱财,假装劝酒将李四灌醉,没来得及取走李四财物,因被李四的妻子发现而慌忙逃走11.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入李家追求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
法硕(非法学)考研法学试题(刑法学样题)及答案法硕(非法学)考研:法学试题(刑法学样题)及答案专业基础课试题刑法学一、单项选择题:第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位应当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C.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为了单位的利益D.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3.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过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C.既处罚过失结果犯也处罚过失危险犯D.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4.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元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
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
乙当即说听你的,但未向丁转达。
丁还是带人将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5.下列情形中,属于必要共犯的是A.包庇罪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C.寻衅滋事罪D.组织恐怖组织罪6.甲、乙通奸生有一女,为避人耳目,将女婴置于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该女婴因饥渴而死。
对甲、乙应当A.按遗弃罪定罪处罚B.按虐待罪定罪处罚C.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7.甲因与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
到丙家后,乙冲过去给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随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伤。
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罚。
B.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处罚C.乙不构成犯罪,因为其拳击未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D.对乙应当按照主犯处罚8.甲在盗窃时被当场抓获,经审讯,甲主动交代了自己与乙共同盗窃某仓库的犯罪事实。
对甲的交代行为应当认定为A.自首B.坦白C.立功D.自首并立功9.下列行为中,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的是A.甲窃取一份绝密级的高考试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B.乙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移动电话入网,并使用该移动电话,给电信部门造成3万元的话费损失C.丙拣到一张他人的信用卡,然后持卡消费3万元D.丁窃取他人在公共网络上的账号并使用,造成他人3万元的损失10.甲为索取债务而将乙拘禁于一地下室,然后向其家属要求偿还乙所欠债务5万元。
法硕非法学刑法练习题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 故意放火致人死亡C. 故意杀人D. 过失致人死亡2. 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界定,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发生时立即进行C. 正当防卫可以针对任何不法侵害D. 正当防卫可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任何程度的伤害3. 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B. 犯罪后逃逸C. 犯罪后自首并有悔罪表现D. 犯罪后拒不认罪4.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贪污罪?A.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财物D.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个人财物5. 刑法中关于“累犯”的定义是什么?A. 在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内再次犯罪B. 在刑罚执行完毕三年内再次犯罪C. 在刑罚执行完毕一年内再次犯罪D. 在刑罚执行完毕十年内再次犯罪二、简答题6. 简述刑法中“犯罪未遂”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7. 描述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责任划分。
8. 阐述刑法中“自首”的定义及其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题9. 张某因与李某有矛盾,故意在李某家中放火,导致李某死亡。
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请结合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分析。
10. 王某在一次抢劫过程中,被被害人反抗,王某在慌乱中将被害人推倒,导致被害人头部撞击地面死亡。
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请结合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11. 论述刑法中“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12. 论述刑法中“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五、材料分析题1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并说明理由。
材料:李某是一名公司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资金100万元转入个人账户,并用于个人消费。
六、综合应用题14. 假设你是一名律师,你的当事人被控故意伤害罪。
法硕非法学刑法练习题一、选择题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诚实信用原则A. 甲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B. 乙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罂粟C. 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D. 丁帮助朋友实施盗窃3. 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是:A. 12周岁B. 14周岁C. 16周岁D. 18周岁二、简答题1. 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四个要件。
2. 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3. 简述累犯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
三、案例分析题1. 甲因与乙有矛盾,某日持刀将乙砍伤。
在乙住院治疗期间,甲担心乙报复,又潜入医院企图杀害乙,但被保安及时发现并制止。
请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分析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2. 丙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第五年,丙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请分析丙是否构成累犯,并说明理由。
四、论述题1. 论述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及其意义。
2. 论述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五、法条分析题1. 请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2. 请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
六、名词解释1. 刑罚2. 犯罪故意3. 犯罪形态4. 刑事责任七、判断题1.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2.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3.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4.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八、填空题1. 刑法是规定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犯罪客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
3. 刑罚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____犯罪。
九、改错题1. 犯罪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否则不构成犯罪。
1.论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联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 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本质内容。
区别: 1.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 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犯罪对象)。
2.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 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
3.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形式, 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
4.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
5.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对象, 前者决定后者。
6.犯罪侵害犯罪客体是必须的, 侵害犯罪对象是常有的。
7、犯罪客体是内在本质的论述, 犯罪对象是具体外在的表象。
最后, 刑法是通过保护抽象的犯罪客体来保护具体的犯罪对象的。
2.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 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 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 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从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但是, 在出现疾病的情况下, 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的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可能分离。
只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具备, 才属于有刑事责任能力。
3.阐述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 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 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 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 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 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与其她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就是禁止与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
(2)缩小解释。
(3)当然解释。
(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
(6)体系解释。
(7)历史解释。
(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她法律规定的就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就是调整与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
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
首先,刑法并不就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就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就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就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与解。
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就是刑罚,刑罚就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她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她法律的保障。
这既就是刑法与其她法律的联系所在,也就是刑法与其她法律的区别之一。
一、论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答: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量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因而,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罪行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分为“形式的侧面”与“实质的侧面”。
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定(期)刑,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传统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
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 故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习惯法和判例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
禁止事后法也即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源于法律的本质、也是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
实质的侧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二是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原则。
后者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
明确性表示这样一种基本要求: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的适用的对象。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就是指刑罚法规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限制立法权。
