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08 KB
- 文档页数: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原因。
2. 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3. 人类如何利用太阳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升起的原因和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草原上的太阳。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太阳能利用设备。
四、教学准备1.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图片或视频。
2. 太阳能利用设备的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太阳升起的原因和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草原上的太阳,让学生亲身体验。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太阳能利用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总结太阳对草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太阳能。
第二章:太阳升起的原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升起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太阳升起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太阳升起的过程。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升起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
2. 太阳升起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太阳升起的过程。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升起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4. 总结:总结太阳升起的原因。
第三章: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太阳对草原植物的生长。
2. 太阳对草原动物的生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对草原植物的生长和太阳对草原动物的生存的影响。
辽海版音乐七年级第五单元草原风情教学设计课题:《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单元:第五单元学科:音乐年级:七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演唱歌曲,学会唱谱,逐步提高运用乐谱的能力。
2.聆听音乐,小组合作演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3.通过欣赏蒙古歌曲以及那达慕大会,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重点:完整的演唱歌曲。
难点:熟练的识谱唱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欣赏草原美景。
提问描绘了哪里的景色,想到了哪里。
(学生答蒙古草原)。
你印象里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简介蒙古音乐文化的形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曲,听听歌曲里是怎样描绘草原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蒙古的了解,熟悉蒙古的音乐文化是由本民族生存的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传统所铸成。
并引入新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二、讲授新课1.教师活动:完整听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边听边欣赏歌曲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草原的。
并简介歌曲背景及词曲作家。
生:蓝天、白云、马儿跑、鸟飞翔。
师:歌曲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这首歌曲是由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作词作曲的,歌曲作于1952年,是作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结业时的作品。
设计意图: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背景。
2.复听歌曲,听歌曲的节奏情绪。
2/4拍,开阔、明朗地。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情绪节奏。
3.进行发声练习。
4.唱简谱,并纠正附点音符。
设计意图:学会唱谱,逐步提高运用乐谱的能力。
5.把歌词带入乐谱中唱一遍。
设计意图:能够更快的掌握歌曲旋律。
6.小组练习歌曲,分组演唱。
设计意图:不熟悉的同学可以跟着会唱的学生练习歌曲,并且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三、巩固拓展欣赏那达慕大会视频,简介那达慕大会。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蒙古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小结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让我们的民族音乐之花开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第一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感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美好。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草原文化的特点。
2.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教学难点:1.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草原》、《内蒙风光》等。
2. 准备相关的草原文化资料,如草原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
2. 学生分享对草原的初印象,教师总结。
二、学习文学作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草原》、《内蒙风光》等文学作品。
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如太阳、草原等。
3. 教师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太阳象征希望、光明等。
三、探讨草原文化(10分钟)1. 教师展示草原文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2. 学生分享对草原文化的认识,教师总结。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草原为主题的诗歌、故事等。
2. 各组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草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第六章: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的建议。
教学重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2. 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草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苏少版音乐三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
学跳蒙古舞《草原赞歌》教学目标1. 听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草原赞歌》,感受民族风格,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征。
2. 结合音乐舞蹈,感悟内蒙古民歌的特点,再结合歌曲了解齐唱与独唱。
教学重点感悟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学跳内蒙古舞蹈,感受民族风格。
教学过程
一、观赏歌曲
1. (出示内蒙古图像)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个民族?
