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代碑的书、刻、拓
- 格式:pdf
- 大小:340.73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作者: ————————————————————————————————日期:ﻩ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发表时间:2013-09-05来源:河南博物院作者:佚名浏览次数:89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摘要: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隶书是我国文字形体与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上继周秦,下启魏晋,是篆字的变体,亦为楷书的前身。
隶书减少了小篆的笔划,化篆的曲线为直线,削繁就简,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划,“隶变”决定了汉字发展史的方向,是文字由繁趋简、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
《韩仁铭》、《甘陵相尚府君碑》(图五)、《肥致碑》皆为汉隶代表之作。
汉隶强调横和捺的装饰作用,从而形成了波势和折尾,显得舒展多姿,气象外耀。
和篆书相比,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把弧线拉直,增加了笔的停顿,从而使笔划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汉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形状取势为扁方横势,布列均匀平整,给人以高古典雅的神韵。
此时出现了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他以标准汉隶刻写《熹平石经》(图六),以为楷模。
图五东汉《甘陵相尚博碑》拓片局部图六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局部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
曹魏时期著名的开国两大碑刻《上尊号奏碑》(图七)、《受禅表》虽为隶法,但字形和汉隶很不相同。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于浩瀚博大的史书里,悠久的灿烂古文化,也没有全部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是碑帖(石刻)保存和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价值,成为我国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
为研究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古代碑帖(石刻),大致可分为刻石、碑碣、墓志、墓莂、石阙、摩崖、造像、塔铭、画像、浮图、刻经、界至、医方、井阑、桥柱、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碑帖(石刻)艺术自出现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元、明、清及民国,直至新中国诞生,可以说代有佳刻,至今不衰。
其文种除汉文以外,还有满文、蒙文、维文、回文、吐蕃文、西夏文、女真文以及外文等。
碑帖(石刻)的文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行书及民间一些创意字等。
其内容大多是王朝建国、典章制度、战功记录、封疆定界、农业丰歉、社会治乱、宗庙立主、世族谱系、抗灾济民、掘井开路、立界买地、书札医方、名人经传、游览题名等。
中国碑帖(石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故其拓片一直成为历代金石、书法、艺术、文学、史学等文人墨客及其书画商人竞相收集珍藏的艺术品。
宋代欧阳修一生收藏碑帖(石刻)拓本一千卷余,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
赵明诚与妻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对两周以来金石遗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
明、清及民国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
如董其昌、赵崡、王铎、金冬心、翁方纲、包世臣、陈介祺、端方、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朱文钧、周肇祥、鲁迅、于右任等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如明代万历中叶的关中奇士赵崡,30余年间遍足中国大江南北收藏碑帖拓片,曾以白金百两从一破落官宦手中购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画像赞碑》拓片,并著有《石墨镌华》传世。
浅谈碑刻的拓制技法碑刻拓制是文物考古、博物馆陈列展览与资料建档、书法临摹,以及古玩收藏者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实用技术。
据相关资料证实,拓片技术起源于梁、隋,成熟于唐、宋,明清时期拓制技术已经是相当高超了。
精美别致的拓片具有现代摄影技艺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它能够清晰、真实、准确地记录古代文物的原貌,提供相当公平完整的形象,通过传拓技法制成的拓片,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古代精美的书法、绘画、铭文艺术等广泛流传,而且还能够让那些特别贵重的不易展出和随意触摸的孤本文物得到合理地利用和有效保护。
时至今日,这门已经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传统技艺在新时期文物工作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提取、传播、交流和保护文物的重要作用。
本人比较喜爱这一传拓技艺,参加工作十余年来,继承和发扬文物前辈的敬业精神,虚心向老职工请教学习,在工作实践中提高拓片制作技术,阅读学习并吸取碑文精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拓片制作经验,以下就是自己在古代碑刻文物拓片拓制过程中的基本技法和点滴个人体会。
