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建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胸痛中心的设立旨在供应高质量的胸痛急诊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条胸痛中心的管理负责人有责任订立并监督实施本制度,确保胸痛中心的正常运行,并不绝完善管理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条胸痛中心的管理负责人应具备医疗专业知识和管理本领,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和人员,保证胸痛中心的顺利运作。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胸痛中心的全部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技师和行政人员。
第五条胸痛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应遵守本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第二章胸痛中心设立和建设第六条胸痛中心应设立在医院的急诊科或心血管科,并配备相关设备和器械,以满足胸痛急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
第七条胸痛中心的设立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设立前应经过医院行政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第八条胸痛中心应有特地指定的负责人,负责协调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包含患者的接诊、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报告。
第九条胸痛中心的建设应订立认真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进行员工培训,确保全部工作人员都能够娴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第十条患者到达胸痛中心后,首先由特地的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和初步询问,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
第十一条登记完成后,患者将被交给专业医生进行认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严格依照预定的问诊和检查流程进行操作,并准确记录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在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应依据临床推断,决议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
第十三条假如需要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医生应及时布置,并确保检查结果能够及时出具,并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判读。
第十四条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认真的解释和沟通,以便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第十五条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市中心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关于印发《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总院各科室、各分院:现将《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落实。
市中心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7日市中心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2015年10月10日,市卫生局同意在我院建设市胸痛中心。
为做好此项工作,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医院通过胸痛中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
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二、建设目标到2016年底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三、组织管理(一)成立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顾问:袁建国鲁海文尚玉主任委员:茹甫毅副主任委员:军康许真委员:(排名不分先后)吴双有正文郭紫康王小梅詹先萍力召峰晓翠小康汪显琪任晖桂冬进业周和平吴荣鹏荆成宝帆(皮肤)江永琴德随明永湘健军鄢邦仲朱亚男方晓蕾芳武涛主任委员职责: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可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保证胸痛中心正常有效运行。
委员会职责如下:1.制定胸痛中心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
2.设立专项资金,纳入医院预算。
3.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
4.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
5.定期评估建设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
6.确定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定期组织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并监督奖惩兑现。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大楼三楼,办公室主任由晓林兼任、副主任由进业同志担任,负责胸痛中心组织实施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设立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协调员以及各专业组,具体人员安排和分组如下:1.医疗总监:桂冬2.医疗副总监:任晖进业郭紫康汪显琪3.胸痛中心协调员:晓林进业4.院前急救组组长:郭紫康副组长:马艳丽成员:院前急救小组全体医护人员5.急诊组组长:汪显琪成员: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6.冠脉介入组第一组组长:任晖成员:心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第二组组长:桂冬成员:心科二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第三组组长:进业成员:心科三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筹建中)7.动脉瘤夹层组组长:桂冬成员:进业时康朱亚男丁红8.肺血管栓塞组组长:召峰副组长力成员:发俊时康高天林周坤9.气胸组第一组组长:小康成员:心胸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第二组组长:鄢邦仲成员:急诊外科全体医护人员10.重症医学组组长:江成员: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四、实施步骤(一)建制立规阶段(2016年1月)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培训计划、质量控制标准、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方案等运行和管理机制。
附件1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AA省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省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三大致死性急性胸痛患者早期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推动AA省胸痛中心快速、规范发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急救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和《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026号)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一、功能定位1级胸痛中心承担全省胸痛患者及下级胸痛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重症患者的救治;帮助具备条件的省级、设区市级、县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开展全省胸痛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依托云平台,建立我省胸痛中心信息库,为我省胸痛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支撑。
2级胸痛中心承担本区域胸痛患者及下级胸痛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胸痛患者救治;指导开展本区域胸痛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具备运送重症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
3.3级胸痛中心具备对本县域内胸痛患者进行相应处理的能力;具备运送胸痛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
二、建设条件(一)基本要求1.1级胸痛中心: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2.2级胸痛中心: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3级胸痛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胸痛中心需具备针对STEM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等死亡率较高的胸痛相关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此外尚需满足以下条件。
1.1级胸痛中心(1)能够随时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床旁心电图、床旁肌钙蛋白、CT/CTA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引言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非心血管疾病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应对胸痛患者的需求,建设和管理胸痛中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原则。
胸痛中心建设1. 定位明确:胸痛中心应明确其定位,即专门为胸痛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
它应与急诊科、心脏科等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团队,以提供高质量的胸痛管理服务。
2. 建立完善的设施:胸痛中心应有适宜的设备和设施,如心电图、血液检测仪器、有创和无创监测设备等,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胸痛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
3. 培训人员:胸痛中心应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和护士团队,他们应具备较高的胸痛诊断和治疗水平,并具备与其他相关科室进行紧密协作的能力。
4. 系统化管理:胸痛中心应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病人流程、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以保证胸痛患者得到专业的、高效的管理和治疗。