2. 听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草原赞歌》歌曲,分辨民族的风格。
3. 结合歌曲了解齐唱和独唱。
二、选择适当节奏
1. (出示四幅图面:摔跤、射箭、赛马、挤奶;节奏:x o、x –、xx xx )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这四幅图来选择适当的节奏,并填上象声词。
2. 根据象声词,全班同学做出相应的声势,并配乐表演。
三、学跳内蒙古舞蹈
1. 基本动作:挤奶、骑马、耸肩等动作。
2. (见书图)看图模仿动作。
3. 根据内蒙古歌曲学跳舞蹈。
4. 分组讨论,编排舞蹈队形。
5. 各组展示。
四、全课小结,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二、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钢琴教材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1、哼鸣训练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
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1、作品简析: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
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
分析歌曲的能力;
2、了解内蒙古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
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二、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
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天堂》导入本课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发声训练
1、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2、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
(四)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学习曲谱
用手敲桌子打节奏唱熟曲谱
2、学习歌词
在音高正确的基础上随音乐伴奏唱熟歌词
(五)创编舞蹈
1、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第一段的舞蹈动作
2、找同学领舞,跳会跳熟舞蹈动作
(六)小结
找同学说出这首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独立完成副歌部分的演唱和创编舞蹈动作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钢琴教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1、哼鸣训练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
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1、作品简析: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
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声乐教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声乐教案第一部分:简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它展现了辽阔的草原和壮美的自然景色。
本教案将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演唱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建议。
第二部分:背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歌曲,源于内蒙古草原地区,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传承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自然崇拜,表达了对草原和自然的深深热爱。
第三部分:歌词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却富有深意,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讴歌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描绘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词传达了对无尽的希望和坚持的追求。
第四部分:演唱技巧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声音的韵律感:要把握好歌曲的韵律感,将声音与音乐完美结合,以表达出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
2. 声音的平稳与自然:在演唱时要保持声音的平稳和自然,尽量不做过多的修饰和矫揉造作的唱法,以展现出歌曲的自然之美。
3. 感情的投入: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演唱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量的高低变化,传递出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第五部分:练习建议为了更好地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练习方法:1. 听歌并模仿:多听一些专业歌手的演唱版本,并尝试模仿他们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从中学习和借鉴。
2. 音准训练:进行一些声乐基础训练,包括音准练习、音域拓展和呼吸控制等,以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3. 视频录制:将自己的演唱过程录制下来,并进行反复观看和评估,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六部分:总结回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一首表达草原和自然之美的蒙古族歌曲。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和演唱技巧的讲解,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首歌曲,并了解了如何更好地演唱它。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七部分:观点和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通过歌词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广袤草原的壮丽和自然的宁静。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1.1 草原的定义与分类1.2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1.3 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1.4 我国草原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第二章:太阳对草原生态的影响2.1 太阳辐射与草原生产力的关系2.2 太阳能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转化2.3 太阳对草原植被生长周期的调控2.4 太阳活动对草原动物迁徙的影响第三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象征意义3.1 太阳在草原民族心中的地位3.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文化内涵3.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精神寓意3.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艺术表现第四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保护意义4.1 太阳辐射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4.2 太阳能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利用4.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保护措施4.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价值第五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教育意义5.1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环境教育5.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物多样性教育5.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民族文化教育5.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第六章:太阳辐射与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1 太阳辐射对草原土壤水分的调控6.2 太阳辐射对草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6.3 太阳辐射与草原碳循环6.4 太阳辐射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影响第七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环境效应7.1 太阳辐射与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关系7.2 太阳辐射对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7.3 太阳辐射与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联系7.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第八章:太阳能量在草原能源利用中的应用8.1 草原太阳能资源的潜力与开发利用8.2 草原地区太阳能发电技术介绍8.3 草原太阳能在生活能源中的应用8.4 草原太阳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第九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9.1 草原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的优化策略9.2 草原太阳能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9.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9.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公众参与和教育第十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案例研究10.1 草原太阳能示范项目案例分析10.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成功故事10.3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挑战与对策10.4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草原的生态环境:理解草原的定义、分类、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我国草原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是本节课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和引导。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葫芦丝教学教案
1. 了解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指法。
2. 学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曲子的演奏方法。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葫芦丝
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乐谱
3. 录音设备
教学步骤:
1. 引入:向学生介绍葫芦丝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基本知识。
2. 演示:老师演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旋律和节奏。
3. 分解:将曲子分解成小节,逐个教授学生演奏每个小节的指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演奏每个小节,直到熟练掌握。
5. 合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演奏整首曲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6. 表演:让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会上表演《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展示他们的成果。
教学扩展:
1. 鼓励学生尝试其他葫芦丝曲目,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葫芦丝比赛或演出,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葫芦丝曲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音乐才华。