一、碑刻拓制的工具与材料(一)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拓片质量的高低和工作进度的快慢直接与拓碑用工具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这类工具大致上可以分为:毛笔、刷子、扑子、镊子、纯色毛巾、塑料盆、抹布、拓板和电吹风等。
1、刷子。
比较常用的有三种。
(1)软毛刷:一般油漆刷即可,用来在碑面上洗刷粘液和除尘用。
(2)打刷:即用于将水浸润透后贴附于碑面的宣纸打入文字或花纹内,一般采用细猪棕制成,形状类似于人们日常使用的牙刷,但比牙刷大数十倍,分短把和长柄两种,黑棕上品,白棕则次之,由于猪成长周期的宿短,黑棕已经很少见了。
新棕制打刷买来后应先在粗木板或硬砖石上反复揉搓刷面,柔软后的刷面可以减少将宣纸打毛掉层的机会,从而提高拓片着墨的质量。
(3)平刷:用植物棕丝制成,亦称为扫刷,上纸时用于扫平舒展宣纸,避免拓纸表面形成皱折和积聚过多的空气,新棕刷同样需要揉擦,防止挂纸减少次品;平刷品种分大、中、小三等,根据所拓碑刻面积的大小分别选用相应的尺寸规格,实践操作中大多以个人的手感受好和习惯为准。
石碑拓片的历史文献价值拓片是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和技艺,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古学者和文化研究机构及学者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拓片的概念是什么呢?拓片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对我们的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拓片的慨念拓片是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拓片最多的单位,截至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藏有石刻,青铜器,甲骨等拓片约二十五万件.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用宣纸和墨汁(红色颜料),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
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问世,更是带动了刻帖的兴盛,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
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
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古代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
碑帖鉴定谈秦汉之际刻石之风流行,其后不断发展,近在京城,远及边陲,石刻文字几遍中国。
历史上的石刻文字出现过碣石、碑刻、墓志、摩崖、石经、造像题记、题名、题诗等多种形式,宋代以后刻帖之风兴盛,为了保存、流传、临习前人书迹,人们把刻石和帖版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这就是碑帖。
碑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是金石学赖以研究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碑帖在文物界被称为“黑老虎”,缘由是它的颜色多为黑色,价值高,分量重,且制假手法多,辨别真伪困难,稍有疏忽便会上当,就如同被老虎咬了一般。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金石学曾经有过两次兴盛时期,一次在宋代,另一次在清代。
清代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大兴,碑帖拓本为文人墨客所推重,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品类的藏品。
碑帖拓本是书法、绘画、镌刻、拓印等多种艺术的结晶,其书法、图案的好坏,镌刻水平的高低,拓印技术的精粗,决定了它的品质。
碑帖的装潢形式主要有线装、散页(单张)、挂轴、裱本、镜心等,被拓对象包括石刻、帖版、青铜器、钱币、画像石(砖)、瓦当等。
有关碑帖的一些基本名词谈到碑帖鉴定,首先应该了解有关碑帖的一些基本名词:碑碑是刻石文字的一种。
汉代以前的石刻,一般称为“刻石”或“碣”。
刻碑始于东汉初年。
从形制上说,碑为长方形的立石,其正面称为碑阳,背面叫碑阴,两边是碑侧。
碑首(也称碑头,即碑的上部)有孔,称“穿”,最早的用途是为下棺,可以捆绑绳索。
从内容上讲,碑可分为三种,即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
墓碑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立于墓前,介绍其人的籍贯、世系官职、业绩、死亡及安葬时间、地点等,并常以韵文、辞来抒发后人的哀悼情感,如汉《张寿碑》、《尹宙碑》等。
功德碑,主要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是某人的功绩碑。
如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所刻《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等。
古老传承下的碑帖收藏——拓片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其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
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
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
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
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宝之。
既可希其真迹,又得留为证验。
”这说明远在唐代之前摹拓书画的技艺已相当不低,且有多家兼任拓写的官府机构。
中国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纹图案。
拓片制作手法不同。
简单可将纸覆盖在刻有欲拓内容的硬平面上,倾斜铅笔头,轻轻涂画,使图文的凹凸不平之处复制到纸上。
中国传统拓印程序要求先将石头或青铜表面图文部分刷洗干净,再浇上清水,将宣纸润湿。
小型拓片可用软毛笔润湿,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润湿。
