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钟域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10.57 KB
- 文档页数:3
单bit信号快到慢合慢到快的通用的跨时钟的处理方式
单bit信号从快到慢合慢到快的通用跨时钟处理方式可以采用
以下方法:
1.同步器(Synchronizer):使用两个时钟域之间的同步器将
快时钟域的信号同步到慢时钟域。
同步器由两个触发器组成,一个触发器在快时钟域上工作,另一个触发器在慢时钟域上工作。
该方法可以保证数据在两个时钟域之间传输的稳定和正确,并且减少时钟域之间的干扰。
2.边沿检测(Edge Detection):使用边沿检测电路来检测信号的变化,然后将检测到的边沿信号传递给慢时钟域的逻辑电路。
这种方法适用于只需要检测信号是否发生变化,而不需要精确传输每个时钟周期的情况。
3.FIFO(First-In-First-Out):使用FIFO缓冲区将快时钟域的
信号存储在一个缓冲区中,然后根据慢时钟域的速率逐个取出。
这种方式使得在两个时钟域之间实现了数据的异步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FIFO缓冲区可以通过使用双端口内存
或使用多个单端口内存实现。
4.双向移位寄存器(Bidirectional Shift Register):使用双向移
位寄存器来对信号进行转换,将快时钟域的信号转换为慢时钟域的形式。
双向移位寄存器可以在两个时钟域之间同步地移位数据,以实现跨时钟域的数据传输。
以上提到的方法都是跨时钟域处理中常用的方法,选择适合的
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时钟域之间的时序关系,数据的稳定性和延迟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进行时序仿真和验证,确保跨时钟域的设计满足设计要求。
快时钟到慢时钟跨时钟域处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而这些设备中都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时钟。
面对不同的时钟,如何进行跨时钟域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时钟域时钟域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由于时钟信号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时钟区域。
在一个系统中,可能会有多个时钟域,每个时钟域都由一个时钟信号驱动。
例如,一个处理器的时钟域和一个外设的时钟域就是两个不同的时钟域。
二、时钟域的跨越在一个系统中,不同的时钟域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互。
但是,由于不同的时钟域具有不同的时钟频率和时钟相位,因此在传输和交互数据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时钟域的时钟频率是100MHz,而另一个时钟域的时钟频率是50MHz,那么在传输数据时就需要进行频率的转换。
又例如,如果一个时钟域的时钟相位发生了变化,那么在传输数据时就需要进行时钟相位的校准。
三、跨时钟域处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跨时钟域处理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同步方法同步方法是指在不同的时钟域之间建立同步信号,使得数据能够在同步信号的边沿进行传输。
这种方法需要在两个时钟域之间建立同步电路,并且需要在同步电路中添加缓存器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同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缺点是需要额外的硬件开销。
2.异步方法异步方法是指在不同的时钟域之间使用异步传输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
这种方法不需要建立同步电路,只需要使用异步传输协议即可。
异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硬件开销,缺点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码。
3.频率转换方法频率转换方法是指将一个时钟域的时钟频率转换成另一个时钟域的时钟频率。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时钟控制电路来实现,可以通过倍频或分频的方式实现。
频率转换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建立同步电路,缺点是会引入一定的时钟抖动。
4.时钟域转换方法时钟域转换方法是指将一个时钟域的时钟信号转换成另一个时钟域的时钟信号。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时钟域转换电路来实现。
跨时钟域处理方法跨时钟域处理(Cross-ClockDomainProcessing)也被称为跨时钟域通信(CCDC),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钟芯片或部件间实现通信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制造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和灵活性,并允许更快地向市场投入新产品。
跨时钟域处理技术可以减少能耗,更有效地为更多的应用程序和处理任务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它还能减少误码和数据传输失败的可能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跨时钟域处理可以用来支持不同的芯片,例如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用来将外部固件与主CPU和内部芯片相结合,以便在主CPU芯片和外部芯片之间传输数据,从而形成更复杂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跨时钟域处理可以采用端口技术来使不同频率的时钟芯片能够正常工作。
每个芯片都有一个专用端口,它可以产生和接受数据,而不受另一个芯片的时钟频率的限制。
例如,如果一个芯片使用的是200MHz的时钟,而另一个芯片使用的是2GHz的时钟,那么使用端口就可以让这两个芯片能够正常工作,而不用担心后者会干扰前者的时钟。