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经典曲目——《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并在欣赏、演唱、伴奏和创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2.通过欣赏和演唱,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自然风光,了解民族文化和知识;3.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演唱技巧,感受音乐的艺术美;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作为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主打曲目之一,是一首美丽的蒙古族歌曲。
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美好赞颂,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以及热爱生命、欢乐与幸福的精神。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介绍歌曲的来源、创作背景,以及它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
2.欣赏歌曲: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歌曲录音,并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3.学唱歌曲:逐字讲解歌词,学生模仿老师演唱,并进行分声部练习和整体合唱。
4.伴奏和创编:通过手鼓、铃鼓等成套乐器的弹奏,帮助学生理解节奏、和弦和基本乐理知识。
并让学生根据素材,自由创编属于自己的版本。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歌曲的演唱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即让孩子深入感受蒙古族文化背景,了解音乐的艺术特点,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演唱中准确地传递出来。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情境,感受自然的风光和民族文化。
2.讲授法:通过讲解歌曲的背景、特点和演唱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语言和情感。
3.示范演唱法:通过教师模仿演唱和学生跟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4.合作式学习法:通过学生分组合唱,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和日出日落现象;2. 掌握使用地球仪和模拟太阳实验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模拟太阳实验器材;2. 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3. 讲解材料和绘图纸;4.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教师将一幅草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草原和太阳的兴趣;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是否发现太阳在草原上是如何运行的;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在草原上似乎从不落下?探究:(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太阳的运行规律,包括日出、日中和日落等概念;2. 通过使用地球仪或模拟太阳实验器材,教师进行亲身示范,让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过程;3.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根据指导材料和绘图纸,模拟太阳的运行轨迹,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太阳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位置的原因;4.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解释,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讨论。
拓展:(30分钟)1. 教师播放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2. 学生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利用绘图纸绘制太阳的运行轨迹图,并标记出不同时刻的日出日落位置;3. 学生们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比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迹有何不同;4.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并讨论太阳光的应用场景。
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关键点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解答他们在探究和拓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思考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太阳和地球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延伸活动:1. 学生们可以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太阳的运行轨迹,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2. 学生们可借助科学实验书籍或互联网资源,探索更多关于太阳和地球的知识;3. 学生们可以参加天文观测活动,亲身感受太阳的魅力。
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曲调、歌词和气氛;2.掌握这首歌曲的基本唱法和表演方式;3.理解蒙古族文化和其音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听原唱和各种版本的演唱,了解这首歌曲的各种表现形式;2.分组练习歌曲演唱和表演,并进行课堂表演;3.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蒙古族文化和其音乐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蒙古族音乐,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2.通过演唱和表演,培养同学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自信心;3.培养同学们的音乐欣赏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这首歌曲的曲调、歌词和气氛;2.课堂表演,借助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现出草原的广阔和飘荡的风;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表现这首歌曲所蕴含的蒙古族音乐特点;2.平衡歌唱和舞蹈的表演,做到节奏、呼吸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在学习前,先为学生介绍蒙古族文化和草原风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匹克和电影《火车司机的女儿》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和奔放的气息,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2. 演唱解析1.组织学生集体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原唱版本,并简单介绍了歌曲的原创者以及歌曲的源头(来自蒙古族歌曲);2.根据学生的听感,自己演唱并在班级内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觉和主体思想;3.教师进行歌词的详细解释,并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发音、节奏和呼吸。
3. 化整为零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每组都分配不同的演唱任务(前奏、间奏、副歌及合唱部分);2.赋予每个小组演唱部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各组的演唱效果;3.考虑到此次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因此,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同学需要参与教学,并发表自己对这首歌曲的创作或解析,比如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或故事情节,或是加入一些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等。
4. 整体归纳1.小组合唱结束后,学生应整合演唱效果,进行课堂表演;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舞蹈的动作和形式,协调并评估整个表演过程;3.课堂表演结束后,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传统音乐和蒙古舞蹈的表现形式,并与学生共同欣赏并讨论。
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001]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来源、意义和演唱技巧。
•能够全面掌握该歌曲的歌词、节奏、曲调及歌唱技巧。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的过程,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并能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激发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挖掘和发掘其所蕴含着的深层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材。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原版CD。
2.2 教学内容与方法2.2.1 歌曲的来源与意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蒙古族人民民间传统的纯乐器合奏曲目。
歌曲的演唱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音乐学习和表演实践,才能达到艺术的水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2.2.2 歌曲的节奏和曲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一首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歌曲。
这首歌曲的曲调流畅、旋律优美,充满了独特的草原风情和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绝佳特色。
在演唱时,要注重和谐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唱腔。
2.2.3 歌曲的歌词和歌唱技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词富有深意,歌唱起来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心得。
例如,在演唱歌曲时,要注重整个音乐过程中的气息和风格的掌控,吐字与口型的细节处理,以及对于歌曲情感的表达等方面。
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练习和实践。
2.3 教学流程安排2.3.1 歌曲演唱与欣赏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唱一遍这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歌曲的节奏、曲调和情感。
然后老师可以把原版的CD放给学生聆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特点以及演唱技巧。
2.3.2 练习歌曲的歌唱技巧老师可以在演唱过程中,针对歌曲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带着分析来练习歌唱技巧。
例如,高亢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练习喉音;节奏流畅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练习押韵等。
辽海版初中音乐教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001]教学目标•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能够通过唱、说、听的方式表达歌曲的主旨;•能够通过分组合唱、伴奏演奏等方式完成对歌曲的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唱、说、听的方式表达歌曲的主旨。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分组合唱、伴奏演奏等方式完成对歌曲的表演。
教学准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的CD或音频文件;•乐器或伴奏音乐;•答题卡。
教学过程1. 导入1.1 通过问答方式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进行简要介绍,“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什么内容?1.2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让学生听一遍,感性理解歌曲内容。
2. 歌曲鉴赏2.1 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表述方式,歌曲情感和意义等等。
