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王德荣)
- 格式:docx
- 大小:18.49 KB
- 文档页数:2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三《荷花淀》活动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情境表演打开课堂体验之门——《荷花淀》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设想: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本着“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用“感动中国"剧组拍摄的活动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拍摄镜头、绘制画像、写颁奖词的活动形成任务驱动,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完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1.活动激趣,形成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整体探究人物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
2.理解虚化的人物的深意,领悟作者诗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活动激趣,形成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整体探究人物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
活动准备:1.班级微信群观看《感动中国》视频,模仿颁奖词创作,关注“读来读往教书人”微信公众号,了解《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阅读,绘制小说人物画像,小组合作情境表演。
活动一:情境创设,拍摄镜头一、前情回顾,激趣导入PPT出示:孙犁自己说:“我喜爱写欢乐的东西。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导入:诗化的景,淡化的情节已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作家的诗情画意,其实孙犁也用诗意的笔致描写了那里的人们,特别是女人们。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这次《感动中国》节目组别出心裁,进行探寻历史,想为《荷花淀》里的女人们拍摄几组镜头,展现她们独特的女性美。
让我们跟随拍摄镜头,走近她们吧。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一)品味环境的诗意美1.研读:“月下编席”2.任务:节目组要拍摄一组白洋淀风光的镜头作为节目的开头,你会拍摄哪些元素?(提示:阅读写景片段,注意上节课讲到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关系。
2024年成教优质课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第6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具体内容包括:6.2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理”,6.3节“多媒体课件制作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
2. 学会分析多媒体课件实例,提高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将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应用于实际教学设计,提高课件制作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dobe Premiere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优秀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发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阐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
3. 实例分析(15分钟):分析多媒体课件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要点。
4. 课堂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1. 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系统性互动性创新性教育性2. 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素材收集课件结构设计制作与调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针对某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2. 答案要求:课件需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求结构清晰,设计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结构不清晰、内容单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更多优秀多媒体课件案例,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同时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包括“待人礼为先”和“做文明有礼的人”两目。
本课首先引导学生探讨文明有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再扩展至“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懂得参加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进而引导学生从态度、用语、仪表等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学情分析我国历来重视对中学生礼仪修养的教育,八年级学生对礼仪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践行方面较为薄弱。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成熟的社会意识和完善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中。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明礼仪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目标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表达,展现文明有礼。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五)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举例法等。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找资料,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一些文明礼仪常识。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
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
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思考:他悟出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即可。
教师: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最起码的要求。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抓好课堂三“微”,释放语文学习获得感发布时间:2021-09-30T07:58:06.8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第15期作者:陈娟娟[导读]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大、与学生实际不够贴切,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尝试探索课堂微探讨、微诵读、微写作三“微”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释放语文学习获得感。
陈娟娟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北省宜昌市 444200摘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大、与学生实际不够贴切,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尝试探索课堂微探讨、微诵读、微写作三“微”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释放语文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探讨、微诵读、微写作语文教学很自然的与古典、高雅、知书、达礼等充满艺术气息的词相联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课文内容教学生认字词、划段落、提问题、做作业,很难传导出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学很难真正体会文章的感情,更不愿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
因此我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尝试探索课堂微探讨、微诵读、微写作三“微”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课堂三“微”,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体验、写作方法等,力图让孩子们在微型听、说、读、写中真正释放出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从而传承、延续、创新语文的魅力。
一、在广袤的“微探讨”中释放精神复合营养。
上善若书,润物无声,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伍,多点书香,自然就会少点戾气,而志存高远。
我始终相信阅读是学校的第一课程,并结合阅读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前阅读探讨流程,或是分享与课文相关文章、平常读过的美文、有趣的文字游戏,或是探讨文字、文段、文章的美丽;或结合单元目标、文章内容对接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进行主题研讨,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所读的文章中,从枯燥的课文中寻觅到更切合生活实际、更新鲜、更有趣的内容。
(下转第81页)分析建模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也是一种能力[1]。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都是能听懂课而不会做题,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和变换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现阶段高中物理试题通常具有复杂、抽象及综合性强等方面的特点,但建立模型分析问题能使得问题更加具体,问题的症结更加突出,这对于求解物理问题而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依托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物理模型有全面的认识所谓新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而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物理建模的过程通过新媒体设备可以更好地呈现,例如,在“浮沉的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应用新媒体设备将轮船、潜水艇、气球等设备抽象成理想的物体进行分析,兼具生动直观的特点且便于理解[2]。
教师在模型化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建模过程类比与迁移能力的训练、比较与细致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目标。
新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各类物理模型,为提升学生建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许多知名科学家不懈的努力而发展的,实验物理占有极大的比重,在实验物理中一些典型的模型化方法给了物理科学研究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给现今高中物理学习一定的启发。
例如,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和磁感线描绘抽象的电场和磁场这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将抽象的物理问题进行模型化阐述。
