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18 KB
- 文档页数:12
2016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要点解析(重要概念+重要问题)重点概念:1、思想库(第二章P34)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题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2、复杂动态性(三 P42)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3、志愿失灵(五 P62)由于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
4、公共政策终止(九,P180)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5、公共政策主体(二、P26)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队或组织。
6、目标群体(三、P43)指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月的社会成员。
7、精英决策模型(七、P116)是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
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
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8、利益选择(一、P7)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鱼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9、公民(二、P32)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0、立法机关(二、P27)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题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一、单选题1、下列对“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理解错误的是()。
A.社会资源是需要分配的B.社会资源的分配必须体现出权威性C.社会资源是无穷尽的D.社会资源的分配必须是有标准的正确答案:C2、下列哪项不属于公共政策的特征()。
A.政治性B.非强制性C.稳定性D.实效性正确答案:B3、下列哪项不是公共政策的功能()。
A.导向功能B.制约功能C.分配功能D.强制功能正确答案:D4、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PoIiCySciences)这一概念的是()。
A.丹尼尔∙勒纳和哈罗德•拉斯韦尔B.戴维•伊斯顿C.查尔斯•林德布洛姆D.罗伯特•登哈特正确答案:A5、关于“政策大还是法大”理解正确的是()。
A.从外延上来看,法的外延大于政策B.从效力上来讲二者是不可比的C.所有的公共政策都是法D.法是没有层级的正确答案:B6、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政策发展的过程,哪个不属于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变化的阶段特征()。
A.在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非常强调公平B.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转向追求效率C.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平和效率兼顾D.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正确答案:D7、根据琼斯的观点下列属于政府外部公共政策主体的是()0A.政府立法机关B.研究机构C.议员及其助手D.政治党派和传播媒介正确答案:D8、主导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
A.中国共产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国务院D.最高人民法院正确答案:A9、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公共政策的形式()<,A.党的政策B.司法判决C.人大立法D.行政决策正确答案:B10、对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公共政策问题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B.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问题C.导致社会紧张状态的社会问题D.关系大多数人的社会问题正确答案:B11、构成政策系统最稳定、最基础的环境是()。
A.地理自然环境B.经济环境C.政治法治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答案:A12、下列关于公共政策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0A.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客体所构成的一个系统B.政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在这个系统内,政策主体、客体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在政策系统中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不能相互转化D.政策环境的改变对政策客体的改变不起任何作用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从哪些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是国家、执政党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规定的行为准则J()A.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一定是公共权威组织B.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和目标取向C.公共政策是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D.公共政策不是一门社会科学正确答案:A、B、C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政策网络: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和非正式的联系。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A、市场和政府B、法律和市场C、宪法和法律D、政府和政策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
A、马克思、恩格斯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D、尼采、弗洛伊德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
A、德国B、中国C、英国D、美国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
A、农村问题B、政府问题C、大型城市问题D、小城市问题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D、经济危机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
A、加大政府干预B、减少政府干预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
A、失败B、降到最低C、不可或缺D、逐步减少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
A、一个分析过程B、一个行为过程C、一个收益过程D、一个黑箱过程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矛盾关系B、等价关系C、平行关系D、交叉关系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化⽬标所采取的政治⾏动或所规定的⾏为准则,它是⼀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标或⽬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系列⾏为所构成的⾏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采取的政治⾏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种⾏为准则或⾏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对社会利益进⾏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段、⽅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评估和监控的个⼈、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作⽤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作⽤的社会成员(⼈)两个⽅⾯。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断⼦系统、执⾏⼦系统、监控⼦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使、应⽤、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年代(1)政策评估⽅⾯(2)政策执⾏⽅⾯(3)政策终结⽅⾯3)最近⼆三⼗年:(1)与公共⾏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如⽐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类所⾯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指导一、期末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二、期末考试形式:上机,开卷,60分钟。
三、期末考试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注意:考试选项会乱序,请看清楚题干及选项内容)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提出该观点的是(A)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2.从政治系统角度认识公共政策,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提出该观点的是(D)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3.美国学者查尔斯•柯克兰认为(C)A.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做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B.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C.研究公共政策其实就是研究政府的决定及其旨在处理公共问题的行动D.政策就是在指导社会行动的主要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4.俱乐部理论的提出者是(B)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詹姆斯5.以下不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D)A.宏观调控职能B.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C.市场监管职能D.调节社会分配职能6.以下不属于政府文化职能的是(D)A.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B.发展教育的职能C.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D.