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584.82 KB
- 文档页数:8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解析这一关系的潜在心理机制。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初中生群体中的手机过度使用现象日益凸显,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逐渐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个体在同伴关系中的依恋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因为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行为习惯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假设,同伴依恋可能通过影响初中生的情感满足、自我认同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间接促成了手机成瘾的行为表现。
同时,本研究还将考察其他潜在的个体差异变量(如自控能力、家庭环境等)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我们期望揭示同伴依恋如何通过某种中介机制,并在特定情境下受到其他因素调节,从而对初中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影响,进而为预防和干预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同伴依恋,是指个体与其同伴之间建立的亲密、持久的情感联系。
Bowlby(1969)的依恋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认知发展。
同伴依恋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同伴依恋问卷(Peer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PAQ)和同伴依恋评定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等。
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依赖。
Young(1998)提出的行为依赖诊断标准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手机成瘾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AS)和手机依赖量表(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cale, MPD)等。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作者:韩盼盼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5期摘 ;要: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因网络使用导致的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
作为一种非健康的网络使用模式,网络成瘾对人们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很大危害。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在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尽管网络快捷、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仍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它引起了网络成瘾。
一、概念的界定Goldberg最早提出“互联网成瘾症”的概念,这一现象经Young的研究被证实存在。
Armstrong认为,网络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归纳出这几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电脑成瘾。
后来,Davis针对学者们此概念的置疑,提出了“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区分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
国内外的学者对其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文采用的是周荣和周倩(1997)对网络成瘾的定义,他们认为:由于过多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1)网络特征。
Suler 认为网络的特点在于: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等。
正是这些特征给网民带来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于虚拟网络中。
2)人格特征。
Loytskerhe 和 Aiello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厌倦、孤独、焦虑和内向性等因素都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
Young则认为,那些倾向于独处和倦怠社交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病态网络使用者。
3)家庭特征。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的关系概述: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对网络游戏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无法自控的行为,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人格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在心理构造和行为模式上的独特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
一、网络游戏成瘾与外向性格特点外向性格特点是指个体倾向于与他人互动、寻求刺激和冒险。
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特点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外向个体更容易受到网络游戏中社交互动和刺激的吸引,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游戏来满足社交需求和追求刺激的欲望。
然而,过度追求社交互动和刺激可能导致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进而产生成瘾行为。
二、网络游戏成瘾与内向性格特点内向性格特点是指个体倾向于内向、内省和独处。
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特点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
内向个体常常感到社交交往的压力和困难,而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使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获得社交满足感。
然而,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可能导致对现实社交的逃避,进而加剧成瘾行为。
三、网络游戏成瘾与自尊心理学特点自尊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价值感。
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问题和增强自尊的途径,使低自尊个体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一种被接纳和认可的感觉。
然而,过度依赖游戏来维持自尊可能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和社交功能的退化。
四、网络游戏成瘾与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个体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问题和情绪困扰的途径,使个体能够在游戏中获得一种情绪上的安慰和满足。
然而,过度依赖游戏来调节情绪可能导致对现实情境的回避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结论: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外向性格特点、内向性格特点、自尊心理学特点和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都与网络游戏成瘾有关。
测量与基本心理需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甄霜菊喻承甫胡谏萍鲍振宙张卫【摘要】探讨网络游戏成—的形成机制,识别出容易形成网络游戏成—的个体,对网络游戏成—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考察非适应性认知在基本心理需要与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调节,本文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广东省5所学校初一到高二的1990名中学生为被试,匿名填写基本心理需要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问卷和网络游戏成瘾问卷。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基本心理需要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中介了基本心理需要与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与非适应性认知的关系以及非适应性认知与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关系,受到行为激活系统中驱力的调节。
【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基本心理需要;非适应性认知行于为激活行于为抑制【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16518/ki.emae.2016.11.009_'弓I言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长时间地沉迷于网 络游戏,并由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 上网行为。
112以往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危害个 体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增加个体的焦虑抑郁、攻击性等。
[2]探讨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识别 出容易形成网络游戏成瘾的个体,对网络游戏成 瘾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SU ler[3]提出了 “需要一满足”模型以解释网 络成瘾的机制。
她认为,当个体的需要被压制、忽 略、转移或陷人一个表面的、间接满足的恶性循 环时,往往容易形成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就是由 于个体在现实中压抑的需要(如,成就和权力的 需要、归属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等)通过网络使用而得到 表面和间接的满足而形成的。