润湿后自上而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湿宣纸上贴上一层干宣纸以吸取多余水分,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使湿宣纸紧贴所拓平面,随后除去干宣纸。
待湿宣纸稍干后再用扑子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扑打湿宣纸以复制刻画的图文。
待宣纸、墨汁在碑器上晒干或风干,移去四角固定,最后将宣纸取下。
拓片的种类在古代,拓片技艺因难度较高、要求严格,成为是一种专门的传统手艺。
中国拓片技艺分南、北两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
浅述古代碑刻之功用作者:贾冰来源:《卷宗》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古代碑刻发展脉络,从书法艺术、补史证史、保存文献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碑刻在当今时代的主要功用。
关键词:碑碣;书法艺术;补史证史;保存文献碑又称碑碣,原来是立在宫庙前观日影的竖石,通过日影的位置而知阴阳的方向。
还有一种立在庙门内的供祭祀者入庙拴牲畜用的石头也称碑,这种碑石都是不刻字的,后来,碑石上出现了刻文,成了庙内记事的一种形式了。
如寺庙的内容,修庙的经过,以及创建以后的兴衰史,有的还刻有为建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名等等。
这种办法自汉代就已流行,所以后来就把寺门供记事的石块称为碑,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几乎都有此类碑碣,少则几块,多则数块,这种碑在寺庙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小品了。
另外在宫殿建筑和陵墓等处也多设立此类碑石,如立于墓穴旁,则用作引绳下棺。
《札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注云:“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辘轳,下棺以绰绕。
天子六绰四碑。
前后各重辘轳也。
斫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
诸侯四绰二碑,碑如桓矣。
大夫二绰二碑,士二绰无碑。
”这说明古代棺木下葬人墓穴时,墓坑上部四隅或两侧植原木以缠绕绳索,使棺木缓缓而下,此原木称之为碑。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郊清理秦公大墓时,发现了这种用来下葬棺椁的原木,年代约当春秋晚期,这证明了文献记载不妄。
用于引绳下棺的碑早期实为木质,至后再以石碑代替。
石碑从产生以来,至当今时代,在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书法艺术自从石碑具有了记事记人的功用后,它不再限于寺庙内寺门记载修庙经过的碑记,而成为广泛范围记事的一种形式了。
它更留下了历代书法家的真迹。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观摩、临摹,研究前代名家之笔成了重要的内容。
前代书法的保留唯石刻能够保存得最长久,所以石碑上的刻文无形中成了历代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篆、隶、真、草无论从章法,结构,乃至点划,都充分显示出各名家独特的艺术风采。
碑拓——书家刻工拓工的劳动结晶传统的所谓碑帖,实际上指的是碑和帖的拓片、拓本。
这种拓片、拓本的由来,是书家、刻工和拓工等三种人劳动的结晶。
也就是说,一个拓片、拓本之中,包含着三种人的技艺。
因此,考察碑帖的优劣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来着眼。
首先是看书家书艺的高低。
一般地说,历代的碑刻,无论其署名与否,都出于当时当地的名手,但同是书法名手,也还有高低品次的区别;就是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其艺术水平也往往不一样。
专供学书之用的历代法贴,也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选刻的,所以编辑者鉴赏能力的高低,对所刻法帖的优劣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碑帖书手技艺的高低,是决定碑帖艺术价值高低的第一要素。
因此,辨别碑帖的优劣,首要的是观其书法的好坏。
如果书法不属上等,即便摹刻、捶拓得再好,也不能成为最好的碑帖。
其次,是看镌刻技术的高低。
刻工如果精通书艺,使凿操刀的技术又很熟练和高明,那么他所刻出来的宇,就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体现原有笔迹的气韵、风神,使人们能“透过刀锋看笔锋”,观察和领会到书家的原本情采,而且还能纠正书家一时的失误,弥补“笔锋”的某些不足,同时表现出“刀锋”特有的情趣韵味。
倘若刻工昧于书道,刀凿的功夫也不甚到家,那么就只能刻出原书迹的骨架而失却点画内在的呼应映带,字的血脉灵气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刻工之于碑帖,实质上是对原书作的艺术再创造。
书手高、刻工良,便相得益彰:反之则不言而喻。
历来的好碑帖,无不有赖刻工的精良。
考察刻工是否精良,主要视其刀痕有无谬于行笔之理,能否体现出点画的应有情态,以及下刀是否干净利落,等等。
同样的一块碑刻,拓工的好坏也能决定拓片的优劣。
刻帖的拓本也一样。
影响拓片、拓本效果的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用纸张的好坏,敲捶的深浅,刷墨的干湿浓淡,还有在捶拓前对碑版的清洁处理等等,这些方面都颇有经验和技术的讲究。
只要某一个方面注意不够、处理失当,就有可能失真而抹煞碑帖的神韵。
所以辨别碑帖的优劣,不能忽视拓工的好坏,只有高明的拓工,才能捶拓出上好的拓本。
碑帖拓本收藏研究引言碑帖拓本收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碑帖是古代石刻铭文的拓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拓本则是通过椎拓将碑帖原貌复制下来的一种方式,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详细阐述碑帖拓本收藏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内容分类、价值评价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碑帖拓本收藏提供有益的参考。
