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2)未果,寻病终寻: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桃花源记》⽂⾔⽂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者:陶渊明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huò)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着(zhuó),悉如外⼈。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xián)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yì)⼈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yù)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jì),⾼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问津者。
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靠捕鱼为⽣。
(⼀次渔⼈)沿着⼩溪划船,往前⾏,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溪⽔两岸⼏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对此感到⾮常惊异。
(渔⼈)⼜向前划去,想⾛到那⽚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发源的地⽅没有了,(在那⾥)便看到⼀座⼭,⼭边有个⼩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就舍弃船上岸,从⼩洞⼝进⼊。
起初洞⼝很狭窄,仅能容⼀个⼈通过。
渔⼈⼜向前⾛了⼏⼗步,⼀下⼦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地,美好的池塘,桑树⽵林之类。
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篇1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答: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篇2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篇二: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_百度作业帮《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陶渊明《桃花源记》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是八上的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的句子意思一致3.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拜托了……急求……老师作业额…… 滕州2oxk 2014-11-09 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篇三: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自己找都有.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⑴屋舍俨然..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1.4分每小题1分⑴整齐的样子⑵交错相通⑶以……为子⑷憎恶2.2分B3.4分每小题2分⑴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⑵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2分毎小题1分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⑴仿佛..若有光⑵悉.如外人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⑷自恨.不如远甚也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⑴其中往来种作⑵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1.⑴隐隐约约⑵全⑶正,正在⑷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2.A3.⑴其中/ 往来种作⑵其丈夫/ 方担粪灌园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4.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⑵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评分:每小题3分,共6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2分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14分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晋陶渊明独爱菊故人不独亲其亲C.微斯人,吾谁与归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2分3.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停数日,辞去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⑶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2分1.2分B8.2分具宜求禁2.2分D3.6分⑴3分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⑵3分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⑶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4.2分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⑴豁然....开朗⑵阡陌交通⑶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⑷虽有甲.兵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4分1.⑴开阔的样子⑵互相通达⑶迁徙⑷鹿甲4 分2.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或根据语文版教师用书〕⑵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意思对即可4分3.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③安其居④乐其俗4分。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 )(4)咸.来问讯( )(5)便扶向.路( )(6)诣.太守( )(7)欣然规.往(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nb(]sp;(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扩展: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答: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 (4)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扩展: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参考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 所闻”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 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A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第10篇桃花源记一、[2021合肥包河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②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③,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早年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②树深:树丛深处。
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初极.狭极:(2)土地平旷.旷:(3)屋舍俨然..俨然:(4)愁倚.两三松倚: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记》(节选)中,“”从正面写出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桃花源记》(节选)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桃源行(节选)王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①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B.黄发..垂髫(黄发:指小孩)C.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指父母)D.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心乐之.B.其.中往来种作不独子其.子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货恶其弃于.地也骈死于.槽枥之间3.理解文义,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B 2.D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
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
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
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⑤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⑥靡(mǐ):没有。
⑦暧(ài):遮蔽。
⑧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⑨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共9篇)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一):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陶渊明《桃花源记》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是八上的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的句子意思一致3.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拜托了……急求……老师作业额……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二): 文言文阅读题目《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于何劳智慧”(1)这节诗主要写了什么(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3)试比较《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诗外话汉末以来,中原板荡,兵连祸结.史书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安定生活的记载.诗人熟读历史,亲历祸乱,切身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宦海沉浮,冷眼旁观,也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于是他向往没有兵灾战乱、没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种种传说故事,种种美丽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诗文双璧:《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通“俱”)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找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三): 《桃花源诗》分析全文的解释和中心意思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桃花源诗阅读答案(四): 阅读桃花源诗,找出寄托作者追求的理想生活的诗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阅读桃花源诗,找出寄托作者追求的理想生活的诗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修渚,南岳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桃花源诗阅读答案】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五): 关于《桃花源诗》请根据加括号的字的意思,另答一个这个字的成语.日入(从)所憩俎豆(犹)古法荒路暧交(通)请注意:是成语、不是词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意思是:桃花源中的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于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介词举例:从井救人“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两句涉及桃源中人的“衣着”,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俎豆” 是指祭祀的仪式,“新制” 是指新的样式.这里以“犹古法”和“无新制”相对举,显然是要通过礼法和衣裳的细节,说明“桃花源”中的一切,都还延续着先秦的古风.犹:如同举例:迥不犹人“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中的‘暧’读作‘爱’是遮蔽的意思.理解为荒野草丛中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鸡鸣狗叫.通:连通举例:串通一气桃花源诗阅读答案(六): 桃花源诗中,写到桃源人与外人隔绝的原因是什么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七): 《桃花源诗》中哪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向往桃源,追求理想的愿望1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2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这两句都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桃花源诗阅读答案(八): 《桃花源诗》中的成语,注意是桃花源”诗“里的,【桃花源诗阅读答案】荒路暧(ài)交通: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对应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桃花源诗阅读答案(九):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似之处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雨中桃花源阅读答案追寻桃花源阅读答案第 11 页共 11 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
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
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
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⑪。
(《桃花源诗》)
【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⑤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⑥靡(mǐ):没有。
⑦暧(ài):遮蔽。
⑧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⑨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
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
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答。
(6分)
试分析【甲】【乙】两段文字内容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全、都(2)同“邀”,邀请(3)扰乱,使……乱(4)休息
10.C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
12.内容上的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桃花源美丽的环境、幸福的生活和淳朴的风尚;都交代了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和经过;都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桃花源记》多用描写,如“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写得细腻生动。
而《桃花源诗》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
《桃花源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桃花源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