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第2章 第1节 课时2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 格式:doc
- 大小:322.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课时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目标与素养:1.知道元素是物质的组成成分,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宏观辨识)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微观探析)3.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变化观念)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组成物质的形式(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有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2)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微点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单质),也有可能是混合物,如C60和石墨的混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化合态:元素与另外的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微点拨:(1)金属元素有0价和正价,无负价;非金属元素有0价,正价和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1.根据物质的组成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3.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转化关系举例(填空合理即可) 单质→氧化物C +O 2=====点燃CO 2 酸性氧化物→酸CO 2+H 2O H 2CO 3 酸→盐HCl +NaOH===NaCl +H 2O 碱性氧化物→碱Na 2O +H 2O===2NaOH 碱→盐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盐→盐 NaCl +AgNO 3===AgCl ↓+NaNO 3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五水硫酸铜是混合物。
( ) (2)盐酸是化合物。
( )(3)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4)相同种类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答案](1)×(2)×(3)×(4)√2.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的是()A.O B.NC.Na D.C[答案] C3.下列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SO3B.CO2C.CO D.P2O5C[CO是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节电解质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节氮的循环第3节硫的转化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2节铝金属材料第3节复合材料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1、化学科学的涵义: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在理解化学科学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等;(2)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等;(3)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2、化学科学的创造性起初人们从矿物、岩石、生物体中提取物质;后来科学家逐步制造出大量物质。
科学家合成化合物的速度是惊人的,1990年刚刚突破1000万种大关,现在已超过3700万种。
可以说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3、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合成氨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饥饿对人类的威胁;医药的合成,使人的寿命大大提高;芯片和光导纤维,引导人们进入信息时代;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塑料、橡胶、纤维的合成,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因此,化学又是一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实用的科学。
4、化学科学的特征: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典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答案:C。
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约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公元前8~6千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器约公元前2千年——中国已会铸铜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学说公元前140~87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国《本草经》成书,书中记载动物、植物、矿物、药物达365种公元十世纪——中国(宋代)把火药用于制造火药箭、火球等武器1661年——英国的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1772年——舍勒制得了氢气1773年——舍勒制得了氧气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推翻了燃素说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60年——分子学说得到世界公认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周期表1911年——英国的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1942年——中国的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出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2002年——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正式启动典例: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习目标:1.运用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难点)2.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重点)一、有效碰撞理论1.有效碰撞(1)概念:能够的碰撞。
(2)条件:具有足够的和合适的。
(3)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碰撞的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1)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碰撞的分子。
(2)活化能: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多出的那部分能量。
E1是E1—E2是关系:普通分子+ 成为活化分子(3)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浓度影响规律。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有效碰撞几率,反应速率。
2.压强影响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在相同温度下,缩小容器体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分子浓度,有效碰撞几率,反应速率。
相反减小气体压强,反应速率。
(2)理论解释。
压强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反应速率。
3.温度(1)影响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反应速率。
(2)理论解释。
温度升高,使普通分子吸收能量成为分子,因而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的几率,反应速率。
4.催化剂(1)影响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化学反应速率。
(2)理论解释。
使用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正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的几率,反应速率。
5.其他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光辐照、放射线辐照、超声波、电弧、强磁场、高速研磨、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等,均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例题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随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一般逐渐加快。
()(2)锌与稀H2SO4反应时,硫酸的浓度越大,产生H2的速率越快。
()(3)化学反应中,催化剂不参加化学反应,但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4)密闭容器中反应A(g)+B(s)===C(g)+D(s),加入B物质后反应速率会加快。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
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依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介稳体系。
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1.Fe(OH)3胶体的制备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连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在肯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______体系。
(2)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
(3)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其方法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问点1分散系及其分类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A.雾B.石灰乳C.FeCl3溶液D.氢氧化铁胶体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分是()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是否能通过滤纸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亮、稳定学问点2胶体的制备和性质3.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4.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第一轮复习《化学必修1》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二. 教学目的1、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2、掌握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3、认识胶体的概念和重要性质三.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与胶体性质四. 知识分析(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 每种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自身组成单质也可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
3. 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态,另一种是化合态。
(二)物质的分类1. 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较大的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少,故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即是对同一事物从多个角度分类的一种方法。
示例如下图:硫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非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蜡烛在氧气中燃烧(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还可以再分类,进行层层深入。
由粗及细的分类。
示例见下图: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树状分类法2. 物质的基本分类方法(1)根据物质的成分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2)根据元素组成的种类分:单质化合物,而单质又可分为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有机物可分为烃。
烃的衍生物。
(3)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有机物可分为脂肪烃、芳香烃、烷、烯、炔;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等。
根据研究要求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3. 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法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分散剂------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2)分散系的分类与比较溶液按分散质分:分子胶体(高分子溶液):淀粉胶体离子胶体:Fe(OH)3胶体胶体液溶胶:如Fe(OH)3胶体分散系分散剂为液体按分散剂分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分散剂为固体气溶胶:如烟、雾、云,分散剂为气体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系的比较(三):胶体的性质1. 丁达尔现象: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束。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二单元重点精华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 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
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2)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4)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
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称量(或量取)方法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
②称量前先调零;称量时,左物右码③被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④★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NaOH(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 FeCl3、AICl3、NaOH等)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⑵量筒的使用方法①量取已知体积的溶液时,应选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
如,量取80ml稀硫酸溶液,选用100ml的量筒。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水平相切。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正确读数俯视仰视2、实验室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法3、常见危险化学品及其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如:浓H2SO4、NaOH(酸碱)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课时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目标与素养: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宏观辨识)2.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等性质,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社会价值)
一、分散系
胶体一定是液体状态吗?胶体一定是无色的吗?