概念解析碑帖拓本是指通过椎拓技术将古代碑刻或墓志铭文的原貌复制下来制作成的一种出版物。
拓本收藏则是针对碑帖拓本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的一种学术行为。
历史回顾碑帖拓本收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盛行,石刻佛经大量出现,椎拓技术也逐渐流行。
到了唐代,由于书法艺术的繁荣,碑帖拓本收藏逐渐成为文人墨客们的风尚。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碑帖拓本逐渐被大量出版和传播,发展至巅峰。
内容分析碑帖拓本收藏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宗教碑帖:包括佛教、道教等宗教寺庙内石刻经文、铭文等。
2、古代墓志:指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文拓本。
3、古代碑刻:包括历代名碑、古迹、历史事件等碑刻的拓本。
4、近代名人的碑刻:指近现代时期著名人物所书写的碑刻拓本。
价值探讨碑帖拓本收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1、文化价值:碑帖拓本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艺术价值:碑帖拓本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湛的椎拓技艺为后人所称赞,为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3、历史价值:碑帖拓本对于研究古代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还原历史事件,研究古代人类的思想、信仰、习俗等。
案例分析以《淳化阁帖》为例,《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十卷,收录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此帖作为碑帖拓本收藏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淳化阁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领略各时期名家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摹本?临本?拓本?一篇文章告诉你如何选帖学书者在了解了用笔之后,就可以临帖了。
那么如何选帖呢?当你走进书店,字贴铺天盖地,买哪一本贴好呢?哪一本帖是你需要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真迹、摹本、临本、碑拓的区别。
1.墨迹本先说说墨迹本。
所谓墨迹,就是普通所说的“白纸黑字”,只要字迹是用墨来表现的,统称就是墨迹本。
1.1真迹墨迹本中,最可贵的当然是真迹。
真迹指书法家本人写的可靠作品。
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浓淡,笔锋来回,种种用笔特征都一览无遗。
米芾《海岳名言》这样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已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米芾的意见就是石刻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字,但是是由别人加工的,这就多了一个因素,那刻出来的字,就不算是你本来的字了。
讲到原汁原味,那当然是看真迹最真实。
1.2摹本(搨本,脱本)比真迹次一等的是摹本。
所谓摹,就是影写,先把纸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蜡,然后用熨斗烫过,再砑光。
例如流传至今的顾恺之《洛神赋图》、梁元帝《职贡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著名的书画作品,它们多为唐、宋摹本。
很多著名的传世墨迹本,其实是钩摹本。
以王羲之来说,他的真迹一张也没有了。
传世的都是钩摹本,最出名的就是《兰亭序》。
唐代的钩摹本往往用硬黄,宫中所搨质量非常好,初看几乎接近于真迹,所以称之为“下真迹一等”。
1.3临本三是临本,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写。
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这一方法。
黄伯思《东观余论》这样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
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
”他讲得很清楚,“临”是“观其形势”。
得其大概,不会一模一样的。
举例来说,这是托名禇遂良的《兰亭序》临本,有人说是摹本,其实是临本,少数为勾描。
拿其中一个“丝”字为例,你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因为相差实在太大,简直没有一笔是相同的。
看一眼写一笔,当然难以和原作相似。
年第3期文文史随笔文史随笔我们游览名山大川或考察名胜古迹时,经常会看到文人墨客的墨迹、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这些不同形式的汉字书体传递出华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悠远历史,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自古以来,先贤就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丽人行》杜甫)“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他那千古不朽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人们在游历华夏的巍巍名山、滔滔江河、浩瀚林海、翠绿原野以及悠久灿烂的历史胜迹时,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获得娱乐和休息,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
于是古人在旅游中,每到一地,触景生情,往往借助挥毫题词来直抒胸臆。
无论是在重峦叠嶂的悬崖险峰之上,还是在巧夺天工的楼台亭阁之中,历代君王、文人留下的书法和石刻,都可供人们细细吟诵。
安徽滁州的醉翁亭闻名遐迩。
醉翁亭最初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小亭,自从欧阳修写了《醉翁亭记》以后,声名日隆。
