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52.40 KB
- 文档页数:6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首先,规划与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在城乡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于城市而言,要避免盲目扩张,合理划分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和污染。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在乡村,要保护好农田、山林、水系等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规划村庄的布局,使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保持乡村的生态特色。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离不开水资源。
在城市中,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确保达标排放。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鼓励居民和企业节约用水。
对于乡村,要保护好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居民能够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灌溉渠道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里生活垃圾产生量大,需要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量。
加强对垃圾处理厂的监管,防止二次污染。
在乡村,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
可以设置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定期进行清理和转运。
推广沼气池、堆肥等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和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气污染的防治同样不容忽视。
城市中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监管,强制其安装和运行环保设备,减少废气排放。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
城乡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有哪些城乡环境治理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环境治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强化环保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首先需要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可以通过在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广泛的环保教育活动来实现。
对于学校,应当将环保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社区,可以组织环保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知识。
对于农村地区,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秸秆禁烧等环保政策和知识。
此外,媒体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曝光破坏环境的行为,树立环保榜样,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二、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环境治理产业化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环境治理往往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环境治理产业化是一条新的路径。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环境治理项目。
比如,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采用 PPP 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相关设施。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交易市场,如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让环境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城乡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三、加强城乡规划,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统一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前提。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环境保护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
对于城市,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避免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域过度混杂,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加强城市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在农村,要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空间,防止无序建设和土地浪费。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规划策略摘要: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我国广为传颂的重要生态理论,也成为我国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资源紧张、环境问题加剧等背景下,城市发展已由原来高速扩展转向存量高质量发展,城乡规划部门逐渐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理论逐步应用到城乡规划总规、控规、设计等各个层级。
促进城乡规划生态转型,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感与满意感。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但是也面临着新的困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和健康成本持续走高。
且随着全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加剧,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将“生态文明”、“两山”理念运用到城乡规划中,推动城乡规划绿色转型,有利于提高城乡规划设计质量,从源头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生态文明问题1.1城市无序扩张造成土地浪费在过往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导致全国各地新城、新区拔地而起,城市无序扩张,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粗放,占用大量的生态空间和耕地,土地资源被浪费,生态环境亦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年来,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不少人只是注重经济效益,却忽略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部分城市为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推动城乡之间的迅速发展,在城市中建立了大规模的农业企业、化工厂等,这些集中的工业不仅污染了大气,而且造成土地、河流水质污染。
同时为了给这些企业腾挪建设空间,大量的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1.3城乡规划设计缺乏全面性城乡规划设计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城乡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城乡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布局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布局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断进步,空间规划与布局在城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一、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和乡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用地分区、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关乎城乡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首先,空间规划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发展的互补和衔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其次,空间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可以打造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空间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绿地空间,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最后,空间规划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资源。
通过合理规划乡村的农田和生态空间,可以有效保护农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布局原则1. 综合考虑城乡发展需求。
根据城乡的实际发展需求,确定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 打造城乡统筹的交通网络。
建设高效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促进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保护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绿地和乡村景观的质量,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生态共建共享。
5. 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城乡规划是指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而对城镇和乡村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的活动。
在城乡规划中,提出了“三生空间”的理念,即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
这三个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建美丽宜居城乡的重要保障。
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关于城市空间的划定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是经济、文化、居住和行政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在划定城市空间时,需要考虑城市功能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首先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兼顾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确保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划定城市的主城区、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和城市郊区等不同功能区域。