另一种常用的跨时钟域处理技术是串行总线技术。
它允许多个晶体管和元件在共享的串行总线上通信,而无需考虑他们之间的时钟频率和时差。
这种技术允许用户更容易地访问和控制每个芯片的信号,而无需考虑时钟延时的问题。
最后,要注意的是,跨时钟域处理技术的实施必须保证其精确性和可靠性。
这可能会需要使用适当的补偿和专用控制系统,以确保系统中的所有芯片能够正常工作并保持稳定性,从而实现最佳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跨时钟域处理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并提高系统性能,提高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更快地推向市场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该利用跨时钟域处理技术,以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现更多的目标。
同步跨时钟域的约束处理同步跨时钟域的约束处理是数字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传输。
由于不同的时钟域有各自的时钟频率和相位,因此在从一个时钟域向另一个时钟域传输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数据冲突或者不确定状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同步处理。
以下是一些同步跨时钟域的约束处理方法:1. 建立时钟域之间的同步关系:在两个时钟域之间建立同步关系,使得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够有序进行。
常用的同步方法有使用FIFO(先进先出)队列、使用双缓冲区、使用握手协议等。
2. 避免数据冲突:在跨时钟域的数据传输中,如果接收端无法及时接收数据,可能会导致数据冲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具有足够缓冲区的FIFO队列,以容纳接收端暂时无法处理的数据。
* 使用双缓冲区技术,将接收端的数据存储在两个缓冲区中,以避免在一个缓冲区中积累过多的数据。
* 在数据传输前进行握手协议,确保接收端准备好接收数据。
3. 消除不确定状态:在跨时钟域的数据传输中,由于时钟域之间的时钟频率和相位可能不同,可能会导致数据状态不确定。
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状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分频或倍频技术,使得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频率相同或相近。
* 使用同步器或去抖动器,将接收端的数据同步到发送端的时钟域中。
4. 考虑时序约束:在数字设计中,时序约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跨时钟域的约束处理时,需要考虑时序约束,以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例如,在建立FIFO队列时,需要考虑读写时序的约束;在使用同步器或去抖动器时,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时序约束等。
综上所述,同步跨时钟域的约束处理是数字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是一种在不同时钟频率下进行信号处理的技术。
在现代电子系统中,不同模块和设备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来进行操作,这就导致了时钟域不一致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将一个时钟域下的信号传递到另一个时钟域进行处理,就会出现时序错误和数据损坏的情况。
因此,跨时钟域信号处理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确保不同时钟域之间的信号能够正确传递和处理。
在跨时钟域信号处理中,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时钟域转换器。
时钟域转换器是一种特殊的电路,它可以将一个时钟域下的信号转换成另一个时钟域下的信号。
具体来说,它会根据两个时钟之间的相对频率差异,对输入信号进行缓存和同步,然后在输出时钟域下进行处理。
这样就可以确保信号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正确传递和处理。
为了实现跨时钟域信号处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确定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时钟频率差异。
这可以通过时钟频率计数器或者其他相应的工具来实现。
其次,需要设计合适的时钟域转换器电路。
时钟域转换器的设计需要考虑时钟域之间的相对频率差异,以及信号在时钟域之间传递的时序要求。
最后,需要在实际系统中进行验证和测试。
这可以通过使用仿真工具或者实际硬件来实现。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在现代电子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通信系统中,不同模块之间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来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跨时钟域信号处理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模块之间的正确传递和处理。
另一个例子是在多核处理器中,不同核心之间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来进行计算。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可以确保数据在不同核心之间的正确传递和同步。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不同时钟域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处理问题。