发展经济建设的职能7.提出了“不伤害原则”的是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A)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詹姆斯8.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公共利益的(D)A. 公共性B.合理性C.正当性D.公平性9.把国家定义为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武力具有垄断性的社会机构的是(D)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马克斯•韦伯10.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的是(A)A.微观政治B.中观政治C.宏观政治D.狭义政治11. 亚当•斯密于哪一年出版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A.1776年B.1777年C.1778年D.1779年12.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 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布坎南13.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D)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凯恩斯14.关于公共权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B.公共权力要交给具体的个人或机构去行使B.公共权力的行使无需限定边界 D.对公权力的边界应进行限定第二章15.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的是(C)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非政府组织决策D.司法决策16.以下国家中实行议行合一体制的是(A)A.中国B.美国C.日本D.法国17.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反映的是公共政策的(B)A.复杂性B.合法性C.权威性D.普遍性18.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是指公共政策的(B)A.权威性B.普遍性C.稳定性D.复杂性19.以下属于公共政策中的程序性政策的是(D)A.修建高速公路B.实施福利计划C.抓捕恐怖分子D.组织法20.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D)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B.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C.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D.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21.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的政策是(A)A.物质性政策B.象征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2.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是指公共政策的(A)A.导向功能B.管制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23.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的政策称为(C)A.实质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4.以下关于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地方性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具体化,地方性规章是法律原则的具体化B.涉及地方司法活动的,制定法规,涉及地方行政机关自身调整的,制定规章C.本地区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D.地方性规章的制定必须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第三章25.发展中国家更普遍地面临合法性危机,是因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不包括(C)A.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B.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C.精神文化需求的攀升D.政府许诺不能兑现26.以下不属于目标群体产生政策认同障碍的原因的是(C)A.合法性危机B.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C.环境条件的变化D.社会心理负担过大27.以下关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B.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C.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D.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没有能动作用28.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不包括(D)A.生产力的结构B.科技发展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社会文化29.公共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不包括(D)A.利益集团B.政党C.公民D.行政执行机关30.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被称为(C)A.官方思想库B.半官方思想库C.民间思想库D.国际思想库第四章31.渐进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林布隆是哪个国家的学者(B)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32.以下不属于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的是(B)A.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兴趣和偏好B.公众对精英们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C.精英集团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有着一致认识D.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33.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不包括(D)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D.公共政策的自愿性34.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的是(C)A.博弈理论B.精英理论C.团体理论D.系统理论35.认为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时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的是(D)A.博弈理论B.小组意识模型C.过程模型D.系统理论36.政治系统保护自身利益,维持系统生存的途径不包括(B)A.政策输出满足环境需求,符合公众利益B.改变环境,满足政策输出的需求C.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D.以武力为威慑或直接使用武力37.混合扫描理论的提出者是(A)A.阿米泰•埃茨伊奥尼B.科林德里奇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38.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往往是在对预期结果没有充分把握下进行的理论是(B)A.批判性理论B.实验性理论C.取舍理论D.混合扫描理论39.“中庸”之道贯穿于哪个学派的整个思想体系(A)A.儒家B.道家C.兵家D.法家40.“知变”战术是哪个学派提出的观点(D)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41.有限理性模型的提出者是(A)A.西蒙B.林布隆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42.以下关于有限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B.人们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C.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无关D.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43.以下关于传统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传统理性模型以经纪人假设为前提B.传统理性模型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C.传统理性模型追求满意决策D.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用传统理性模型来解释44.在没有现成满意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探索性方案,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看看是否能够满足期望水平,由此总结经验和教学,再设计下一步的备选方案,这种搜索方法是(A)A.试探方法B.随机方法C.折中方法D.效益方法45.以下关于系统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B.系统理论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C.系统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概括D.系统理论从微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46.政策学家科林德里奇的《批判性决策——一种社会选择的新理论》一书在哪一年出版(C)A.1980年B.1981年C.1982年D.1983年47.以下哪个不属于越轨研究的理论视角(D)A.生物学B.心理学C.社会学D.经济学第五章48.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的类型是(A)A.外在创始型B.内在创始型C.政治动员型D.政治自觉型49.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是(A)A.公众议程B.政府议程C.实质性议程D.象征性议程50.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包括(D)A.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B.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C.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D.议题已趋向稳定51.以下不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的是(D)A.战争行动B.地区与国际冲突C.经济对抗D.经济灾难52.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这是哪一种思维方式(D)A.经验思维B.逻辑思维C.直觉思维D.思维定式53.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利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的创新方法是(D)A.头脑风暴法B.哥顿法C.零起点法D.综摄法54.