主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主要承担商业、文化、居住和行政活动,是城市的发展重心;城市副中心主要是承接主城区的部分功能,并分流部分人口和资源,缓解主城区的压力;新城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当在规划时尽量避免过度扩张,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城市郊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统筹城乡发展。
划定城市空间时还要考虑城市的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交通系统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建设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立体交通和智能交通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的生活、学习、医疗和休闲需求进行,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农村空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载体,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划定农村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护好农村的耕地、水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农村乡村规划与空间布局策略在中国,农村乡村规划与空间布局策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乡村规划和空间布局的策略,涵盖农村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一、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布局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布局应该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在规划上,要根据地方特点和产业结构,确定适宜的农村发展模式,如以农业为主导发展模式或农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在布局上,要注重村庄的合理规划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保持农村的传统特色。
二、环境保护的策略与手段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推广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
其次,要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乡村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四、农村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布局农村产业发展是农村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
要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资源优势,确定适宜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业等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与布局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农村乡村规划的重要目标。
要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公平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六、村庄建设的规划与布局村庄建设是农村乡村规划中的核心内容。
要注重村庄的规划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保持农村的传统特色。
同时,要注重村庄的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村庄的居住区、产业区、公共设施区等功能区域,提高村庄的整体品质和居住环境。
七、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布局农村土地利用是农村乡村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规划构思设计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作为一个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旨在营造一个远离喧嚣都市生活的宁静绿洲。
本文将对该小镇的规划构思进行设计,以实现其康养功能和美学价值。
一、总体规划为了确保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的宁静和私密性,小镇将被绿色植被所环绕,并采用错落有致的分区布局。
小镇将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康养区和休闲区,每个区域将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同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1. 住宅区:住宅区将建造为别墅花园式社区,每栋别墅都将拥有私人花园和阳台,提供居民与自然互动的空间。
小镇将限制住宅的高度和数量,以确保宁静和隐私。
2. 商业区:商业区将设有精致的咖啡馆、特色餐厅、艺术品店以及手工艺品市场,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商业区的建筑将融入自然环境,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3. 康养区:康养区将成为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的核心功能区。
康养区将提供各种健康和美容服务,例如温泉疗法、亲水疗法、中医养生等。
同时,康养区还将建立健身中心和瑜伽馆,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4. 休闲区:休闲区将设有公园、湖泊和步行道,提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
休闲区将建立一个生态环保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二、绿色建筑设计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将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一些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运用:1. 高效能源利用:小镇的建筑将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如太阳能板、地热能和雨水收集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2. 自然采光和通风:建筑将设计大窗户和天窗,以促进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需求。
3. 绿色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将选择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和回收材料,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4. 生态景观规划:建筑周围的景观将栽种本地植物,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同时,庭院和花园将拥有多样化的植物,以提供各种色彩和氛围。
三、交通规划为了确保绿色避世田园康养小镇的宁静和安全,交通规划应考虑以下因素:1. 步行和自行车道:小镇将建设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网络,以鼓励居民和游客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如何在城乡规划中体现生态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过程中,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城乡规划中体现生态理念呢?首先,要深入了解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城乡规划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规划之初,需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生态环境评估。
对规划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其生态特点和生态功能。
这能够为后续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规划方案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适应。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要合理布局各类用地。
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侵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比如,将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要素纳入保护范围,避免在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同时,优化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交通规划也是体现生态理念的重要环节。
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如地铁、公交、自行车道等,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在道路规划中,要注重与生态廊道的衔接,避免对动物迁徙和生态流造成阻断。
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回用,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在规划中,合理规划水系和水景,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在能源规划方面,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能源的节约和利用,采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
绿化景观规划是体现生态理念的直观方式。
增加城市和乡村的绿地面积,建设公园、绿道、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同时,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优先选用本地物种,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城乡规划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其中,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规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
过去,城乡规划往往侧重于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而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
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生态优先作为规划的首要原则。
这意味着在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本底,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因素,以确保规划方案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要注重合理布局。
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和城镇建设区,避免无序扩张和土地浪费。
对于生态保护区,要严格限制开发,保护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产区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和水资源。
城镇建设区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倡紧凑型发展,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交通规划也是城乡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
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出行。
