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80.50 KB
- 文档页数:19
痛风专题讲座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毕黎琦 李 萍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特邀毕黎琦教授主持。
毕黎琦教授现为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风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和长春市风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1 痛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痛风(G 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
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即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
正常人血尿酸浓度(血清,尿酸酶法)波动在较窄的范围,男性为0.15~0.38mmol/L(2.4~6.4mg/dl),女性更年期以前为0.1~0.3mmol/L(1.6~5.2mg/dl),女性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
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
因此,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或肾尿酸结石的危险性增加。
但有高尿酸血症者只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有一种人有持续血尿酸水平增高而无痛风发作,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不等于就是痛风。
痛风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朔到两千年前,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曾患有痛风,故又称痛风为帝王病,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
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
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地区约2%~18%,南太平洋的土著人群则高达64%。
痛风病的发病病理与病机人类罹患的关节炎有近百种,唯痛风的病因最清楚。
这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痛风是一种核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
核酸是细胞核内的一种酸性物质,故称之为核酸。
核酸由单核苷酸链接而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
核苷酸由核苷、五碳糖(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酸根据其核苷的化学结构为嘌呤或嘧啶,分为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或根据其五碳糖为核糖或脱氧核糖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其中嘌呤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最主要是尿酸。
尿酸主要由体内核酸的分解代谢产生,通过产生与排泄的平衡、维持在一个稳态。
当体内嘌呤分解代谢过旺,尿酸的生成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时就产生了痛风。
尿酸的化学分子式为2,6,8三氧嘌呤,弱酸性,解离常数pKa5.7。
有趣的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
人类之所以发生痛风是人体缺乏尿酸分解酶的结果。
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它是一种在体液中溶解度极低的化合物,人类缺乏尿酸分解酶,则不可能将尿酸氧化成可溶的尿囊素,而使人类蒙受结昌型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的威胁。
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时,就必然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而在其他动物体内有尿酸分解酶,可以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水溶性的尿囊素。
尿囊素易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故很少在体内蓄积。
即使尿囊素产生较多,由于它有良好的水溶性,不产生结晶,也不会沉积在组织内造成损害。
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PRPP和谷氨酰胺受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催化生成1-氨基-5-磷酸核糖,为嘌呤代谢的首步反应;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它有抑制作用,是负反馈调节之一。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
痛风分布在世界各地,受种族、饮食、饮酒、职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影响。
欧美地区痛风的患病率为0.2%~1.7%。
在我国,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普通人群患病率约1.14%,其中台湾和青岛地区是痛风高发区,18岁以上台湾土著居民患病率约11.7%。
痛风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约占90%,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20:1。
疾病分类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发病原因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 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
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
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
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痛风的发病机制生物化学原理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尿酸在体内过多积累,并形成尿酸结晶,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痛风发病机制的生物化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尿酸产生过多:尿酸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一般在体内可分解为无害的尿素,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如高嘌呤饮食、遗传因素等)导致体内嘌呤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尿酸产生过多。
特别是饮食中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内脏器官、海鲜、肉类等)会增加尿酸的产生。
2. 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尿酸排泄减少会导致尿酸在体内积累。
肾小球滤过后的尿酸主要通过近曲小管重吸收,肾小管细胞的尿酸转运体失活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3. 尿酸结晶形成:当体内尿酸浓度超过其饱和度时,尿酸结晶会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沉积并形成痛风石。
尿酸结晶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等痛风发作症状。
4. 炎症反应:尿酸结晶进入关节后,会激活炎症细胞,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如白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会造成关节组织的破坏和疼痛等症状。
总之,痛风的发病机制涉及尿酸产生过多、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结晶形成和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其生物化学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痛风的病理过程,并为痛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痛风的最好治疗办法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因为人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和软组织中沉积,引起关节疼痛和炎症。
痛风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饮食调节、生活方式改变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痛风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
但是,对于存在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溃疡、肾脏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2.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关节内注射,可以减轻症状和炎症。
但是,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的感染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3.利尿剂:尿酸排泄依赖于肾脏排泄。
利尿剂可以增加尿液中尿酸的浓度,帮助患者排泄尿酸。
但是,使用利尿剂会导致体内其他必要的物质的丢失,如钾盐和镁盐等。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这些物质的补充。
4.降尿酸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不足以降低尿酸水平,就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丁呋酸、阿罗洛尔、苯溴马隆等。