通过合适的时钟域转换器设计和验证,可以确保信号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正确传递和处理。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在现代电子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它能够在不同的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在现代电子系统中,不同的模块或子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这可能会导致时序问题和数据传输错误。
通过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交换,并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同步。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时钟域划分、时钟域转换、数据同步和时序校准。
时钟域划分指的是将电子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时钟域,每个时钟域拥有自己的时钟频率和时钟控制电路。
时钟域转换是指将数据从一个时钟域传输到另一个时钟域。
数据同步是指确保数据在不同时钟域之间传输时保持同步。
时序校准是指在不同时钟域之间校准时序,以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中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高速通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中。
在这些应用中,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非常关键,因此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帮助解决时序问题和数据传输错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 1 -。
在数字电路中,信号跨越不同时钟域时可能会引起时序问题。
以下是处理信号跨时钟域的几种常见方法:1. **双同步FIFO(First-In-First-Out):**- 使用双口RAM实现的FIFO,一个端口用于每个时钟域,允许数据在两个时钟域之间进行安全的同步传输。
- 数据从一个时钟域写入FIFO,在另一个时钟域被读取。
这样可以避免直接跨越时钟域传输信号,减少时序问题。
2. **同步器(Synchronizer):**- 使用两个触发器(寄存器)级联,将信号从一个时钟域同步到另一个时钟域。
第一个触发器使用源时钟域的时钟,第二个触发器使用目标时钟域的时钟。
-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减少时序问题,但需要注意,过多的级联同步器可能会引入潜在的冒险条件和时序不确定性。
3. **双触发器同步器(Dual-Flip-Flop Synchronizer):**- 这种同步器使用两个同步器,但其中一个同步器的时钟源于目标时钟域的时钟。
-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抖动抑制。
4. **手动握手协议(Handshaking Protocols):**- 在两个时钟域之间建立一种通信协议,通过在数据传输前后进行握手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同步性。
-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协议规定好的状态转换确保数据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有效传输。
5. **异步FIFO:**- 异步FIFO允许在不同时钟域之间传输数据,不过需要特殊的异步FIFO设计,通常会引入更复杂的电路结构。
在处理信号跨时钟域时,确保采用合适的方法并考虑到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时序关系至关重要。
同时,最好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跨时钟域的信号传输,以减少潜在的时序问题。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方法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方法是在多个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由于不同的时钟域可能存在时钟频率不同、时钟相位不同或是时钟源不同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时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解决时钟不一致性所带来的问题。
一种常见的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方法是采用异步通信协议。
在异步通信中,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时钟连接。
发送方会在数据中插入同步标志符号来指示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接收方会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符号来进行数据的同步和处理。
异步通信协议的优势是简单、灵活,能够适应不同时钟频率的情况。
然而,由于异步通信协议中不同时钟域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钟同步,可能存在数据传输不可靠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另一种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方法是采用同步通信协议。
在同步通信中,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是相同的或有严格的时钟同步。
发送方会按照时钟周期发送数据,在接收方的时钟周期内进行数据采样和处理。
同步通信协议的优势是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但是对于时钟频率差距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钟域转换电路来进行同步。
除了采用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协议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时钟域转换的方法来解决跨时钟域信号处理的问题。