同时,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环境,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对于机动车交通,要通过合理的交通管理和智能化手段,减少拥堵和尾气排放。
能源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至关重要。
应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在城乡规划中,为可再生能源设施预留足够的空间,如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场地、风力发电场的选址等。
同时,加强能源的节约利用,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广节能电器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在城镇规划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如何在城乡规划中体现生态理念在当今社会,城乡规划不再仅仅是关于土地利用和建筑物布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规划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
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生态本底。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以及动植物分布等。
在规划之前,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生态调查和评估。
例如,对于山地地区,要考虑其地质稳定性和水土流失的风险;对于沿海地区,要关注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的影响;对于湿地和河流流域,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质的改善。
只有清楚地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在规划中有的放矢,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其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是体现生态理念的关键。
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划定生态保护区、农业保护区和建设用地等不同功能区域。
在城市中,要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比例,建设公园、绿道和街头花园,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鼓励发展紧凑型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蔓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侵占。
在乡村地区,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交通规划也是城乡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为此,需要建设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在城市新区规划中,可以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布局模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并配套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是实现交通领域生态化的重要举措。
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城乡规划中至关重要。
规划合理的给排水系统,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在城市中,可以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
对于污水处理,要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回用率。
在乡村地区,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防止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型城乡规划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也不断发展,中国城乡建设的也将在发展中展开持续发展的步伐。
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提升、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的瓦解,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及到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化社会,统筹城乡和谐规划发展是一种的合理的城乡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本文就此在生态视角下论述了如何进行城乡规划。
1.生态城乡规划概述城乡规划是按照城乡的性质、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各要素的布置,为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制定措施。
统筹城乡的和谐发展,就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引导合理建设布局,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另外要加强城市和城市边缘的规划和改造。
2 如何进行生态型城乡规划2.1 树立生态城乡规划的理念合理的城乡规划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态理念,在生态的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
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
我们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治理城乡污染。
这样以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发展模式。
2.2城乡一体生态规划需遵循的原则一是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二是经济生态原则。
經济活动是城乡一体化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乡一体化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1.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空间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同时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科学评估、监测和调控,确保各地区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2.提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优化城乡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发展,鼓励城市内部的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修复红线,严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利用和集约化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
在城市建设中,鼓励新开发区的建设和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功能。
在农村建设中,推动土地的科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5.强化土地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和流转,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加强对违法建设和土地乱占乱用的打击和整治,保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
6.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确保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企业要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和支持。
只有通过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如何在城乡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当今社会,城乡规划已成为推动地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乡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保护理念的融入,首先需要我们对生态系统有清晰的认识。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多个要素。
在城乡规划中,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要素,而要将它们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一片森林不仅是树木的集合,更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如果在规划中只看到树木的经济价值而将其砍伐,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在规划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关键的一环。
要合理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对于生态保护区,应严格限制开发活动,以保护其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同时,在其他区域的规划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例如,在居住区的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接触自然的机会。
在商业区和工业区的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比如,通过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的扩散。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城乡规划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在规划中,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节约利用。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功能。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避免内涝等问题的发生。
在农村地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交通规划对于生态保护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规划会导致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增加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布局城乡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空间规划与布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布局,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探讨空间规划与布局的必要性、原则及实施方式。
一、空间规划与布局的必要性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布局,是为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确保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具体而言,空间规划与布局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规划与布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乡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空间规划与布局有利于实现社会进步。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科学规划乡村功能区,注重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的幸福感。
