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环境中的中国科学发展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的,人文环境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将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其创造力的高低。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环境人文素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一论述。
一、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
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等。
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必然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民族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必然会打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烙印。
(3)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其素养.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
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
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是构成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目素。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新闻通稿(正文)(通稿)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本通稿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相关的新闻动态。
在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一、深化历史文化研究,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期,我国在深化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兰州大学历史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创新论坛”受到了广泛关注。
论坛旨在促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二、社会学研究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学研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了一项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专题。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持。
该研究的成果对于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哲学思辨助力价值观塑造价值观塑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哲学思辨则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最近举办的“当代哲学与价值观塑造研究”系列讲座,引起了广泛关注。
讲座邀请了多位知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探讨当代哲学对于塑造良好价值观的作用与意义,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经济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发布会”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发布会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通过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智慧。
五、教育学研究助推素质教育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教育学研究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素质教育研究交流会”,旨在推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贸易的加强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世界变得越来越联系紧密,国家和民族间的边界也变得愈加模糊。
这种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文化,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考虑。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机会大大增加。
更多外国电视、电影和音乐进入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加快,使新一代的中国人接受和了解外来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也有机会走向世界舞台。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球化中,激烈的竞争和商业模式的进化也导致了重大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
以中国的餐饮业为例,许多汉传菜品在中餐馆中被西餐甚至快餐取代。
同样地,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也受到了来自现代音乐的冲击。
还有一个担忧是,全球化可能会导致文化同质化。
许多国家逐渐失去特色,开始在另一个文化中“融入”。
这可能会导致某些国家失去其文化身份,变得越来越像其他国家。
对于中国,这种文化挑战更加复杂,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其他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较年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同于中国。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中国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首先,它需要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不仅涉及到中国政府的政策措施,还需要广大民众的自觉性和历史文化的自信,从而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和传承。
此外,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吸收,以期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这样可以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中国的文化产品更具竞争力。
总之,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是无法避免的,但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但无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出发,是保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走向繁荣的关键。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人文环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地理与人文环境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发展轨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相互交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契机和挑战。
首先,中国横跨东亚这一巨大的地域范围,拥有多样的地理特征。
南方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地带,南方的湖泊众多,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湖泊风光。
例如,风景优美的西湖就位于南方的杭州。
这些地理特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河和长江。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它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而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贯穿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广阔地区,这给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就像古人常说的一样,“黄河有水,天下有粮;长江有水,天下有货”。
由于这些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农业和物流交通在古代得到了相对有利的发展。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影响了早期的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
各个地区因地理分隔而存在着多样的方言、文化习俗和民族特色。
这些多样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不仅带来了财富和商品,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仅在艺术、建筑和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的“郡县制度”,就是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制定的。
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控制地方,秦始皇将全国划分为一系列的郡和县,形成了府县制度。
这种制度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展,为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中国,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农业产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北方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等作物;南方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
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作者:石海东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2年第10期【摘要】科学与人文相比较,虽然科学产生于人文之后,但自科学产生以来就是与人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两者相互的融合构建了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文方面的指导,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文的更新与提高。
因此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更好的融合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当下中国实际出发,论述了科学的合理发展和人文的长远发展角度,阐述了对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0-01一、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现状何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
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中国科学发展的进程艰辛而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称之为顺风顺水,但也在诸多方面有所成就,成为世界领先。
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愈加的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真实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产生的巨大的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至此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这使科学的地位得到提高,逐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意识领域中具有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人文来自于拉丁语,包含有四层意思: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格;人类;人性,人的属性;人文科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是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是指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学科、学术机构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进行深入探讨。
一、发展背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人文社会科学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比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
但在清朝末年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学科构成与研究方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包括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这些学科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来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思维方式。
三、核心学术机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一些核心学术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
这些机构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施,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核心研究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在哲学领域,中国的哲学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理论,如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发展。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五、核心学科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在面临很多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同时,科技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为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其次,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
最后,需要注重应用研究,将人文社会科学应用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总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在中国的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学科构成和研究方法。
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文章首先界定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二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表现及相互影响。
接着,文章从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文章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为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实际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理性、实证、创新和进步。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精神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基础,不断追求新的科学发现和突破。