一种常见的时钟域转换方法是使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来进行时钟域转换。
FPGA可以实现多个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时钟频率转换和时钟域切换。
此外,还可以采用缓冲器、锁相环等电路来解决时钟不一致性所带来的问题。
总之,跨时钟域信号处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时钟频率、时钟相位和时钟源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通过采用异步通信协议、同步通信协议以及时钟域转换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跨时钟域信号处理的问题,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性能。
跨时钟域处理方法fifo跨时钟域处理方法FIFO是用于在不同时钟域之间传输数据的一种常见技术。
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由于不同的模块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信号,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来处理这些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传输。
FIFO(First-In-First-Out)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缓冲器,用于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同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FIFO是如何工作的。
FIFO包含一个读指针和一个写指针,它可以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缓存数据。
当数据被写入FIFO时,它被存储在FIFO的存储单元中,并且可以在另一个时钟域中被读取。
这样,FIFO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保持数据的顺序。
在实际应用中,跨时钟域处理方法FIFO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来实现。
例如,可以使用双口RAM来实现FIFO,其中一个端口用于写入数据,另一个端口用于读取数据。
此外,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同步电路来确保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正确同步。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双缓冲区FIFO,其中一个缓冲区用于接收数据,另一个缓冲区用于发送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除了硬件实现,还可以使用一些设计技巧来处理跨时钟域的数据传输。
例如,可以使用手动握手协议来确保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正确性,或者可以使用一些同步技术来确保数据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正确传输。
总之,跨时钟域处理方法FIFO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在不同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硬件实现或者一些设计技巧来确保数据在不同时钟域之间的正确传输和同步。
在数字系统设计中,了解并掌握这种技术对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中断跨时钟域同步处理
中断跨时钟域同步处理是指在多个时钟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或
处理时,中断信号的同步处理方式。
在处理器芯片中,有时需要在不同的时钟域之间传输数据或进行中断处理,但由于时钟信号的不同步,可能会产生数据错位或其他错误。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同步处理方式,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中断跨时钟域同步处理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采用硬件同步器、FIFO缓存器、同步锁等方式,通过对数据进行缓存、锁定等操作,
来保证数据的同步性和正确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时钟域之间的时序关系和时钟周期的差异,以确保数据传输的时序正确。
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中断跨时钟域同步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系统架构和应用场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找到最优的同步处理方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断信号的传输速率和中断响应时间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 1 -。
跨时钟域的处理很久不写东西了,因为这个空间里似乎都是做软件的,而我把ASIC/FPGA认为是硬件电路。
所以写的虽然也是代码,但是想的确实硬件电路。
这让我在这个软件人员居多的空间里显得格格不入。
写这个题目,其实是我有些忍不住了。
这十几年来,我面试过很多新人,也带过很多新人,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成就都已经超越了我。
但是当我们偶尔回顾这个小小的跨越时钟域的问题时,仍然有很多的困惑和不理解。
我喜欢用这个题目作为我的面试题目,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而是涉及到ASIC设计本质的题目,如果细细研究起来,还非常复杂。