2.2 邀请学生上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展现多元化文化素养的魅力。
3. 歌曲大意3.1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词,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3.2 制定提问策略,让学生通过集体和个人答题的方式,回答诸如“草原上有什么?”,“太阳为什么不落?”等问题。
练习学生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
4. 歌曲表演4.1 学生分组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着重训练发音和和声调和能力。
4.2 鼓励学生在合唱的基础上,采用手拍、鼓点、口哨等方式进行伴奏演奏。
5. 总结归纳5.1 请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感性认知。
5.2 提醒学生认真做好知识点整理、练习,并配上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总结通过本节音乐课的学习,学生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背景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学会通过声音和表演艺术形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悟,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新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明白,在传承中汲取新的艺术灵感,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领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题目:真实可行的《草原上不落的太阳》音乐学科教案摘要:《草原上不落的太阳》是蒙古族传统民歌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本教案通过对该曲目的分析与研究,结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多个方面对该曲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开拓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并了解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教案、草原上不落的太阳、蒙古族音乐、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认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合作学习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创新性地展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
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过模仿和创新表现形式,实现对音乐内容的生动表达。
二、教学内容1.欣赏《草原上不落的太阳》原唱版和改编版,了解其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可以自由表达感受。
2.学习歌曲的歌词,了解蒙古族歌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演唱吸收音乐内容的情感。
3.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拍打节奏和模仿唱法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4.合作创作符合原曲风格的衍生作品,例如舞蹈、翻唱、音乐视频,展现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创新表现。
三、教学方法1.演唱法:通过演唱歌曲,吸收音乐内容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展现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优势。
3.直观体验法: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参观展览、听讲座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作品所代表的文化表达和艺术形式,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模仿表演法:通过模仿唱法、拍打节奏等方式,深入体验音乐内容,提高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组织音乐演唱比赛,展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进行评选和奖励。
演唱嘎达梅林-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前言嘎达梅林是一位蒙古族歌手、作曲家,他的歌曲具有蒙古少数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中,其代表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更是成为蒙古族音乐经典之一。
在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中,我们选取了他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进行学习和演唱。
本教案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而编写的。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嘎达梅林及其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认识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歌词;3.学会演唱歌曲;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歌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2.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学习;3.歌词的模仿和演唱;4.表情及身体语言的配合。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歌曲及歌手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嘎达梅林及其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知道歌曲的背景和特色。
第二步:认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带领学生轻轻地哼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哼唱,并重点教授歌曲的节奏和节拍。
可以用打鼓、敲板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节奏。
第三步:学习歌曲的歌词教师可以将歌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逐字逐句地模仿并反复练习。
第四步:合唱练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逐渐掌握歌曲的调子和歌词,并着重让学生表现出不同情感,加强歌曲演绎的效果。
第五步:表情及身体语言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用面部表情、手势等方式与歌词和旋律相配合,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嘎达梅林和他的代表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学会了如何演唱这首歌曲。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合唱练习,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和享受音乐的魅力。
内蒙古民歌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学习内蒙古民歌,了解内蒙古文化。
2.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内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方法
1.讲授:老师先向幼儿介绍内蒙古民歌的历史和特点,让幼儿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2.点歌:老师播放内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与幼儿一同听歌,唱出关键词,提高幼儿对歌曲的了解。
3.听歌朗诵:老师可以先背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词,然后向幼儿展示歌词,并在歌曲结束后,让幼儿朗诵歌词。
4.合唱:老师将歌曲分段,分别让幼儿跟随老师做动作和口型练习,然后由幼儿一起合唱整首歌曲。
5.手偶剧:老师安排幼儿分角色排练小剧场,通过表演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6.小组合作:老师将幼儿分为小组,设计合作任务如制作手工或画画,让幼儿在合作中分享感受和展示自己的创造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幼儿了解内蒙古文化及其代表性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听歌朗诵训练。
2.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评价
1.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及表现。
2.着重对幼儿的听歌朗诵、表演与合作精神加以评价。
教学拓展
1.老师让幼儿通过制作手工或画画等方式,设计表达内蒙古民歌的情感与主题。
2.可以让幼儿了解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及民族风情。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案
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留意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安定发音自然流通。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密统统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
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明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凹凸,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通畅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
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合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柔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化。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
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填塞了诗情画意,展现出空阔,开阔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旋律柔美流通,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心爱家乡,心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有空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
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填塞激情,然后以平缓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严紧地连接起来。
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光鲜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深刻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光鲜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
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缓、平均的气息,松懈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有、柔美、空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对我国内蒙的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对歌曲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有所了解。
b、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特点,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气息的连贯、母音的圆润,采用无声换气,一句一口气,保持歌唱状态,咬吐字注意温柔,此歌歌词为“江阳”辙,歌唱的咬字发音时要注意运用横字竖咬、宽韵母窄唱、穿鼻归韵等方法。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掌握内蒙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心爱,并写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