胸痛中心管理1. 快速评估和治疗:胸痛中心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并采取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方法,以便迅速确定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 制定标准化诊疗方案:胸痛中心应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包括评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标准,以保证胸痛患者得到一致的诊疗水平。
3. 紧急情况应急准备:胸痛中心应具备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措施,如心肺复苏设备的准备、心脏介入手术的紧急安排等,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4. 多学科合作:胸痛中心应与心脏科、急诊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紧密合作,形成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以提供全面的、个体化的胸痛管理服务。
结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胸痛管理服务,减少胸痛患者的误诊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建设和管理胸痛中心需要定位明确、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和管理规范。
希望本文提供的指导原则能够对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附件上海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为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逐步建立胸痛救治体系,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上海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请遵照执行。
一、市级胸痛中心(一)功能定位市级胸痛中心具备疑难危重胸痛相关疾病的诊治能力,与区域胸痛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持和联动工作机制,承担区域胸痛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胸痛患者救治工作;为区域胸痛中心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二)基本条件1.三级医院。
2.设置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施设备。
3.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张力性气胸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 1 -4.实行院前院内书面交接制度和急诊分级制度,无搁置救护车及其设施设备现象。
5.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急救中心(站)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胸痛患者信息互联互通。
4.建立并落实胸痛相关疾病患者的病例报告制度,按时完成胸痛病例数据库的建档填报。
有专人负责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和健康宣教,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信息安全,不外泄个人隐私,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四)建设要求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图)。
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组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成员:心内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6.心电图组:组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成员:心内科、心电图室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7.检验组:组长:(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成员:检验科、心内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8.药学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成员:药剂科、心内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9.护理组:组长:(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成员:护理部、心内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四、建设内容一)胸痛中心建设1.胸痛中心建设的硬件设施包括急诊接诊区、胸痛诊断区、胸痛治疗区、住院病房等。
2.胸痛中心建设的软件设施包括胸痛中心急救流程、急救药品和设备配备、胸痛中心医疗协调机制、胸痛中心培训计划等。
二)临床路径建设1.根据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制定胸痛症状为单位的临床路径诊疗行为规范化。
2.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明确急救人员、胸痛中心医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建立急性胸痛病历记录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五、建设措施一)加强宣传通过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患者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胸痛中心的诊治流程和胸痛中心的优势。
二)加强培训1.定期组织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2.加强胸痛中心医护人员与院前急救、急诊科、放射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三)制定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1.制定胸痛中心建设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定期组织考核。
2.建立奖惩制度,激励胸痛中心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胸痛中心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六、建设效果评估定期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胸痛确诊时间、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等指标,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提高胸痛中心的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建设国家胸痛中心的过程中,需要组建各个专业组,包括心内科、介入科、血管外科、呼吸内科、胸外科、___、检验科、超声科、CT/MRI科和心电图室。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落实胸痛中心建设与指导原则
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机构与人员
【发文字号】冀卫办医函[2017]95号
【发布部门】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河北省卫生厅)
【发布日期】2017.11.21
【实施日期】2017.11.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落实胸痛中心建设与指导原则的通知
(冀卫办医函〔2017〕95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卫生计生委(局),华北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卫生处,省直医疗机构:
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和《关于印发2017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39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下载),现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绿
1 / 1。
安康市中心医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关于印发《安康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总院各科室、各分院:现将《安康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落实。
安康市中心医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7日安康市中心医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方案(试行)2015年10月10日,安康市卫生局同意在我院建设安康市胸痛中心。
为做好此项工作,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评分细则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医院通过胸痛中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
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二、建设目标到2016年底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三、组织管理(一)成立安康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委员会,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顾问:袁建国鲁海文尚玉主任委员:茹甫毅副主任委员:张军康许真委员:(排名不分先后)吴双有韩正文郭紫康王小梅詹先萍李力谢召峰杨晓翠张小康汪显琪任晖沈桂冬陈进业周和平吴荣鹏荆成宝杨帆(皮肤)李江李永琴赵德随张明杨永湘张健冯军鄢邦仲朱亚男方晓蕾李芳武涛主任委员职责: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可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保证胸痛中心正常有效运行。
委员会职责如下:1.制定胸痛中心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
2.设立专项资金,纳入医院预算。
3.制定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并监督实施。
4.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并监督实施。
5.定期评估建设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