写这个东西,希望所有在做ASIC的人,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它,并且能因此更深刻的体会做ASIC的严谨。
言归正传:题目:单根信号线,跨越时钟域,该怎么处理?1。
首先给一个最简单的答案:用寄存器打两拍这里其实有一个很本质的问题需要讨论,就是为什么要所存两拍?把这个问题插进来说说吧。
所有做ASIC的人,都要面对两个基本的概念:setup time 和 hold time。
如果寄存器不满足这两个时间,将会出现亚稳态。
很多新人以为亚稳态仅仅是逻辑上的障碍,其实亚稳态是实实在在的电路上的问题。
模拟电路中,三极管主要工作在其放大区间,而在数字电路却是要工作在截至态。
亚稳态非常类似模拟电路中的放大态,这个状态将使得器件的输出电流被放大,如果这个状态被传递,那么将导致更多的电路处在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中,这将引起巨大的电流和功耗,甚至烧毁芯片,所以,跨时钟域是一定会出现亚稳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亚稳态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其后面再用一个寄存器的原因。
它的功能就是把亚稳态仅仅限制在那一个寄存器的小区域。
好了,继续说逻辑上的事情。
这个两拍的电路很显然,只适合信号从低频时钟跨越到高频时钟,那么当高频时钟要跨越到低频时钟该怎么办呢?2. 高频信号要进入低频时钟域,最原始的想法就是展宽。
如果我们知道这两个时钟之间的频率差别,那么用一个计数器去将高频信号做适当的展宽,使其宽度大于低频时钟的一个周期,然后就可以继续用上述的方法跨域时钟域了。
揭秘《跨时钟域处理》三大方法–邓堪文博客跨时钟域处理是FPGA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跨时钟域间的数据,可以说是每个FPGA初学者的必修课。
如果是还在校的本科生,跨时钟域处理也是面试中经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介绍3种跨时钟域处理的方法,这3种方法可以说是FPGA界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包含了单bit和多bit数据的跨时钟域处理,学会这3招之后,对于FPGA相关的跨时钟域数据处理便可以手到擒来。
本文介绍的3种方法跨时钟域处理方法如下:1.打两拍;2.异步双口RAM;3.格雷码转换。
第一种方法:打两拍大家很清楚,处理跨时钟域的数据有单bit和多bit之分,而打两拍的方式常见于处理单bit数据的跨时钟域问题。
打两拍的方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定义两级寄存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延拍。
如下图所示。
应该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是打两拍呢,打一拍、打三拍行不行呢?先简单说下两级寄存器的原理:两级寄存是一级寄存的平方,两级并不能完全消除亚稳态危害,但是提高了可靠性减少其发生概率。
总的来讲,就是一级概率很大,三级改善不大。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够完全理解,那么请看下面的时序示意图:data是时钟域1的数据,需要传到时钟域2(clk)进行处理,寄存器1和寄存器2使用的时钟都为clk。
假设在clk的上升沿正好采到data的跳变沿(从0变1的上升沿,实际上的数据跳变不可能是瞬时的,所以有短暂的跳变时间),那这时作为寄存器1的输入到底应该是0还是1呢?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所以Q1的值也不能确定,但至少可以保证,在clk的下一个上升沿,Q1基本可以满足第二级寄存器的保持时间和建立时间要求,出现亚稳态的概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如果再加上第三级寄存器,由于第二级寄存器对于亚稳态的处理已经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第三级寄存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只是对于第二级寄存器的延拍,所以意义是不大的。
可能对于这部分的解释不是很到位,不过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思考一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快时钟域信号到慢时钟域有可能的情况是:快时钟域信号宽度比慢时钟信号周期窄,导致漏采。
解决的方法有:1.将快时钟域信号延长,至少有慢时钟周期的一到两个周期宽2.使用反馈的方法,快时钟域信号有效直到慢时钟域有反馈信号,表示已经正确采样此信号,然后快时钟域信号无效。
通过反馈的方式很安全,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延时是非常大的。
慢时钟采快时钟信号,然后反馈信号再由快时钟采。
以上是简单的单个信号同步器的基本方法。
多个信号跨时钟域多个控制信号跨时钟域仅仅通过简单的同步器同步有可能是不安全的。
简单举例,b_load和b_en同步至a_clk时钟域,如果这两个信号有一个小的skew,将导致在a_clk时钟域中两个信号并不是在同一时刻起作用,与在b_clk中的逻辑关系不同。
解决的方法应该比较简单,就是将b_load和b_en信号在b_clk时钟域中合并成一个信号,然后同步至a_clk中。
如果遇到不能合并的情况,如译码信号。
如下图如果Bdec[0]、bdec[1]间存在skew将导致同步至a_clk中后译码错误,出现误码。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加入另一个控制信号,确保bdec[0]、bec[1]稳定时采。
例如在bdec[0]、bec[1]稳定输出后一到两个周期b_clk域输出一个en信号,通知a_clk域此时可以采bdec[0]、bec[1]信号。
这样可确保正确采样。
数据路径同步对数据进行跨时钟域处理时,如果采用控制信号同步的方式进行处理的话,将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不安全的。
简单来说,数据同步有两种常见的方式:1.握手方式2.FIFO简要说下握手方式,无非就是a_clk域中首先将data_valid信号有效,同时数据保持不变,然后等待b_clk中反馈回采样结束的信号,然后data_valid信号无效,数据变化。
如有数据需要同步则重复上述过程。
握手方式传输效率低,比较适用于数据传输不是很频繁的,数据量不大的情况。
FIFO则适合数据量大的情况,FIFO两端可同时进行读/写操作,效率较高。