[(]此外,Davi S[5]提出了 “认知一行为,’模型解释 网络成瘾的形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Vol.31,No.2,246-256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2.15学校氛围和青少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朱键军张卫喻承甫周莎莎孙国健甄霜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摘要:采用问卷法对305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学校氛围对青少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online game use ,POGU )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学校参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的调节。
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家庭收入和冲动性后,学校氛围对POGU 仍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校氛围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OGU ,还可以通过影响学校参与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OGU ;(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学校氛围对学校参与的影响,而父子关系显著调节学校参与对青少年POGU 的作用。
总之,在学校氛围影响青少年POGU 的过程中,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实际干预时,可以通过提高学校参与降低青少年POGU ,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可以进一步调节该过程。
关键词:学校氛围;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学校参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分类号:B84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998);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4SSXM70).通讯作者:张卫,E-mail :zhangwei@scnu.edu.cn 1引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的调查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较2012年底增加5358万人,其中10 19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为24.1%,而中国网络游戏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网民的网游使用率达到了54.7%。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同伴侵害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心理需求、情绪智力以及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现代娱乐方式,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过度沉迷其中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如学业受损、社交障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同伴侵害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心理需求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同伴侵害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欺凌、排斥等负面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加剧个体的心理需求不满,如对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寻求。
当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青少年可能会转向网络游戏,试图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补偿。
情绪智力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高情绪智力的青少年可能更能够有效地应对同伴侵害,减少其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
相反,情绪智力较低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受到同伴侵害的影响,进而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同伴侵害、心理需求满足以及情绪智力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并为相关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介绍同伴侵害的定义、类型以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阐述同伴侵害在青少年中的普遍性,以及它如何影响受害者的社交关系、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同时,回顾以往研究中同伴侵害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联性,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特别是心理需求满足的角度。
探讨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来满足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方式,以及这种满足如何可能导致游戏成瘾行为。
接着,介绍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反社会人格特质对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骆婧;宋万踞;主懿芹;冯树东;郑志龙【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24(32)3【摘要】目的:探讨反社会人格特质对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冲动性和黑暗人格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反社会过程筛查表自评版、简式冲动量表、攻击性问卷、黑暗三联征调查量表对668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
结果:①反社会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冲动性、黑暗人格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2,0.361,0.500;P<0.001);攻击行为与冲动性、黑暗人格呈显著正相关(r=0.549,0.498;P<0.001);冲动性与黑暗人格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01)。
②反社会人格特质部分通过冲动性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攻击行为,间接总效应比重为44.67%。
③冲动性中介作用受到黑暗人格的调节,在低黑暗人格个体中,冲动性在反社会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simpleslope=0.222,t=5.713,P<0.001);对于高黑暗人格的个体,冲动性在反社会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5)。
结论:反社会人格特质可以通过未成年犯的冲动性间接预测其攻击行为。
冲动性在反社会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受黑暗人格水平的调节,低黑暗水平组被试正向预测冲动性;高黑暗水平组被试对于冲动性则没有预测作用。
【总页数】8页(P375-382)【作者】骆婧;宋万踞;主懿芹;冯树东;郑志龙【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6;C912.6【相关文献】1.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2.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行为: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和皮质醇的调节作用3.公正世界信念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5.自我欺骗对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黑暗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重评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社交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重评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认知重评是一种心理应对策略,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或负性事件时,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来改变情绪反应。
在网络游戏成瘾的背景下,认知重评可能帮助青少年重新评价游戏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降低游戏成瘾的风险。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它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尊水平高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游戏成瘾的挑战。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收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认知重评和自尊等相关数据,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揭示认知重评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文旨在为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认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学业成绩下滑、社交障碍、身心健康问题等,这引起了学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和机制时,认知重评和自尊两个概念逐渐浮现出来,成为研究的重要视角。
关于认知重评,它是一种认知应对策略,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认知重评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能够积极进行认知重评的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时,更能够理性地评估游戏的利弊,从而避免过度沉迷。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_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大量的学生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游戏成瘾的问题。
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在与现实生活失去联系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其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着关系。
