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见的经济常识(1)
- 格式:pdf
- 大小:91.10 KB
- 文档页数:2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利于出口贸易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C.会导致热钱流入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答案】D。
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
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
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经济常识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了解公务员成绩计算方法,可以让你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备考。
公务员行测题库帮助您刷题刷出经验来!>>>我想看看国考课程。
1、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财政赤字也有所上升。
以下关于财政赤字的认识,正确的是:()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B.不需要对财政赤字加以控制C.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D.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 )A.《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党章部分内容的建议》B.《中共中央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部分内容的建议》C.《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D.《中共中央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部分内容的建议》3、按照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主张,控制国家经济应通过( )A.税收政策 B.货币政策 C.工资政策 D.社会福利政策4、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5、在国民收入和生产的分析中,“投资”和“消费”这两个术语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A.这两种经济活动都是由一群人进行的,尽管原因各不相同B.它们都要求使用本经济的生产要素C.它们都是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D.对于投资和消费来说,制约它们的惟一因素是国民生产或可支配收入的水平6、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7、“你工作多久挣的钱,才购买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和“我一个月的工资购买几个巨无霸?”前者是以商品来考察劳动力的价值,后者是:( )A、用劳动力来考察商品的价值B、用商品的价值来考察劳动力C、用收入来衡量购买力水平D、用购买力衡量收入水平8、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
公考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体制: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包括供需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竞争等。
2. 国民经济核算:知晓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3. 金融体系:熟悉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如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等,了解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4. 宏观经济调控: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以及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5. 产业结构调整: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目标,知晓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相关内容。
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了解市场失灵的常见原因和对策,以及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调节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7.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形式和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协定的作用。
以上是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一些常识点,考生需要细化学习和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经济常识一、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
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
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
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
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
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016年国考,经济常识类题目有的专业性比较强,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类考生来说,了解必要的经济常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接上文继续介绍常见的经济常识。
一、理性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
做经济决策的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该假设的前提一是主体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二是主体能够计算出各种选择的结果。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活动中的员工都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而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既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又有对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的需求。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货膨胀不是一种或者几种物价上涨,而是物价整体的全面上涨。
带来的后果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严重时可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应对措施可为发展生产。
通货紧缩:
一般认为是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使物价全面下跌。
通货紧缩的后果一般有:生产力下降、市场萎缩、利润降低、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
应对措施可为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上述两种假设,都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面,需辩证看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说明货币的发行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经济知识点及解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考试,对于考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经济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GDP 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二、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物价水平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考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内容,以及如何计算和测算物价水平。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考生需要了解这两种政策的目标、手段以及操作方式等相关知识点。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推动因素以及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路径等内容。
五、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指各国之间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和机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六、投资与消费投资是指为了创造未来收入而购买资产或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而消费则是指满足个人或家庭需求的支出。
考生需要了解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七、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上财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是指社会为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补贴。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1.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储备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乃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2.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全部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由于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应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4.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安稳原则。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5.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剂。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少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肯定性作出公道的预期,常常是通过视察周围人群的行动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动。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动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7.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获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少。
8.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本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经济常识知识点1.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2.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4.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公务员行测考试经济学常识(精选3篇)公务员行测考试经济学常识(精选篇1)明确重点和必考点,复习要有主次通过查看和练习报考省份行测真题试卷,可以发现,每年省考都会有一些必考题型和知识点。
复习时,可以对这些考点做个总结,把有缺陷的问题搞懂,多归纳多总结。
能很牢固掌握的内容或者考试频率不高的难点可以适当放弃(复习),心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试着挑战一下较难的题目,如果能搞懂并掌握做题技巧,也是可以提分的。
真题、模拟题强化训练强化练习是行测复习的必要环节,建议大家多做做往年本省省考真题及最贴近省考难度的标准预测卷。
只有深入了解考试的出题情况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复习的时候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提升强化,最好根据考试时间整套地练习,训练做题的速度及准确率,只有训练有素,到了考场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整理错题、避免无谓失分,一定的做题训练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所学内容活学活用,但是如果做完卷子后就搁置一边,那么练习便毫无意义。
因此,建议大家各科设立专门的错题本(比如,将自己不会的一类题型记录下来,另外也可以把经常做错的题目汇总进去。
)。
公务员行测考试经济学常识(精选篇2)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人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一、宙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现已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显生宙: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二、代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行测经济常识行测经济常识是指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所涉及的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测经济常识:1. 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居民收入等。
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货币和金融政策:了解货币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和调控手段。
掌握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等相关概念。
3. 经济体制:了解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例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
理解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产权制度等基本概念。
4. 国际贸易和投资: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壁垒和关税等概念。
理解外汇市场、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等相关知识。
5.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了解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
6. 财政政策和税收: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用途,掌握税收制度和税种的分类。
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7. 劳动经济学: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就业问题,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理解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制度。
8. 价格和通货膨胀:了解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
了解物价调控和反通胀政策。
9. 经济增长和发展: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
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
1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掌握相关的政策和运行机制。