跨时钟域信号如何处理处理跨时钟域信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时钟频率下的信号在时间上是不对齐的。
这意味着在接收到一个跨时钟域信号后,需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窗口中捕获和解析该信号,以确保正确的数据传输。
处理跨时钟域信号的一种常见方法是使用握手协议。
在握手协议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多轮的交互,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发送方首先发送一个同步信号,表明它开始传输数据。
接收方在接收到同步信号后,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发送一个确认信号,表示它已准备好接收数据。
发送方在接收到确认信号后,开始发送数据。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发送一个确认信号,表示它已接收到数据。
发送方在接收到确认信号后,停止发送数据。
另一种处理跨时钟域信号的方法是使用FIFO(First-In-First-Out)缓冲区。
发送方将数据写入FIFO缓冲区,而接收方从FIFO缓冲区读取数据。
由于FIFO缓冲区可以在不同的时钟域中工作,因此可以用于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传输数据。
但是,由于FIFO缓冲区的大小有限,可能会发生溢出或丢失数据的情况。
因此,需要合适的策略和算法来处理这些情况,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此外,还可以使用专门的芯片或器件来处理跨时钟域信号,如时钟转换器或时钟域交叉。
时钟转换器可以将一个时钟转换为另一个时钟,以便在不同的时钟域中进行通信。
时钟域交叉器可以将两个时钟域之间的信号进行交叉,以实现跨时钟域通信。
总的来说,处理跨时钟域信号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精确和可靠的过程。
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和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跨时钟域信号,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处理。
跨时钟域的概念
跨时钟域的概念是指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进行数据通信或操作
的情况。
在多核处理器、分布式系统和异构计算中,不同的处理器或设备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来工作,这就需要进行跨时钟域通信。
跨时钟域通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时序偏移、数据丢失、死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术和协议,如时钟同步、缓存同步、流水线调整等。
跨时钟域通信不仅在计算领域中广泛应用,也在通信领域、控制领域等有重要的应用。
在高速通信中,不同的收发设备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需要使用跨时钟域技术来实现数据的正确传输。
在控制领域,不同的执行器或传感器可能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需要使用跨时钟域技术来确保控制系统的正确运行。
综上所述,跨时钟域的概念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 1 -。
跨时钟域问题(Clock Domain Crossing) –同两个时钟域打交道!引言:设计者有时候需要将处于两个不同时钟域的系统对接,由于接口处是异步(会产生setuptime 和holdtime violation,亚稳态以及不可靠的数据传输)的,因此处理起来较同步逻辑更棘手,需要寻求特殊处理来进行接口界面的设计。
任意的两个系统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可称其为异步的:(1)工作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上;(2)工作频率相同,但是相位不相同;处理跨时钟域的数据传输,有两种实现方案:(1)采用握手信号来交互(2)以异步FIFO来实现1.1、以握手信号交互:假设系统A以这种方式向系统B传递数据,握手信号分别为req和ack。
握手协议:Transmitter asserts the req (request) signal, asking the receiver to accept the data on the data bus.Receiver asserts the ack (acknowledge) signal, asserting that it has accepted the data.这种处理跨时钟域的方式很直接,但是也最容易产生亚稳态,由于系统A发送的req信号需要系统B中的时钟去sample,而系统B发出的ack信号又需要系统A中的时钟去sample,这样两边都存在着setup time和hold time violation的问题。
为了避免由于setup time和hold time vilation所造成的亚稳态,通常我们可以将异步时钟域交互的信号用local system的时钟打两级甚至三级寄存器,以此来消除亚稳态的影响。
下图以系统A发送到系统B的req信号示例消除亚稳态的方法:当然,这种处理方式是以损失传输速率为代价的,加入两到三级寄存器同步异步时钟域的信号,会有许多时钟周期浪费在了系统的“握手”。
跨时钟域信号同步方法6种ASIC中心1 引言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中大都推荐采用同步时序的设计,也就是单时钟系统。
但是实际的工程中,纯粹单时钟系统设计的情况很少,特别是设计模块与外围芯片的通信中,跨时钟域的情况经常不可避免。
如果对跨时钟域带来的亚稳态、采样丢失、潜在逻辑错误等等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当,将导致系统无法运行。
本文总结出了几种同步策略来解决跨时钟域问题。
2 异步设计中的亚稳态触发器是FPGA设计中最常用的基本器件。
触发器工作过程中存在数据的建立(setup)和保持(hold)时间。
对于使用上升沿触发的触发器来说,建立时间就是在时钟上升沿到来之前,触发器数据端数据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