最后,空间规划与布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保护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区,优化生态格局,减少生态破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生态共建共享。
二、空间规划与布局的原则空间规划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整体规划原则。
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科学性原则。
要依据城乡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规划设计。
要注重统计数据分析、专家评估和公众参与,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适度发展原则。
要综合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承载力,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
要注重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
第四,公平公正原则。
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城乡居民的利益公平分配。
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方案一、总体目标1.建立健全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二、具体措施1.规划先行,明确绿化范围和标准在进行城乡绿化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明确绿化范围和标准。
例如,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要保证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在居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
2.选用适宜的植物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用适宜的植物品种。
在北方地区,可以选择耐寒、耐旱的植物,如松、柏、杨等;在南方地区,可以选择喜湿、耐热的植物,如柳、桃、桂花等。
3.生态优先,注重生物多样性在绿化过程中,要注重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
可以采用多种植物组合种植,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同时,保护和利用本地特有植物,增加绿化物种多样性。
4.水系治理,提升生态景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系的治理和保护。
通过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提升水系生态环境,打造优美的生态景观。
5.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倡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6.加强监管,保障绿化成果建立健全绿化监管制度,加强对绿化项目的检查、验收和后期养护。
对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确保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三、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城乡绿化现状,明确绿化需求。
2.规划设计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绿化规划方案,明确绿化范围、标准和措施。
3.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设计,组织绿化施工,确保绿化质量。
4.养护管理阶段:加强绿化养护,保证绿化成果。
5.监督评估阶段:定期对绿化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估,确保绿化效果。
四、预期成果1.城乡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如何融入城乡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成为了推动地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规划过程中,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地融入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城乡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城乡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河流、湿地等,不仅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还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维持生物多样性。
其次,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双赢。
再者,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健康,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那么,如何在城乡规划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入呢?其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理念是关键。
规划者应摒弃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观念,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确保城乡发展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其二,加强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
在规划之前,要对城乡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分析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提供准确的依据。
其三,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域的过度集中,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同时,要留出足够的生态空间,如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等,形成城乡生态网络,促进生态系统的连通和循环。
其四,推广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
在城乡建设中,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给排水等,要优先考虑环保型的方案,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五,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区域,要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恢复和重建。
空间布局生态规划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强。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空间布局生态规划方案,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一些方案实践的思想和建议。
二、空间布局的理念良好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空间布局的理念。
1. 生态优先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自然生态条件,规划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好森林、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人口均衡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将城市区域区划为不同的人口居住区和产业区,保持人口均衡和稳定,防止人口扩大过快,导致环境恶化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3. 智能利用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区域合理规划,确保土地利用率最大,尽可能地减少土地浪费,同时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和质量。
4. 空间节点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规划出城市空间节点,将城市建设压缩在有限的区域内,使城市中心区域变得紧凑和发达,同时减少城市周边的建设,使城市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空间布局生态规划的内容1. 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规划出生态保护区,保护好森林、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
2. 城市区域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需要将城市区域进行划分,规划出不同的人口居住区和产业区,并安排好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和周边区域的保护。
3. 交通网络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交通网络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出行方式的需求,建设出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区域,同时减少交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 绿地景观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绿地景观的规划不仅能保护好自然环境,还可以为城市增添美丽的风景线。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规划出完善的绿化系统。
四、空间布局生态规划的实施方法1. 智能决策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智能决策系统对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智能化,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城乡规划如何优化空间布局在当今社会,城乡规划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优化空间布局则是城乡规划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它涉及到对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合理安排。
首先,深入了解城乡的现状是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乡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文化特色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研。
例如,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形对建设和交通的影响;对于人口密集的区域,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通过这些调研,可以明确城乡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为后续的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明确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功能分区是关键。
将城乡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休闲区等。
住宅区应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商业区要考虑人流密集度和交通可达性,以便吸引消费者和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工业区则要远离居民区,同时具备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以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还要规划一定比例的休闲区,如公园、绿地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生活品质。