【提示】都不一定。
胶体除了液溶胶还有气溶胶和固溶胶;胶体不一定无色,如氢氧化铁胶体是红褐色的。
二、胶体
1.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3)电泳
⎩⎪
⎨
⎪⎧定义:在通电的情况下胶体微粒发生定向移动
原因:胶体微粒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吸
附了带电离子而带电荷
应用:工业上用于电泳电镀、电泳除尘等
2.胶体的净化
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
(2)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
(3)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4)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
[答案](1)×(2)×(3)×(4)×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B.Fe(OH)3胶体
C.盐酸D.碘酒
[答案] B
3.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热或搅拌可能使胶体发生聚沉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B[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
单个小分子
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分子
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
集合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 1~100 nm 大于100 nm
性质
外观均一、透明多数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
膜
能不能不能
微观探析:从胶体微粒的大小认识胶体的性质
(1)由于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它对可见光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因而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2)胶体微粒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能较强地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由于带有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且胶体具有电泳现象。
(3)由于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时,胶体会发生聚沉;加热或搅拌胶体,胶体微粒吸附的离子受到影响,胶体也会聚沉。
【典例】把一瓶Fe(OH)3胶体分成四份,分别进行以下操作,所述现象不正确的是()
A.直接过滤,没得到滤渣
B.用一束光照射,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C.加入过量盐酸处理后,再用一束光照射,仍有光亮的“通路”
D.长时间加热后再过滤,有滤渣
C[A、B均正确;C选项向Fe(OH)3胶体中加过量盐酸,Fe(OH)3与盐酸反应:Fe(OH)3+3HCl===FeCl3+3H2O,得到FeCl3溶液,已不是胶体,故无丁达尔效应,错误;D选项将Fe(OH)3胶体长时间加热,胶体被破坏,有Fe(OH)3沉淀生成,正确。
]
上述C项中加入过量盐酸时,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答案]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
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发生聚沉生成Fe(OH)3沉淀,加入过量盐酸沉淀溶解。
1.下列关于胶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胶体、溶液和悬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
B.氢氧化铝胶体与氯化铝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后者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较大C.纳米(10-9~10-7 m)级的氧化铁与水组成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D.氯化钠易溶于水,所以氯化钠一定不能制成胶体
C[氯化钠易溶于水,但在酒精中溶解度小,NaCl与酒精可形成胶体,D错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现象
B.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是渗析
C.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胶粒带有正电荷
D.FeCl3溶液可用于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C[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丁达尔现象,分离二者的方法是渗析;FeCl3溶液止血原因是使血液胶体聚沉。
]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A.稳定的液体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D.化合物
C[浊液、溶液、胶体三种分散系均是混合物。
]
[教师备选]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A.乳浊液B.溶液
C.胶体D.悬浊液
[答案] C
2.除去蛋清中混有的少量Cl-的方法是()
A.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B.过滤
C.电泳D.渗析
D[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100 nm,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离子却能透过半透膜,因此除去胶体中的Cl-应采用渗析的方法。
] 3.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微粒直径D.都不能稳定存在
A[由于二者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均小于滤纸孔隙,故二者均能透过滤纸,A 正确;FeCl3溶液呈棕黄色,B不正确;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二者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C不正确;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稳定性均较好,D不正确。
]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NaCl溶液出现沉淀
B.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中,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C.血液透析
D.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
D[A项,属于胶体的聚沉;B项,属于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项,属于胶体的渗析。
]
5.有甲、乙、丙三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NaOH溶液。
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
②将乙慢慢加入丙中,先出现浑浊,后液体变清。
(1)则甲为,乙为,丙为。
(2)若要由Fe(OH)3胶体得到Fe(OH)3沉淀,可行的操作是。
[解析]乙无丁达尔现象,说明乙不是胶体;乙应是NaOH溶液,乙加入丙中,先出现浑浊,后液体变清,说明丙可与NaOH反应,则丙是硅酸胶体,甲是Fe(OH)3胶体,若要由Fe(OH)3胶体得到Fe(OH)3沉淀可向Fe(OH)3胶体中加入
NaOH溶液。
[答案](1)Fe(OH)3胶体NaOH溶液硅酸胶体
(2)向Fe(OH)3胶体中慢慢加入NaOH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