而保持时间是时钟上升沿到来之后,触发器数据端数据还应该继续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
我们把这段时间成为setup-hold时间(如图1所示)。
在这个时间参数内,输入信号在时钟的上升沿是不允许发生变化的。
如果输入信号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输出结果将是不可知的,即亚稳态 (Metastability)图1一个信号在过渡到另一个时钟域时,如果仅仅用一个触发器将其锁存,那么采样的结果将可能是亚稳态。
这也就是信号在跨时钟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图2所示。
信号dat经过一个锁存器的输出数据为a_dat。
用时钟b_clk进行采样的时候,如果a_dat正好在b_clk的setup-hold时间内发生变化,此时b_ dat 就既不是逻辑"1",也不是逻辑"0",而是处于中间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可能回升到高电平,也有可能降低到低电平。
输出信号处于中间状态到恢复为逻辑"1"或逻辑"0"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亚稳态时间。
触发器进入亚稳态的时间可以用参数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来描述,MTBF即触发器采样失败的时间间隔,表示为:其中fclock表示系统时钟频率,fdata代表异步输入信号的频率,tmet代表不会引起故障的最长亚稳态时间,C1和C2分别为与器件特性相关的常数。
1引言可编程系统芯片SOPC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磁盘控制器、CD/DVD-ROM控制器、调制解调器、网络处理器等不同模块或系统间的数据传输。
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往往使用不同的时钟频率,各模块控制信号和数据总线上的传输速度不同,造成模块接口界面处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导致控制信息或数据的传输产生错误或者丢失,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因此,研究采用不同时钟的异步电路SOPC即多时钟域中如何有效实现模块互连、保证数据可靠传输是SOPC设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SOPC设计中,一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模块内部采用同一时钟,即同步电路的设计策略,各模块间通过接口互连。
只要接口符合异步系统要求的时序规范即可实现多时钟域数据的可靠传输,这是多时钟域SOPC设计的前提。
2多时钟域数据传递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1多时钟域数据传输中亚稳态的产生触发器是SOPC设计的基本时序元件,其基本参数是数据的建立时间T set和保持时间T hold。
对于上升沿触发的触发器,T set就是在时钟上升沿到来之前触发器数据端数据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
而T hold是时钟上升沿到来之后触发器数据端数据继续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
在T set/T hold之间的小“窗口”内,数据是不确定的,使得触发器工作在一个数据不确定的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就称为亚稳态[1]。
要保证触发器正常工作,在时钟上升沿前后的这个“窗口”内,触发器数据端数据应该保持不变,否则触发器就会进入亚稳态,如图1所示。
单时钟域(同步)电路设计中,由于不存在时钟之间的偏移(Skew)和错位,所以T set和T hold的约束容易满足。
而在有非同步性模块的多时钟域里,若两个时钟之间频率、相位差始终是变化的,即时钟之间的延迟不确定,不同时钟间直接传输数据时T set和T hold的约束难以保证,就会导致亚稳态。
亚稳态产生的数据传输失真还可能导致连锁反应,使整个SOPC系统功能失常。
SOPC设计必须尽量避免亚稳态。
快时钟域信号到慢时钟域有可能的情况是:
快时钟域信号宽度比慢时钟信号周期窄,导致漏采。
解决的方法有:
1.将快时钟域信号延长,至少有慢时钟周期的一到两个周期宽
2.使用反馈的方法,快时钟域信号有效直到慢时钟域有反馈信号,表示已经正确采样此信
号,然后快时钟域信号无效。
通过反馈的方式很安全,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延时是非常大的。
慢时钟采快时钟信号,然后反馈信号再由快时钟采。
以上是简单的单个信号同步器的基本方法。
多个信号跨时钟域
多个控制信号跨时钟域仅仅通过简单的同步器同步有可能是不安全的。
简单举例,b_load和b_en同步至a_clk时钟域,如果这两个信号有一个小的skew,将导致在a_clk时钟域中两个信号并不是在同一时刻起作用,与在b_clk中的逻辑关系不同。
解决的方法应该比较简单,就是将b_load和b_en信号在b_clk时钟域中合并成一个信号,然后同步至a_clk中。
如果遇到不能合并的情况,如译码信号。
如下图
如果Bdec[0]、bdec[1]间存在skew将导致同步至a_clk中后译码错误,出现误码。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加入另一个控制信号,确保bdec[0]、bec[1]稳定时采。
例如在bdec[0]、bec[1]稳定输出后一到两个周期b_clk域输出一个en信号,通知a_clk域此时可以采bdec[0]、bec[1]信号。
这样可确保正确采样。
数据路径同步
对数据进行跨时钟域处理时,如果采用控制信号同步的方式进行处理的话,将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不安全的。
简单来说,数据同步有两种常见的方式:
1.握手方式
2.FIFO
简要说下握手方式,无非就是a_clk域中首先将data_valid信号有效,同时数据保持不变,然后等待b_clk中反馈回采样结束的信号,然后data_valid信号无效,数据变化。
如有数据需要同步则重复上述过程。
握手方式传输效率低,比较适用于数据传输不是很频繁的,数据量不大的情况。
FIFO则适合数据量大的情况,FIFO两端可同时进行读/写操作,效率较高。
而且如果控制信号比较多,也可采用fifo方式进行同步,将控制信息与数据打包,写入FIFO,在另一端读取,解码,取得数据和控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