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当改变观念、司法体制的合理性、合理解释刑法、正确定罪量刑论犯罪的停止形态。
答:犯罪的停止形态主要是指犯罪的既遂及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特殊形态,刑法第22 条第 1 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法硕法硕(非法学)考研复习刑法学重要论述题金城所致,金石为开。
凯程精心为您准备复习参考题,力助考生考研成功。
法硕复习刑法学重要论述题一. 论述犯罪的基本特征(15分)犯罪是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三大特征。
(2分)首先,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征。
2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表现为实际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发生严重危害结果的现实危险;有的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有的表现为精神性的危害。
4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一个纯粹的事实概念,而是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统一。
5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很多,有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手段、方法及时间、地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个人情况以及行为人的个人心理状态等。
(5分)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只有触犯刑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犯罪。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可能构成犯罪。
2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包括违反《刑法》的规定、单行刑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以及违反刑法分则性规范的规定和总则性规范的规定。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3分)再次,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1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犯罪的概念包括刑罚的要求。
2我国《刑法》13条将应当受刑罚惩罚这一特征明确写进了犯罪的定义。
(2分)总之,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
2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
3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反过来说明和体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分)3二.论述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使用范围,是指刑法在时间、空间范围的效力。
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民权规定于第6条至12条中,包括对地的效力,对人的效力以及关于普遍管辖的的规定。
(2分)我国刑法对地的效力体现在《刑法》第6、10、11条中,包括在我国领域内的效力和在我国领域外的效力。
《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出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使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的,也使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它包括三个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含义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船舶或航空器,包括民用或军用的,也包括航行或停泊在公海或外国领域的,对法律特别规定的理解。
《刑法》11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法》第9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关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实用的规定。
适应一国两制的规定。
我国刑法不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用。
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也适用一国两制的方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认定。
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认为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也即适用行为地兼结果地的原则。
关于我国刑法在领域外的使用问题。
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依照本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使用本法,但是在外国受过刑罚惩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三.论述犯罪故意(15分)犯罪故意是我国刑法确定的罪过形式之一。
我国《刑法》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在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习惯难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1分)它的特征是,在意识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根据意识和意志这两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2分)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射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只能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中。
一是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个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另一种是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2分)二者的共同之点是,都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有认识;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超出行为人的预料,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2分)二者的区别如下。
在意识方面,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的确定性认识有所不同。
直接故意既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也可以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
间接故意只能包括认识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不包括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
(2分)在意志方面,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抱着希望发生的态度。
间接故意为放任的态度。
意志状态是区别这两种犯罪的主要标志。
(2分)从两种故意的发生看,直接故意直接存在于追求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中,具有直接追求性的特点。
间接故意必须以追求其他某中目的的行为为前提,具有伴随性的特点。
(2分)《刑法》14条第2款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般来说,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比间接故意要大一些。
对直接故意犯罪的量刑会比间接故意犯罪重一些。
当然,应当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对待,也不是绝对的。
(2分)三.论述犯罪过失(15分)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罪过形式。
我国刑法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1分)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
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身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
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
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轻信的过失。
(2分)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它的特点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
(2分)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它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二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是根本反对的。
(2分)正确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在意识方面,间接故意基金认识了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而对那些确实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事实和条件没有认识或者不予关心。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的基本事实都有认识,而且对其他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事实和条件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基于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间接故意认识为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认为是出乎意料的事情。
意志方面,间接故意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除了具有不希望一面之外,同时还有如果发生也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这一面。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除了不希望还是不希望,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我国《刑法》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也就是说过失犯罪只有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
四.论述犯罪既遂(15分)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是指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呈现的停止形态。
判断犯罪构成的的标准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分)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犯罪既遂形态主要有以下四种。
结果犯。
结果犯的犯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实际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
结果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为区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
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均属于结果犯。
(3分)危险犯。
危险犯的犯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但不要求犯罪行为实际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危险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的出现为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
例如我国《刑法》114和115条规定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决水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119条规定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均属于危险犯。
(3分)行为犯。
行为犯的犯罪既遂,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
而不要求实际造成危害结果发生或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
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
一般来说,行为犯所要求的犯罪行为往往要求经历一段时间过程,达到一定程度。
如脱逃罪。
(3分)举动犯。
举动犯的犯罪既遂,不要求犯罪行为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或者造成危害结果的实际危险,甚至也不要求犯罪实行行为实施完毕,只要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犯罪即告完成。
我国刑法规定的典型的举动犯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传播犯罪方法罪得等。
举动犯行为人一着手实行犯罪即构成犯罪既遂,所以不存在未遂。
(3分)对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应当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规定的刑罚规则量刑。
(1分)五.论述犯罪未遂(15分)根据我国《刑法》23条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所呈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1分)犯罪未遂具有如下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
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既遂和未遂的基本标志。
2如何认定着手,唯一正确的做法只能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行为在不同犯罪中的意义,严格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行为及其着手的特点予以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