交通网络的规划在城乡空间布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能够加强城乡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在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布局。
主干道的设计要宽敞、通畅,以满足大量的交通流量;次干道和支路要分布合理,形成完善的路网结构,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与其他功能区域的衔接,如在商业区和住宅区附近设置足够的停车场,方便居民出行和购物。
公共设施的布局也是优化城乡空间的重要环节。
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的分布应该均衡,以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公共服务。
对于教育设施,要根据人口分布和学龄儿童数量合理规划学校的位置和规模;医疗机构要覆盖城乡,保障居民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则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城乡的凝聚力和活力。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城乡规划已不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而是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旨在寻求合理的城乡结构布局、优化的空间组织与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乡规划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的恶化。
而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需要注重生态保护,通过生态工程与绿化等措施,提高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合理配置绿地与湿地,提高城市的自然景观质量,并减少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应注重优化的空间组织。
传统的城乡规划往往忽视了空间的优化与整体布局,导致了城市过度扩张与农村资源浪费。
而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需要注重区域整合与空间优化,通过合理的城乡连接与功能分区,减少城市扩张对农田与自然资源的占用,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衔接。
可以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将城市功能与农村资源合理整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旨在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空间组织与合理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研究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城乡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实施中,为构建美丽乡村与繁荣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思路论文关键词: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生态敏感分析经济敏感分析空间管治发展与保护的协调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了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重经济轻生态、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以及“自然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实施的客观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中立”的视角,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体的融合点为空间管治规划.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所面临的挑战.1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y.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Cz7.本文所指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虽然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生态规划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弱势”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留出大片的绿地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生态空间时常受到蚕食和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生态规划要求2. 1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2.1.1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快速向城市景观演替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市建设景观演替,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规划不能对此简单的“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发展又给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带来强烈的冲击.2. 1. 2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极快,小城镇已成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小城镇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布局,使得人工建设斑块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2.1.3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近几十年,我国高速公路(高等级路网)迅猛发展,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断,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人为切断了野生动植物的流通路线,将自然生态区变为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孤岛,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触角伸向地球各个角落,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空前加大.这些发展特征使得生态问题从以前人们认知的城市或乡村个体的局部问题拓展到涵盖整个城乡系统的地区问题.此时,不是一个城市进行生态规划与建设就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二流的区域环境孕育不出一流的城市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统筹城市、乡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进.2. 2生态规划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要2. 2. 1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仍然要贯彻此精神(3].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才处于中期阶段的前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要务,限制经济发展的生态规划是不合时宜的,也是难以落实的. 2. 2. 2保护特珠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目前,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的控制角色逐渐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更加强大,此时生态规划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护区域内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并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优化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3传统区域、城市规划在生态方面的缺陷受工业化时期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过多,我国传统规划体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或者是以城市为核心而展开的,并且主要以中心地理论、区位论、增长极等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以发展为重的规划方案在地方政府还是具有一定执行力度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偏重发展的规划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生态规划在空间的落实情况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被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牵着鼻子走,为了总体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所做的生态专项规划也只是“有名无实”的附属品.甚至很多规划中,总体的城镇建设扩张、产业布局方案已经形成定论,要生态规划从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来为总方案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傲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虽然应用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区域、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但是由于其对发展的限制,勾画的完美图景根本得不到实现.4自然生态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过于理想化所谓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川.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对乡村景观、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之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对此力不从心,致使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正成为威胁我国特别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俞孔坚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者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区域、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倡导“反规划”、“生态优先”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提高自然生态、乡村景观的地位,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尊重.“反规划”将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它从建设规划方法论转向不建设规划方法论;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向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被动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4J可以看出,“反(逆)规划”类似于空间管制,主要是针对生态战略资源的强制性保护进行控制,这种偏重于生态保护的初衷会使得实践中出现管制与发展的矛盾.其结果要么是给发展戴上“紧箍咒”,要么是“生态优先”根本无从落实.