通过讲解这些典型模型,学生能够在深化对相应物理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明确建模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为提升物理建模能力夯实基础[3]。
三、加强规范训练,让学生建模的思维能力更加灵活物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有其独具的优势,每一个具体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一个物理模型。
因此,解物理题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
2024年十分钟微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微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一子目,详细内容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背景、经过及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 掌握诺贝尔奖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难点: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PPT展示诺贝尔奖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奖吗?它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背景(2分钟)利用PPT展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背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和背景。
3. 讲解经过(2分钟)利用PPT展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经过,讲解获奖者的成就及诺贝尔奖的具体颁发过程。
4. 例题讲解(2分钟)出示一道关于首届诺贝尔奖的选择题,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分钟)出示一道关于诺贝尔奖的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首届诺贝尔奖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答案: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颁发,其背景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设立该奖项,旨在奖励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经过评选,首届诺贝尔奖分别颁发给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领域的获奖者。
其意义在于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科学家们的国际地位,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拓展延伸(1分钟)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国际性大奖?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课下了解其他国际性大奖。
八、课后反思1. 例子和练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观点。
2.掌握文章行文线索,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3.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中表现出的情感美。
4.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集体阅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句话大家非常熟悉:顾客就是上帝,这成为很多企业和服务业的基本共识。
就如有人所说,吃海底捞其实吃的是人家的服务。
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一个侧面,热情周到的服务不仅会创造出优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社会氛围。
商品交换不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而是温馨真诚的情感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
(二)主人公简介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
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
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
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体会构段方式,学会表达》微课程教案崂山区凤凰台小学胡昭蕾教材分析:第四自然段写了秋天丰收的原野,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一中心句概括了原野的景象,接着从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一方面写了大豆与高粱,另一方面写了榛子树。
写大豆与高粱,用了“摇动、扬起、笑声、演唱”等词语,写出它们满心的欢喜,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写榛树叶子用“像一团团火”这种打比方的方法,把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之情融在了对景色的描绘中。
教学目标:1、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理解“总分”结构1、同学们,北大荒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热闹非凡的原野,真是太美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结合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2、结合学习任务单,谈谈你从哪个词,哪些句子体会到“原野的热闹非凡”?【出示: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哦,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热闹非凡”。
把这个句子换成下面的句子,怎么样?【出示:成片的大豆成熟了;高粱也红了,成熟了。
】大家谈的很精彩,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高粱有黑红黑红的脸庞,会“乐呵呵”地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3、你还从哪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红红的榛树叶比作火。
巧妙的写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
(出示:榛树叶子、火的图片)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先总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分写了怎样热闹,这就是先总写后分写的写作手法。
并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具体的写出了“热闹”。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重点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知识链接《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请确定以下加点字的的读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 )2。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
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内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个案补充质疑交流1。
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2.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礼记》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大道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同社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教学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说明:本模板仅供提交B1微能力点考核作业时参考使用,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修改。
模板设计:洪东忍王立武《人物形象分析》微课程设计方案基本信息县(市、区)学校姓名学科语文能力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课题名称人物形象分析选题意图指导学生规范解答人物形象分析题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出题形式,懂得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其他示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类型√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其他制作方式□拍摄√录屏□动画□其他(可多选)预计时长9分40秒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设计意图(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一、课标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考点探源:(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阅读课文,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让学生从课标的高度懂得这类题型的要求。
让学生懂得这类题型教材也经常出现。
三、考题链接:1.2017年福建第10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对的)2.2019年福建第11题:“男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大连理工版信息技术二下第5课《享受视听盛宴》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二册第五课,主题是《享受视听盛宴》。
教材通过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和音乐、视频编辑软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何在计算机上欣赏音乐和视频,以及如何对音乐和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
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2.学会在计算机上欣赏音乐和视频。
3.掌握音乐和视频编辑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音乐和视频编辑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难点:音乐和视频编辑软件的高级功能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数字媒体播放器和音乐、视频编辑软件的安装和运行环境。
2.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和音乐、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及操作步骤。
3.准备实例音乐和视频文件,用于示范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和音乐、视频编辑软件的界面,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和示范各种数字媒体播放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以及音乐和视频编辑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尝试使用数字媒体播放器和音乐、视频编辑软件。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能力成果提交
教学主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对象:六(3)班全体学生。
教学流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哪五位壮士?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4.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英勇跳崖
本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实施思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感受五壮士的光辉形象,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