本文以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为核心,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究相对剥夺感如何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生活中相对于他人或预期感到被剥夺的程度。
在网络游戏成瘾的背景下,大学生可能会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感觉到了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或多种资源相对剥夺的感受。
这种剥夺感会进一步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游戏中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其次,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中介模型。
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变量,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产生了桥梁。
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会引起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促使他们更加沉迷于游戏中。
同时,这种依赖也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其他事务,进而形成了游戏成瘾的现象。
因此,相对剥夺感通过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进而间接影响到他们的游戏成瘾程度。
第三,调节变量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调节变量可以改变或调节相对剥夺感和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
例如,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可能对这个关系产生影响。
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交网络,减少他们对游戏的依赖程度。
另一方面,自我控制的水平高的大学生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降低游戏成瘾的风险。
同时,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大学生,更能够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成瘾现象,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探讨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时,自尊和自我控制两个因素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旨在探讨自尊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游戏成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游戏成瘾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自尊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本文还将基于实证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理论假设。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和机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探讨自尊、自我控制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降低网络游戏成瘾风险提供实践指导。
最终,本文期望为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贡献新的力量。
二、文献综述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探讨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及影响时,自尊与自我控制两个因素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自我控制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
这类个体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我价值感不足,而网络游戏中的成功体验和社交互动可以为他们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他们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寻求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自我控制是个体在面对诱惑、压力或挑战时,能够调节自身行为、情绪和认知的能力。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学的关联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对网络游戏产生过度依赖,导致游戏成瘾。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一些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
1. 引言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甚至导致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了解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机制对于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是指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和无法控制的渴望,以至于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功能。
成瘾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无法控制地长时间玩游戏、对游戏的强烈渴望、无法停止游戏、对其他兴趣和活动失去兴趣、出现戒断症状和社交障碍等。
3. 心理学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3.1. 心理需求满足理论心理需求满足理论指出,人们参与某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可能获得成就感、社交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等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导致游戏成瘾。
3.2. 自我调节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会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压力,进而形成对游戏的依赖和成瘾。
4.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程度,心理学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心理评估工具,如《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和《网络游戏成瘾严重程度量表》等。
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青少年的游戏成瘾程度,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 干预措施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游戏成瘾:5.1. 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游戏成瘾的负面影响,并培养他们正确的游戏观念和行为习惯。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网络游戏成瘾。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已经陷入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法自拔。
本文将探讨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关注自我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特征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对网络游戏过度依赖的行为,表现为对游戏的强烈渴望,无法摆脱游戏的控制,影响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
常见的特征包括:对游戏的无限制追求、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忽视现实生活、耗尽身体和心理资源等。
二、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1. 自尊与游戏成就感的追求一方面,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和感受,自尊水平的高低与对游戏成就感的需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通过游戏来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从而追求更高的游戏成就感。
这种通过游戏来弥补自尊缺失的行为,增加了对游戏的依赖性,容易导致游戏成瘾。
另一方面,网络游戏通常提供了成就感的满足。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等方式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自尊水平。
而这种积极的反馈会增强玩家对游戏的信心和兴趣,导致更加频繁和沉迷的游戏行为。
2. 自尊与社交需求的满足自尊水平也与社交需求密切相关。
个体通常通过社交活动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从而增强自尊感。
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结识新朋友,并与其他玩家互动。
对于自尊水平较低的人群来说,网络游戏成为了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途径。
而长时间的游戏互动会使得玩家与真实世界的社交关系逐渐淡化,进而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三、自我控制在网络游戏成瘾中的作用自我控制是个体对内部冲突的调节能力,能够控制冲动、推迟满足和调整行为。
在网络游戏成瘾中,自我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1. 自我控制与游戏使用时间的调节网络游戏成瘾者由于对游戏的沉迷,常常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游戏中,无法有效的控制游戏使用时间。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网络游戏成为了现代人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网络游戏成瘾成为了一个引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而自我控制被认为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自尊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自我认同以及自我评价的心理感受。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感的综合体现。