关注政策意图、目标和价值的动机作用,强调政策行动的接受、采纳或执行具有合理的动机支持的是(C)A.因果论证B.符号论证C.动机论证D.直觉论证55.基于对政策方案或其结果的判断,表明事情的对与错或善与恶的是(C)A.直觉论证B.案例论证C.伦理论证D.权威论证56.以下哪个不属于政策目标的特征(D)A.层次性B.多样性C.系统性D.单一性57.决策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区别不包括(D)A.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B.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C.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D.主体不同58.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舍弃的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被淘汰,这种规则是指(B)A.赞成投票规则B.淘汰投票规则C.正负表决规则D.等级决定规则5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指(A)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60.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是指(C)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效应D.反衬效应61.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C)A.反衬效应B.黄灯效应C.新闻效应D.颂歌效应62.政策合法性不包括(D)A.合法的决策主体B.合法的政策程序C.合法的政策内容D.合法的政策客体63.以下属于过失性社会问题的是(A)A.青少年失足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64.科赛和达伦多夫代表的是(B)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社会解组论D.社会分层理论65.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B)A.不适当行为B.异常行为C.自毁行为D.反社会行为66.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指(A)A.社会解组B.社会越轨C.社会冲突D.社会分层67.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揭示和认定,该理论被称为(C)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标签理论D.手段—目标理论68.“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提出者是(C)A.西蒙B.谢尔登C.韦伯D.默顿69.手段—目标理论的提出者是(A)A.默顿B.涂尔干C.科塞D.达伦多夫70.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
机密★启用前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6年春《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答案:A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答案:B3、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答案:D4、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答案:A5、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答案:B6、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B.功能C.组织D.政策答案:A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
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答案:C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答案:D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答案:C10、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问题。
A.公共B.集体C.跨区域D.群体答案:A11、()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B.行政组织C.行政职能D.行政技术答案:A12、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A.行政领导体制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答案:B13、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公共政策学★JG212013——在线考试复习资料2021版一、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A.引导功能B.沟通功能C.调控功能D.管制功能答案:B2.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基础B.关键环节C.起点D.前提答案:C3.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A.阶级性B.政治性C.权威性D.预见性答案:A4.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最难终结的是()?A.计划B.组织C.政策D.功能答案:D5.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A.渐进性B.稳定性C.长期性D.突击性答案:A6.既是贯穿于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功能活动,又是迈向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的是()?A.政策监督B.政策控制C.政策评估D.政策执行答案:C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典型的()?A.替代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观望式政策执行D.照搬式政策执行答案:A8.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由什么的权力划分和配置决定()?A.政策执行机关B.公共权力机关C.统治阶级D.政党答案:B9.国家号召向“道德模范”学习属于()?A.实质性政策B.分配性政策C.象征性政策D.多目标政策答案:C10.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哪种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A.渐进主义B.行为主义C.系统分析D.统计分析答案:B11.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A.主席令B.总理令C.新闻报导D.部长令答案:B12.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A.执行者的配合B.监督者的效力C.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D.决策者的品格和智慧答案:C13.“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A.实事求是B.科学决策C.民主追求D.现代行政答案:B14.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答案:B15.下列不属于政策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是()?A.方案切实可行B.方案紧扣政策目标C.方案为多数人认可D.规划多重方案答案:C16.既是政府过程或政策过程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逻辑起点是()?A.计划B.反馈C.控制D.总结答案:B17.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A.法规B.国家政令C.公文D.政策性文件答案:D18.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是()?A.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B.公共目标的设定C.公共问题的提出D.公共政策的实施答案:A19.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A.国会B.法院C.执政党D.总统答案:D20.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是()?A.精英模型B.政治系统模型C.上下来去模型D.机构-制度模型答案:C21.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执政党C.社会组织D.利益集团答案:A22.科学的第一品格是()?A.具体与抽象相一致B.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C.感性与理性相一致D.社会现实与理论创造相一致答案:B23.价值分析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中的()?A.系统分析方法B.定性方法C.定量方法D.类别分析法答案:B24.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B.行政领导体制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答案:A25.在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之间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等步调不一、协调困难主要是因为()?A.政策问题的复杂性B.执行者的利益驱使C.执行准备不充分D.监督机制不健全答案:C26.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生命灵魂是()?A.方案的独立性B.方案的可行性C.方案的创新性D.方案的方向性答案:C27.“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导致()?A.问题B.社会问题C.公共问题D.失望问题答案:B28.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一、单项选择题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 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要点梳理附:期末考试题型安排及重点内容1.单选:基本概念理解,每章节后面的关键词。
A卷35题,B卷30题。
2.不定项选择:上课所讲的基本原理:如: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互动模型,权贵模型,政治政策议程,精英模型,多源流模型等等。
A卷20个,B卷30个,每个2分。
3.案例分析:1.政策的执行2.政策的评估3.政策的规划4.政策模型4.口试:围绕新闻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题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策执行,政策模型。
会有漫画题出现。
课堂知识点总结梳理:一、三元互动(政府、市场、社会)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标准):价值(定性),偏好影响选择结果利益驱动技术(定量)过程能力驱动市场→技术:经济指标,产量指标。
政府→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二、政事系统系统论的四个要素:主体(政府,市场,社会)、客体、介体、环体(适用条件)机制:权力的运用体制(权力的分配)→组织→政策 1.政策文件2.规则(社群):* 意见领袖* 引入资源(补贴,红包…)* 风险转移者(集体沉默)* 交换与流动(争夺意见制高点)多元化的利益:信息,人脉,物质红利,平台。