另外,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不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谁先被规划的问题,而是两者有没有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的问题.传统的先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可以因为发展的需要把范围扩大化;同样“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发展的压力,把非建设空间缩小化规划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次序,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目前在我国发展仍然是主流,生态规划又与城市规划相脱节,因此缺乏实际效力,致使美好的生态规划图景终成空.5与空间管治相结合—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出路不管是一味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传统城市规划还是“自然优先”的“反规划”都是一种极端,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仍然是“发展”,只是其发展方式是节约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在这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s],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人诊释,只是由于其规划目标体系太过庞杂,从学科体系、资料收集、规划人员出发的知识结构等都远远超出了“生态规划”所能达到的境地,以至于在城乡空间难以落实.但是,如果精深的生态专项规划和广博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融合为相互反馈和协商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各自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些(生态规划的时候不要一味保护,给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发展规划,考虑生态的需求),那么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有学者探索和研究[[n.笔者通过对规划的实践总结,结合理论的可能性,认为空间管治是城乡空间规划与总体规划的重要结合点,解决空间管治(其实质是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的意志体现)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各自为政的病疾,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5. 1规划原则5.1.1整体性原则从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要求出发,统筹城乡空间生态保护区体系,融城郊绿化、田野景观、生态用地于一体,构筑大地园林景观.芒福德特别强调区域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对城市生存的重要性,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61.5. 1. 2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虽然这种方法提倡生态优化发展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进行,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生态战略点(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还是要强制性保护的.5.1.3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发展初期};.从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来看,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既不能像《增长的极限》中悲观地主张“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增长(零增长)”;也不能像《没有极限的增长》中过度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s].因此,城乡空间生态规划除了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还应该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5.1.4景观生态学原则在总的空间管治框架下,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化城乡空间自然斑块、廊道、网络、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的空间格局;尽可能通过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将相邻保护区连接起来,在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防止生境破碎化,维护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5.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的方法—经济敏感性和生态敏感性盛加分析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选用对区域开发建设、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植被、水系、坡度、高程、农田等自然生态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按重要性程度划分等级,赋予分值,进行叠加,得出综合的自然生态敏感区划.生态敏感性越高的地区越需要保护,不适合经济开发建设.经济敏感性的实质是对投人产出的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经济投资、资源占用的条件下,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敏感性愈强的地区开发的潜力愈大.经济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一般可以选择经济实力基础、产业基础、城镇建设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分级赋值,进行叠加分析.根据生态敏感分区和经济敏感分区(发展潜力分区)协调生态保护空间和城镇建设、产业空间的协调,结合一般的生态目标(生态总量平衡、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建设空间隔离带等)进行总体空间管治规划.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进行优化.5. 3生态规划与空间管治相融合的编制步骤这种融合不是把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简单地归拢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仍然是分工明确的工作组,只是他们对各专项的分析、评价、方案是要相互反馈和循环前进的.5. 3. 1生态调查生态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翔实的资料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重要生态资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等工作的关键,其重要性勿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十年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实际规划中,经济发展资料往往比较充裕,而自然生态资料显得匾乏和不成系统.因此,生态调查往往需要反复的补充调查(调查目的逐渐明晰,需要的资料逐渐具体化),需要书面资料搜集、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当地高校相关研究所座谈、当地居民调查等多种途径.5. 3. 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区域内生态演替过程分析、重要生态资源识别、生态敏感性分析等,以了解和认识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该过程为区域重要生态资源强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空间管治提供参考、也是最终的城乡空间生态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5. 3. 3经济分析主要是经济敏感性分析,以便确定哪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大、投资回报率较高,不仅能使经济发展相对集中(避免遍地开花式的、高投人、高消耗、低回报的随意建设与开发),又能使经济集中在效率制高点.如前面所述,经济分析如同生态敏感分析一样选取一定的指标,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区域经济敏感分区图,为空间管治规划提供直接依据.5. 3. 4空间管治区划主要是结合生态敏感分区与经济敏感分区,作出城乡空间总体管治分区.其中在生态分析与评价步骤中确认的重要生态资源,在这里要首先强制性作为生态保护空间.5. 3. 5生态规划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之下(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简单的服从于发展,空间管治本身已经充分结合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及生态敏感分区),应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原理对城乡生态优化发展做较为系统的规划设想.5.3.6融入区域、城市规划从前面可以看出,生态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其灵魂已经融人了区域、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空间是相互反馈和协调的,在最后把规划成果(也是表现形式)融人总体规划中,完善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容,便于城市管理者执行(图1).5. 4城乡空间生态规划落实的政策引领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必要创新现有的规划实施体系,针对性地建立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使生态规划实效得以保障[2].本文所提倡的以空间管治为结合点,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亦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引领全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产业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5. 4. 1政绩考核差别化传统的政绩考核强调“GDP至上”,如果继续如此,势必会造成各个层次的行政主体都在大搞工业,形成遍地开花式的污染;从全区域城乡空间高度划定的生态保护用地也会受到冲击.因此,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同功能定位的行政单元其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有所不同.5.4.2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差别化根据不同空间主体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向,通过规定性政策限制和税收差别引导两种方式,实行差别化的生态准人门槛.5.4.3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因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空间可以优化周边建设空间环境从而使其增值,但现行价格体系下绿化、农业本身的经济收益相对低下.所以,需要对生态、农业和各类建设空间采取差别化管理,如采用税收、财政、直接补贴等手段,使建设空间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绿化、农业等.5. 4. 4加强管理与监督尤其在城乡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的阶段,管理与监督是生态规划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成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生态经营地区的基金通过抵扣税收的形式征集,纯粹保护的生态区域管理基金优先使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偿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