自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等等。
自尊可以被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而自尊水平不同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密切的关联。
二、网络游戏成瘾的表现与影响因素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参与度。
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成瘾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的强烈渴求、对现实生活的忽视、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以及对戒断后出现的强烈不适等。
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游戏本身的特点、个体的个性特征、社会因素等等。
游戏本身的特点,例如游戏的社交性、趣味性和成就感等,对个体的游戏成瘾倾向起到重要作用。
而个体的个性特征,例如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等,也会在网络游戏成瘾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三、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和成瘾。
低自尊个体往往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和不满,而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提升自尊的途径之一。
通过在网络游戏中取得成绩和获得虚拟奖励,低自尊的个体可以得到一种被肯定和认同的感觉,从而提升自尊。
然而,这种提升自尊的方式并不是健康和持久的。
网络游戏中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是虚幻的,无法真正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
因此,低自尊个体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依赖于网络游戏来获得安慰和逃避现实。
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然而,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导致严重的成瘾问题,给玩家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探究网络游戏成瘾的因素时,自尊和自我控制是两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本文将就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
首先,自尊是个人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评判,涉及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受。
具有较高自尊的个体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更具有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相反,自尊较低的个体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他们常常会通过参与网络游戏来找回自尊心的满足。
网络游戏为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或理想中的角色,通过取得游戏内的成就来提高自尊感。
因此,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次,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调控和控制能力。
具有优秀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能够根据情境的需要来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抵制不良的诱惑和冲动,从而更好地控制游戏时间和频率。
相反,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个体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他们往往无法按照计划进行,无法合理安排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游戏中,逐渐形成对游戏的依赖和成瘾。
因此,自我控制在网络游戏成瘾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最后,自尊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自尊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游戏成瘾的泥潭。
而自尊较低的个体则容易陷入自我放纵和沉迷的循环之中,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针对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个体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个体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增强自身的自尊感。
这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取得工作或学习上的成就、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个体应该注重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遵循合理的行为规范,自我约束。
父母心理控制、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冲动性的中介作用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游戏已成为现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的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其干预措施,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众多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键因素。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过度干预、压力施加和限制子女自主决策的方式来控制子女的行为,而自主支持则是指父母鼓励子女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提供情感支持的教育方式。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父母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过度的心理控制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从而增加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风险。
相反,父母的自主支持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和责任感,降低他们网络游戏成瘾的可能性。
冲动性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冲动性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或冲动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研究发现,冲动性高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因为他们往往难以抵抗网络游戏的诱惑,容易沉迷于其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冲动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促使他们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到全部网民的7,约为37亿,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学校参与的中介作用与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张晓琳;叶诗敏;喻承甫;路红【摘要】师生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很少有研究探究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38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学校参与在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未来取向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学校参与在师生关系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师生关系通过学校参与这一中介过程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受到未来取向的调节.基于此,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通过增进师生关系、提升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和学校的参与水平来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青少年;师生关系;网络游戏成瘾;学校参与;未来取向【作者】张晓琳;叶诗敏;喻承甫;路红【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州510006;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8一、问题提出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现象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其容易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困难、焦虑抑郁等大量消极的结果。
为了让青少年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同时,远离网络成瘾,正确利用网络,研究者需要仔细审查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机制,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工作。
虽然已经确定了许多社会和生态风险因素,但很少有研究调查师生关系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中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拟考察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学校参与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未来取向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1.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网络的吸引力、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满足、环境的影响力等方面是造成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
其中,环境的影响力中的学校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师生关系就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