6.确定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定期组织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并监督奖惩兑现。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大楼三楼,办公室主任由张晓林兼任、副主任由陈进业同志担任,负责胸痛中心组织实施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7.03•【字号】沪卫计医〔2018〕058号•【施行日期】2018.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各区卫生计生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中福会,各市级医疗机构,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市医疗急救中心:为贯彻落实《关于本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6〕59号)和《上海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沪卫计医〔2018〕31号)要求,推动建立胸痛相关疾病分级诊疗工作,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能力,我委组织制定了《上海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建立健全胸痛中心诊疗模式各区卫生计生委、办医主体和医疗机构要加强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专科建设,提升心梗、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诊治能力。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南》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各区卫生计生委要按照《指南》,结合辖区实际,明确开展胸痛中心建设的医院,每个区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应不少于2个。
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做好胸痛患者的接诊和转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我委将择期组织专家对申请验收的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实施验收,验收合格由我委予以发文确认。
二、加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各区卫生计生委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府〔2016〕12号)及五个配套实施意见有关要求,提升市、区院前急救机构一体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分类救护服务模式,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网络布点、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缩短急救平均反应时间。
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三级医院胸痛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科、呼吸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力性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条件。
6.具备开展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相关条件,或与具备条件的医院建立转诊机制。
7.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
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针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区域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并对胸痛患者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改进措施。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见附件1)。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设置胸痛诊室,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建立院前院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6.建立针对本院、院前急救中心(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四)服务要求。
1.建立胸痛患者早期快速识别和分诊机制,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2.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和规治疗能力,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重点提升STEM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力性气胸等死亡率较高的胸痛相关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
3.急诊科能够开展24小时床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
4.能够24小时开展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急诊CT血管造影检查。
5.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6.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二、二级医院胸痛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心血管科、呼吸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与胸痛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3.具备开展胸痛患者救治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4.设置ICU或有收治危重胸痛患者的病床。
5.具备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和力性
气胸紧急持续性引流治疗的能力与条件。
6.具备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胸痛中心的日常管理。
2.成立多学科联合的胸痛患者救治小组,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与所在医联体的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域院前急救中心(站)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4.建立专人负责的胸痛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健康宣教制度。
(三)建设要求。
1.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2.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胸痛患者。
3.急诊科建立急性胸痛优先就诊机制。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4.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
5.开展PCI的医院,应具备符合要求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
6.建立院前院无缝衔接的医疗服务流程,在能够开展直接PCI的医院,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导管(介入)室;不能开展直接PCI的医院,应结合实际,明确转运PCI和溶栓后转运的流程,实现快速转诊。
7.建立针对本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四)服务要求。
1.建立胸痛患者早期快速识别和分诊机制,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2.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和规治疗能力,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重点提升STEM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规化溶栓治疗能力。
3.急诊科能够开展24小时床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
4.与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5.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及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附件:1.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图
2.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图
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基础指标适用于所有胸痛中心,分类指标分别适用于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和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胸痛中心。
一、基础指标
(一)胸痛患者首诊时心电图检查比例。
(二)从就诊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时间。
(三)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的STEMI患者,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比例。
(四)全部STMI患者中接受早期再灌注的比例。
(五)肌钙蛋白、D-二聚体、脑钠肽、血气分析等即时检测项目从抽血到获取报告的时间。
(六)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等联合检测的比例。
(七)怀疑肺栓塞患者完成超声心动图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时间。
(八)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和力性气胸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九)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规治疗的比例。
(十)接诊中低危胸痛患者6小时分流(出院或转专科门诊)的比例。
二、分类指标
(一)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
1.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从进入医院到进行球囊扩的月平均时间(D-to-B时间)。
2.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从医院医务人员接诊到球囊扩的月平均时间(FMC-to-B时间)。
3.导管室从接到通知到准备就绪可以开展PCI的时间。
4.危重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存在溶栓禁忌证的,从入院到开始实施导管碎栓、溶栓或手术取栓的时间和手术率。
5.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开始实施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不稳定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开始实施介入或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
6.力性气胸患者,从入院到实施外科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率。
7.危重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静脉溶栓率。
(二)不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
1.需要转诊治疗的患者转诊率。
2.危重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静脉溶栓率。
3.对于不能在120分钟完成转运PCI的胸痛中心,适合溶栓的胸痛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接受溶栓治疗的全
部STEMI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患者溶栓后转运的比例。
4.对于120分钟能够完成转运PCI的胸痛中心,既往6个月,实施转运PCI的STEMI患者比例和向接诊医院传输心电图的比例;需要实施转运PCI的STEMI患者,从入院到转运出院的月平均时间(DIDO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