人文精神则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强调人性、道德、文化和历史。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进步。
人文精神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它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
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欧洲封建制占统治地位时期,基督教会控制文化教育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的统治,人文主义遂应运而生。
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以彼特拉克、薄伽丘为首的第一批人文主义者。
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在意大利蓬勃发展,16世纪传遍德意志、法国、英国及西欧各地。
所谓人文主义,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的、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希腊哲学非常重视人的尊严与地位。
普拉泰哥那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曾呼吁:“人啊,认识你自己吧!”。
亚里士多德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源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当时人文学科的发展,人文主义正式出现在西方历史的舞台之上。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尽情歌颂人性、贬低神性、抬高人的地位。
他们在反对愚昧、迷信与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用人对抗神,宣称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幸福。
“我既为人,人所具有的一切我莫不具有。
”一位罗马诗人名言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
人文主义自14 世纪起迄的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
在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
而后,又有19 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
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还有30、40 年代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
尽管这些人文主义思潮的流派不同、观点各异,但却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与理想,即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的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类。
人文环境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科技进步的作用【摘要】本文着力分析人文环境的形成,人文环境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从分析制约和阻碍学术发展、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入手,阐明科研院所建设优秀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内容涉及人文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人文与创新人才的成长、学术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等。
【关键词】人文环境人文素质民族与创新科学精神创新并且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高校会有真正的学术氛围和高质量的科研和教学。
所谓人文环境,首先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拥有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于外在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对人对事的态度及社会风尚,作为高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的积淀,这也是我在这里所要着重强调的。
这些看似外在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因。
2003年10月份到俄罗斯考察,我想到,虽然他们的文化积淀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存在着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历史,虽然他们真正的文明历史只有几个世纪,但为什么他们会在近代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成为西方文明的大国,成为世界科技和军事最强的国家之一?虽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前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些滞后,但今天仍可排在世界强国的前五位,这又使我想到就是美国,虽然它只有二三百年的文明历史,但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强国,成为主宰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除了二战期间,没有受到过多的战争殃及和破坏,由于其财富的积累,跨国资本的壮大,以及冷战时期军备与高科技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们的科技与军事的发展,然而在整个人类的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他们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以及他们无数发明创造的层出不穷、无限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迸发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内在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现代的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首先源于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形成;相对民主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整个社会形成对新知识和文化的重视、对人才和学科的尊重与热情,大量的对于发展创造的鼓励机制(包括对专利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奖励制度的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开放与实用的教学模式),对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重视,他们清醒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和利益,这使他们更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由于这种人文环境的形成和整个社会对创新和财富的热望(这里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几乎使美国笼络吸引并造就了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从爱迪生到爱因斯坦、从海明威到伟大的音乐家德沃夏克、从沃森·克里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命科学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到数字时代的英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以及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哈佛大学在他的教师和学生中就出现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教师有14位。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地理和人文特征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要素,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古代的文化、民族、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人文要素,则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地理环境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被自然环境分为不同的地域和气候带。
1.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平原地带,由黄河和深沟壑交错而成,从山西省、河北省到辽宁省,占据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域之一。
2.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平原地带,自西藏高原广泛分布到沿海地区。
在那里,由于丰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有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繁盛的城市。
3.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和农业中心之一。
其河流源头在青藏高原,并穿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七个省份。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河水补给、农作物需要,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已演变出来:黄河地区是一系列王朝的发源地,例如夏商周等。
4.西南地区在中国西南,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与其它地区有较大的不同。
古代的西南地区,包含了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既有高山峻岭、陡峭峡谷,也有繁盛的平原和广阔的湖泊。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环境、植被等,这个地区世代耕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二、人文特征古代中国的人文特征精深博大,自其民族、文化、哲学、教育、科学技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则是最为主要的民族。
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哈尼族、回族等。
这些不同民族的协调合作,反映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饮食、宗教等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2.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人文资源之一,代表着中国的精神面貌和传统。
中国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中医、武术、文学、音乐、绘画等。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是中国高等教育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传承和推动力量,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将讨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与意义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学科范围和研究内容。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的建立旨在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通过索引收录和评价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导向,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交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者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发表。
其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的建立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改进。
期刊在争取被索引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质量,以便获得更多学者的青睐和支持。
最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还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索引中收录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从而提升了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声誉。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将其作为评估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参考。
索引中收录的期刊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因此,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文章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对于学术期刊的影响是显著的。
被索引收录的期刊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学者关注和引用,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那些未能进入索引的学术期刊也会积极努力提升自身的质量,争取被纳入索引,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体。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2007年5月14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前,温家宝总理访问同济大学,当时他对我们的学生讲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这段话语是对我们这个主题的最好诠释,尽管我们今天取得的科技文明成果异常精深而博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水平上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但是仅仅凭这些,我们好像还不能做到仰望天空,把握世界和国家的命运。
因为仰望天空不仅仅表示放宽和扩大我们考察自然界的视野,更表示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比物质的天空更深邃、更广阔的人的心灵的“天空”、国家的“天空”和社会的“天空”中去,这个天空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地。
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该都是仰望天空的人。
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回顾人类数千年的科技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科技使我们可以深入到物质世界最基本粒子中,其尺度已细小到一千万亿分之一厘米;借助射电望远镜我们可以接收到100多亿光年遥远的天体信息;生命科学也深入到生物大分子水平,从生命的化学进化进入到了人类智力研究和脑科学的系统探索。
然而,与这些伟大成就形成反差的是,我们人类今天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问题、文明冲突问题、贫富差异、犯罪等问题仍难以解决,且问题还在日益增多、日益复杂化,这些问题时刻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智慧。
在应战中,人们越来越发现,近代以来那种将学科细化,分门别类地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落伍、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促使人们取得共识,那就是认识和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单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
饶毅: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编者按:人文社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智慧难以有共识,并且随时间变化可能判断上有较大差别。
相对而言,自然科学的智慧不仅容易有共识,而且也有人们普遍认为具有永恒价值的智力成果。
有自信的中国人民敢于直面我国科学传统缺乏的事实,并以此刺激我们思考未来科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