组织形态:1.土地文明。
土地资源,以家庭为核心/载体。
2.工业文明。
设备资源,以公司为核心/载体。
3.互联网文明。
信息资源,以社群为核心/载体。
行为主体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分析角度如下:政府(中央、地方、基层)、企业、媒体、公民、项目本身思考各个利益主体对政策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政事议程对于突发事件: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触发机制:社会问题→政府议程→政策进入政府议程的因素有:私人诉求,团队推动,领袖作用,体制功能,传媒作用,问题本身,突发事件。
领导者具备:显性的技术知识和隐性的政治知识。
四、多元流模型政治元流政策元流政策之窗政策倡导者(四大触发机制)问题元流议程启动政治元流:公众需求,国家利益,社会文化政策元流:技术可行性问题元流:适用对象政策倡导者:利益集团,专家五、政策的规划(常态)冲突:意见能量的释放计划与规划的区别:规划对于任何方案,事前、事后都要有评估。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
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①利益选择。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其非配利益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
②利益整合。
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③利益分配。
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④利益落实。
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制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
(5)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其内含包括:①不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行为,市政府活动的产物。
②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
③公共政策是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④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⑤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⑥公共政策仅是某些规范,未有结果。
⑦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
⑧社会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
⑨用社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4.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①社会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③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④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⑤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①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②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③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④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⑤相关利益群体如何影响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⑥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⑦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①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③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①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②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③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④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5.德罗尔等人的政策科学基本范式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德罗尔的工作分不开。
从1968年至1971年,他发表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在审查》、《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
德罗尔批评了拉斯韦尔的过分推崇行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德罗尔还与政策法分析家E.S.奎德合作创办了《政策科学》刊物,倡导举办了政策科学培训班,为政策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德罗尔为首的一派政策科学家,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与观点,已在这一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称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
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政策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端正社会发展方向2)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政策制定系统,是宏观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3)政策科学打破了血多科学之间的传统界限,吸收了多学科的有益知识4)政策科学的建立,首先是以抽象的政策制定理论框架为基础5)政策科学第一次把个人的经验、社会常识也纳入学科知识系统中6)政策科学试图将探讨价值、价值协调、价值代价和价值行为的确定为基本内容7)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是鼓励、激发有组织的创造性,包括价值观的创造8)政策科学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中政策过程的变化9)政策科学强调未来,但又认为今天是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坚持历史研究方法10)政策科学即对科学中的理性知识进行研究,又承认超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11)政策科学以实证哲学为基础,其研究主题是自身的规范、假说、潜在理论、学术基础及其应用12)政策科学认为规范的创新是必须的、严格的,应符合科学的基本标准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1.市场失灵(48)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存在本质性的缺陷。
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上述优势也就或多或少地要打一些折扣。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不完美的市场造成效率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在促进另一个价值标准——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的主要内容。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与效率损失、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2. 政府失灵(50)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政府失灵现象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
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存在,使得面对加总社会意见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陷和矛盾。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多数时候,政府的决策总是由少数人做出的。
如果社会对这些决策者的监督是不完善的,那就存在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的可能性。
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
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非常困难,行政机构缺乏竞争和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的僵化都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
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
政府失灵可能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各个方面。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1. 政策工具公共政策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2. 思想库思想库是指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
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1. 第三类错误第三类错误是指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对问题的实质或规范作出错误的解读,表面上看似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带入歧途。
第三类错误是政策分析与规划过程中相当致命的错误。
2. 政策问题(9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团体的活动与利益;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想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怒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知与选择有关;在政策问题认识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上,也存在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其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利害关系人。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政策问题的情境不同,问题随之动态变化,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相互流动。
如何正确构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构建是指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