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b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
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教案设计: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其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了解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特点和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理解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液态和气态等,引导学生对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有初步认识。
通过图像、案例和示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有直观的印象。
2.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通过介绍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相态下的物理特性,如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特性,相变时能量的变化以及物理量的变化等。
难点在于将相变和内部结构的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变规律与物质结构的联系。
3.汽化与液化的应用介绍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液化气、汽车制冷、制氧等。
这部分内容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通过讲解相关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装置的组成以及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与概念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寓教于乐、形象生动的简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对液态和气态产生认识。
2.理论讲解:给学生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以及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汽化和液化的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化和液化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物理教案《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2《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
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给出示例。
2.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汽化和液化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和验证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
教师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
请你们想一想能否举出其中的例子。
”2. 学习汽化(15分钟)1) 化学概念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汽化的概念。
2) 汽化的原理教师向学生解释汽化的原理: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受热,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增加,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液体分子逐渐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体状态,即汽化。
3. 学习液化(15分钟)1) 化学概念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物质由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液化的概念。
2) 液化的原理教师向学生解释液化的原理: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被冷却,温度降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气体分子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状态,即液化。
4. 汽化与液化的应用(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 汽化的应用:如煮水时水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2) 液化的应用:如制冷剂、压缩气体等。
5. 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操作步骤:1) 用一个小锅装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
2) 在锅的上方放置一张冰块。
3) 学生逐渐观察锅中的水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将冰块放入锅中,观察气体从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6. 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和液化》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汽化和液化的定义2.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3. 汽化和液化的实例4.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5. 实验操作: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汽化和液化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汽化和液化现象。
2. 讲解概念: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解释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3. 分析条件: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条件,让学生了解它们发生的原理。
4. 实例展示: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7.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条件。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汽化和液化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加热器、冷却设备等。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展学习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条件。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术明白什么是汽化、液化。
明白得液化是汽化的逆进程。
了解沸腾现象,明白什么是沸点。
明白蒸发能够致冷。
二、进程和方式观看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讨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发的现象。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课时:2时教学进程:一、前提测评:一、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进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进程叫_____。
二、一切晶体有必然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是______的。
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A、液态;B、固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可能。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一、探讨:水的沸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利用等()……进行实验数据记录:……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讨、寻觅规律,教师总结如下:二、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必然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问题:衣服干了是不是沸腾现象?3、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能够使温度下降,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讲义81页的想一想做做。
4、液化:举例说明:降低温度能够使气体液化紧缩体积也能够使气体液化(1)、降低温度与紧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3.3 汽化和液化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有着深入的理解。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包括:1. 能够描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能够观察和记录汽化和液化的现象;3.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记录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水槽、热水、冰块、吸管等。
1. 引入:我会向孩子们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的水珠、沸腾的水等,让孩子们初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观察和记录:我会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水槽,里面装有热水。
孩子们可以观察热水中的气泡,并记录气泡的大小和数量。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将水槽中的水冷却,观察和记录冷却过程中气泡的变化。
3. 实验:我会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玻璃杯和一些冰块。
孩子们可以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和记录冰块熔化的过程,以及熔化过程中玻璃杯外壁的温度变化。
4. 讨论和交流: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他们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并引导他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5. 应用和拓展: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冰箱中的冷凝水、夏天喝冰饮料时的冒汗现象等,让孩子们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活动重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汽化与液化教案汽化与液化教案教案一: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3.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二、教学内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三、教学重难点1.汽化与液化的概念;2.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举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和一些冰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的思考,提出问题:“当我们将冰块放入水杯中,冰块会变成什么?”“当我们将水杯放在室温下,冷水的水温会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的概念: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汽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杯开水冷却后的蒸汽,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概念。
Step 3 汽化的原理讲解汽化的原理:汽化是由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分子速度增加,逐渐克服液体表面的压力并从液体表面逸出而形成。
这种分子从液体中逸出的过程叫做蒸发。
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原理。