本文节选了2015年2月11日北大教授饶毅在2016年中信书院年会上的演讲。
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是误传。
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激励自己。
这种说法传给外国人,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这是在我国普遍自信比较低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
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
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极少参与。
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缔_生、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程度?中国古代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
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
在两干多年前、甚至一干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最近几百年,人类才认识到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
不仅以前差,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
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
历史文化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演进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并分析科学与技术对历史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历史文化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1. 文化传承激发创新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和智慧的积淀。
在古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明创造交流与碰撞,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传统培养科学精神历史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道德约束和指导。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敬慎”等观念培养了科学家的良好品德,将追求真理和解放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3. 文化传统引领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中的艺术、建筑、文学等领域的成就,也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促进了艺术、建筑、人文学科等的迅猛发展,为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与技术对历史文化的推动作用1. 科学与技术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修复与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比如,光纤技术的应用,使得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更加精确和高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在网上查看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了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2. 科学与技术推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挖掘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手段。
例如,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在考古领域的探索与发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地理雷达、地下成像等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非破坏性勘测,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遗址的结构与内部构造。
人文社会环境中的中国科学发展
摘要:当前中国科学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中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健全的体制保障;普遥的社会认同;有力的智力支持。
其不利因素主要是社会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基础科学和开发应用科学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认识。
关键词:科学;发展;人文社会环境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创造总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所处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越广,越可能进人它的前沿[l1。
”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能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为科学发展提供宽广的文化背景。
分析我国当前科学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的不断进步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研究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离不开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人新的实践,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2)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1988年5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科学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是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实践和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的要求[2]。
”2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成效: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拓宽了多种经费来
源渠道;确立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地位,培养了技术市场,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改革了科技人员管理制度,促进了科技人才流动;成立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机构,推动了我国科技界与世界各国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了科技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了科技法规体系。
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
用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为科学发展扫清了津碍。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中抗拒吸收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
但是这种抗拒在今天已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重要性的全民共识[3]。
”“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科学技术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因此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4)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
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与发展。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教育发展状况与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举世瞩目,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以“两基”教育为基础,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为战略,颁布了一大批教育法律和法规,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完成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工程,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和高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成为联系人与科学的纽带,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及其向生产的转化。
2我国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远未达到完善与完备的程度。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素。
(l)过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忽视了人文科学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还严重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倾向。
其主要表现是在价值观念领域里“科技至上”、“技术第一”的科技理性主义思潮不断彰显,相形之下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文科学的价值作用遭到遮蔽,被显在或潜在地视为无足轻重。
这种思潮的出现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首先,当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积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巨大物质财富,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人们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其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过去高度政治化的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豁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待完善,这必然会导致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轻视。
自人类社会产生科学以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作为科学的两极就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一体化、分化、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
对人文科学的忽视势必会影响到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
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在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专家与200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作用,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瓶、精辟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2)过分重视开发应用性研究,忽视了基础性研究的基础地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科研单位和个人过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能带来长远利益的基础性研究。
虽然伴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基础科学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近年来国家对于基础科学资金投人逐年提高,但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这些投人远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数量,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势必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的错误思想。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科学进人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虽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随着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些不利因素终将被消除。
中国科学发展必将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进。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是期刊业发展的大势所趋[6J。
目前,科技期刊杂志社已由过去单纯的注重案头编辑工作
向编辑、营销工作并进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传媒业发展很快,市场竞争激烈,期刊发行量普遍滑坡,广告价位下滑,科技期刊杂志社感到了发行的压力和广告营销的压力,都深深认识到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市场。
谁先进人市场,进而占领市场,谁将在本行业期刊中立稳脚根,求得发展。
谁若忽视市场,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不放,谁将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科技期刊应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取向,多渠道、多途径组合化营销期刊,采取种种切实可行、适应市场的有力措施。
科技期刊开展广告经营已不再是观念问题、认识问题,而是如何做大做好的问题。
因此,作为科技期刊应该派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展览会、商品交易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当前本行业的学术动态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结交新的广告商家,以扩大广告业务。
同时,还要不断开发新的广告版位,以满足广告客户的各种需求,才能使广告量持续增长率。
如针对广告量增加的情况,《陶瓷》杂志社适时地推出双封面、封面折页、封二折页、中心插页折页等广告版面,既满足了广告客户的需求,又保证了广告量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仲卫功,黎雪.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J].编辑学报,2002,14(4):301一302.
[2]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3]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程旭.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J].编辑学报,2002,14(4):254一255.
[5]邓德红.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原则和技巧[J].编辑学报,2003,15(3):214一215.
[6]吴中福.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现机制[A].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0.
[7]许甩桐.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6.
[8]杨振宁.近代科学进人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习.张劲夫.海外学者论中国〔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04.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7.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