真是文因亭立,亭以文传。
当时的太常博士沈尊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欧阳修亲为配词,现醉翁亭冯公祠前的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高照琅琊山”,说的便是此事。
其后,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寻古探幽,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徵明、李梦阳、王世贞等,均在此留下足迹,并作有诗文以记其胜。
欧阳修的学生苏轼还书写了《醉翁亭记》的全文,刊石于此,字字丰劲跌宕,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精品。
这种文化上的逐渐积叠,使得醉翁亭的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绍兴的兰亭也是如此,因“书圣”王羲之在此写出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故而名传后世,尽人皆知。
而此间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好像全部体现在那与书法艺术相关联的文脉典故之中。
拓片题跋心得(通用2篇)拓片题跋心得篇4在古代,拓片是一种将珍贵的手迹或文物制成缩影影像的方法,常用于展示和保存重要的文化遗产。
题跋是指在对一件作品进行题词和署名时,附加的简短跋语,它是对作品主题的补充说明,有时也包含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情感表达。
最近,我有幸得到了一件珍贵的拓片,上面有着古老的碑文。
我打算在拓片上题跋,以此表达我对这个碑文的解读和对这个文化遗产的尊重。
在制作拓片的过程中,我首先仔细地挑选出需要拓印的文字和图案,并准备好拓印的材料。
我选择了一种柔软的棉布,将它浸湿并拧干,然后开始慢慢地拓印。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以使拓印更加准确和清晰。
在题跋时,我选择了一个恰当的位置,并在其周围留出足够的空白。
我写下了我对碑文的解读和对这个文化遗产的认识,表达了我对这份传统的尊重和对祖先智慧的赞美。
通过这次拓片题跋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拓片和题跋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我希望我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希望我能够在传承和保护它们的同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拓片题跋心得篇5我很高兴帮助您撰写一篇关于拓片题跋心得的*。
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一个基本框架:拓片题跋是一项富有意义的艺术活动,通过拓印,我们不仅可以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体验到一种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的享受。
下面是关于拓片题跋的一些心得:1.____尊重历史和文化____:拓片题跋的精髓在于“拓”,即通过拓印,将古老的文字和图案留在纸上,使后人能够欣赏和理解。
每一次拓片的过程,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尊重和传承。
2.____细心和耐心____:拓片需要细心和耐心的操作,因为轻微的晃动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拓印的效果不佳。
拓印过程中需要多次尝试,不断调整,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3.____技术的掌握____:拓片需要一定的技术掌握,包括如何使用拓包、如何调制拓墨、如何控制力度等等。
拓片—古人最体面的礼物!拓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捶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是临摹习字。
唐代这种习字方法被上层士大夫普遍采用。
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拓片是集金石、考古、美术三位一体的艺术门类—将古代刻画、浮雕文物拓制于纸上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拓制的文物门类很多,包括甲骨、青铜、陶文、陶范、封泥、古玺、铜镜、古泉、瓦当、画像砖石、文字甓、造像、摩崖、墓志、经幢等。
拓片的拓制方法有两大类:漆黑一片,黑白分明者称“乌金拓”;纹理显现,淡而有神者称“蝉翼拓”。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炭灰拓、颖拓、画拓、擦拓等技法。
从色彩上分类,又有墨拓与朱拓两种,墨拓比较适合于文人的口味,也合乎传统的阴阳哲学。
朱拓采用矿物质朱砂颜料,有吉祥与辟邪的功用。
因为传拓的发展与地域的不同,各地区根据当地文物材质的不同而产生了传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为主的陕西派,以拓砖瓦吉金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为主的山东派,还有以拓画像石为主的苏皖派。
四大流派所制拓片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主要是拓包的制作与所用纸张的区别。
拓片种类甲骨文拓片甲骨文是商周二代以契刀刻划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
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秦汉瓦当拓片瓦当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泥质,不能多拓。
它不像照片可以无限复制,因而增加了收藏分量。
历代砖拓历代墓葬风俗制度变迁,自秦砖至明砖,成为一个系列。
朝代愈短,数量愈少,愈有价值,尤其以有文字、图案者为佳。
古币拓片古钱一般体形较小,打拓工具要精致、小巧。
砚铭拓片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砚铭属派生物。
砚铭内容记录着刻砚者、砚主人、赠砚者、收藏者、鉴赏者对砚的描述、感慨和因砚及人、事而发的感慨。
