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44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形、气、精、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此处论天气地味与人的关系,其中味、形、气、精、化恰构成天地两仪和人元三才,也即天之气、地之味两仪和人之形精化三才(后世形意拳总结为形、意、化)。
这里"归"有"依附于"的意思,"食"音饲,有食养、生化之义。
"伤"则有耗损之意。
天食人以五气,布于心肺,地食人以五味,布于脾胃,人则秉形、精、化而兼涵三才,自成三五之数,以形为人元之地而总括五形,精为人元之天而概为五精,化为人元之人而自隐五化也。
五味五形同属于地,则地之味归人元之地,有"味归形",气精同属于天,则天之气归人元之天,则有"气归精","精化为气"者,乃人元之天与人元之人皆通于天之气也,是有同气相求,人元为统也。
另形归气、精归化、气伤于味者乃人之地形附归于天气,人之天精归附于人之人元之灵化,地之味耗损天之气,恰以阴从阳,以阳从灵之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共十一行。
)如此,则明显地可以看出《素问》本意是指十二藏的功能一概在于“气化”二字!只有“气化”,才得以出神明、出谋虑、出决断、出喜乐、出变化、出伎巧等等。
该段文字计十一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群,十一行文字应作一气儿看,不得间断乃可。
若有间断,则名不正,言不顺,理不明,事不成。
中华定律之阴阳定律阴阳定律内容: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阴阳同根。
太极阴阳图出⾃1、《素问·阴阳应象⼤论》黄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2、《道德经》⽈:“道⽣⼀,⼀⽣⼆,⼆⽣三,三⽣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起源古⼈观察到⾃然界中各种对⽴⼜相联的⼤⾃然现象,如天地、⽇⽉、昼夜、寒暑、男⼥、上下等,便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最早的阴阳,就是⽩昼与⿊夜,⽽且昼夜交替,使古⼈产⽣了阴阳可以互相转化的认识,⾃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的两个⽅⾯,⽽对⽴的双⽅⼜是相互统⼀的。
阴阳的对⽴统⼀运动,是⾃然界⼀切事物发⽣、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意义阴阳是中国古代⽂明中对蕴藏在⾃然规律背后的、推动⾃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消亡的原动⼒,是奠定中华⽂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要素。
它是⾃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内容: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阴阳同根1、阴阳对⽴阴阳对⽴。
在阴阳对⽴统⼀是太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太极发展的必然结果。
命书⾔:寒虽甚,要暖有⽓,暖虽⾄,要寒有根,则能⽣成万物。
若寒甚⽽暖⽆⽓,暖⾄⽽寒⽆根,必⽆⽣成之妙也。
是以过于寒者,反以⽆暖为美。
过于暖者,反以⽆寒为宜也。
盖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此为⾃然的不变法则。
2、阴阳转化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
《易经》⽈“君⼦所居⽽安者,易之序也”。
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作⽤和转化之序。
这⾥我们⾸先从四象和五⾏的⾓度来阐述。
⽊⽣⽕,⽕⽣⼟,⼟⽣⾦,⾦⽣⽔,是五⾏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循环规律。
从四时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到⼤暑则阳⽓旺极必会转阴,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这也深刻揭⽰了⾃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它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和意义1.1 阴阳概念的起源与内涵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包含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事物的平衡和发展。
1.2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与阴阳的平衡或失衡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论治,恢复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2.1 五行学说的概念和意义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具有特定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以生克制化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2.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阴阳应象大论》中,素问深入探讨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阴阳是五行之本,五行是阴阳之化。
阴阳与五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中,木属阳,火属阳,土属中和,金属阴,水属阴。
阴阳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素问还通过论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了阴阳调节的重要性。
当五行之间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受损。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是中医理论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重要而深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容】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学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容,写一写体会or学习心得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有多种属性,以及多种关系,除了互根互用、对立制约、相互转化、还有消长平衡的关系。
对于初学阴阳,偶尔会觉得各种关系之间的度很难把握,更无法用书中所说的原理去指导工作和学习,对于消长平衡,老师给予详细的讲解。
老师说,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对于阴阳消长的规律,老师接着说,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消长规律为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
这就是阴阳之间彼此消长的规律。
就比如,一年有四季的变化,冬至,本应天寒,过了冬至,阳气逐渐上升,引起微微下降。
到了夏至,阴气微微上升,阳气转而微微下降。
这四季的更迭和变化就可以反映出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阳之间不断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消长的变化。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略微懂了些,不仅是四季,昼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他们不断的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的理论中、贯穿与中医学的领域中,既像是一种工具,又像是一种方法,决定着学医人的认识观念和思维方法,同时也决定着治疗的思路和用药的观念,而同时,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更是离不开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水为阴,火为阳,反映了阴阳的基本属性。
老师说,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
疾病也与阴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老师说,阴阳虽然抽象,但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确实无法越过的里程碑,只有弄明白属性,才能有自己的一己之见,也才会辩证清楚,治疗疾病,这也是和西医的区别之一,西医治疗,找到病因,方可对症下药,外科更是如此,只针对疾病,而非针对个人,对比而言,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是如此,也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
第一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節選) A型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指出病变处于怎样情况下,可剌而已:A.病之始起也B.病之终期也C.病之盛实也D.病之阳盛也E.病之血结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指出病变处于怎样情况下,可待衰而已:A.其盛B.其实C.其虚D.其寒E.其热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故因其轻而:A.行之B.散之C.汗之D.扬之E.彰之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因其重而:A.攻之B.泻之C.减之D.温之E.补之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因其衰而:A.升之B.温之C.举之D.彰之E.平之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彰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实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扬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轻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内容,临床应用“减之”治法,是对:A.因其衰B.因其重C.因其轻D.因其高E.因其实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精不足者”的方法是:A.填之以精B.濡之以血C.养之以形D.补之以味E.滋之以阴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形不足者”的方法是:A.益之以精B.温之以气C.补之以形D.填之以味E.养之以阴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高者”的方法是:A.因而越之B.因而汗之C.因而散之D.因而彰之E.因而收之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越之”是指:A.发汗法B.开窍法C.升举法D.涌吐法E.补益法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应用“引而竭之”治疗者的病位是:A.其下者B.其中者C.其下者D.其脏者E.其腑者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中满者”的具体治法是:A.引而竭之B.散而泻之C.按而收之D.泻之于内E.引而越之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实者”的治法是:A.汗而散之B.散而发之C.汗而宣之D.宣而发之E.散而写之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血实”的治法宜:A.泻之B.决之C.散之D.攻之E.行之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气虚”的治法宜:A.掣引之B.和引之C.竭引之D.潜引之E.温引之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的“掣引”是:A.气功B.导引C.平肝熄风D.回阳救逆E.升提补气B型题A.汗而发之B.温之以气C.引而竭之D.补之以味E.按而收之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在皮者”的治法是: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其慓悍者”的治法是:A.扬之B.彰之C.泻之D.减之E.越之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重而”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轻而”A.泻之B.决之C.散之D.彰之E.行之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血实”的治法宜: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疗“因其衰”的治法宜:X型题1.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的治法是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A.因其轻而扬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E.因其衰而彰之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的治法是根据邪正盛衰而施治:A.因其衰而彰之B.其盛,可待衰而已C.其实者,散而写之D.血实者决之E.气虚宜掣引之3.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以下有关“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治法:A.形不足者,温之以气B.精不足者,补之以味C.其高者,因而越之D.其下者,引而竭之E.其在皮者,汗而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