但是,这些药物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脏功能损害。
同时,这些药物的使用也需要谨慎,因为一些患者有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等。
二、饮食调节1.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一种存在于食物中的物质,当摄入过量后会导致尿酸增多。
应该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肉类等。
同时,应该适量摄入低嘌呤食物,如牛奶、鸡肉、蛋类等。
2.增加水分摄入:水分可以帮助排泄尿酸,建议每日饮水量应该在2000毫升以上。
3.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过多会增加体重和血脂,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应该适量摄入低脂肪、低糖食物。
三、生活方式改变1.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
2.控制饮酒:饮酒是导致痛风的因素之一。
应该减少或避免饮酒。
3.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卡路里和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降低尿酸水平。
4.避免紧张和疲劳:紧张和疲劳会增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应该避免这些情况。
痛风的原理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和肾脏的病变。
痛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尿酸的产生、排泄和代谢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痛风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尿酸的产生。
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于嘌呤代谢。
嘌呤是一种含氮碱基,存在于细胞核酸中,也存在于一些食物中,如肉类、海鲜、豆类等。
当人体摄入过多嘌呤食物或者嘌呤代谢增加时,就会导致尿酸产生过多。
其次,尿酸的排泄也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原因。
人体内的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小肠也参与了一部分尿酸的排泄。
肾脏是尿酸的主要排泄器官,当肾脏功能受损或者尿酸排泄通路受阻时,就会导致尿酸在体内积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
另外,尿酸的代谢也对痛风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尿酸在体内主要经过两种途径代谢,一种是由尿酸氧化成为水溶性的代谢产物,另一种是由尿酸还原成为无害的代谢产物。
当这两种途径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尿酸在体内的积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
总的来说,痛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尿酸的产生过多、排泄减少以及代谢异常。
因此,预防和治疗痛风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尿酸的排泄,调整体内酸碱平衡,适当运动等措施。
同时,对于患有痛风的患者,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如降尿酸药物,以达到控制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目的。
综上所述,痛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尿酸的产生、排泄和代谢等多个环节。
只有全面了解痛风的发病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痛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对痛风的原理有所帮助,让大家对痛风有更深入的了解。
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痛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本文对一名痛风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我们可以对痛风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病例简介该患者为一名44岁的男性,体重过重,有家族痛风病史。
最近一年内,患者出现多次关节疼痛和红肿,尤其是在大脚趾关节。
临床诊断结果显示,该患者为痛风。
临床观察内容一、病因分析通过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观察,得出以下病因分析:1. 高嘌呤饮食:患者习惯高嘌呤饮食,特别是嗜好肉食,容易引发痛风发作。
2. 肥胖:患者体重过重,肥胖是痛风的一个重要诱因。
3. 饮酒:患者有饮酒的习惯,酒精会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积累,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二、症状观察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表现出以下症状:1. 关节疼痛和红肿:痛风主要累及关节,患者在发作时关节疼痛明显,常伴随红肿和局部温度升高。
2. 体温升高: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体温常常会升高,发生局部炎症反应。
3. 血尿酸升高:痛风患者常常伴随血尿酸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治疗观察该患者在观察期间接受了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观察结果如下:1. 药物治疗:患者采用了阿洛普尼韦酸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有效控制了关节疼痛和红肿症状,血尿酸水平也得到了控制。
2. 饮食调理:患者采取低嘌呤饮食,减少了肉类和海鲜的摄入,增加了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这种饮食调理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和痛风的复发。
结论通过对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痛风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嘌呤饮食、肥胖和饮酒习惯是引发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痛风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进行控制,合理使用药物和调整饮食结构可有效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
3. 控制体重、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对痛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痛风的临床观察报告为我们深入了解该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
痛风的药物治疗1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使尿酸合成增加或尿酸排泄发生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种异质性疾病。
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进而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远端关节周围相对缺乏血管的组织中,引起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尿酸结晶还可以沉积在皮下,称为痛风结节,还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形成肾尿酸结石。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多由于其他疾病引起尿酸排泄减少(如肾脏疾病)和尿酸生成增多(如骨髓增生性疾病),或药物等外部因素所致。
2 痛风是否都必须用药物治疗?痛风的前提(生化指标)是高尿酸血症,尿酸在血清中具有一定的饱和浓度,如果血尿酸指标超过正常值,尿酸就可能析出结晶,在组织中沉积,引起痛风。
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必然引起痛风,有些并无症状。
如果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指标持续性增高,并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肾损害(包括尿酸性肾结石)时,才称为痛风。
对于轻度的血尿酸偏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高嘌呤饮食、多饮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指标下降直至恢复正常值,并密切随访。
但如果没有效果,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以使血尿酸恢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应在治疗伴发病的同时,降低血尿酸。
3 临床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原发性痛风目前难以根治,药物治疗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缓解和终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临床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probenecid)、磺吡酮(sulfinpyrazone)、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等;(2)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allopurinol);(3)抑制粒细胞浸润药,如秋水仙碱(colchicine);(4)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双氯芬酸(diclofenacacid)、布洛芬(ibuprofen)等;(5)糖皮质激素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