这些是行测中常见的经济常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解答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建议通过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及关注经济新闻和热点问题,不断加强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公务员常见经济知识整理经济知识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公务员,了解常见的经济知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公务员常见经济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公务员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经济问题。
一、宏观经济知识宏观经济是指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宏观经济知识: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公务员需要了解如何计算GDP以及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公务员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通胀的政策措施。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经济的政策,公务员需要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制。
4.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利用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公务员需要了解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规律,公务员需要了解经济周期的特点以及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
二、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市场经济知识:1.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公务员需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2.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实现资源配置的情况,公务员需要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以及应对市场失灵的政策措施。
3. 垄断和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多个供应者,公务员需要了解垄断和竞争对市场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4.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公务员需要了解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方式,以及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
三、金融知识金融是指货币和资金在经济中的流通和利用。
公务员需要了解以下金融知识:1. 银行和金融机构:公务员需要了解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银行业的监管和监督机制。
公务员中的经济学知识解析常见题目和解题技巧公务员考试中的经济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
本文将为您解析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知识常见题目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宏观经济学题目解析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经济现象。
公务员考试中的宏观经济学题目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GDP计算及其影响因素GDP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指标之一,题目中常涉及GDP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计算GDP时,需要考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掌握其计算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此外,还应了解GDP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如经济稳定、就业增加等方面。
解题技巧:对于GDP计算,要熟悉各种支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概念分析影响GDP的因素。
在解题时,注意审题,分析题目给出的具体情境和可能影响因素,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效果题目中可能涉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对于这些政策措施的特点和效果,考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解题技巧:对于各种政策措施,要了解其基本含义、目标和实施方式。
在解题时,要与实际情境结合,分析各种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3.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考题中可能要求考生解析经济增长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扩散理论等。
此外,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点也是常见的考点。
解题技巧:对于经济增长理论,要掌握各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针对经济周期的问题,要了解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分析周期性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微观经济学题目解析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市场机制,涉及供求关系、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等方面。
公务员考试中的微观经济学题目常见如下:1.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题目可能要求考生分析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必知经济常识考点一、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概述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①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即命令、指令和法令而实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计划经济也被称为“命令经济”。
主要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需要,如国家的工业化、战后经济的重建以及战时经济等,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
②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主要优点: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③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基于以上两种体制的优劣,在资源配置上,我国既非采取单纯的市场经济机制,也非采取单纯的计划经济机制,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概念和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2)收入分配①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国考行测常识储备:经济常识十大常见考点1、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4、生产和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质量与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消费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6、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反之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对相关商品的影响: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其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调节生产的规模,二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三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四是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7、财政的作用(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8、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意义: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是由我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作为一名准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生,经济常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知识点。
以下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1. 国民经济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增加值等。
2.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周期长度不一定相同。
3. 税收制度:主要有直接税和间接税,其中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4.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作用是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
5.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6.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运行,其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就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希望考生们能够掌握并在考试中得到应用。
- 1 -。
公考经济常识一、公考经济常识的概述公考经济常识是指在公务员招考中涉及到的经济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参加公务员招考的人来说,掌握一定的经济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和政府调控作用的学科。
其中包括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等方面。
2.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居民所创造出来的总收入。
其中包括工资、利润、租金等方面。
3.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服务价格总体水平。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影响物价水平。
4.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力中从事工作的人数与总劳动力人口之比。
高就业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微观经济学1. 微观经济学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价格弹性等方面。
2.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中各个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
4.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程度的敏感程度。
当价格弹性大时,需求量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
四、国际贸易1. 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其中包括出口、进口、贸易顺差等方面。
2. 出口和进口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销售商品和服务,进口则相反。
出口和进口都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 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支出的差额。
贸易顺差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五、总结公考经济常识是参加公务员招考必备的知识之一。
掌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家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常考的经济学名词(笔记)王鹏一、微观经济术语【解析】考查微观经济学,常识考试不像大学学习《微观经济学》会考查计算题、画图题等复杂的内容,常识仅仅考查常见名词的意思。
只需要知道词语的意思,可以一一对应就足以应付常识考试题目。
(一)供求法则需求法则——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
(反向变动)供给法则——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
(同向变动)【解析】供求法则:最基础的微观经济术语,研究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的关系。
需求法则:一般情况下东西越贵,消费者越少买,成立反向变动关系。
此处仅探讨一般情况,并不绝对,有例外存在,如土豪买东西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有钱任性。
供给法则:东西越贵,厂商越有利润,赚钱多,越是赚钱厂商乐意多生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同向变动。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古董,总量有限,价再高也没办法多生产。
考情:常识考试中本处不需要画曲线,研究横纵坐标,只需要知道名词意思,可以对应意思和名字即可。
(二)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相互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解析】替代品:A、B 用途差不多即为替代品,例如:大米和面粉二者都是主食,主食吃米、吃面都可以。
互补品:A、B 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某种需要,例如:乒乓球的球拍和球需要搭配在一起才能满足打球的需要;牙膏和牙刷;汽车和汽油,这些放在一起才能满足需要的物品是互补品。
相互影响(考点):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大米和面粉是替代品,大米价格上升,一般情况下大米太贵了人们吃不起就会少吃,从而多吃面。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球拍价格上升,变得特别贵,人们舍不得买球拍,进而不会再买球,只有球没有球拍没有用。
2016年国考,经济常识在公务员考试中属于必考内容,既直接出现于常识部分,也会出现于资料分析部分。
了解掌握常见的经济常识概念,无疑对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有巨大的帮助。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为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0.2绝对公平
0.2~0.3比较公平
0.3~0.4相对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收入悬殊
二、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品支出总额×100%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家庭收入越多,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越少。
同理,一个国家越穷,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国家越富,比例越小。
>59%贫困
50%~59%温饱
40%~50%小康
30%~40%富裕
三、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两者可简单区别如下: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公民所创造的价值计入中国的GNP,但不计入中国的GDP,而是计入美国的GDP。
对常见的经济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考生在面对特别是资料分析题目的时候,就不会因为陌生而手忙脚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