佛教造像拓片佛教造像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其拓片分为朱拓和墨拓两种,分别是用朱砂和墨汁作为颜料拓印,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古代把刚出土的石刻常用朱拓,其拓印形式又分为蝉翼拓和乌金拓。
拓本和原碑刻字有何不同?来看看褚遂良圣教序的原刻与拓本的对比吧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孟法师碑》等。
不写书法的人,提起楷书,可能只知“欧、颜、柳、赵”,却不知初唐四杰“欧、虞、褚、薛”。
而习书之人,没临习过褚遂良的,则少之又少。
众人皆知,太宗皇帝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而初唐之时,书风也是以二王一路为主。
有个典故说:当虞世南死后,太宗尤为郁闷,抱怨没有人和自己讨论书法了。
此时,魏征跟太宗皇帝推荐:“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一听,能得王羲之风韵,便将多年来征集的王羲之作品,请褚遂良来品评鉴别,褚遂良逐一鉴定,并编目存入内府,无一差错。
通过这个故事,如果说褚遂良是王羲之的继承者,难免有些片面。
在书法的创新上,褚遂良是一个天才,他将楷书的凝固形式进行变化,摆脱程序上的僵硬,将灵动、潇洒这样的特点,灌输到楷书的作品里,这是前人所不敢尝试的。
在他之前,“工整”为楷书代言了数百年,而正是他的变革,使楷书的创作焕然一新。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笔画纤细俊秀,笔笔到位,在书写时,充满了节奏的跳跃,或快或慢,有条不紊,整篇作品行云流水,且空而不虚,瘦而不弱,充满了空灵内秀之气。
为后人对楷书的创作,奠定了重新的认识,可谓唐代楷书之“开山之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中)——碑拓墓志刻帖概述杨军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上期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甲骨、金文、玺印、经卷等书法篆刻专题之后,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良好反响。
本期我们继续推出国博藏唐宋元墨迹及碑拓专题,主要涵盖四部分内容:唐墨迹、唐墓志、宋刻帖、宋元墨迹。
国博藏有大量唐代墨迹残纸,为世人所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总页数】8页(P26-33)
【作者】杨军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相关文献】
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上)——国博藏古代书法概述 [J], 吕章申;
2.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下)艺事著笺——国博藏明清书画家信札选析[J], 赵玉亮;
3.恢宏巨制谱写中华文明百年国博彰显大国气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编辑出版札记 [J], 金前文
4.墨韵万方灵动如云——安徽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法精品概述 [J], 李艳红
5.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图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碑百计:碑帖漫谈与赏析碑帖拓本作为文化载体,兼具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
唐代以前的著名书法作品,多以碑帖的形式存世。
碑石刻石与传拓技术在古代像照相一样,将古代书法作品忠实而准确地保存下来,让后人有缘领略到如李斯、钟繇等名家书法之美,并影响当下。
一、基本概念《说文解字》段注:“碑,竖石也”。
碑的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仅作为一种标志。
后来逐渐发展成刻有文字的碑,主要用来记录事迹或歌颂功德等。
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碑只限于刻有文字的长方形竖石;广义的碑泛指刻石、碣、摩崖、造像和墓志、经幢、石阙等石刻。
唐故处士王君之碣(一般认为圆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帖最早是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
后来为弥补纸帛易于损坏或丢失的不足,则将名家书法墨迹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这就是刻帖。
二、演变发展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在历代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先秦时期,中国碑刻的萌芽期。
数量不多,文字短少,内容简单,形制不定。
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监囿守丘刻石等。
秦石鼓秦和西汉,品种单一,内容单调。
秦刻石有7种,为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五次出巡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时所刻,名为峄山、泰山、琅琊、东观、碣石、会稽等。
原石现存者有泰山、琅琊两种。
西汉时刻,存世较少,多者30余字。
《西汉·高德裔修孔庙碑》1开2页,《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东汉,种类增多,文字加长,内容更为丰富。
种类上,已发展为刻石、摩崖、碑、石经等并存;数量上,多达300余种;字数上,上千字的丰碑屡见不鲜。
《曹全碑》,记曹全家世和事迹,碑阴刻立碑官吏姓名及资助钱数。
魏晋南北朝,此时,屡颁禁碑令,刻碑受限,形成了独特风格,“魏碑”是其典型代表。
北魏名碑:清拓《张猛龙碑》隋唐,这一时期石刻形制高大,内容广泛,分布地区辽阔,种类齐全,尤其讲究碑刻的书法艺术,撰人、书丹者等皆具其名。
此时期,涌现出许多史料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典范碑作。
《大智禅师碑》,清人推为开元第一碑宋元,碑刻数量比之隋唐虽有所减少,但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如刻帖的兴起,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