Step 4 生活中的汽化例子以水的汽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水的汽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水杯中水的状态。
然后,将水杯放置在室温下,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Step 5 液化的概念讲解液化的概念: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叫做液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瓶气体充满的气球,然后将气球放入冷却液中,观察气体充满的气球变成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概念。
Step 6 液化的原理讲解液化的原理:液化是由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分子速度减慢,逐渐克服气体内部的压力并凝聚成液体。
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原理。
Step 7 生活中的液化例子以液化气的液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液化气的液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液化气的气罐,然后将气罐放置在冷却液中,观察气体逐渐液化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汽化和液化》教案三篇篇一:《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二:《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二、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二、进行新课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师: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1.汽化和液化[探究]水的沸腾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师: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2.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3.蒸发让学生对比沸腾特点得出: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探究,现猜想,后实验验证——强调控制变量法)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师: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五、板书设计1.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2.沸腾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学习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和凝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加热器等。
教学素材:视频资料、图片、实验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个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5分钟)a. 汽化的概念和特点:汽化是物质从液体到气体的过程,具有温度升高、蒸发快、表面积大、非连续性等特点。
b. 汽化的条件:温度达到或超过沸点,液体表面积增大,液体与空气接触,空气中的湿度越小,汽化越容易。
c. 液化的概念和特点:液化是物质从气体到液体的过程,具有温度降低、凝结快、密度增大、连续性等特点。
d. 液化的条件:温度降低到或低于气体的沸点,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增大。
3. 实验操作(20分钟)a. 实验一:蒸发和凝结(1)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水蒸气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2) 实验步骤:①用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②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点,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加热器,观察并记录水蒸气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3) 实验结果:实验记录表中记录水蒸气的蒸发和凝结时间,观察和记录凝结水滴的形成过程。
(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蒸发和凝结的特点和原理。
b. 实验二:液化现象(1)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气体的液化现象。
(2) 实验步骤:①将烧杯中的液体加热至沸点,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加热器。
②将一根湿润的杆子轻轻放在烧杯口附近,观察并记录气体的液化现象。
(3) 实验结果:实验记录表中记录气体的液化时间,观察和记录液化液体的形成过程。
(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液化的特点和原理。
汽化与液化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辨别物质状态转变的条件。
2.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能够解释为什么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状态会发生改变。
3.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汽化与液化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汽化与液化的概念介绍:通过简短的讲解和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汽化与液化的条件:讲解汽化和液化发生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等因素,并通过实际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条件的理解。
3.汽化与液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状态转变。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来总结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4.汽化与液化的实验:进行一个液化为气态的实验,例如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汽化和液化现象,加深他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5.汽化与液化的应用: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涉及到汽化和液化的实例,例如水的汽化冷却和液化气的运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的原理的。
教学活动:1.情景模拟活动: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物质,例如水和酒精。
给每个小组一些情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情况,决定自己是汽化还是液化。
通过这个活动,增加学生对条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实验观察与分析: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个液化为气态的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
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据和观察结果,来分析汽化和液化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3.讨论和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其中一个涉及到汽化和液化的实例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汽化和液化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夸奖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并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和数据,撰写一个实验报告。
教师对报告进行评分,并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
汽化和液化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活学活用工程材料科学理论知识,了解物质从液态到气态或气态到液态的相变规律;2.熟悉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实验技能;3.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操作行为。
二、实验原理:若将液态的气体加入热源,则其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气体开始沸腾,发生汽化,此点称为饱和温度。
汽化过程中,温度不会升高,保持稳定。
根据高中物理原理可知,汽化所需的热量定义为汽化潜热。
同样地,若将气态的气体放入冷源,则其温度降低,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气体开始凝结,发生液化,此点称为饱和温度。
液化过程中,温度不会降低,保持稳定。
根据高中物理原理可知,液化所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结晶皿;2.温度计;3.加热装置;4.冰块;5.酒精和水混合溶液。
四、实验步骤:1.将约50ml酒精和水混合溶液倒入结晶皿中;2.放入温度计,盖上结晶皿盖;3.开启加热装置,将溶液加热;4.当温度计指示到达饱和温度时,溶液将开始沸腾,发生汽化;5.关闭加热装置,将冰块放入结晶皿内,等待溶液冷却;6.当温度计指示到达饱和温度时,溶液将开始凝结,发生液化;7.实验结束,将实验器材和药品归位。
五、实验数据和结果:1.酒精和水混合溶液的汽化点约为80℃;2.酒精和水混合溶液的液化点约为-20℃。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必须遵守安全规范,确保实验安全;2.加热装置要固定牢固,避免倾斜或移位;3.注意实验室卫生,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实验心得:汽化和液化实验是一个很基础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深刻理解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经历的相变过程,并通过手动操纵发现了物质的汽化点和液化点。
这两个点对于工程材料设计和制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结晶皿尺寸、位置的不同都可能影响温度计的测量精度。
在进行相变实验时,一定要重视实验精度和数据的准确性。
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相变规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三章课题3《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2)学会用图像这种直观的方法表示物理量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知识。
(2)知道蒸发可以致冷及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能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洒水车喷洒路面的图片,冬天说话会有哈气出现的图片,展示狗在夏天伸出舌头的图片。
【过渡】洒水车喷洒过的路面,过一会就会变干,晾晒的衣服也会慢慢的丢失水分,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的时候会有哈气出现。
炎热的夏天,狗狗们会伸出舌头以散去热量。
这些现象都应该怎么解释呢今天,我们就来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1、汽化和液化【演示实验】老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排净空气后将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再讲袋子放入冰水中,观察现象。
【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老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过渡】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滴有酒精的袋子在热水中会膨胀,这说明酒精变成了液体,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汽化,在凉水中,又重新变为了液体,这种现象称为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过渡】日常生活中,大家肯定都看到过水烧开的情景,这其实就是沸腾。
下面,我们来亲自动手进行这个实验。
2、沸腾(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